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非洲是一片古老而廣闊的大陸,面積約3 020萬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二大洲,僅次于亞洲,約是中國國土面積的三倍多。世界上最長的河流——尼羅河、世界陸地上最大的斷裂帶——東非大裂谷、世界最大的瀑布——莫西奧圖尼亞大瀑布、世界上較大的濕地——曼多比濕地,以及世界面積第二大的原始雨林、世界十大淡水湖泊中的三大淡水湖、世界最古老的猿人化石、全世界數(shù)量眾多的大型野生動物,都在非洲。
非洲不僅有人們熟知的荒涼酷熱的撒哈拉沙漠,還有豐富多彩、奇幻瑰麗的地形地貌。它們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例如奧卡萬戈河奔騰的河水,注入卡拉哈里沙漠后形成了一個廣闊而獨特的內(nèi)陸三角洲,森林、濕地、草原、鹽堿灘綜合在一起,生態(tài)環(huán)境多樣性顯著,動植物關(guān)系錯綜復(fù)雜。
從過去3 000萬年非洲板塊的變化來看,非洲的東部、南部海拔在不斷升高,中部和西部海拔則大體保持在低位,非洲整體氣候也由炎熱潮濕逐漸轉(zhuǎn)向溫暖干燥,從而形成多個不同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具體而言,主要分為稀樹草原、森林、火山、濕地、海島。因此,這本書是一個涵蓋非洲大陸的立體生態(tài)體系,介紹和解釋各個體系中野生動植物的習性和特點、它們之間協(xié)同演化的趨勢、它們在食物鏈中的價值地位,以及它們與人類的關(guān)系。
在過去的12年中,我在非洲跟蹤觀察了許多野生動物,這些跟蹤觀察都是在不同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中進行的。本書的第一部分,我們會從東非稀樹草原出發(fā)。稀樹草原受印度洋季風的影響,氣候干燥,氣溫涼爽,有明顯的旱季雨季交替,位于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地帶大部分屬于稀樹草原。塞倫蓋蒂國家公園是其中的完美代表,這里生活著105種哺乳動物,450種鳥類,327種爬行類和兩棲類,8 000多種昆蟲,以及4 000多種植物。稀樹草原土壤層淺薄,樹木低矮而稀少,動物以大中型和善于奔跑為主,適應(yīng)開闊和缺水的環(huán)境。[1]
沿著稀樹草原向西走,就到了非洲中部的原始森林,即剛果盆地的熱帶雨林。熱帶雨林的物種數(shù)量占全世界物種數(shù)量的1/2,終年高溫、雨水豐沛和季節(jié)變化不明顯是熱帶雨林的最大特點。雨林里天氣悶熱,空氣濕度較大,植物生長迅速而茂密,到處翠綠欲滴。奧扎拉國家公園不僅是地方性植物種類的巨大寶庫,公園里還棲息著多種野生動物,如低地大猩猩、黑猩猩、森林象、森林水牛等。此外,雨林邊緣的牧草林木和灌木草原,以及大河小溪密布,也吸引了許多動物不遠萬里遷徙而來。
我們會沿著東非大裂谷,考察沿途的山脈。東非大裂谷形成于距今3 000萬年前,是非洲板塊和印度洋板塊張裂運動形成,這一運動至今還在以每年2毫米的速度持續(xù)。非洲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碰撞擠壓,導(dǎo)致此處海拔不斷上升,火山不斷噴發(fā),山峰不斷隆起。東非大裂谷與人類的起源與進化息息相關(guān)。在火山旁寸草不生的咸水湖中,數(shù)百萬只翩翩起舞的火烈鳥,將如天空之鏡一般的湖面染成粉紅色。
接著,我們朝非洲南部進發(fā),會經(jīng)過維多利亞湖、坦噶尼喀湖、馬拉維湖,沿著贊比西河漂流而下,抵達博茨瓦納的奧卡萬戈三角洲,這里也是一片巨大的濕地。濕地是陸地和水域的交匯處,生活著多種多樣的動植物。濕地具有涵養(yǎng)水源、改善氣候、降解污染物和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因此有“地球之腎”的美譽。非洲濕地在雨季時會被洪水淹沒,當洪水退去后,大量動物又會返回這里。
最后,我們會沿著非洲的海岸線行走,探尋海岸邊和海島上特有的野生動物,比如環(huán)尾狐猴、馬里恩象龜、桑給巴爾紅疣猴等。通常,非洲的島嶼分為東雨西旱的兩部分,涇渭分明。在潮汐的作用下,這里的食物種類豐富,動物不需要辛苦跋涉就能吃飽,它們大多行動遲緩,缺乏競爭的動力。此外,我們還會訪問南非,這里是非洲大陸的最南端,是大西洋洋流與印度洋洋流的交匯處,也是世界著名的漁場,各種海洋生物匯聚于此,比如大白鯊、海狗、座頭鯨、海豚等。
只有在自然狀態(tài)下,獅子、大象、獵豹、長頸鹿、海豚、座頭鯨等動物才會展示出其最本真的一面。與動物朝夕相處,觀察它們的一舉一動,感受到它們的生命韌勁,會使我們的生命更有激情。蘇東坡在《前赤壁賦》中寫道:“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這是真正地把身心交給自然的境界,人與自然不再有邊界,江水、魚蝦、麋鹿都可以成為我們的朋友。安博塞利國家公園大象研究中心的辛西婭也對我說過:“當你觀察一群大象的時候,你看到的只有兩個平面維度,但是,一旦你在個體層面上認識它們,了解它們的性格,它們的母親是誰,孩子又是誰,這就增添了新的維度,你會驚奇地發(fā)現(xiàn),關(guān)于生命的一切總是相通的?!?/p>
我將以我的親身經(jīng)歷,細致講述這些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動物的習性和故事。它們是怎樣演化而來的?它們是怎么生存的?它們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起什么作用?我還會分享一些我在跟蹤觀察它們的過程中,遇到的驚險或者有趣的小插曲。
[1] George Schaller. The Serengeti Lion.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2: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