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糖,《好聲音》開播了,你來不來?”
一戶人家,坐在沙發上的中年男人沖著女兒的房間喊道。
“來啦來啦!”
少女看起來十三四歲的年紀,穿著居家的半袖短褲,風風火火的從臥室跑出來,擠進了沙發上的父母中間。
看著女兒一點也不淑女的樣子,母親皺眉道:“你作業寫完了嗎?”
“哎呀,看完我馬上去寫~”女兒抱住母親的手臂撒嬌道。
“行了行了,孩子好不容易休息,看看電視怎么了?你不也愛看?”
父親打圓場道。
妻子白了丈夫一眼,“就你當好人,下次家長會你去!”
“我去就我去,你當我不想去嗎?那是我平時太忙了!”丈夫聞言,立刻大包大攬,轉頭又對女兒小聲道:“那個,閨女,一會看完就回屋做作業,下回咱好好考啊!”
女兒翻了個白眼,心說你倆都一樣,誰也沒比誰好到哪去。
妻子嗤笑一聲,“你閨女之前天天追星的時候也沒見你管,這會知道讓人好好學習了?”
“這你就不懂了吧?小姑娘追星屬于普遍現象,咱們堵是堵不住的,得疏導,給她換換追的對象,你看《好聲音》這節目的選手就很不錯嘛!”
丈夫說完,還擠眉弄眼的示意女兒,“是不是閨女?”
看著父母的互動,女兒忍俊不禁,敷衍道:“啊對對對!”
實際上,糖糖追星并不是那種魔怔飯圈的類型,只是偶然間看到了一個流量愛豆的剪輯,出于對這位偶像顏值的欣賞,收集了一些圖片,發到了社交軟件的動態上。
正好,她的同學中有一個女生也是這個愛豆的粉絲,看到她的動態后就主動和她聊起了追星的事情,帶她加了粉絲群。
剛進粉絲群的時候,大家一個個說話都很好聽,一口一個“姐妹”、“親愛的”,還手把手的教她怎么給偶像做各類數據,讓糖糖感到新奇的同時也收獲了不少的認同感。
可惜好景不長,一次期中考試的成績急劇下滑,讓父母憂心忡忡,連著好幾天和她談心,分析成績下降的原因。
其實這個時候,糖糖自己也意識到了問題,每天做數據已經從最開始的新奇變成了她的負擔,但群內的群主和管理們又在不停的灌輸,不做數據就是不愛偶像這類的觀點。
為了不失去這份認同感,她不得不每天在痛苦中掙扎,漸漸的,她覺得自己好像確實沒那么喜歡這個偶像。
最終,在和父母的一番長談過后,糖糖退出了粉絲群,一身輕松的回歸原本的學習生活。
幸好,糖糖的父母都很愛她,親子之間關系也很好,讓她能從父母處獲得足夠的愛,以至于放棄掉同為粉絲群體帶來的認同感,雖然不舍得,卻也不是做不到。
又幸好,在她最上頭的時候這個偶像沒出什么專輯之類需要發動粉絲氪金的東西,讓她不至于被PUA到花費大量錢財來追星,沒有金錢上的沉沒成本。
雖然不再當全職粉絲,但青春期少女喜歡長得好看的明星是天性,自從偶然在網上看到韓秋兩次舞臺的截圖和視頻后,很快就移情別戀。
本來還是偷偷摸摸的私下里收集一些照片視頻,但沒想到這次被父母發現之后,他們居然沒怎么反對。
因為糖糖的父母了解了一下韓秋之后,發現這個人對粉絲的態度幾乎是放任自流,雖然通過兩場演出已經有不少人認識他了,但是他居然連一條營業的微博都沒有發過。
于是糖糖在了解更多韓秋的作品對他愈發崇拜。
只有老父親對于女兒最崇拜的人居然不是自己這件事頗有微詞。
“哇,韓總第一個就上啊!不知道有沒有新歌。”
看到韓秋登臺,糖糖歡呼一聲。
“哼,這小子雖然長得可以,但是跟你爸年輕的時候比還差點,寫的歌也就勉強一聽吧。”
老父親嘟嘟囔囔的嫉妒道。
妻子揶揄道:“你上周跟我媽一起跳《最炫民族風》的時候可以開心的不得了。”
“那、那是人家舞排的好!”
“行行行,你說是就是吧。”
“什么叫我說是就是,本來就是!”
“好好好,本來就是。”
夫妻倆一邊看節目一邊打情罵俏,糖糖卻有點不滿意,“居然是《起風了》,不是新歌啊。”
“不可能讓他唱新歌的,臺上還有個選手要和他唱一首歌呢,如果只用一周時間,讓這個選手唱他寫的歌的話,就太不公平了。”
父親理智道。
與此同時,網站直播的彈幕也有類似的討論。
“居然不是新歌,看來顧若蘅還不算偏心的太厲害。”
“那肯定,人倆本來就認識,當然要避嫌啊。”
“如果現場投票不搞貓膩的話,這個節目的賽制還是算公平的。”
“其實如果選手和導師沒關系的話,這個賽制完全可以,現在就看這一場顧若蘅的導師票怎么投了。”
舞臺上,音樂漸起。
先開口的是陳曙光。
【這一路上走走停停
順著少年漂流的痕跡
邁出車站的前一刻
竟有些猶豫】
低沉磁性的嗓音,帶著一種經年累月的滄桑感。
陳曙光這名選手雖然只有二十八歲,但是憑借他辨識度極高的嗓音條件,卻能唱出一種人到中年,歷盡千帆的味道。
還不同于第一期那位“打灰哥”張大剛選手,如果說他的唱腔是對自己遭遇的傾訴,是情緒的宣泄,那么陳曙光唱出的就是一種釋然的心境。
此刻的這首《起風了》,前四句讓他唱出了一種游子歸家,近鄉情怯的感覺。
【不禁笑這近鄉情怯
仍無可避免
而長野的天
依舊那么暖
風吹起了從前】
韓秋開口,第一句先是接上了陳曙光的唱腔,與他的上一句有些相似,接下來則是越來越昂揚清澈,到最后一句“風吹起了從前”時已經完全是清澈透亮的少年音。
整個這一段下來,在二人的配合下,就好像一位游子回到家鄉,不禁有些近鄉情怯,但看到熟悉的景、物、人,漸漸找回了當年的自己。
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兩個人,兩種不同的聲線,竟然在此刻產生了一種互補的效果,完美的詮釋了這首歌所表達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