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七、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佛(賢劫,第四尊)。姓剎利,父凈飯天[1],母大清凈妙。位登補處[2],生兜率天[3]上,名曰勝善天人,亦名護明大士。度諸天眾,說補處行,于十方界中,現身說法。

《普曜經》云[4]:“佛初生剎利王家,放大智光明,照十方世界。地涌金蓮華,自然捧雙足。東西及南北,各行于七步。分手指天地,作師子吼[5]聲:‘上下及四維[6],無能尊我者。’”即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歲四月八日也。

至四十二年二月八日,年十九,欲求出家而自念言:“當復何遇?”即于四門游觀,見四等事,心有悲喜而作思維,此老、病、死,終可厭離。于是夜子時,有一天人名曰“凈居”,于窗牖[7]中叉手合掌白言:“出家時至,可去矣!”太子聞已,心生歡喜,即逾[8]城而去,于檀特山中修道[9]

始于阿藍迦藍[10]處三年,學不用處定,知非便舍。復至郁頭藍弗[11]處三年,學非非想定,知非亦舍。又至象頭山,同諸外道日食麻麥,經于六年。故經云:“以無心意、無受行,而悉摧伏諸外道。”先歷試邪法,示諸方便,發諸異見,令至菩提。

故《普集經》云:“菩薩于二月八日,明星出時成道,號天人師,時年三十矣。”即穆王三年癸未歲也。

既而于鹿野苑[12]中為憍陳如[13]等五人轉四諦[14]法輪而證道果。說法住世四十九年。后告弟子摩訶迦葉[15]:“吾以清凈法眼、涅槃[16]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正法,將付于汝,汝當護持。”并敕阿難副貳[17]傳化,無令斷絕,而說偈曰:“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復告迦葉:“吾將金縷僧伽梨衣[18]傳付于汝,轉授補處,至慈氏[19]佛出世,勿令朽壞。”迦葉聞偈,頭面禮足曰:“善哉!善哉!我當依敕,恭順佛故。”

爾時世尊至拘尸那[20]城,告諸大眾:“吾今背痛,欲入涅槃。”即往熙連河側,娑羅[21]雙樹下,右脅[22]累足,泊然宴寂。復從棺起,為母說法。特示雙足。化婆耆[23],并說無常偈曰:“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時諸弟子即以香薪競荼毗[24]之,燼[25]后金棺如故。爾時大眾即于佛前,以偈贊曰:“凡俗諸猛熾,何能致火爇[26]?請尊三昧火[27],阇維[28]金色身。”爾時金棺從座而舉,高七多羅[29]樹,往返空中,化火三昧。須臾灰生,得舍利[30]八斛四斗。即穆王五十二年壬申歲二月十五日也。

自世尊滅后一千一十七年,教至中夏[31],即后漢永平十年戊辰歲也。

世尊才生下,乃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顧四方曰:“天上天下,唯吾獨尊。”

世尊一日升座[32],大眾集定。文殊白椎[33]曰:“諦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世尊便下座。

世尊一日升座,默然而坐。阿難白椎曰:“請世尊說法。”世尊云:“會中有二比丘[34]犯律行,我故不說法。”阿難以他心通[35]觀是比丘,遂乃遣出。世尊還復默然。阿難又曰:“適來為二比丘犯律,是二比丘已遣出,世尊何不說法?”世尊曰:“吾誓不為二乘[36]聲聞人說法。”便下座。

世尊一日升座,大眾集定。迦葉白椎曰:“世尊說法竟。”世尊便下座。

世尊九十日在忉利天[37],為母說法,及辭天界而下,時四眾八部[38],俱往空界奉迎。有蓮花色比丘尼[39]作念云:“我是尼身,必居大僧[40]后見佛。不如用神力變作轉輪圣王[41],千子圍繞,最初見佛[42]。”果滿其愿。世尊才見,乃訶云:“蓮花色比丘尼,汝何得越大僧見吾?汝雖見吾色身,且不見吾法身。須菩提[43]巖中宴坐,卻見吾法身。”

世尊昔因文殊至諸佛集處,值諸佛各還本處,唯有一女人近彼佛坐,入于三昧。文殊乃白佛云:“何此人得近佛坐,而我不得?”佛告文殊:“汝但覺此女令從三昧起,汝自問之。”文殊繞女人三匝,鳴指一下,乃托至梵天,盡其神力而不能出。世尊曰:“假使百千萬文殊,出此女人定不得。下方經過四十二恒河沙國土[44],有罔明菩薩出此女人定。”須臾,罔明大士從地涌出,作禮世尊。世尊敕罔明出,罔明卻至女子前,鳴指一下,女子于是從定而出。

世尊因波斯匿王[45]問:“勝義諦中有世俗諦否?若言無,智不應二。若言有,智不應一。一二之義,其義云何?”佛言:“大王!汝于過去龍光佛法中曾問此義,我今無說,汝今無聽。無說無聽,是名為一義二義。”

世尊一日見文殊在門外立,乃曰:“文殊!文殊!何不入門來?”文殊曰:“我不見一法在門外,何以教我入門?”

世尊一日坐次[46],見二人舁[47]豬過,乃問:“這個是甚么?”曰:“佛具一切智,豬子也不識?”世尊曰:“也須問過。”

世尊因有異學問:“諸法是常邪?”世尊不對。又問:“諸法是無常邪?”亦不對。異學曰:“世尊具一切智,何不對我?”世尊曰:“汝之所問,皆為戲論。”

世尊一日示隨色摩尼珠[48],問五方天王:“此珠而作何色?”時五方天王互說異色。世尊復藏珠入袖,卻抬手曰:“此珠作何色?”天王曰:“佛手中無珠,何處有色?”世尊嘆曰:“汝何迷倒之甚?吾將世珠示之,便各強說有青、黃、赤、白色;吾將真珠示之,便總不知。”時五方天王悉皆悟通。

世尊因乾闥婆王獻樂,其時山河大地盡作琴聲。迦葉起作舞。王問:“迦葉豈不是阿羅漢,諸漏已盡,何更有余習[49]?”佛曰:“實無余習,莫謗法也。”王又撫琴三遍,迦葉亦三度作舞。王曰:“迦葉作舞,豈不是?”佛曰:“實不曾作舞!”王曰:“世尊何得妄語?”佛曰:“不妄語。汝撫琴,山河大地木石盡作琴聲,豈不是?”王曰:“是。”佛曰:“迦葉亦復如是,所以實不曾作舞。”王乃信受。

世尊因外道問:“昨日說何法?”曰:“說定法。”外道曰:“今日說何法?”曰:“不定法。”外道曰:“昨日說定法,今日何說不定法?”世尊曰:“昨日定,今日不定。”

世尊因五通仙人[50]問:“世尊有六通,我有五通。如何是那一通?”佛召五通仙人,五通應諾。佛曰:“那一通,你問我?”

世尊因普眼菩薩欲見普賢[51],不可得見,乃至三度入定,遍觀三千大千世界[52],覓普賢不可得見,而來白佛。佛曰:“汝但于靜三昧中起一念,便見普賢。”普眼于是才起一念,便見普賢,向空中乘六牙白象。

世尊因“自恣日[53]文殊三處過夏,迦葉欲白椎擯出。才拈椎,乃見百千萬億文殊。迦葉盡其神力,椎不能舉”,世尊遂問迦葉:“汝擬擯那個文殊?”迦葉無對。

世尊因長爪梵志[54]索論義,預約曰:“我義若墮,我自斬首。”世尊曰:“汝義以何為宗?”志曰:“我以一切不受為宗。”世尊曰:“是見受否?”志拂袖而去。行至中路,乃省,謂弟子曰:“我當回去,斬首以謝世尊。”弟子曰:“人天眾前,幸當得勝,何以斬首?”志曰:“我寧于有智人前斬首,不于無智人前得勝。”乃嘆曰:“我義兩處負墮。是見若受,負門[55]處粗;是見不受,負門處細。一切人天二乘,皆不知我義墮[56]處,唯有世尊諸大菩薩知我義墮。”回至世尊前曰:“我義兩處負墮,故當斬首以謝。”世尊曰:“我法中無如是事,汝當回心向道。”于是同五百徒眾一時投佛出家,證阿羅漢。

世尊昔欲將諸圣眾,往第六天說《大集經》,敕他方此土、人間天上、一切獰惡鬼神,悉皆輯會,受佛付囑,擁護正法。設有不赴者,四天門王飛熱鐵輪追之令集。既集會已,無有不順佛敕者,各發弘誓,擁護正法。唯有一魔王謂世尊曰:“瞿曇[57]!我待一切眾生成佛盡,眾生界空,無有眾生名字,我乃發菩提心。”

世尊嘗與阿難行次[58],見一古佛塔,世尊便作禮。阿難曰:“此是甚么人塔?”世尊曰:“此是過去諸佛塔。”阿難曰:“過去諸佛是甚么人弟子?”世尊曰:“是吾弟子。”阿難曰:“應當如是。”

世尊因有外道問:“不問有言,不問無言。”世尊良久。外道贊嘆曰:“世尊大慈大悲,開我迷云,令我得入。”乃作禮而去。阿難白佛:“外道得何道理,稱贊而去?”世尊曰:“如世良馬,見鞭影而行[59]。”

世尊一日敕阿難:“食時將至,汝當入城持缽。”阿難應諾。世尊曰:“汝既持缽,須依過去七佛儀式。”阿難便問:“如何是過去七佛儀式?”世尊召阿難,阿難應諾。世尊曰:“持缽去!”

世尊因有比丘問:“我于世尊法中見處即有,證處未是。世尊當何所示?”世尊曰:“比丘某甲,當何所示,是汝此問?”

世尊成道后,在逝多林中一樹下跏趺而坐。有二商人以五百乘車經過林畔,有二車牛不肯前進。商人乃訝,見之山神,報言:“林中有圣人成道,經逾四十九日未食,汝當供養。”商人入林,果見一人端然不動,乃問曰:“為是梵王邪?帝釋邪?山神邪?河神邪?”世尊微笑,舉袈裟角示之。商人頂禮,遂陳供養。

世尊因耆婆[60]善別音響,至一冢間,見五髑髏[61],乃敲一髑髏問耆婆:“此生何處?”曰:“此生人道。”世尊又敲一曰:“此生何處?”曰:“此生天道。”世尊又別敲一問:“此生何處?”耆婆罔知生處。

世尊因黑氏梵志[62]運神力,以左右手擎合歡、梧桐花兩株,來供養佛。佛召仙人,梵志應諾。佛曰:“放下著。”梵志遂放下左手一株花。佛又召仙人:“放下著。”梵志又放下右手一株花。佛又召仙人:“放下著。”梵志曰:“世尊,我今兩手皆空,更教放下個甚么?”佛曰:“吾非教汝放舍其花,汝當放舍外六塵、內六根、中六識。一時舍卻,無可舍處,是汝免生死處。”梵志于言下悟無生忍。

世尊因靈山會上五百比丘得四禪定,具五神通,未得法忍,以宿命智通,各各自見過去殺父害母,及諸重罪,于自心內各各懷疑,于甚深法不能證入。于是文殊承佛神力,遂手握利劍,持逼如來。世尊乃謂文殊曰:“住!住!不應作逆,勿得害吾。吾必被害,為善被害。文殊師利!爾從本已來無有我人,但以內心見有我人。內心起時,我必被害,即名為害。”于是五百比丘自悟本心,如夢如幻,于夢幻中無有我人,乃至能生所生父母。于是五百比丘同贊嘆曰:“文殊大智士,深達法源底。自手握利劍,持逼如來身。如劍佛亦爾,一相無有二。無相無所生,是中云何殺?”

世尊因地布發掩泥,獻花于然燈。然燈見布發處,遂約退眾,乃指地曰:“此一方地,宜建一梵剎。”時眾中有一賢于長者[63],持標于指處插曰:“建梵剎竟。”時諸天散花,贊曰:“庶子有大智矣!”

世尊因七賢女游尸陀林[64],一女指尸曰:“尸在這里,人向甚處去?”一女曰:“作么?作么?”諸姊諦觀,各各契悟,感帝釋[65]散花曰:“惟愿圣姊有何所須,我當終身供給。”女曰:“我家四事七珍,悉皆具足,唯要三般物:一要無根樹子一株,二要無陰陽地一片,三要叫不響山谷一所。”帝釋曰:“一切所須,我悉有之。若三般物,我實無得。”女曰:“汝若無此,爭解濟人?”帝釋罔措,遂同往白佛。佛言:“憍尸迦[66]!我諸弟子大阿羅漢不解此義,唯有諸大菩薩乃解此義。”

世尊因調達[67]謗佛,生身入地獄,遂令阿難問:“你在地獄中安否?”曰:“我雖在地獄,如三禪天樂。”佛又令問:“你還求出否?”曰:“我待世尊來便出。”阿難曰:“佛是三界大師,豈有入地獄分?”曰:“佛既無入地獄分,我豈有出地獄分?”

世尊因文殊忽起佛見、法見,被世尊威神攝向二鐵圍山[68]

城東有一老母,與佛同生而不欲見佛。每見佛來,即便回避。雖然如此,回顧東西,總皆是佛。遂以手掩面,于十指掌中亦總是佛。

殃崛摩羅[69]因持缽至一長者門,其家婦人正值產難,子母未分。長者曰:“瞿曇弟子,汝為至圣,當有何法能免難?”殃崛語長者曰:“我乍入道,未知此法。待我回問世尊,卻來相報。”及返,具事白佛。佛告殃崛:“汝速去報,言我自從賢圣法來,未曾殺生。”殃崛奉佛語疾往告之。其婦得聞,當時分免[70]

世尊嘗在尼俱律樹下坐次,因二商人問:“世尊還見車過否?”曰:“不見。”商人曰:“還聞否?”曰:“不聞。”商人曰:“莫禪定否?”曰:“不禪定。”曰:“莫睡眠否?”曰:“不睡眠。”商人乃嘆曰:“善哉!善哉!世尊覺而不見[71]。”遂獻白氎[72]兩段。

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73],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世尊至多子塔前,命摩訶迦葉分座令坐,以僧伽梨圍之,遂告曰:“吾以正法眼藏密付于汝,汝當護持,傳付將來。”

世尊臨入涅槃,文殊大士請佛再轉法輪,世尊咄曰:“文殊!吾四十九年住世,未曾說一字,汝請吾再轉法輪,是吾曾轉法輪邪?”

世尊于涅槃會上,以手摩胸,告眾曰:“汝等善觀吾紫磨金色之身,瞻仰取足,勿令后悔。若謂吾滅度,非吾弟子。若謂吾不滅度,亦非吾弟子。”時百萬億眾,悉皆契悟。

【注釋】

[1]凈飯天:疑為凈飯王之誤。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的國王,亦即釋尊的父親。

[2]母大清凈妙。位登補處:舊校本標點有誤。弄錯了佛母名字,其標點為“母大清凈妙位”(蘇校版凡是人名地名等專有名詞均下畫線),就使人誤以為佛母名叫“大清凈妙位”。釋尊母親名叫“大清凈妙”,并非“大清凈妙位”。“位”字屬于下句開始,即“位登補處”,指釋尊未降生之前,屬于候補佛位。補處,下一位佛的候選人,有如世間太子即將繼承王位。前佛既滅后,成佛而補其處是名補處。如釋尊涅槃后,彌勒菩薩候補佛位,往生兜率天內院說法,即將下生人間成佛。

[3]兜率(lǜ)天:梵語。譯為知足。此天由修布施、持戒兩種福業而感報得生其中,勝夜摩天。此天有內外兩院,兜率內院乃即將成佛者(即補處菩薩)之居處,今則為彌勒菩薩之凈土。彌勒現亦為補處菩薩,于此宣說佛法,若住此天滿四千歲(約人間五十七億六千萬年),即下生人間,成佛于龍華樹下。

[4]《普曜經》云:查原文為:“爾時菩薩從右脅生,忽然見身住寶蓮華,墮地行七步,顯揚梵音,無常訓教:‘我當救度,天上天下,為天人尊,斷生死苦,三界無上,使一切眾,無為常安。’天帝釋梵忽然來下,雜名香水洗浴菩薩,九龍在上而下香水,洗浴圣尊。洗浴竟已,身心清凈。”本書此段引文非《普曜經》原文。

[5]師子吼:師子吼又作獅子吼。謂佛以無畏音說法,如獅子之咆吼。獅子為百獸之王,佛亦為人中之至尊,稱為人中獅子,故用此譬喻。又當佛說法時,菩薩起勇猛心求菩提,因而外道、惡魔生怖畏;猶如獅子吼時,小獅子亦增威,百獸怖伏。

[6]四維:指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四隅。為東西南北四方之隅角。一般以四維加四方,稱為八方;若再加上、下二方,則合稱十方。

[7]窗牖(yǒu):窗戶。

[8]逾(yú):越過。

[9]于檀特山中修道:此處有錯,釋尊出家逾城后,并非去了檀特山,他先到跋伽仙人的苦行林問道修行。因為《五燈會元》來自五本書,那五本原著也有錯誤,所以《五燈會元》編輯起來也會以訛傳訛。據《景德傳燈錄》卷一嘗謂悉達多太子曾逾城而入檀特山中,此種誤傳,當系將歷史上之悉達多太子與佛陀本生故事(寫釋尊前世修行的故事)中須大拏太子混為一談所致。關于“檀特山中修道”來自佛陀本生故事,佛陀前世為須大拏太子時修苦行時所住的山,即為檀特山。此山之名又作檀陀柯山、檀拏迦山、彈宅迦山、檀陀山、善特山、大澤山、彈多落迦山,譯為陰山、治罰山。據載,佛在前世為須大拏太子時,修菩薩行,將身邊一切物悉皆施舍,并將妻子施與婆羅門,乃達完全施舍行之境界。

[10]阿藍迦藍:又作阿羅邏迦藍,譯為自誕、懈怠。為釋尊初出王宮時,最先問道之外道仙人,系印度毗舍離城人(又說王舍城附近之人)。與郁陀羅摩子并稱于世。為數論派學者,于當時六師外道中頗負盛名。仙人告以“無所有處定即為究竟解脫”,釋尊不久即修得此種禪定,然旋即知其并非解脫之道。因此,乃離仙人而去。及釋尊成道初轉法輪時,欲度化仙人,而仙人則已逝世。

[11]郁頭藍弗:即郁陀羅摩子,譯為猛喜、極喜。六師外道中頗負盛名。舊譯本將阿藍迦藍、郁頭藍弗當成地名翻譯了,認為釋尊在這兩個地方居住了三年。正確的翻譯是:“他起初跟隨阿藍迦藍三年,學習不用處禪定,后來覺得不對,就放棄了。又跟隨郁頭藍弗三年,學習非非想禪定,覺得不對,又放棄了。”

[12]鹿野苑:地名,在中印度的波羅奈國,是佛最初說四諦法度五比丘的地方。

[13]憍(jiāo)陳如:佛陀于鹿野苑初轉佛法時所度五比丘之一,乃佛陀最初之弟子。又稱阿若憍陳如、阿若拘鄰、憍陳那、阿若憍憐、居鄰、居倫。譯為初知、已知、了教、了本際、知本際。

[14]四諦:又云四圣諦、四真諦。圣者所見之真理。即苦、集、滅、道四諦,諦謂真實不虛,如來親證。佛成道后,至鹿野苑為五賢者始說此法,是為佛轉法輪之初,故稱初法輪。若專修四諦以求涅槃者,一般稱其為小乘聲聞人。

[15]摩訶迦葉: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禪宗西天祖師第一祖。又作摩訶迦葉波、摩訶罽葉、大迦葉、大迦葉波、大迦攝。略作迦葉、迦葉波、迦攝波。譯為大飲光或大龜。在佛弟子中,有“頭陀第一”“上行第一”等稱號。以“拈花微笑”之故事,成為西天祖師第一祖。

[16]涅槃:梵語。又作般涅槃,略稱涅槃。滅、寂、寂滅、寂靜、滅度,而玄奘譯為圓寂。在印度的原語應用上,是指火的熄滅或風的吹散,如燈火熄滅了稱為“燈焰涅槃”,但印度其他宗教很早就采用此詞作為最高的理想境界。“涅槃”出現在佛教經典后,便給它以新的內容,到現在差不多變成佛教特有而莊嚴的名詞了。一般經論中所常見到的無為、真諦、彼岸、無壞、無動、無憂、無垢、不生、解脫、無畏、安穩、無上、吉祥、無戲論、無諍,以至真如、實相、如來藏、法身等等,都是涅槃的異名。涅槃不是生命的死亡,《勝鬘經》說:“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即是涅槃。”

[17]副貳:輔佐,排在第二,如太子繼承王位,此處指阿難繼承摩訶迦葉從佛陀那里傳承下來的心法,成為禪宗西天祖師第二祖。

[18]僧伽梨衣:比丘三衣之一。譯為眾聚時衣,又稱為大衣,由九條至二十五條制成,是做大法會,或是見國家元首重臣時所穿的。

[19]慈氏:即彌勒菩薩,譯為慈氏,現住在兜率天內院,是一生補處菩薩,將來當于住劫中的第十小劫,人壽減至八萬歲時,下生此界,繼釋迦牟尼佛之后,為賢劫之第五尊佛。

[20]拘尸那:又作俱尸那、拘夷那竭、究施、拘尸那竭、拘尸那揭羅,譯為角城、茅城等。是世尊離開人世之處,即涅槃之地。

[21]娑羅:參見本書“娑羅”注釋。

[22]右脅:舊校本作“右股”,并出校勘記:“右股,清藏本、續藏本均作‘右脅’。”可實際上舊校本所依賴的寶祐本本來就是“右脅”,說明舊校本此處校勘失誤。右脅臥,佛教稱為吉祥臥或獅子臥,即右脅向下,兩足相疊,以右手為枕,左手伸直,輕放身上之臥法,為比丘之正規臥法。如果寫為“右股”則令人費解,佛教沒有這樣姿勢。

[23]婆耆:為佛陀弟子之一。又作婆耆舍、婆耆沙、鵬耆舍。乃佛陀弟子中,最著名之詩人,常以即興之詩偈贊嘆佛陀及上座弟子。此外,又擅長言辭辯論,無有疑滯。曾作“厭離偈”以激勵自己,其后于病重時吟頌“無上偈”而入涅槃。關于“復從棺起,為母說法。特示雙足。化婆耆,并說無常偈曰……”這段話如何理解?舊譯本將“特示雙足”與“化婆耆”連成一句話翻譯為“特意表示他的雙足化為婆耆”,其根源來自舊校本。把雙足露出來與變化為詩人婆耆模樣說偈語有聯系嗎?實際上,釋尊這是在向母親說法,因為釋尊將要涅槃,其母親來了肯定要悲痛,釋尊就將足露出來結跏趺坐,示現外表的安詳來自內心的禪定,如果沒有內心的禪定,那么這雙足還有什么作用呢?其現身說法,即色身是假,法身是真。于是就變成詩人唱起了偈頌,說明人生無常的道理。到這里,我們也就真正理解了“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的意義。《宗統編年》卷二說:“摩耶夫人從忉利天來,佛復起為說法,特示雙足,化婆耆。摩訶迦葉最后至,出雙趺示之。”看了這段話后則更能明白其中含義。

[24]荼(tú)毗(pí):寶祐本等版本均作“茶毗”。丁福保《佛學大詞典》:“或作阇毗,亦作荼毗,譯音字本無定,荼茶古本一字,尤易混也。”也就是說“荼”“茶”古代本來就是一個字,但到今天無論其讀音與意義均不同了。荼毗,意譯作焚燒。原為印度葬法之一。即焚燒尸體,以藏遺骨之葬法。佛世前,印度頗為流行,佛陀依此葬法以后,佛教徒普遍引用,迨佛教東傳,我國與日本亦甚流行此一葬法。《漢語外來語詞典》:“荼毗:‘阇毗’的訛略。焚燒,火葬。指佛教僧徒死后進行火葬。《慧琳音義》二十五:‘阇毗,或言阇維,或荼毗,此云焚燒也。《正字通》:‘梵言阇維,即荼毗,僧死而焚之也。’”。

[25]燼(jìn):物體燃燒后剩下的東西。

[26]爇(ruò):燒。如香贊:“爐香乍爇,法界蒙薰,諸佛海會悉遙聞,隨處結祥云。”有人將“爇”寫為“熱”,有誤。

[27]三昧火:三昧即心定于一處而不動,入定。此處指凡間之火不能焚化金棺,只有釋尊自身三昧真火才能燒出舍利。據《傳法正宗記》卷一載,釋迦自知化期已近,乃付首座弟子大迦葉以清凈法眼及金縷僧伽梨衣,隨后即往拘尸那迦羅城娑羅雙樹間,敷座設床,右脅而臥,在諸比丘及眾弟子圍繞之下,泊然入寂,大迦葉聞訊趕至,見金棺內之三昧真火燔然而焚,舍利光焰普照天地。

[28]阇維:梵語。指人死后火化。

[29]多羅:樹名,譯為岸樹、高竦樹。其樹形如輪櫚,極高者七八十尺,果熟則赤,如大石榴,人多食之。東印度界其樹最多。“爾時金棺從座而舉,高七多羅樹”這句話,舊譯本譯為“于是金棺從座子上升起,與七多羅樹一樣高”。這里將“七多羅”理解為樹名了,實際上“多羅”才是樹名。多羅樹,為高大之植物,故譬物體之高大,常謂七多羅樹,言其較多羅樹高出七倍。因此正確翻譯是“那時金棺從座位上升起來,有多羅樹七倍那么高”。

[30]舍利:佛陀火化后留下的堅固子,骨子如五色珠,光瑩堅固,名曰舍利子,因造塔以供養。歷代高僧,寂后火化,每凝結有舍利,或如珠,或如花,白色為骨舍利,赤色為血肉舍利,黑色為發舍利,也有雜色的,那是綜合而成,此是生前依戒定慧薰修而得,無量功德所成。若是佛舍利,世間無物能損壞,菩薩以下,其堅度便相應減少。

[31]中夏:指華夏、中國。

[32]升座:禪林用語。即升高座之意。系指師家登高座說法。據古制,升座與上堂同義,至后世乃有所別。

[33]白椎(zhuī):亦作“白槌”。佛教儀式。辦佛事時由長老持白杖以宣示始終。《祖庭事苑》八:“白槌,世尊律儀,欲辨佛事,必先秉白,為穆眾之法也。今宗門白槌,必命知法尊宿以當其任。”

[34]比丘:出家受具足戒者的通稱,男的叫比丘,女的叫比丘尼。

[35]他心通:佛教神通之一,于他人心中思維種種善惡之事,悉能了知。就是別人心中起心動念都知道。阿難通過自己的禪定功夫,獲得“他心通”而悉知法會中大眾所有想法,所以很快就找到誰是破戒比丘了。“阿難以他心通觀是比丘,遂乃遣出”這句話,舊譯本譯為“阿難用知彼之心通觀這些和尚,找出兩個人,把他們打發出去了”。這里譯者沒有理解佛法里面專有名詞“他心通”的含義,正確翻譯是“阿難以他心通觀察法會中比丘,很快就知道了哪兩個犯戒,于是把他們逐出了法會”。

[36]二乘:指聲聞乘與緣覺乘。凡屬修四諦法門而悟道的人,總稱為聲聞乘。凡屬修十二因緣而悟道的人,總稱為緣覺乘。佛為聲聞、緣覺所說之法稱小乘,佛為菩薩所說成佛之法稱大乘。乘為運載之工具車,運載眾生度生死海之法。

[37]忉(dāo)利天:譯為三十三天,為欲界六天中之第二重天,其宮殿在須彌山頂,天主名釋提桓因(簡稱帝釋),居中央,他有三十二個天臣,分居忉利天的四方,連他自己的宮殿,共成了三十三個天宮,所以叫作三十三天。此天一晝夜,人間已經一百年。

[38]四眾八部:僧俗四眾,即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八部指天眾、龍眾、夜叉(譯為勇健鬼)、乾闥婆(譯為香神)、阿修羅(譯為非天)、迦樓羅(譯為金翅鳥)、緊那羅(譯為非人)、摩睺羅迦(譯為大蟒神或大腹行地龍)。由于人類的眼睛不能見到這些八部眾,所以又叫作冥眾八部。又因為八部眾以天龍為最殊勝,所以又叫作天龍八部,或是龍神八部。

[39]蓮花色比丘尼:在佛弟子比丘尼中被譽為神足第一。又作青蓮華尼、蓮華色尼、蓮華色女、蓮華淫女、蓮華女。因婚姻坎坷,便自暴自棄成為妓女,后遇佛化而成為阿羅漢。

[40]大僧:沙彌僅受持十戒,稱為小僧;相對者,受持具足戒之比丘,則稱為大僧。比丘尼不能走在比丘前面去見佛。

[41]轉輪圣王:依佛典所載,系指成就七寶,具足四德,統一須彌四洲,以正法治世的大帝王。音譯斫迦羅伐辣底遏羅阇、斫迦跋底、遮加越羅、遮迦越,又譯為轉輪圣帝、轉輪王、輪王或飛行皇帝。

[42]最初見佛:舊校本標點有誤。“最初見佛”不是敘述語言,屬于“蓮花色比丘尼”所說的話,應在引號內。

[43]須菩提:釋尊十大弟子之一。又稱須浮帝、須扶提、蘇部底、蘇補底、藪浮帝修、浮帝、須楓,譯為善現、善吉、善業、善實、空生。有“解空第一”的稱號。舊譯本將“須菩提”當成巖洞名字譯錯,“須菩提巖中宴坐,卻見吾法身”譯文:“要在須菩提巖中安坐,才能見到我的法身。”正確翻譯是:“須菩提雖然遠在巖洞中靜坐,卻見到了我的法身。”

[44]下方經過四十二恒河沙國土:恒河是印度大河,兩岸多細沙,佛說法時,每以恒河之細沙喻最多之數。舊譯本譯為“下方世界,國家多如恒河沙,四十二國之外”。四十二恒河沙國土,不是四十二國,是指有四十二條恒河細沙那么多的國土。正確翻譯是“下方世界,經過無數國土,如四十二條恒河細沙那么多”。此外,舊校本標點有誤。“恒河沙”三個字不能都畫線,只有“恒河”二字才是專有名詞。

[45]波斯匿王:國王,譯為勝軍王、勝光王、和悅王、月光王、明光王。為中印度憍薩羅國國王,約與釋尊同時。住舍衛城,為釋尊教團之大外護者,兼領有迦尸國,而與摩揭陀國并列為大強國。

[46]坐次:坐下的時候。次:指中、間,也可解釋為“……的時候”。詞典解釋為“中,間”,如《莊子·田子方》:“喜怒哀樂不入于胸次。”《三國演義》:“途次絕糧,嘗往村中求食。”本書出現“次”的地方很多。

[47]舁(yú):抬。

[48]摩尼珠:又稱如意寶珠。傳為海底龍宮中出來的如意寶珠,奇世珍寶,五光十色,自然流露光明,普照四方。

[49]王問:“迦葉豈不是阿羅漢,諸漏已盡,何更有余習:舊校本標點有誤。不是“王問迦葉”,問的是佛陀,問的內容是“迦葉豈不是阿羅漢”,因為王為阿羅漢跳舞而驚奇。阿羅漢:聲聞乘中的最高果位名,含有殺賊、無生、應供等義。殺賊是殺盡煩惱之賊,無生是解脫生死不受后有,應供是應受天上人間的供養。

[50]五通仙人:得五神通之仙人。天竺外道修有漏禪定而得五通者多。而佛法三乘之證果者,于五通之上,得漏盡通(盡斷煩惱),而具六通。《維摩經·不思議品》曰:“或現離淫欲,為五通仙人。”五通: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如意通。

[51]普賢:是具足無量行愿、普現于一切佛剎的大乘圣者。在娑婆世界,他與文殊菩薩并為釋迦牟尼的兩大脅侍。在我國,則是四大菩薩(觀音、文殊、地藏、普賢)之一。

[52]三千大千世界:以須彌山為中心,七山八海交互繞之,更以鐵圍山為外郭,是曰一小世界,合此小千世界一千為小千世界,合此小世界一千為中千世界,合此中千世界一千為大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集成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集成大千世界,此大千世界因由小、中、大三種千世界所集成,故稱三千大千世界。然據正確推定,所謂三千世界實則為十億個小世界,而三千大千世界實為千百億個世界,與一般泛稱無限世界、宇宙全體之模糊概念實有差距。又于佛典之宇宙觀中,三千世界乃一佛所教化之領域,故又稱一佛國。

[53]自恣日:指結夏安居的最后一日。在印度,夏季的雨季長達三個月,佛陀乃訂定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為安居之期。在此期間,出家人禁止外出,聚居一處精進修行,稱為安居。

[54]長爪梵志:佛弟子之一,舍利弗之舅。以其指甲特長,故稱長爪梵志。為王舍城蛭駛梵志之子,聰明博達,善于論議。曾四出游方,廣習四吠陀十八術,后至南天竺,孜孜勤學,誓言若不為第一師則不剪爪。侄兒舍利弗出家后,長爪亦來詣佛所,與世尊論議,不能勝,遂出家為佛弟子,得阿羅漢果。

[55]負門:與他對論而歸于敗者,謂之“墮于負門”,或曰“墮于負處”。《智度論》一曰:“佛置我著二處負門。”(摘自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56]義墮:觀點錯了,被駁倒了。“世尊因長爪梵志索論義,預約曰:‘我義若墮,我自斬首。’”此處“我義若墮,我自斬首”的意思是,我的觀點如果錯了(或者被駁倒),我就自己斬首。

[57]瞿曇:釋尊俗家的古代族姓,譯為日,或甘蔗。

[58]次:表狀態,中,間,也可解釋為“……的時候”。詞典解釋為“中,間”,如《莊子·田子方》:“喜怒哀樂不入于胸次。”《三國演義》:“途次絕糧,嘗往村中求食。”置于動詞或動詞結構之后,表示行為動作正在進行或持續。

[59]如世良馬,見鞭影而行:良馬不須鞭打,只要瞥見鞭影便向前馳行,比喻學法者有靈悟之性。(摘自《禪宗大詞典》)

[60]耆婆:又作耆婆伽、祇婆、時婆、耆域、時縛迦。為佛陀時代之名醫,為頻婆娑羅王與阿阇世王之御醫。虔誠信仰佛教,屢次治愈佛弟子之病。曾引導弒父之阿阇世王至佛陀面前懺悔。其名聲可媲美我國戰國時代之扁鵲。

[61]髑(kú)髏(lóu):死人的頭骨。

[62]黑氏梵志:又稱師子王迦羅苾芻。為住于香山之婆羅門。初修四禪,具足五通,善于飛行,講說經義。一日,閻羅王來聽法,預告梵志七日后壽命將盡,死墮地獄。梵志憂愁苦惱,后依香山諸善神之勸,至佛所出家,諸漏得盡,一時增壽。有《黑氏梵志經》一書,即敘說此黑氏梵志歸佛之因緣。

[63]賢于長者:疑作“賢子長才”,因為《聯燈會要》中“于”作“子”。

[64]尸陀林:梵語。又作尸陀林、寒林、尸多婆那林、尸摩賒那林、深摩舍那林。為位于中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北方之森林。林中幽邃且寒,初為該城人民棄尸之所,后為罪人之居地。其后泛稱棄置死尸之所為寒林。

[65]帝釋:忉利天之主,居須彌山之頂喜見城,統領他之三十二天(忉利天譯三十三天),梵名釋迦提桓因陀羅,略云釋提桓因。俗稱天帝、上帝、玉皇大帝。

[66]憍尸迦:又稱憍支迦,為帝釋之異名。忉利天(三十三天)之主。據《大智度論》卷五十六載,帝釋天昔為摩伽陀國之婆羅門,姓憍尸迦,名摩伽,以此因緣故稱憍尸迦。時其與知友三十二人共修福德智慧,命終皆生于須彌山頂第二天上,而摩伽為天主,其余三十二人為輔臣,因有三十三人,故稱三十三天。

[67]調達:即提婆達多,又作提婆達兜、揥婆達多、地婆達多。略稱調達、提婆、達多。譯為天熱、天授、天與。為佛世時犯五逆罪,破壞僧團,與佛陀敵對之惡比丘。為釋尊叔父斛飯王之子,阿難之兄弟。但實際上是菩薩作逆緣榜樣,以為眾生警戒,《法華經》說他是善知識。

[68]鐵圍山:越過鐵圍山就是地獄。佛教之世界觀以須彌山為中心,其周圍共有八山八海圍繞,最外側之山即稱鐵圍山。鐵圍山外復有一重大鐵圍山,兩山之間有八大地獄。

[69]殃崛摩羅:見本書第二章“殃崛摩羅尊者”注釋。

[70]分免:免同“娩”,通假字。分娩,即生育。

[71]世尊覺而不見:舊校本標點有誤。“世尊覺而不見”是商人說的話,不是敘述語言,因移入引號之內。

[72]白氎(dié):織造精細的布稱作氎、白氎。

[73]正法眼藏:又曰“清凈法眼”。禪家指釋尊所說的無上正法,教外別傳之心印。即依徹見真理之智慧眼(正法眼),透見萬德秘藏之法(藏),亦即佛內心之悟境;禪宗視為最深奧義之菩提,系由釋尊輾轉傳至達磨,以心傳心而由師父之心傳至弟子之心。關于此詞之語義,宋代宗杲《正法眼藏》一書之序文云:“正法眼藏者,難言也。請以喻明。譬如凈眼洞見森羅,取之無窮,用之無盡,故名曰藏。夫藏者,含藏最廣,邪正相雜,涇渭難辨。甚至邪能奪正,正反為邪。故似泉眼不通,泥沙立壅。法眼不正,邪見層出。剔抉泥沙,而泉眼通。剪除邪見,而法眼正。自非至人,其何擇焉。”

【概要】

釋迦牟尼佛,過去七佛之第七佛,賢劫千佛之第四佛。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創始人。姓喬達摩,名悉達多。“釋迦牟尼”意為“釋迦族的圣者”,是佛教徒對他的尊稱。又作釋迦文尼、奢迦夜牟尼、釋迦牟曩、釋迦文。略稱釋迦、牟尼、文尼。梵漢并譯,稱為釋迦寂靜。又稱釋迦牟尼世尊、釋尊等。

約公元前6世紀在世,為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南部)凈飯王之子。大約在他二十九歲時,毅然拋棄富貴的王室生活,出家修道。數年之后,在菩提伽耶菩提樹下徹底覺悟而成佛。以后在印度各地傳教四十余年,八十歲時在拘尸那迦城附近逝世。他的弟子很多,著名的有十大弟子。

相傳在靈山法會上,釋尊把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傳授給大弟子迦葉(十大弟子之首),然后就有了佛教禪宗法門,迦葉因此被尊為禪宗西天一祖。這個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到中國六祖慧能時形成最輝煌時期,并有了中國高僧中唯一以經稱名的《壇經》。釋尊在傳授這個法門給迦葉的時候,同時也指定了隔代繼承人阿難,所以其大弟子阿難成為西天祖師第二祖。釋尊將法門傳授給迦葉以后,并敕阿難副貳傳化,無令斷絕。迦葉在釋尊涅槃后,付法予阿難,穿上佛所授之糞掃衣,持己缽,登摩揭陀國雞足山,敷坐入定(肉身入定,不入涅槃),等待彌勒之出世。此后,阿難就自然成為西天祖師第二祖。使禪宗傳燈不滅,一直延續到東土發揚光大。

“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是古來禪宗的主要特色。而“不立文字”則是此一特色的代表性語句之一。釋尊重點在強調禪宗“以心傳心”的特質,所以當他欲入涅槃,文殊菩薩請他住世再轉法輪,他就斥責說:“文殊!吾四十九年住世,未曾說一字,汝請吾再轉法輪,是吾曾轉法輪邪?”亦即禪宗以為心法只能以心相傳,故不須別立文字。從此,禪宗“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以心印心,即心即佛。到達磨傳入中國,成為中國禪宗第一祖,一直傳到唐朝六祖慧能,出現了五家七宗,它與中國文化融合一起,成為中國文化重要的一部分。無論程朱理學,還是陸王心學等,都受到中國禪學的影響。

有關釋迦牟尼佛生平史料,中國僧人撰寫的釋迦牟尼傳記,有梁僧的《釋迦譜》五卷和唐道宣《釋迦氏譜》一卷。此外,在宋志磐的《佛祖統紀》中有編年體的《教主釋迦牟尼佛本紀》。

有關釋迦牟尼生平的史料,除了佛教典籍的記載以外,還有文物資料。近代,印度和其他國家的考古學家、佛學家根據法顯的《佛國記》和玄奘的《大唐西域記》的記載以及印度保存的不完整史料,在佛陀的誕生、成道、初轉法輪、涅槃處等陸續發掘出一些古建筑的遺址和文物,并以此證明了佛陀是一個歷史性的人物。

【參考文獻】

僧祐《釋迦譜》;道宣《釋迦氏譜》;《佛祖統紀·教主釋迦牟尼佛本紀》;《佛所行贊》;《佛本行集經》;法顯《佛國記》;玄奘《大唐西域記》;《壇經》;星云《釋迦牟尼佛傳》。

主站蜘蛛池模板: 恩施市| 金寨县| 鹤山市| 新蔡县| 米林县| 元氏县| 涡阳县| 定结县| 盖州市| 四平市| 鞍山市| 资溪县| 永顺县| 新干县| 泰安市| 木兰县| 元氏县| 陇川县| 南木林县| 万宁市| 长汀县| 太保市| 陆河县| 西吉县| 水城县| 蒙自县| 海丰县| 闽清县| 隆化县| 酒泉市| 江山市| 根河市| 比如县| 天气| 桐庐县| 巧家县| 昌图县| 观塘区| 长泰县| 普兰县| 海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