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無限,當最本真的自然規律操縱著一切,整個宇宙正如一片汪洋,若有一絲擾動則一呼百應,明潮暗涌此起彼伏,往返不絕。然而誰來發出這一絲擾動?
在宇宙的邊界,當物質流涌向邊界的虛空時,所謂的擾動已經比比皆是。那么新的問題來了——宇宙邊界之外是什么?向宇宙的盡頭看去,會看到什么?是不是自己的背影?還是一望無際的黑暗?又或者是滿目虛無的空白。
如果在宇宙的邊界,無形的物質肆無忌憚地涌向周圍,原來的空間中會剩下什么?如此以來,造成的原位空虛和空間坍縮不可避免。因此必然存在本質的作用,像一只無形的圍墻攔住四溢的洪水。所謂的圍墻的功能又由什么來實現?牛頓第三定律告訴我們,作用力不可能憑空產生,任何事物都如此,一種事物的誕生必然不可避免它的反面同時產生。
力的反面是反作用力。阻止擴散的一對相反作用便是相互作用力。而作用一旦產生,伴隨著彼此形態和內部的變化,相互作用也因之變化——可能減弱、清零,甚至相反。
如果穩定保持恒定的相互作用,過程一定短暫而頻繁,在如此狹窄的時間空隙中完成如此任務對作用的強度一定有一定要求——不然仍改變不了無盡的物質向周圍涌散的趨勢——能達到這一目的的要求便是“劇烈”。
如此以來,宇宙邊緣短暫、頻繁而劇烈的,與外界的相互作用,讓邊緣激起千層浪,蕩起一層層漣漪向中央。這讓宇宙有了脈搏和涌動。
發展到如今,排在邊緣隊尾的等候者不禁想看一看外面的世界——與宇宙相互作用的彼方是何方神圣?為何每個時刻都能與宇宙心有靈犀?宇宙的每一次潮起潮落、興起或低落,每時每刻在每一個角落,都能準確無誤地預判。宇宙最原始的預言家——最能猜透宇宙的還是自身咯。
在一望無際的大海中,同源而生的兩潮波浪在它們的出生地分道揚鑣,就此別過,分別向彼此的反方向挺進不渝。它們來到地球的另一邊,彼此迎面走來而重逢。難道它們彼此心有靈犀?未必是這樣。就算是最親近的知己或者讓雙胞胎兄弟姐妹也不見得能猜到本體每時每刻的行蹤、想法、心跳和脈搏。那么兩潮海浪是同一個本體了——陰陽兩極,相遇必歸一。在宇宙的邊緣能夠無時不刻創造出準確無誤又恰到好處的碰撞,也只可能是宇宙自己。
在鏡子中看到與自己行為動作完全匹配的另一方,也只能是自己產生的。
這種己呼己應的運行方式讓宇宙自身保持時刻的律動。
在宇宙的邊緣附近任何一處興起的物質流動,向多個方向同步散去,最終在宇宙的心腹與其它的流動相遇,作用形成新的分流動,在這端的臨邊或者宇宙的另一端與另一個自己相遇。
這些物質流產生于宇宙本身,傳播于宇宙本身,消亡于宇宙本身,或途中相遇,合二為一,換上新的面貌,亦或重獲新生。
在如此具有規律的宇宙脈絡中,相撞與相遇在邊界排成一列,暗潮暗涌宛如車水馬龍穿行于宇宙的內部。
在碰撞的中心,有來自最原始的呼叫。
兩波物質流相撞,也是新律動的開始。
密不透風的碰撞中,一聲“狗賊”驚天動地。
究竟是誰在說話?宇宙伊始,無人存活。宇宙誕生之初,天地一片混沌,物質彼此之間連基本的空隙都沒有。
一聲“狗賊”便是宇宙深處的呼喚,仔細一看時,不可觀測的宇宙之外還有難以預測的運動軌跡。究竟是什么在運動?只推測出一聲聲“狗賊”的真正來源。
大概物質流的碰撞,激發了能量的釋放渠道,有獨特的“狗賊”一聲;還可能碰撞只是打開了宇宙和外界的屏障,讓外界的呼聲傳進來,但基于這種假說的外界究竟在哪?但從這點便無從說起。
一聲“狗賊”,擾動了宇宙中央的平穩,仿佛有一把刀鋒劃過凝固,將物質分成了楚漢兩派,陰陽兩儀,宇宙從此有了是非黑白。
繞到半界的又一次穿梭,又像一刀切開了新陣型,像東西南北一樣的由兩儀產生的四象。
再來一次穿梭,四象的攔腰一截,生出了八卦。
隨著一次次徹底的分割,獨立的單位數以二為底數的指數形式增長,逐漸由無限延展的維度微縮成漂浮不定的粒子。粒子彼此是非分明,因此彼此獨立,自由流動。
無形的作用者,或者說造物者,把宇宙規則地分化成作用的單位——微粒。而黑白皆存,是非分明者,就形成微粒之間的引力和斥力了。
而放觀自然,黑與白總有融合均勻的趨勢,而是與非卻不能混為一談。因此微粒相距較遠時,黑白相吸,相互吸引;相距較近時,是非對立,相互排斥。這使得微粒之間總是存在不可填補的縫隙,這同時為宇宙的作用規律提供了充足的空間。
宇宙邊緣的一聲“狗賊”,預示著微粒空隙間強大的洪流穿過,難免裹挾擠壓大量微粒,這些是非黑白的單體相提并論,一時間真假難辨,不妨真作真,假作假,黑作黑,白作白,言是者同坐,言非者對立。中心與外圍的對立結構,抵御了外界的干擾。
是非雙方看上去不相上下,然而對立方總可拉攏外援或失去內應,整體強是或強非,偏黑或偏白,總想尋找外界差色互補而使是非持平,形成新的是非對立體,以新的穩定結構與其他相似形成過程的穩定結構相互作用而保持自身穩定。
微粒的團聚變大,也讓宇宙中的穿梭流的體量陡增,每次流動都會觸及大量微粒,它們不斷聚合碰撞,宇宙的基本樣貌便形成了。
一切大功告成,鵬宇看向遠近閃爍的亮點,又有強烈的極風從四面八方吹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