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寸:跨越社交圈層的底層邏輯
- 牛克錦
- 1818字
- 2024-01-04 16:50:39
“為你好”這句話,就是一種情感綁架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聽到有人告訴我們:“你應該……,我這是為你好。”
“為你好”這三個字相信很多人聽過多遍,或許是出自長輩口中,或許是出自朋友口中,也或許是出自戀人口中。說出這三個字的人,本心或許的確是想要“為你好”,可他人并非你,又怎能真正明白什么才是“為你好”,什么才是你想要的、渴望的呢?
父母對孩子說:“別整天看漫畫,好好學習才是正道,我也是為你好,等你以后明白了就知道感謝我了。”
誠然,在很多時候,孩子缺乏自制力,若失去管束,一不小心就可能做錯事、走錯路。然而,管束不該成為霸道的強迫,喜歡漫畫的他或許將來會成為偉大的漫畫家,或許這就是他一生鐘愛的事業呢?
妻子對丈夫說:“你把這些東西送去領導家,別老是擺出一副清高的樣子,想想你那些升職加薪的同事,別老是這么沒出息,我說這些你也別不愛聽,我那是為你好……”
每個人心中大概都有出人頭地的渴望,然而對于有的人來說,一貫堅持的原則比這種渴望更加重要。現實的利益與精神的滿足,到底孰輕孰重呢?每個人有不同的價值觀,有的人愿意為前者而丟棄后者,有的人卻甘心為了后者而放棄前者,哪一種選擇才是真正“值得”的,沒有標準答案,只有那個做出選擇的人自己知道罷了。
朋友對你說:“這個機會可是別人求都求不來的,你怎么能輕易放棄呢?不過就是出國兩三年而已,這輩子可能就這么一次機會。你要真的為了他放棄這次機會,以后有你后悔的,我是為你好才這么說的……”
愛情與事業未必時時都能兩全,有時你必須放棄其中之一。有的人覺得,為了愛情放棄事業是種很傻很天真的想法;也有的人覺得,為了事業放棄愛情是本末倒置,終究有一天會后悔。然而,這不過就是兩條分岔路罷了,你選了一條,注定要錯過另一條路上的風景,不管你的選擇是什么,都不會是完美的。但同樣,不管你的選擇是什么,也都不存在絕對的對或錯。重要的是,你心底真正渴望的是什么,這一點誰能比你更清楚呢?
很多時候,別人口中的“為你好”,說到底不過是一種情感綁架,他們心中對你有所期許,渴望你能變成他們期許中的模樣。然而,別人所期許的,未必是我們真正想要的。那些期許能夠滿足別人,卻未必能夠讓我們自身獲得滿足。
過年的時候,眾親戚聚在一起,對文蘭一通口誅筆伐,勸告她和新交的男友分手。文蘭的男友是她的大學同學,兩人已經交往兩年多,感情非常好,如今眼看就要畢業,自然要為以后做打算。
文蘭是獨生女,家里舍不得她在外頭打拼,一心希望她畢業就回家,考個公務員,輕輕松松地過安穩日子。但文蘭的男友家在外地,和她隔著大半個中國,也是家里的獨生子。遙遠的距離成為他們愛情的最大阻礙。
為了讓文蘭“面對現實”,眾親戚說得吐沫橫飛,把距離、家庭、婚姻、工作、未來……但凡能想到的問題統統提了出來。甚至有親戚主動表示,要給文蘭張羅相親。每個人口中都在說著“為你好”,卻把文蘭逼得不厭其煩。
文蘭說:“或許正如大家說的,什么情啊、愛啊,都是曇花一現的事兒,等到了一定年紀,這些東西都是浮云,什么都比不上安安穩穩地過日子強,可我不是還沒到一定年紀嗎?我還年紀輕輕,對愛情、婚姻有著美好的憧憬,難道就要提前進入‘心如死灰’的生活?和他在一起確實存在很多問題,以后我們可能會克服這些問題,幸福美滿地過一生,也可能會因為這些問題而分開,甚至彼此怨恨。可我現在很幸福,我想和他在一起,難道就要為了未來那些不確定的不好的可能性而放棄眼前實實在在的幸福?這真的是為我好嗎?即便我換了一個男朋友,選一個其他人都滿意的對象,誰又能保證我未來的婚姻生活就一定是幸福的呢?‘為我好’,所以每個人都希望能給我一車蘋果,可誰又明白,我一點兒都不喜歡蘋果,只是想要一個橘子呢……”
未來總是充滿不確定性,你永遠不知道今天的選擇會為你帶來怎樣的結局。那些“為你好”的人,總希望能將自己走過的路變成指引你前進的燈,讓你規避他們經歷過的風雨,讓你踏上他們錯過的捷徑。然而,路早已不是那條路,走路的人也早已不是當初的那個人,你又怎能知道如何走才是正確的呢?那些“為你好”帶給我們的,真的是“好”的嗎?
人只有一輩子,路該怎么走,還得自己決定。同樣,不要總是試圖打著“為你好”的旗號干涉別人的路。人與人之間不管是一種怎樣的關系,父母與子女、丈夫與妻子,或是朋友與朋友,都應該互相尊重。尊重的一個大前提,就是保持距離感和分寸感。不要試圖干涉和控制他人的人生,不要試圖強迫他人按照你的意愿去生活,這是對他人最起碼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