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燈會元校注(第一冊)
- (宋)釋普濟編撰 曾琦云校注
- 2719字
- 2024-01-12 14:35:32
二祖阿難尊者
二祖阿難尊者,王舍城人也。姓剎利帝,父斛飯王[1],實佛之從弟也。梵語阿難陀,此云慶喜,亦云歡喜。如來成道夜生,因為之名。多聞博達,智慧無礙。世尊以為總持[2]第一,嘗所贊嘆。加以宿世有大功德,受持法藏,如水傳器,佛乃命為侍者。
尊者一日白佛言:“今日入城,見一奇特事?!狈鹪唬骸耙姾纹嫣厥??”者曰[3]:“入城時見一攢樂[4]人作舞,出城總見無常?!狈鹪唬骸拔易蛉杖氤?,亦見一奇特事?!闭咴唬骸拔磳徱姾纹嫣厥??”佛曰:“我入城時見一攢樂人作舞,出城時亦見樂人作舞。”
一日,問迦葉曰:“師兄!世尊傳金襕袈裟外,別傳個甚么?”迦葉召阿難,阿難應諾。迦葉曰:“倒卻門前剎竿著!”
后阿阇世王[5]白言:“仁者!如來、迦葉尊勝二師,皆已涅槃,而我多故,悉不能睹。尊者般涅槃時,愿垂告別。”尊者許之。后自念言:“我身危脆,猶如聚沫,況復衰老,豈堪久長?阿阇世王與吾有約?!蹦嗽勍鯇m,告之曰:“吾欲入涅槃,來辭耳?!遍T者曰:“王寢,不可以聞?!闭咴唬骸百雇跤X時,當為我說?!?/p>
時阿阇世王夢中見一寶蓋,七寶嚴飾,千萬億眾圍繞瞻仰。俄而風雨暴至,吹折其柄,珍寶瓔珞悉墜于地,心甚驚異。既寤,門者具白上事。王聞,失聲號慟,哀感天地。即至毗舍離城,見尊者在恒河中流,跏趺[6]而坐。王乃作禮,而說偈曰:“稽首三界尊,棄我而至此,暫憑悲愿力,且莫般涅槃?!?/p>
時毗舍離王[7]亦在河側,說偈言:“尊者一何速,而歸寂滅場。愿住須臾間,而受于供養?!?/p>
尊者見二國王咸來勸請,乃說偈言:“二王善嚴住,勿為苦悲戀。涅槃當我靜[8],而無諸有故。”尊者復念:我若偏向一國,諸國爭競,無有是處[9],應以平等度諸有情。遂于恒河中流,將入寂滅。是時山河大地,六種震動[10]。
雪山有五百仙人,睹茲瑞應,飛空而至,禮尊者足,胡跪白言:“我于長老,當證佛法,愿垂大慈,度脫我等?!弊鹫吣皇苷?,即變殑伽河[11]悉為金地,為其仙眾說諸大法。
尊者復念:先所度脫弟子應當來集。須臾,五百羅漢從空而下,為諸仙人出家授具。其仙眾中有二羅漢,一名商那和修,二名末田底迦[12]。尊者知是法器,乃告之曰:“昔如來以大法眼付大迦葉,迦葉入定而付于我。我今將滅,用傳于汝。汝受吾教,當聽偈言:‘本來付有法,付了言無法。各各須自悟,悟了無無法?!?/p>
尊者付法眼藏竟,踴身虛空,現十八變入風奮迅三昧[13],分身四分:一分奉忉利天,一分奉娑竭羅龍宮,一分奉毗舍離王,一分奉阿阇世王。各造寶塔而供養之。乃厲王十二年癸巳歲[14]也。
【注釋】
[1]斛飯王:又作谷凈王。約公元前6世紀人。乃師子頰王之子,凈飯王之弟,釋尊之叔父。關于其子,依各經論所載,有數種說法:或謂阿尼婁馱、跋提梨迦二子;或謂摩訶男、阿尼婁馱二子;或謂提婆達多、阿難二人等。
[2]總持:總一切法和持一切義的意思,是梵語陀羅尼的譯義。
[3]者曰:參見本書“者曰”注釋,此后類似地方不再提示。
[4]攢(cuán)樂:聚集一起演奏各種樂器,唱歌跳舞。
[5]阿阇(shé)世王:為佛世時中印度摩揭陀國頻婆娑羅王之子。譯為未生怨王、法逆王。其母名韋提希,故亦稱阿阇世韋提希子。后弒父王自立,大張中印度霸權。后因弒父之罪而遍體生瘡,至佛前懺悔即平愈,遂歸依佛陀。佛陀滅度后,為佛教教團之大護法。摩訶迦葉于七葉窟結集經典時,阿阇世王為大檀越,供給一切之資具。
[6]跏(ji?。茫╢ū):佛陀的坐法,即盤膝而坐。略有兩種:若先以右足置于左腿上,再以左足置于右腿上,叫作降魔坐;若先以左足置于右腿上,再以右足置于左腿上者,則叫作吉祥坐。
[7]毗舍離王:毗舍離國王。毗舍離是中印度的都城,譯為廣嚴城。位于恒河北岸,與南方的摩揭陀國相對峙。佛在世時,此地系跋只人(離車族)的都城,佛屢屢行化于此,嘗說《毗摩羅詰經》《普門陀羅尼經》等,教化維摩詰、庵沒羅女、長者子寶積等人。相傳毗舍離人曾為迎請即將入滅的阿難,而與摩揭陀國產生糾紛。阿難乃升于恒河上空二分其身,遂止息兩國之爭斗。
[8]涅槃當我靜:《景德傳燈錄》作“涅槃當我凈”,其校勘記:“舊本作‘靜’,此依《寶林傳》《正宗記》易此一字?!?/p>
[9]無有是處:沒有對的地方。
[10]六種震動:指大地震動之六種相。《長阿含經》卷二載有大地震動之六時:一是佛入胎時,二是出胎時,三是成道時,四是轉法輪時,五是由天魔勸請將舍性命時,六是入涅槃時。
[11]殑(jìng)伽河:梵語。恒河的音譯。發源于雪山(即喜馬拉雅山)南部。恒河流域是印度文明的發源地之一,不僅是今天印度教的圣河,也是昔日佛教興起的地方,至今還有大量佛教圣地遺存。
[12]末田底迦:又作末田、末田提、末闡提、末田地、末田地那、末田鐸迦、末彈地、摩禪提。譯為中、日中、水中、金地、河中。印度陀頗羅人。為異世五師之一。相傳為阿難之最后弟子,付法藏之第三祖。曾赴迦濕彌羅國降伏龍王,宣揚正法。據《阿育王傳》卷四摩訶迦葉涅槃因緣載,師于阿難入滅時,在恒河中受戒,證得阿羅漢,為阿難之最后弟子。又據《付法藏》卷二所載,阿難弟子中有末田提與商那和修二人得阿難之付法藏。然依《阿育王經》卷七則謂阿難弟子為末田地,商那和修則為末田地之弟子,準此,由摩訶迦葉至優婆鞠多,師資相傳凡有五人,故稱異世五師。
[13]風奮迅三昧:起猛烈之風分散肢體之三昧也。止觀一曰:“阿難河中入風三昧,四派其身。”法華文句二曰:“于恒河中入風奮迅三昧,分身為四分?!保ㄕ远「1!斗饘W大辭典》)
[14]厲王十二年癸巳歲:查閱《景德傳燈錄》在“乃厲王十二年癸巳歲也”之后有注“當作十年”。
【概要】
阿難,全稱阿難陀。意譯為歡喜、慶喜、無染。禪宗西天祖師第二祖。系佛陀之堂弟,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出家后二十余年間為佛陀之常隨弟子,善記憶,對于佛陀之說法多能朗朗記誦,故譽為多聞第一。釋迦牟尼佛入滅之際,曾對多聞第一的弟子阿難說,我一生所說之經藏,須于卷首加上“如是我聞”一語,以與外道之經典區別。又因摩訶迦葉召集五百阿羅漢于王舍城舉行第一次結集。其時,阿難于會眾前誦出經文。而在誦出經文之前,先言“如是我聞”,以表示此下所誦乃直接從佛陀處所親聞。所謂“如是”,指經中所述之內容,“我聞”意為阿難自佛處聞得。
阿難即將涅槃時,將正法眼藏授予商那和修與末田底迦。本書以商那和修為西天祖師第三祖,而依《阿育王經》卷七則謂阿難弟子為末田底迦,商那和修則為末田底迦之弟子,準此,則由摩訶迦葉至優婆鞠多,師資相傳凡有五人,故稱異世五師。
【參考文獻】
《雜阿含經》卷四十四;《中阿含》卷三十三“侍者經”條;《增一阿含經》卷四“弟子品”;《阿難同學經》;《佛本行集經》卷十一;《五分律》卷三、卷二十九;《大智度論》卷三;《大唐西域記》卷六、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