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來自楊府的請帖
- 重返大明:我朱厚照揭棺而起
- 騎辰尾
- 2037字
- 2024-02-18 21:16:56
對張永說的話,其實連朱厚照自己都沒把握能成功。
但再難,他也想去盡力推行成功。
一眼就看到頭的人生,只會讓自己消沉下去,而不會激勵自己奮勇向前。
作為大明國的領頭人,他所需要做的事,非常簡單。
不斷給那些看不到希望的人,賦予光明與希望。
一個人有夢想,成不了什么大事。
一群人,懷抱著同一個夢想,才有可能實現。
他要做的,就是盡可能,將朋友弄得多多的,敵人弄得少少的。
如今文華殿內的兩撥人,哪個都算不上是他的死忠。
大家是出于同樣的利益,走到了一起。
等哪天,利益不同,自然就會散。
朱厚照不貪心,維持現狀就夠了。
沒有永恒的朋友,唯有永恒的利益。
這個道理,他明白。
但朱厚照并不知道,自己的一番話,給了張永極大沖擊。
回到自己私邸時,張永還久久不能回神。
天子這番死而復生,究竟在地府經歷了什么?
為何會有這般大的變化?
先前就聽見傳聞,說陛下有意開宗藩之禁。
現在又對自己說,想要將軍匠籍也給放開禁制。
那豈不是說,往后其他……諸如樂籍等賤籍,也都會一一開放?
張永坐在圈椅上,背后有機靈的小太監適時放上隱囊。
另有三個小太監上前,不輕不重地為他揉肩捶腿,消除忙碌一天后的疲勞。
在這樣心無煩憂的舒適環境中,張永一直緊繃著的神經,逐漸放松下來。
他閉上眼,舒服地享受著肩頸的釋放感。
腦子卻沒有停。
賤籍從良,并不是沒有。
只不過,一直以來都是暗中操作。
靠黃白之物,一節一節,往上打通路子。
天子清不清楚這個事,張永不知道。
他只知道,這件事,恐怕并沒有那么容易推行。
其中牽涉了太多人的利益。
光是宮中那些有權有勢的監宦,就不會答應。
一旦推行,一年下來得少多少孝敬銀子?
太監是無根之人,沒有妻兒。
于科考無望,亦不能做尋常百姓。
除了錢財外,沒有什么能打得動那顆寂涼之心。
天子,這是要往人心窩子上扎呀。
張永揮退伺候自己的小太監,又叫來自己府上的管事。
“去趟張宅,將我大哥、三弟叫來。就說我有事要和他們交代。”
管家剛轉身要走,又被叫住。
“罷了,不用去了。”
管事一頭霧水,邁出去的那只腳,收也不是,走也不是。
張永皺著眉,思忖許久。
“不用去了。你自去忙你的吧。”
見張永定了決心,管事也不再多留。
離開的時候,管事心里倒是在嘀咕。
不知今日主人遇到了何事,要尋張家二位郎君過來商議。
聽今日跟著主人的小太監說,主人復寵了,還去乾清宮陛見。
不知道是不是天子對主人說了什么,叫主人提心吊膽。
照這樣看,似乎也不是真的復寵。
自己還是早早相看起來,找好下家,免得到時候沒了飯碗,養不活一家老小。
張永猶豫,是因為他想起了,天子在乾清宮對自己說的話。
背主之事,可一不可二。
家中兄弟和子侄,都是因他之故,才得以高升。
因他在宮中精心服侍天子,是以天子才賜予了那個貧寒之家,富貴榮華的日子。
他們,和自己不會是一條心的。
保不齊,自己剛找了他們密談,轉頭京師的大街小巷就全知道了。
行事不周密,反倒會惹禍上身。
不妥當。
說白了,張永自身地位的不穩固,導致了他對依附于自己而過的兄弟們不信任。
他是個能看得清形勢的人。
否則也不會早早地,就搭上內閣那邊。
如今他摸不準天子的想法。
將鎮國公府新置的火器局交給自己暫管,是信任,還是試探?
想不清楚這點,張永就不敢輕舉妄動。
家中管事去而復返。
張永看見他手中捧著一張帖子。
“主人,首輔差人送來了請帖。邀主人過府一敘。說是有學生寄來了佳釀,想與主人同飲品鑒。”
張永心中冷冷一笑。
楊介夫的鼻子可真夠靈的呀。
自己今日才進的乾清宮,這就聞著味了。
看來宮中自上回張銳清理過一遍后,依然有內閣的人。
張永用兩根指頭,夾起那封請帖,吩咐管事的語氣,聽起來有些冷意。
“去備馬,我即刻就去首輔府上拜會。”
楊介夫一日是首輔,自己一日就要給他面子。
不去,不行。
到了楊府,楊廷和果然一早就備下了好酒好菜。
“張公公來了,快坐。”
他一反在外對監宦的冷言冷語,面上帶著笑,聲音頗為和氣。
“前些時日,犬子承蒙陛下恩典,參加了總領軍國事務所的御前奏對。”
“只是表現欠佳,老夫令他好生反省。今日就不叫他作陪了。”
楊廷和指了指自己,再指指張永。
“今日唯老夫與張公公。無需見外。”
張永依然是那副和善謙卑的面具。
與楊廷和見了禮后,就隔了一個位置,坐在下手處。
楊廷和見怪不怪,并沒有出言讓他坐近一些。
不過區區奸宦,靠諂媚于上茍活之人,自己愿意給他好臉色,已經是抬舉了。
張永自動提起酒壺,為楊廷和斟酒。
“多謝首輔惦記。若非首輔,我尚不能喝到如此佳釀。”
楊廷和笑道:“非也。公公侍奉陛下時日久,宮中御賜之物,尚不能嘗盡。這等民間俗物,豈能得公公歡心。”
“不過是老夫學生一片心意,老夫喝著亦覺得不錯,想著公公興許喜歡,便下了請帖。”
“公公愿意赴約,也是老夫榮幸。”
張永拱手作揖。
“首輔抬舉了。”
楊廷和心里像是喝了蜜一樣舒坦。
他愿意同張永打交道,就是因為他這份識趣。
與旁的奸宦不同,張永是個不以位高而仗勢凌人的,同朝臣打交道的時日也長,彼此勉強也算合得來。
酒過三巡,楊廷和便道出今日請張永來府上的原因。
“聽聞陛下又新置了一處火器局在鎮國公府,今日公公前往,見聞如何?”
張永心思一動,知道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