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制度思考
- 清平樂:從劉娥駕崩開始
- 我就愛吃水果嘍
- 2311字
- 2024-04-12 07:00:00
蔡齊聽著聽著,感覺勢頭不對,于是拱手道:“官家這是打算直接將錢撥給工部,不經三司?”
趙禎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經蔡齊點醒,他開口道:“此事按規矩辦即可,內藏庫出錢與三司交割,工部修路所需錢款從三司支取,這件事朕不會破壞規矩,計相放心?!?
言外之意就是別的事就不一定了,當然,別的事蔡齊并不在意,他只在乎錢。
蔡齊放下心來,拱手道:“官家圣明?!彼闹邢胫骸爸灰X給到三司就成?!?
趙禎想了想,開口道:“不過二十萬貫畢竟不是個小數目,何況還是出自內帑,朕打算派遣內官入駐三司,審計錢款用途,到時還需計相配合,稽查三司賬目?!?
蔡齊聞言猛地一震,有些為難道:“這…官家此舉……”
趙禎凝神看向蔡齊:“計相不同意?”
蔡齊趕緊彎腰行禮:“臣不敢,臣同意,理當如此,理當如此?!?
趙禎滿意的點了點頭,心中想道:“不怕你不還錢,就怕你不借錢,只要你拿了我的錢,我就可以名正言順的派遣內官監察三司?!?
趙禎繼續跟燕肅討論:“若以糯米灰漿為修路材料,大概需要多長時間修造完畢?”
燕肅想了想說道:“糯米灰漿需現場熬煮,現場配置,若以三人一組……”
趙禎揮手打斷:“這些具體如何做的事,朕并不關心,等工程開始,朕自會去看,你現下只需告訴朕,需要多少天能把這條三百六十里長的道路修造完畢。”
燕肅眼神閃爍的回應:“大概…十年?”
趙禎立刻搖頭否決:“不行,太久了,最多三年?!?
燕肅立刻點頭應下:“臣遵旨。”
“……”
趙禎有些憋悶,突然感覺時間還是說長了,他在心中腹誹:“這個老倌怎么不按套路出牌?說兩年…不,說一年好了。”
修路之事暫且定下,趙禎看了一眼天色,正是夕陽西下,將昏未昏之際。
“二位卿家還沒用過晚膳吧,在宮里用過再走。茂則,你去安排?!?
蔡齊和燕肅面色一喜,同時開口道:“臣等謝官家賜膳?!?
趙禎擺了擺手,示意二人退下,等蔡齊和燕肅離開垂拱殿后,趙禎獨自坐在龍椅上,陷入沉思:
“宋朝的失地百姓太多了,就以現有的崗位來看,遠遠不足以承擔如此多的流民,充入廂軍又實在打擊軍隊士氣?!?
“士商工農,士商農都已經發展到了極限,能擴充崗位、容納無業人口的也就剩工匠一類,不如就借著修路的機會,培養一批專業的修路工匠,正好最近梳理了‘匠官’體系,也可以派上用場?!?
“宋夏開戰是哪一年來著?算了,這事不能被動得主動。如果我想主動攻打黨項,此時的國力夠不夠我揮霍的?”
晚上回到惜春閣中就寢,看到陳嘉月在房里擺弄‘多節馬車模型’,趙禎想起了下午討論修路工期時被燕肅擺了一道,于是趙禎決定,把氣撒在她這個燕氏弟子的身上。
此種旖旎不再細表。
……
接下來的幾日,趙禎仔細的整理了各路上報的數據,他發現天下各路州縣收取上來的物資,九成都集中在東京城內,簡直可以稱為:
舉天下之力供養一城。
宋朝承自五代后周,立國的時候天下并不不太平,當時與宋朝一同存在的,還有‘北漢、后蜀、南唐、南平、南漢、吳越’等六個政權。
這些政權割據一方,宋太祖若不集中全國之力,根本無法支撐他發動滅國之戰。
因此其每打下一國,便差遣京官大肆搜刮,將九成物資運往中樞,地方只留下一成。
宋朝享國至今,未曾改過央地分配比例,于是就出現了這種情況。
趙禎在手札上嘗試分析這套制度設計:
如此立制,有利于對內集權,但不利于對外擴張。
道理很淺顯,對人要先取再予,厭惡損失比渴望得到更讓人記憶深刻。
浪蕩子只需回頭一望就能被人原諒;
殺人者只需放下屠刀就能立地成佛。
人們一旦習慣了惡,只要得到一點點善,就會滿足。
人性如此,于封建國家而言,亦如此。
百姓辛苦一年賺了一百貫,朝廷拿走全部,百姓立刻就會死,那百姓肯定要造反。
但若朝廷只拿走七十貫,那百姓就會動搖,因為剩下的三十貫還能讓其勉強茍活。
只是這樣做的結果是:百姓會怨恨朝廷。
他會覺得自己應該得到更多,他本可以過上更好的生活,是朝廷奪走了他的好生活。
從此怨恨累積,等到量變產生質變,百姓再也忍不下去,造反開始。
這就叫:只取不予,陷民于水深火熱,只得錢財,不得人心。
凡是亡于內亂的政權,大多與此有關。
那么宋朝是如何做的呢?還是這個例子。
大宋朝廷先拿走九十貫,再還回去二十貫。
拿走九十貫,百姓肯定活不到年尾,但不至于立刻死,還能活上三五個月,只是在這三五個月里,他會時刻為生死而擔憂。
人的求生欲望遠遠大于物質欲望,在這種時刻面臨生死危機的境遇下,物質追求變得微不足道,如何活下去才是百姓需要思考的第一要義。
等十貫錢花光了,等百姓開始挨餓了,等人被餓的快死了,這時候,朝廷拿出二十貫,以賑災的形式發下來,讓百姓能繼續活下去,那么百姓會怎么想?
當人心中的物質欲望被死亡危機磨平的時候,等他瀕臨死亡的時候,朝廷的賑災糧下來了,生死危機解除了,此時的百姓不僅不會怨恨,反而會對朝廷感恩戴德。
但事實上,百姓還是被剝走了七成以上的財富。
只是在這一收一放之間,結果變得不同了。
于個體而言,這叫:升米恩,斗米仇,好處不能一次給夠,要慢慢的給。
于封建國家而言,這叫:先取后予,救民于生死存亡,既得錢財,又得人心。
人在將自己的錢給出去的時候,潛意識就會認為,這個錢回不來了,但是某一天這個錢被返還了一部分,他就會覺得,還可以,回本了。
其實都是制度設計而已。
兩宋趙氏政權,享國三百一十九年,其自建國伊始,平均每一年都有百姓造反,攻破州縣城池的大規模起義也是屢見不鮮,但它是唯一一個沒有亡于內亂的政權。
兩宋對內的這套制度,若不是被外部勢力入侵,其統治力到底能維持多久,無法預測。
但這套制度存在一個致命的漏洞:自廢武功。
自廢武功也許不會亡于內,但一定會受辱于外。若想體面的活著,無論何時都不能放棄武力,個體尊嚴只在刀鋒之上,國家尊嚴只在強弩射程之內。
我想做的,就是將這個制度漏洞,補上。
趙禎停筆,等待墨跡晾干,而后合上手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