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居里夫人的故事(小譯林國際大獎童書)
- (英)埃列娜·杜爾利
- 2650字
- 2024-01-16 15:36:12
序言
三個“留意”帶你走近居里夫人
郭姜燕(兒童文學作家、特級教師)
記得小時候,在鄉(xiāng)村小學的土墻上,見到過一長排的科學家畫像:愛因斯坦、牛頓、華羅庚、居里夫人……那時,我在居里夫人像前駐足過很長時間,因為她是畫像中唯一的女性,同時我也很好奇,她是居里的夫人,那她的真名叫什么呢?

四十年幾乎是一轉眼就過去了。這次,有機會讀到《居里夫人的故事》,終于解答了我關于居里夫人的種種疑惑。一口氣讀完全書,眼前又浮現出鄉(xiāng)村小學土墻上的那幅畫像,居里夫人,哦,不不不,她不只是居里夫人,她還是瑪尼婭,是瑪麗,是一名使全世界都為之矚目的女性,是一位擁有傳奇般人生的偉大科學家。她出生于波蘭華沙,在索邦大學讀到博士,會五種語言,發(fā)現了放射性元素釙和鐳,是世界上第一個兩獲諾貝爾獎的人,曾經救過數以百萬計的戰(zhàn)士的生命……
可以說,她像是自然科學界的神奇女俠,無論生活的境遇如何困苦,她都不會被打倒:她曾住在狹窄閣樓里,蓋上所有衣服御寒,卻依然抵擋不住寒冷,最后竟然把椅子壓在衣服上;她為了學習曾經餓暈過去,最后被接到姐姐家吃掉了一整盤帶著血絲的牛排;她失去了丈夫皮埃爾,獨自撫養(yǎng)兩個女兒的同時還不懈地進行科學研究;戰(zhàn)爭來臨,她鼓勵女兒保持冷靜,要勇敢鎮(zhèn)定,她還制造出“X射線車”,并深入前線,去那些戰(zhàn)事最激烈的地方,這些“X射線車”拯救了一百多萬名傷員……
但她同時也是有血有肉、有意思的人。兒時,她和朋友在雨天踩水,玩“綠字”游戲。她熱愛鄉(xiāng)野的花草,熱愛蜿蜒的河流和白雪皚皚的山峰。她喜歡鄉(xiāng)下的一點一滴,和伙伴們在樹林里閑逛,玩躲貓貓游戲,一起蕩秋千、游泳、捕蝦,和伙伴們騎馬、采蘑菇、惡作劇。她善于發(fā)現和創(chuàng)造平凡生活中的種種樂趣,并在鄉(xiāng)野中迸發(fā)出巨大的生活熱情。
在讀《居里夫人的故事》之前,我讀過一些名人傳記,但對于科學家的傳記,我始終懷著一種敬畏感,輕易不敢翻開它們,因為我覺得科學是神秘而深奧的,距離我這樣的普通人未免有些遙遠。但小瑪尼婭用她活潑燦爛的童年拉近了和讀者的距離,而作者埃列娜·杜爾利把握了小讀者的閱讀水平,將晦澀的科學內容寫得淺顯易讀。

如果有人讓我介紹這本書,我可以毫不猶豫地告訴他們,這是一本適合所有年齡的讀者閱讀的書,孩子讀得懂,成人讀得爽。書里主人公生動的童年故事會讓我們認識一個早慧可愛的小女孩,她曲折的人生經歷會讓我們從中獲得力量,而有趣易懂的科學知識則讓我們知道科學和生活的距離并不遙遠。
當然,我要特別跟小讀者聊聊怎樣更好地讀懂、讀透這本書。
如果我們做到三個“留意”,會更容易走進作品的深處。
一、留意背景。了解故事發(fā)生的背景,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文本,把握人物特點。
居里夫人出生于波蘭的一個教師家庭,這樣的家庭背景為她走上科學之路打下了基礎。“瑪尼婭在父親的房間里轉悠著,挺著她的小鼻子,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墻上掛著的那個叫氣壓計,父親每天都在孩子們的注視下仔細地檢查和敲擊它;玻璃櫥柜里還擺著精密的天平、礦物標本和一個金箔驗電器。”從小接觸這些物理儀器,使得瑪尼婭日后和科學研究結下了不解之緣。
瑪尼婭的父親是個怎樣的人呢?“他的一切都是認真且有條理的:他的筆跡、他的思想、他的話語,甚至他的行動。他也以同樣無微不至的方式撫養(yǎng)他的孩子。”“……他知識淵博。為了能隨時了解物理和化學方面的新進展,他用自己辛苦掙來的錢去買學術刊物。”有這樣的父親言傳身教,天資聰穎的瑪尼婭自然會得到更好的科學啟蒙。
而時代背景也不可忽略,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后,瑪尼婭不顧自己的安危奔赴前線,利用X光設備診治傷病員。她的勇敢和犧牲精神在這樣的時代大背景下展現得淋漓盡致。
二、留意細節(jié)。細節(jié)描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能推動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能渲染故事發(fā)生的氣氛,能刻畫人物的性格……這本書中,多處細節(jié)描寫都非常真實地描摹出瑪尼婭的特點。
“瑪尼婭讀書時,沒有人能把她從全神貫注中喚醒;她什么也聽不見。”這種專注,是上天給瑪尼婭的饋贈,是她成為科學家不可或缺的原因。
上面的這段簡短對話,讓我們窺見瑪麗(瑪尼婭)一開始學習就會進入廢寢忘食的狀態(tài)。
瑪尼婭深愛著自己的國家波蘭,為國土被侵占感到痛苦萬分。她悉心探索、反復實驗,與皮埃爾密切合作,終于發(fā)現了兩種新的化學元素。其中一種是“釙”,它是以“波蘭”的第一個字母命名的,表達出她對祖國的赤子之心。

為了證實鐳的存在,居里夫婦毅然拿出全部積蓄購買研究用的原料,在一間破舊棚屋內從事腦力加體力的艱辛勞動,從1898年到1902年的四年時間里,堅持不懈,終于從幾十噸瀝青鈾礦廢渣中提煉出100毫克純鐳鹽,并測定了鐳的原子量。
“四年”“幾十噸”“100毫克”,這些細節(jié)化的數據,足以證明居里夫婦為科學獻身的精神。
三、留意對比。就像綠葉會將鮮花襯托得更加明艷一般,對比閱讀的運用會讓人物的性格、品格等特點愈加鮮明。
“教室里坐著的這群孩子都是十二歲,除了只有十歲的瑪尼婭。”瑪尼婭從小就比大多數孩子聰明,這是她固有的天賦,也是她能成功的因素之一。
沙俄督學巡查學校時,瑪尼婭被抽中,她按照外國統(tǒng)治者的命令用俄語背誦并回答問題,表現得機智勇敢,但督學走后,她卻崩潰了,哭得心都碎了。我們看到,勇敢和恐懼在一個孩子身上并存并不矛盾,哪怕她是優(yōu)秀的瑪尼婭。瑪尼婭前后表現的對比讓她的形象更加真實和完整。

有一次,當她讀書的時候,其他人在她身邊用椅子搭起了一個椅子“大廈”,而她毫未察覺,等她讀完書,整座“大廈”塌了下來,孩子們哄堂大笑,她卻很淡定地走進另一個房間。從與其他孩子的對比中,我們可以進一步發(fā)現她學習時的專注。
在巴黎留學時,為了把所有時間都用來學習與工作,她搬離姐姐溫暖舒適的家,獨自住進學校附近的小房間,徹底沉浸到孤獨之中。舒適生活與清苦工作,哪個更加誘人?瑪尼婭的選擇和常人的選擇又有什么不同呢?
閱讀、對比,適當地圈圈畫畫,在字里行間留下我們的思考,讓我們距離這位偉大的女性近一些,再近一些。
“鐳不應該成為人們發(fā)財致富的工具,”瑪麗說,“它是元素。它屬于全人類。”瑪麗放棄了對鐳的專利申請,她選擇了公開發(fā)表研究結果,讓人類共享成果。那一刻,她應該贏得全世界的喝彩。
如果你喜歡科學家的故事,應該毫不猶豫地讓《居里夫人的故事》進入你的閱讀書單。倘若你從前對科學家的故事未曾留意,《居里夫人的故事》必將為你開啟一扇親近他們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