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五燈會元校注(第四冊)作者名: (宋)釋普濟編撰 曾琦云校注本章字數: 8字更新時間: 2024-01-12 14:42:47
第三節 南岳下六世
興化獎禪師法嗣
汝州南院慧颙[1]禪師(亦曰寶應)
上堂:“赤肉團上,壁立千仞[2]。”僧問:“赤肉團上,壁立千仞,豈不是和尚道[3]?”師曰:“是。”僧便掀倒禪床,師曰:“這瞎驢亂作。”僧擬議,師便打。
問僧:“近離甚處?”曰:“長水[4]。”師曰:“東流西流?”曰:“總不恁么。”師曰:“作么生?”僧珍重,師便打。
僧參,師舉拂子,僧曰:“今日敗缺[5]。”師放下拂子,僧曰:“猶有這個在。”師便打。
問僧:“近離甚處?”曰:“襄州。”師曰:“來作甚么?”曰:“特來禮拜和尚。”師曰:“恰遇寶應老不在。”僧便喝,師曰:“向汝道不在,又喝作甚么?”僧又喝,師便打。僧禮拜,師曰:“這棒本是汝打我,我且打汝。要此話大行,瞎漢[6]參堂去。”
思明和尚未住西院時,到參禮拜了,曰:“無可人事[7],從許州來,收得江西剃刀一柄,獻和尚。”師曰:“汝從許州來,為甚卻收得江西剃刀?”明把師手掐一掐,師曰:“侍者,收取。”明以衣袖拂一拂便行,師曰:“阿剌剌[8]!阿剌剌!”
上堂:“諸方只具啐啄[9]同時眼,不具啐啄同時用。”僧便問:“如何是啐啄同時用?”師曰:“作家不啐啄,啐啄同時失。”曰:“此猶未是某甲問處。”師曰:“汝問處作么生?”僧曰:“失。”師便打。其僧不肯,后于云門會下,聞二僧舉此話。一僧曰:“當時南院捧折那!”其僧忽契悟,遂奔回省覲,師已圓寂。乃謁風穴,穴一見便問:“上座莫是當時問先師啐啄同時話底么?”僧曰:“是。”師曰:“汝當時作么生會?”曰:“某甲當時如在燈影里行相似。”穴曰:“汝會也。”
問:“古殿重興時如何?”師曰:“明堂瓦插檐。”曰:“與么則莊嚴畢備也。”師曰:“斬草蛇頭落。”
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無量大病源。”曰:“請師醫。”師曰:“世醫拱手。”
問:“匹馬單槍來時如何?”師曰:“且待我斫棒。”
問:“如何是無相涅槃?”師曰:“前三點[10],后三點。”曰:“無相涅槃,請師證照。”師曰:“三點前,三點后。”
問:“凡圣同居時如何?”師曰:“兩個貓兒一個獰。”
問:“如何是無縫塔?”師曰:“八花九裂。”曰:“如何是塔中人?”師曰:“頭不梳,面不洗。”
問:“如何是佛?”師曰:“待有即向你道。”曰:“與么則和尚無佛也。”師曰:“正當好處。”曰:“如何是好處?”師曰:“今日是三十日。”
問園頭:“瓠子[11]開花也未?”曰:“開花已久。”師曰:“還著子也無?”曰:“昨日遭霜了也。”師曰:“大眾吃個甚么?”僧擬議,師便打。
問僧:“名甚么?”曰:“普參。”師曰:“忽遇屎橛作么生?”僧便不審,師便打。
問:“人逢碧眼[12]時如何?”師曰:“鬼爭漆桶[13]。”
問:“龍躍江湖時如何?”師曰:“瞥嗔瞥喜。”曰:“傾湫倒岳[14]時如何?”師曰:“老鴉沒嘴。”
問:“萬里無云時如何?”師曰:“餓虎投崖。”
問:“二王相見時如何?”師曰:“十字路頭吹尺八。”
問:“如何是薝卜[15]林?”師曰:“鬼厭箭。”
問:“如何是金剛不壞身?”師曰:“老僧在汝腳底。”僧便喝,師曰:“未在。”僧又喝,師便打。
問:“上上根器人來,師還接也無?”師曰:“接。”曰:“便請和尚接。”師曰:“且喜共你平交[16]。”
問:“祖意教意,是同是別?”師曰:“王尚書[17],李仆射[18]。”曰:“意旨如何?”師曰:“牛頭南,馬頭北。”
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五男二女。”
問:“擬伸一問,師意如何?”師曰:“是何公案?”僧曰:“喏。”師曰:“放汝三十棒。”
問:“如何是寶應主?”師曰:“杓大碗小。”
問僧:“近離甚處?”曰:“龍興。”曰:“發足莫過葉縣也無?”僧便喝,師曰:“好好問你,又惡發作么?”曰:“喚作惡發即不得。”師卻喝,曰:“你既惡發,我也惡發。近前來,我也沒量罪過,你也沒量罪過。瞎漢參堂去!”
問僧:“近離甚處?”曰:“襄州。”師曰:“是甚么物恁么來!”曰:“和尚試道看。”師曰:“適來禮拜底。”曰:“錯。”師曰:“禮拜底錯個甚么?”曰:“再犯不容。”師曰:“三十年弄馬騎,今日被驢撲。瞎漢參堂去!”
問:“從上諸圣,向甚么處去?”師曰:“不上天堂,則入地獄。”曰:“和尚又作么生?”師曰:“還知寶應老漢落處么?”僧擬議,師打一拂,曰:“你還知吃拂子底么?”曰:“不會。”師曰:“正令[19]卻是你行。”又打一拂子。
【注釋】
[1]慧颙(yóng):禪師名,又名寶應。
[2]壁立千仞:又作“壁立萬仞”。形容山崖石壁高峻陡峭。禪林常形容禪法高峻陡峭,世人難以仰攀。《禪宗大詞典》:“形容禪悟者明見自心、自我為主、絕無依倚、超脫塵俗的氣概與境界。”
[3]豈不是和尚道:難道不是和尚說的?
[4]長水:又名荊谷水、荊溪。在今陜西藍田縣西北,西北流入長安縣入浐水。北魏以來訛為浐水。《水經·渭水注》:長水“出杜縣白鹿原,其水西北流謂之荊溪,又西北左合狗枷川水。……亂流注于霸”。宋敏求《長安志》卷十一:“荊谷水,一名荊溪。來自藍田縣白鹿原,東流至康村,入萬年縣界,西流二十里出谷至平川,合庫谷、采谷、石門水為荊谷水。……號浐水。下流二十五里合灞水。”《兩京道里記》:“荊溪本名長水,后秦姚興避諱改焉。”
[5]敗缺:漏洞,破綻。
[6]瞎漢:指不明宗旨之人。常用作呵斥語。
[7]無可人事:沒有什么好禮物相送。人事,指人與人之間交往的禮節。
[8]阿剌剌:細語不休之意。又作阿喇喇。又恐怖或驚駭之意。如《金陵報寧語錄》三:“東西南北,土曠人稀,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阿喇喇。”之類是也。又散見于《禪林類聚》第十七“刀劍門”等。(參見丁福保《佛學大辭典》“阿喇喇”條)
[9]啐(cuì)啄(zhuó):比喻禪林師家與學人二者之機宜相應投合。學人請求禪師啟發,譬之如啐;禪師啟發學人,譬之如啄。據《禪林寶訓音義》載,啐啄,如雞抱卵,小雞欲出,以嘴吮聲,名為啐;母雞欲小雞出,以嘴嚙殼,名為啄。故禪林師徒之間機緣相投,多以“啐啄”一詞喻稱之。若修行者、師家機鋒相應投合,毫無間隙,稱為“啐啄同時”;而與禪者機鋒相應之機法,則稱為“啐啄機”。
[10]三點:舊時以更計時,一夜五更,每更分三點。佛教指古印度字形,借此三點不縱不橫的三角關系,以喻教義。一般指《涅槃經》所說的“三德”,即法身德、般若德和解脫德。天臺宗亦因以指空、假、中。
[11]瓠(hù)子:瓠瓜的種子。
[12]碧眼:原指綠眼之異國僧人。于禪林,則專稱初祖達磨大師。略稱“碧眼”“碧眼胡”。
[13]漆桶:罵人眼瞎了。漆桶:又作黑漆桶。眾生癡暗愚昧,如處“無明暗室”或“無明長夜”,見不到智慧的陽光。“黑漆桶”就如“無明暗室”或“無明長夜”。禪宗用“漆桶底脫”表示智光透入,豁然大悟的境界。對愚暗不悟者的詈稱“漆桶”,斥其心中、眼前一片漆黑。丁福保《佛學大辭典》:“無分別之眼黑,喻以漆桶。罵無眼子之詞也。猶言黑漆桶,漆桶不會等。”
[14]傾湫(qiū)倒岳:傾瀉而來的大水推倒了山岳,形容龍呼風喚雨的力量。湫:或說古水名,或說水池、深潭。此處或解釋為大水,或解釋為藏在深潭的巨龍傾倒潭水推翻了山岳,都可形容巨龍的力量。
[15]薝(zhān)卜:梵語,通常作“瞻卜”。產于印度,其花甚香之樹。音譯又作瞻卜加、旃簸迦、占博迦、瞻博迦、瞻波迦、詹波、占波、占匐、占婆、瞻波、瞻婆。意譯金色花樹、黃花樹。此樹頗高大,樹皮可分泌芳香之汁液,與花、葉等皆可制成藥材或香料。又,以此花所制之香,名為瞻卜華香。參見《長阿含經》卷十八“閻浮提洲品”、《法華經》卷五“分別功德品”、《善見律毗婆沙》卷三、《慧琳音義》卷八、《玄應音義》卷三卷四。
[16]平交:平輩交往,平等之交。
[17]尚書:官名。中國封建時代的政府高官名稱,相當于現在各國家部委的部長。
[18]仆射:官名。唐代仆射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或“參加機務”者為宰相,不加者不為宰相。宋沿唐制,宋以后廢。
[19]正令:在禪門中,則特指教外別傳之旨。棒喝之外不立一法,謂之正令。叢林中每以“正令當行”謂佛祖之道通行于世。如《碧巖錄》第六十三則以“正令當行,十方坐斷”一語,喻指棒喝之外,不立一法,乃為教外別傳之宗旨。
【概要】
慧颙禪師(860~930年),唐末五代臨濟宗僧。河北人。參興化存獎禪師得法,為臨濟宗傳人。住汝州(今河南臨汝)寶應禪院南院。因以“南院”為法號,世亦稱“寶應禪師”。后傳法于風穴延沼。據《宗統編年》卷十八載,師示寂于后唐明宗長興元年。《釋氏通鑒》卷十二則載,師示寂于后周太祖廣順二年(952年)。其余事跡不詳。
【參考文獻】
《景德傳燈錄》卷十二;《釋氏稽古略》卷三;《聯燈會要》卷十一;《增訂佛祖道影》卷二(虛云編)。
守廓侍者
守廓侍者,問德山曰:“從上諸圣,向甚么處去?”山曰:“作么,作么?”師曰:“敕點飛龍馬,跛鱉出頭來。”山便休去。來日浴出,師過茶與山,山于背上拊一下曰:“昨日公案作么生?”師曰:“這老漢今日方始瞥地[1]。”山又休去。
師行腳到襄州華嚴和尚會下。一日,嚴上堂,曰:“大眾,今日若是臨濟、德山、高亭、大愚、鳥窠、船子兒孫,不用如何若何,便請單刀直入,華嚴與汝證據。”師出,禮拜起,便喝,嚴亦喝。師又喝,嚴亦喝。師禮拜起,曰:“大眾,看這老漢一場敗缺。”又喝一喝,拍手歸眾。嚴下座歸方丈。
時風穴作維那,上去問訊。嚴曰:“維那,汝來也,叵耐[2]守廓適來把老僧扭捏一上,待集眾打一頓趁出。”穴曰:“趁他遲了也!自是和尚言過,他是臨濟下兒孫,本分恁么。”嚴方息怒。穴下來舉似師,師曰:“你著甚來由勸這漢?我未問前,早要棒吃,得我話行。如今不打,搭卻我這話也。”穴曰:“雖然如是,已遍天下也。”
【注釋】
[1]瞥地:《禪宗大詞典》解釋為“領悟,徹悟”。本書第十五章“雪峰欽山主”:“上堂:‘昨日一,今日二,不用思量,快須瞥地。不瞥地,蹉過平生沒巴鼻。咄!’”《佛光大辭典》:“禪林用語。速急之意。猶言一瞥、瞥然。瞥:倏忽、疾視、暫見之意;地:為助詞。《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二十五:‘古人公案,舊所茫然,時復瞥地,此非自昧者。’”此處應以《禪宗大詞典》解釋為準。
[2]叵(pǒ)耐:亦作“叵奈”。不可容忍,可恨。《敦煌曲子詞·鵲踏枝》:“叵耐靈鵲多漫語,送喜何曾有憑據。”叵:不,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