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說新語(經典譯林)
- (南朝宋)劉義慶著 楊銘碩等譯注
- 11184字
- 2024-01-16 15:21:58
政事 第三
一、不忠不孝
陳仲弓為太丘長1,時吏有詐稱母病求假。事覺收之2,令吏殺焉。主簿請付獄,考眾奸3。仲弓曰:“欺君不忠,病母4不孝。不忠不孝,其罪莫大,考求5眾奸,豈復過此6?”
【譯文】
陳寔擔任太丘縣長,當時有個小吏假稱母親生病,向他告假回家。后來事情被發覺了,就逮捕了這個小吏,并命令獄吏將他處死。縣衙的主簿請求把此人移交有司,并查究他其他的犯罪事實,陳寔說:“欺騙君主,就是不忠;詛咒母親生病,就是不孝;既不忠又不孝,沒有比這個罪狀更大的了。查究其他的罪狀,難道還有能超過這件事的嗎?”
二、殘害骨肉
陳仲弓為太丘長,有劫賊殺財主1,主者2捕之。未至發所3,道聞民有在草不起子4者,回車往治之5。主簿曰:“賊大,宜先按討6。”仲弓曰:“盜殺財主,何如骨肉相殘7?”
【譯文】
陳寔擔任太丘縣長時,有強盜劫財害命,主管官吏捕獲了強盜。陳仲弓前去處理,還沒到出事地點,半路上聽說有家老百姓生下孩子卻不肯養育(并殘忍地將其拋棄),便(馬上)掉頭回去處理這件事。縣衙的主簿說:“強盜(殺人劫財)事大,應該先查辦?!标悓佌f:“強盜殺人劫財,怎么比得上骨肉相殘(嚴重)呢?”
三、互不相師
陳元方年十一時,候袁公1。袁公問曰:“賢家君在太丘,遠近稱之,何所履(lǚ)行2?”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強者綏(suí)之以德,弱者撫之以仁3,恣(zì)其所安,久而益敬4?!痹唬骸肮峦邍L為鄴(yè)令5,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異世而出6,周旋動靜7,萬里如一。周公不師孔子,孔子亦不師周公?!?/p>
【譯文】
陳紀十一歲時,有一次去拜問袁紹。袁紹問他:“令尊在太丘縣任職時,遠近的人都稱頌他,他是怎么治理的呢?”陳紀說:“家父在太丘時,對強者就用恩德來籠絡他們,對弱者就用仁愛來安撫他們,放手讓人們安居樂業,時間久了人們就更加敬重他?!痹B說:“我曾經做過鄴縣縣令,正是用的這種辦法。不知道是你父親效法我呢,還是我效法你父親?”陳紀說:“周公、孔子生在兩個不同的時代,考查他們的禮儀舉止,雖然相隔很遠,卻也如出一轍。(事實上)周公并沒有學習孔子,孔子也沒有學習周公。”
四、會稽雞啼
賀太傅1作吳郡,初不出門。吳中2諸強族3輕之,乃題府門云:“會(kuài)稽(jī)雞,不能啼?!辟R聞故出行,至門反顧,索筆足之曰:“不可啼,殺吳兒!”于是至諸屯?。╠ǐ)4,檢校諸顧、陸5役使官兵及藏逋(bū)亡6,悉以事言上,罪者甚眾。陸抗時為江陵都督7,故下請孫皓(hào)8,然后得釋。
【譯文】
賀邵擔任吳郡太守,到任之初足不出戶。吳中的豪門士族都輕視他,竟在官府大門上寫道:“會稽雞,不能啼”(此為諷刺出生于會稽的賀邵)。賀邵聽說后故意外出,走到門口回過頭來看,向左右要來筆在下面補上一句:“不可啼,殺吳兒”。然后他就到各大族的莊園,查核顧姓、陸姓家族奴役官兵和窩藏逃亡人口的情況,然后把事情始末全部報告給朝廷,因此獲罪的人很多。當時陸抗正任江陵都督,也受到牽連,便特意去建鄴請求孫皓的幫助,這才獲得開釋。
五、如牛被制
山公以器重朝望1,年逾七十,猶知管時任2。貴勝年少,若和、裴、王之徒3,并共言詠4。有署閣5柱曰:“閣東,有大牛,和嶠鞅(yāng)6,裴楷鞦(qiū)7,王濟剔(tī)嬲(niǎo)8不得休?!被蛟婆四?span id="9hwbpfz" class="super">9作之。
【譯文】
山濤由于受到器重,在朝廷中也很有威望,雖然已是七十高齡,還親自擔任考選任免的重要職務。一些年輕的權貴子弟,如和嶠、裴楷、王濟等,聚在一起言談吟詠。有人在閣道的柱子上題寫道:“閣道東邊有大牛(按:這是把山濤比作“大?!保?,和嶠套著鞅,裴楷拴著鞦,王濟糾纏不得休。”有人說是潘尼寫的。
六、小加弘潤
賈充1初定律令,與羊祜(hù)共咨太傅鄭沖2。沖曰:“皋(gāo)陶(yáo)3嚴明之旨,非仆暗懦(nuò)所探。”羊曰:“上意欲令小加弘潤?!睕_乃粗下意。
【譯文】
賈充剛剛制定了法令,就和羊祜一起去征求太傅鄭沖的意見。鄭沖說:“皋陶制定法令時遵循的嚴肅公正的宗旨,不是我這種愚昧軟弱的人所能探測的?!毖蜢镎f:“圣上想讓你稍加補充潤色?!编崨_這才概略地說出了自己的意見。
七、選無失誤
山司徒前后選1,殆(dài)周遍2百官,舉無失才。凡所題目3,皆如其言。惟用陸亮,是詔所用4,與公意異,爭之不從。亮亦尋為賄(huì)敗。
【譯文】
山濤前后兩次擔任吏部官職,幾乎考察遍了朝廷內外百官,一個人才也沒有漏掉。凡是被他品評過的人物,都像他所說的那樣。只有對陸亮的任命是皇帝親自決定的,和山濤的意見不同。山濤曾為此事力爭,但皇帝沒有聽從。不久陸亮也因為受賄而被撤職。
八、山濤出處
嵇康被誅后,山公舉康子紹為秘書丞1。紹咨公出處(chǔ)2,公曰:“為君思之久矣!天地四時,猶有消息3,而況人乎?”
【譯文】
嵇康被殺以后,山濤推薦嵇康的兒子嵇紹(在晉朝)做秘書丞。嵇紹與山濤商量到底出任不出任,山濤說:“我替您考慮很久了。天地間一年四季,也還有交替變化,何況是人呢!”
九、何惜池魚
王安期1為東???span id="t0qymmz" class="super">2,小吏盜池中魚,綱紀推之3。王曰:“文王之囿(yòu)4,與眾共之5。池魚復何足惜!”
【譯文】
王承擔任東海郡守時,有個小吏偷了(公府)池塘里的魚,郡里的主簿要追查這件事。王承說:“周文王的獵場,是和百姓共同使用的。區區池塘中的幾條魚,又有什么值得吝惜的呢!”
一〇、不撻寧越
王安期作東海郡,吏錄一犯夜人1來。王問:“何處來?”云:“從師家受書還2,不覺日晚?!蓖踉唬骸氨迵椋╰à)寧越3以立威名,恐非致理4之本?!笔估羲土顨w家。
【譯文】
王承任東??な貢r,有一次差役抓回來一個觸犯宵禁令的人。王承問他:“你從哪里來的?”那個人回答說:“從老師家學完功課回來,不知不覺時間就晚了?!蓖醭新牶笳f:“懲處一個讀書人來樹立官府的威名,恐怕不是獲得治績的根本辦法?!北闩刹钜鬯退鲩T,讓他回家去了。
一一、任讓不赦
成帝在石頭1,任讓2在帝前戮(lù)侍中鐘雅、右衛將軍劉超。帝泣曰:“還我侍中!”讓不奉詔,遂斬超、雅。事平之后,陶公與讓有舊,欲宥(yòu)之。許柳3兒思妣(bǐ)者至佳,諸公欲全之。若全思妣,則不得不為陶全讓,于是欲并宥4之。事奏,帝曰:“讓是殺我侍中者,不可宥!”諸公以少主5不可違,并斬二人。
【譯文】
晉成帝被迫遷居石頭城,叛將任讓當著成帝的面,要殺侍中鐘雅和右衛將軍劉超。成帝哭著說:“把侍中還給我!”任讓不聽命令,終于斬了劉超和鐘雅。等到叛亂平定以后,陶侃因為和任讓有老交情,就想赦免他。叛軍許柳有個兒子叫思妣,很有才德,眾臣也想保全他??墒且氡H煎?,就不得不為陶侃保全任讓,于是想把兩個人一起赦免了。眾臣把這個處理辦法報告給成帝,成帝說:“任讓是殺我侍中的人,不能赦罪!”大臣們認為不能違抗成帝的命令,就把兩人都殺了。
一二、人人愉悅
王丞相拜揚州1,賓客數百人并加沾接2,人人有說(yuè)色。唯有臨海一客姓任及數胡人為未洽(qià)3,公因便還到過任邊4云:“君出5,臨海便無復人6?!比未笙舱f(yuè)。因過胡人前彈指7云:“蘭阇(shé)8,蘭阇?!比汉Γ淖g。
【譯文】
丞相王導出任揚州刺史,前來道賀的幾百名賓客都得到了款待,人人都很高興。只有從臨海郡來的一位任姓客人和幾位外國僧人還沒有接洽過。王導便找機會轉身走過任姓客人身邊,對他說:“您出來了,臨海就不再有人才了?!比涡湛腿寺犃耍浅8吲d。王導又走過胡僧面前,彈著手指說:“不錯!不錯!”胡僧們都笑了。在座的客人都很高興。
一三、陸玩翻異
陸太尉1詣王丞相咨事2,過后輒翻異3。王公怪其如此,后以問陸。陸曰:“公長民短4,臨時不知所言,既后覺其不可耳。”
【譯文】
太尉陸玩到丞相王導那里去請示,商量好的事情過后常常變卦。王導奇怪他怎么這樣,后來王導拿這事問陸玩,他回答說:“大人您名高位尊,小民我身份卑微,一時不知該說什么,過后又覺得那樣做不行了呀?!?/p>
一四、天下未允
丞相嘗夏月至石頭看庾公。庾公正料事1,丞相云:“暑可小簡之2?!扁坠唬骸肮z事3,天下亦未以為允4?!?/p>
【譯文】
有一年夏天,丞相王導到石頭城探望庾亮。當時庾亮正在處理公事,王導就說:“天氣炎熱,(辦公事)可以稍為簡略一些?!扁琢琳f:“如果您留下些公事不辦,天下人也未必認為妥當!”
一五、思念糊涂
丞相末年1,略不復省(xǐng)事2,正封箓(lù)諾3之。自嘆曰:“人言我憒(kuì)憒4,后人當思此憒憒!”
【譯文】
王導到了晚年,幾乎不再親自處理過問政事,只是在文件上簽字同意。他感嘆地說:“人家說我是老糊涂了,后人應當會想念我這種老糊涂吧。”
一六、廢物不廢
陶公性檢厲1,勤于事。作荊州時,敕(chì)船官悉錄鋸木屑(xiè)2,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后正(zhēng)會3,值積雪始晴,聽事前除4雪后猶濕,于是悉用木屑覆(fù)之,都無所妨5。官用竹皆令錄厚頭6,積之如山。后桓宣武伐蜀(shǔ)7,裝船8,悉以作釘。又云嘗發9所在竹篙(gāo),有一官長連根取之,仍當足10,乃超兩階11用之。
【譯文】
陶侃為人嚴謹認真,工作上兢兢業業、勤勤懇懇。他擔任荊州刺史時,吩咐負責建造船只的官員把木屑全都搜集起來,多少不限,大家都不明白這是什么用意。后來到正月初一大會時,正碰上連日下雪剛剛轉晴,正堂前的臺階上雪后還是濕漉漉的,于是全用木屑鋪在上面,就一點也不妨礙出入了。官府用的竹子,都叫把竹頭搜集起來,堆積如山。后來桓溫討伐后蜀,要組裝戰船,這些竹頭就都被拿來做成了竹釘。又聽說陶侃曾經征調過當地的竹篙,有一個主管官員把竹子連根砍下,就用根部代替鐵足,陶侃便把他連升兩級來任用。
一七、虞存批示
何驃(piào)騎(qí)作會稽1,虞存弟謇(jiǎn)作郡主簿,以何見客勞損,欲白斷常客2,使家人節量3,擇可通者,作白事4成以見存。存時為何上佐5,正與謇共食,語云:“白事甚好,待我食畢作教6。”食竟,取筆題白事后云:“若得門庭長7如郭林宗8者,當如所白。汝何處得此人?”謇于是止。
【譯文】
驃騎將軍何充擔任會稽內史時,虞存的弟弟虞謇正擔任郡里的主簿,他認為何充接見客人太多,因此勞累傷神,便想稟告何充,要他謝絕那些??停屖窒氯俗昧窟x擇可以交往的,再進來向他通報。虞謇擬好了一份呈文,便拿來給虞存看。虞存這時擔任何充的高級佐官,正要和虞謇一起吃飯,就告訴他說:“這個呈文很好,等我吃完飯再作批示?!背赃^了飯,虞存拿筆在呈文后面簽上意見說:“如果能找到一個像郭泰那樣有眼力的人做門官,一定照你所陳述的意見辦??墒悄愕侥睦锶フ疫@樣的人???”虞謇于是作罷。
一八、政務為要
王、劉與林公共看何驃騎,驃騎看文書不顧之。王謂何曰:“我今故與林公來相看,望卿擺撥常務1,應對玄言2,那得方低頭看此邪?”何對曰:“我不看此,卿等何以得存?”諸人以為佳。
【譯文】
王濛、劉惔和支遁一起去看望驃騎將軍何充,何充正在批閱公文,沒有搭理他們。王濛便對何充說:“我們今天特意約上林公一起來看你,希望你把日常事務先放到一邊,和我們談談玄學,你怎能還低著頭看這些東西呢?”何充說:“我不看這些東西,你們這些清談家怎么能生存呢?”大家都認為他說得好。
一九、令史受杖
桓公在荊州1,全欲以德被江、漢2,恥(chǐ)以威刑肅物3。令史受杖,正從朱衣上過4。桓式5年少,從外來,云:“向從閣6下過,見令史受杖,上捎(shāo)云根,下拂地足7。”意譏不著8。桓公云:“我猶患其重。”
【譯文】
桓溫兼任荊州刺史的時候,想全部用恩德來對待江漢地區的百姓,而恥于用威勢和嚴刑來整治人民。有次,一位令史受到杖刑,木棒只從他的紅衣上輕輕掠過?;笢氐膬鹤踊甘侥昙o還小,從外面走進來(對桓溫)說:“我剛才從官署門前走過,看見令史受杖刑,木棒舉起時高拂云腳,落下時低擦地面。”意為譏諷沒有打到令史身上(而是故意輕輕打歪)。桓溫說:“我還擔心打得太重了呢?!?/p>
二〇、不能不遲
簡文為相1,事動經年2,然后得過3?;腹趸计溥t,常加勸勉(miǎn)。太宗4曰:“一日萬機,那得速!”
【譯文】
簡文帝即位前擔任丞相時,一件政務動不動就要一整年的時間才能批復下來。桓溫很擔心太慢了,經常加以勸說鼓勵。簡文帝說:“一天有成千上萬件事,哪里快得了呢!”
二一、猛政之后
山遐(xiá)去東陽1,王長史就簡文索東陽2云:“承藉(jiè)猛政3,故可以和靜致治。”
【譯文】
山遐離開東陽太守任上后,司徒左長史王濛到簡文帝那里,要求讓自己擔任東陽太守,他說:“憑著前任(指山遐)嚴厲的治政措施,我當然可以用寬和、清靜的辦法使得社會安定?!?/p>
二二、不犯宵禁
殷浩始作揚州1,劉尹行,日小欲2晚,便使左右取襥(fú)3。人問其故,答曰:“刺史嚴,不敢夜行4。”
【譯文】
殷浩起初擔任揚州刺史時,有一天劉惔要出行,太陽剛有點要下山的樣子,便叫隨從拿出行李被褥(要就地宿下)。人家問他為什么,他回答說:“刺史大人太嚴厲,我不敢在夜間走路。”
二三、為政寬容
謝公時1,兵廝(sī)逋(bū)亡2,多近竄南塘下諸舫(fǎng)3中。或欲求一時搜索,謝公不許,云:“若不容置4此輩,何以為京都5?”
【譯文】
謝安輔政時,常有兵員、差役逃跑,他們大多就近躲藏在南岸下面的船里。有人請求謝安同時搜索所有船只,謝安沒有同意,他說:“如果不能接納寬恕這些人,又怎么能治理好京都呢?”
二四、為王忱難
王大為吏部郎1,嘗作選草2,臨當奏,王僧彌3來,聊4出示之。僧彌得便5以己意改易所選者近半,王大甚以為佳,更(gēng)寫6即奏。
【譯文】
王忱任吏部郎時,曾經起草過一份舉薦人員的名單,臨到要上奏的時候,王珉來了,王忱就隨手拿出來給他看。王珉趁機按自己的意見改換了將近半數的候選名字,王忱認為他改得非常恰當,就另外謄寫了一份拿去上奏。
二五、小令譽兄
王東亭與張冠軍善1。王既作吳郡,人問小令2曰:“東亭作郡,風政3何似?”答曰:“不知治化何如,唯與張祖希情好日隆4耳?!?/p>
【譯文】
東亭侯王珣和冠軍將軍張玄兩人關系友好。王珣擔任吳郡太守以后,有人問其弟中書令王珉說:“(貴兄)東亭侯擔任郡守,民風和政績怎么樣?”王珉回答說:“我不了解政績和教化怎么樣,只是看到他和張玄的交情一天比一天更深厚了?!?/p>
二六、仁德之辨
殷仲堪當之荊州1,王東亭問曰:“德以居全為稱2,仁以不害物為名。方今宰牧華夏3,處殺戮之職,與本操將不乖4乎?”殷答曰:“皋陶造刑辟5之制,不為不賢;孔丘居司寇6之任,未為不仁?!?/p>
【譯文】
殷仲堪正要到荊州去(就任刺史之職),東亭侯王珣問他:“德行完備稱為德,不傷害人民叫作仁?,F在你要去治理中部地區,擔任具有生殺大權的職位,這和你原來的操守恐怕違背了吧?”殷仲堪回答說:“舜帝時皋陶做大法官,制定了刑法,不算不賢德;孔子曾經擔任司寇,也不算不仁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