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研究快樂的哲學家》:引言
- 與哲學家談快樂
- (法)弗雷德里克·勒努瓦
- 1002字
- 2024-01-10 18:55:14
我們應當傳播快樂,
盡一切可能去除悲傷。[1]
——蒙田(Montaigne)
古代的哲學家們曾多次探討快感與幸福的問題,但對快樂卻鮮有涉獵。這或許是因為快樂具有非理性的特點,而且不受任何因素控制。快感可以事先計劃,無論是看一部喜歡的劇作,還是與朋友在一家上好的餐廳聚會,或是為自己安排一次按摩,我們都能預想到這會帶來快感。幸福也可以日積月累,它源自不懈的奮斗、生命的意義以及美好的承諾。與之相比,快樂既沒有理由,也無法預知。我們最常見的就是跟著感覺走的快樂。比如欣賞音樂時,天知道自己會不會樂不可支、手舞足蹈;再比如熱愛的球隊贏得重要比賽,我自會喜上眉梢,但誰也不能保證球隊一定會贏,就算結果如愿以償,過程也未必酣暢淋漓、令人大呼過癮。雖然很多哲學家都承認快樂具有積極的一面,但其不可捉摸、超乎常理的特性,卻也讓他們望而卻步。從古希臘時期開始,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伊壁鳩魯都是如此,他們并不否認快樂的意義,但卻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對幸福的研究之中。
在印度亦是如此。《奧義書》的著者以及之后的佛陀都沒有把快樂作為思考的核心,他們更加關注的是通過擺脫愚昧和歷練覺悟獲得最終的幸福。在中國,道家的創始人老子和莊子對快樂多有論述,這一點我將在后面的章節里詳細介紹。此外,《圣經》也曾提到快樂,尤其是在福音書中,但令人詫異的是,耶穌極少提到世俗幸福,關于這一點我也會在后面做出解釋。
現在讓我們把目光投向西方哲學史。從中世紀上半葉起將近一千年時間里,哲學一直受到基督教神學的壓制,換言之,哲學從未作為一種獨立的思想發揚光大。直到文藝復興時期,理性思維才從宗教信仰的桎梏中擺脫出來,重新綻放光芒。
作為16世紀法國主要思想家之一,米歇爾·德·蒙田或許是第一位研究幸福生活的近代哲學家。在他看來,幸福由簡單的快感構成,如戀愛、飲食、散步、跳舞、學習等,這種幸福可知可感,而且能夠盡情享受。蒙田一直追求靈魂的寧靜,極力避免人際交往的沖突和生活中無謂的紛爭,但他也特別強調,只有經受生活的磨礪,快樂才能與日俱增。毫不夸張地說,蒙田是將快樂作為過得好、生活幸福的衡量標準,正如他所言:“我們應當傳播快樂,盡一切可能去除悲傷。”為此他效法先賢,勸導人們了解自己的本性,通過增強判斷力分辨好壞,認清快樂從何而來,悲傷因何而起。一個世紀之后,一位研究快樂的哲學大師橫空出世,其思想內核與蒙田的直覺不謀而合,此人便是斯賓諾莎。
注釋
[1]蒙田,《隨想錄》(Essais),第三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