認知問題的解決方案
關于促發憤怒、敵意和暴力的基礎心理問題,我將在后面的章節中展開。簡而言之,解決人際沖突中的敵意和仇恨問題有兩個階段。一開始主要是在敵意模式觸發時使其失活。可以使用各種方法在沖突升溫時建立冷卻期。分散注意力也有助于讓原始思維模式失效。然后經過足夠長的時間,當雙方能夠開始正確審視自己的敵意反應時,就能對對方行為的錯誤解讀加以修正了。
而要更有效地解決這個問題,需要著眼于人們的認知脆弱性,即人們傾向于認為他們自己、他們所在團體或他們的個人基本價值是易受傷害的基礎認知方式。總的來說,人們以及人群的領導者需要警惕自己僵化的思維,一旦受到威脅,他們就會被僵化的思維控制。他們需要認識到,當他們以絕對化的善惡或神圣/邪惡概念標準來衡量他人行為時,他們其實并非在做理性判斷。他們要根據更客觀的標準來評價其他人群,如外國人或敵人的行為,避免絕對化的歸類傾向。最重要的是,他們必須警惕對他人及其意圖的評價概括可能大錯特錯,如果他們據此采取行動,往往會造成悲慘的后果。
認知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領域的新進展讓我們對偏見的無意識加工有了充分的理解,尤其是涉及尚待確定的偏見現象和敵對態度的激發機制方面。
進化心理學的新發現則使學者們可以在更深遠的時間尺度上對人類行為進行研究和做出推斷。自查爾斯·達爾文開始,許多學者認為很多社會行為和反社會行為都有生物學基礎。某些特定類型的“反社會”行為,如欺騙、作弊、搶劫甚至謀殺,可能是從史前時代利于生存和成功繁殖的原始模式演化而來的。他們也提出了合作、利他主義和養育后代等親社會行為進化論解釋。但對本書將要討論的主題——認知模式尤其是原始思維的進化——并未有人給出公式化的解釋。
如保羅·吉爾伯特等其他學者則強調社會聯結在舊石器社會中的重要性。在那個時代,被拒絕或社會地位的喪失帶來的社會危險很可能會影響生存和繁育后代。競爭壓力會催化社會焦慮,從而抑制那些可能對參與族群認同和配偶有妨礙影響的行為。如果個體因不良行為而被排除在群體之外,那么他將會失去族群保護而獨自面對掠食野獸,也會被剝奪可以輕松獲取群體儲存的食物的機會。他將很容易遭遇人類或非人類敵人的致命攻擊或饑餓,就不太可能獲得交配權和留有后代。
個體有內在機制能引發對被遺棄或貶值的恐懼,這可能是促進群體團結的一個重要因素。進化而來的羞愧、焦慮和內疚等情緒反應是群體內道德行為的牢固基礎。不過,這種機制雖然在史前時代有可能有功能適應性,但在現代環境下很大程度上是不適當的過度活躍。
還有些學者認為,進化壓力有助于發展出符合社會預期的特征。似乎存在先天的機制能強化社會行為。人們在合作和利他時會感到愉悅,教育者、宗教領袖和社會改革者可以利用這些資源來抑制敵對行為并促進道德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