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他人即地獄。”
薩特的這句名言道出了人與人相處的困境,他觀察到了這個事實,卻無法給出解決方案。生活中,我們周圍人構建的地獄越來越多,以至于自己那小確幸的天堂經(jīng)常處于面臨塌陷的境地。而我寫作這本書的初衷,就是想告訴大家,如何堅守自己內(nèi)心的天堂。
有一次我在北京簽售,一個姑娘對我說:您講得很好,但我還是要幫同事拿外賣。我問:因為你同事有殘疾嗎?她說:我同事總讓我順道拿外賣,我已經(jīng)順道了一年了。先生,我好想拐彎啊。
你看,好好的一個姑娘被折磨成這樣。
她的地獄,就是她的同事,因為同事充分利用她的“善良”,喂養(yǎng)了自己的怠慢、貪婪和惡意。我聽到這件事后才明白,很多人生活中的困擾,并不是缺少什么大道理,而是不知道有什么套路來應對這個處處有點惡意的世界。
她當然可以說“我佛慈悲”,但同事還是需要“超度”。
當時我就告訴她:下次請直接說“不順道”。
她說:你能不能再多教我一招。
我說:那你再學會說,“我故意的”。
場景就是這樣的:
你能幫我順道拿一下外賣嗎?
不順道。
為什么不順道?
我故意的。
如此操作,他人怎么會是地獄呢?我是他們的地獄好不好?如果你們再惹我不爽,我就給你們看看地獄的模樣。做人,帶點鋒芒又何妨?
我們很多人其實并沒有做好心理準備,就被帶進了移動互聯(lián)的時代,就好像在哈爾濱從暖氣房中推開門,冷風瞬間就撲面而來。便捷的社交,同時帶來的就是沒有邊界感的“他人”。我們從小構建起來的那些溫潤如玉的交往模式,忽然就成了別人踩踏著前行的墊腳石。
所以我這本書沒有太多大道理,全部是生活的小套路。當你覺得不知道如何去應對諸多引發(fā)精神內(nèi)耗的場景時,你不妨就翻一翻這本書,從中借一把飛刀丟出去,為自己留下喘息的機會。
我很善良,但帶著鋒芒。做人就是要勁勁兒的,酷酷的,走路帶風,自帶神明。這個世界能容我,我就玩玩;這個世界不容我,我就再玩玩,這樣世界就可以有反悔的機會了。
就像黃永玉說的:“明確的愛,直接的厭惡,真誠的喜歡。站在太陽下的坦蕩,就是大聲無愧地稱贊自己。”怕什么,再過120年,包括我,包括你,包括你看到的每一個還活著的人類,都不在了,這個地球上會換一批完全不同的玩家。
窩窩囊囊、畏畏縮縮過一輩子,著實是有點虧啊。
所以不妨就從讀這本書的當下,給自己一點鋒芒,不必刺穿蒼穹,只求從他人的地獄中順利越獄,構建起屬于自己的精神天堂。
需要強調(diào)一點的是,我寫這本書,也帶有很多的鋒芒,因為書中充滿了我自己的“偏見”。可是我一直認為只要是有價值的觀點,一定是有偏見的,下筆即偏見,就像行武者劍走偏鋒。我并不想討好讀者什么,唯一希望的,就是通過我的偏見,能夠讓讀者從一個新的角度觀察生活的方方面面。讀者最終得出的結論或許跟我完全相反,但這并不重要,因為生活是關乎自己的。
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你可能會大笑,你也可能會感覺如坐針氈;你可能會頻頻點頭,也可能會搖頭不止。但只要你開始去重新思考生活中那些習以為常的事情,這本書的使命就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