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成長型思維:
強調努力而非天賦
在陪伴女兒長大和多年從事自主學習力研究的過程中,我發現,許多家長都和我有同樣的感嘆:有些孩子學習自覺主動,井井有條,有些孩子則拖拖拉拉,不讓人省心。為什么同樣年齡的孩子,差距會這么大?!
我們常常看到,那些所謂“學霸”把自己的時間安排得井井有條,非常自律,而且善于思考,有自己的見解,仿佛有什么東西在激勵他們不斷地汲取知識,在各個方面持續提高。我女兒剛上初中時,放學回來跟我說,他們班里的同學課間玩的游戲是互相挑戰做數學難題。是不是非常令人羨慕?我第一次聽到這件事時也感到很驚訝。
可見,這些孩子已經完全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也就是我們說的“內驅力”,即具有較強的學習自主性。他們既有強烈的內在渴望,又有一定的行動力,能夠自覺自愿地付出努力,無論是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中。
內驅力與思維模式
當孩子沒有動力、沒有熱情去學習,而是靠老師、家長不斷推動甚至是逼迫向前時,我們首先應該注意,這一定是孩子的學習內驅力出現了問題,我們需要從中找到根本原因。
整體來看,內驅力可以分為三種:第一種是生物性內驅力,指要生存下來的動力;第二種是外在動機,即尋求獎勵、避免懲罰的動力;第三種則是內在動機,即想要主導自己的生活、學習,并且創造新事物,努力做得更好的內在需求,這里就包括我們所講的學習內驅力。
我經常能聽到有些家長說,孩子就得罵,一罵就去學習,效果立竿見影。但問題是,打罵對孩子產生的副作用非常大,而且一旦不批評、不打罵,孩子就會懈怠。這種方式只能產生短期效應,很難達到長期效果。它只是促使孩子學習的一種外力,而孩子的學習內驅力并沒有被激發出來,一旦外力消失,或者隨著孩子慢慢長大,打罵便不再奏效。尤其是到了青春期,孩子與父母的沖突會變得越來越大。所以,家長在培養孩子學習能力的時候,不要過多注重外力,而是要看長遠,切實幫孩子形成學習內驅力。
對于學習這件事,內在動機的產生來自很多方面,主要包括思維模式、自主性、目標感、成就感和價值感等,其中養成成長型思維模式是孩子產生學習內驅力的第一步,也是重中之重。
著名發展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在《終身成長》一書中將人的思維方式分為成長型和固定型。成長型思維的人認為,任何能力和技能都可以通過后天努力得到發展,他們更樂于接受挑戰,并且積極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技能;而固定型思維的人認為,后天的努力無法提高自己的能力,更無法改變自己的天賦,一旦遇到需要通過努力才能克服的困難,他們就會馬上放棄。因為一旦失敗,就意味著自我否定。
反映在孩子的學習內驅力上,我們可以明顯看出,具有成長型思維的孩子具有如下三個特點:
1.不服輸,認為個人能力能夠通過努力獲得提升。這樣的孩子有一股不服輸的拼勁,認為自己的能力可以通過努力來培養并獲得提升。一件事情完成得好與不好,跟他是什么樣的人沒有關系。只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就能實現自己的目標。
2. 不自卑,專注于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遇到困難時,他們不會認為自己是愚蠢的,或者沒有能力完成這個任務。相反,他們會專注于尋找克服困難的方法。
3. 不自滿,虛心學習別人的優點。獲得成功時,他們也不會驕傲自大,因為他們知道,這僅僅是自己比別人多付出努力而獲得的結果。比自己優秀的人,他們付出的努力和代價也許比自己更多。
這就是典型的成長型思維,在這種思維模式的驅動下,孩子能夠積極主動地付出努力,見賢思齊,不斷超越自我。隨著孩子的成長、年級的提高,這種思維模式帶來的優勢也會越來越明顯。與之相反,那些沒有成長型思維的孩子在學習上則表現出極度的不自信:他們覺得自己學習不好是沒有天賦;遇到問題不敢面對,只想馬上放棄;一旦失敗,就會產生自卑情緒,自我否定,甚至誤入歧途。

圖1-1
如何培養成長型思維?
成長型思維和固定型思維差距如此之大,既有先天形成的因素,也有來自后天的不斷塑造。人的思維模式在成長和生活的各個階段都會產生變化,并非一成不變,那么孩子的成長型思維應該如何培養呢?
舉個例子,曾經有一位家長向我咨詢:她的孩子上二年級,數學只考了59分,而班里大多數學生的分數都在90分以上,她因此非常生氣,覺得自己的孩子太不用心了。她沒有控制住情緒,對孩子嚷道:“我給你找的補課老師都白找了。花了這么多錢找老師補課,你竟然沒有一點兒進步。你們班一半以上的學生都在90分以上,你考不到90分就算了,竟然不及格!你可真笨!我的面子都被你丟盡了!怎么好意思見老師和其他家長?!”
我能理解,當父母這樣做時,心里的愿望是讓孩子意識到自己與同學的差距,好好努力,認真學習,下次能夠把成績提高一些。但遺憾的是,孩子的想法往往與你的初衷背道而馳。當你說孩子“笨”“蠢”的時候,他們心里可能真的在想“我就是一個笨蛋,我什么也不會,這么簡單的題我還做錯”,甚至由此延伸到“我的學習成績這么不好,我媽媽怎么可能愛我?我不配得到好東西,我是一個沒用的人”。那么,孩子接下來可能會采取一些極端措施,比如通過作弊獲取高分,或者自行修改卷面分數等。這就產生了極大的負面作用。可見,當我們用上述方式教育孩子時,孩子就會形成固定型思維,他會覺得自己“能力不行”,不可能通過努力獲得進步。
這個家長的行為其實很具有代表性,她對孩子說的話,并不是在評價事情本身,而是變成給孩子自身做出評價,甚至給孩子“貼標簽”。那么當你想要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時,遇到此類情況,應該怎樣和孩子溝通呢?這里我給出三點建議及其表達方式。
調整自身思維方式,認可“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這位媽媽在與我的咨詢對話中也察覺到了自己做法的不妥,所以及時調整了自己的思維和做法。她調整好情緒,心態平和地問了孩子一些問題:“我看到你這次考試得了59分,你對自己的分數有什么想法嗎?你認為這次分數低,主要是哪些方面的失誤,以后需要注意哪里呢?考試中的錯題現在會做了嗎?需要爸爸媽媽幫幫你嗎?”
這一次,她用了“我看到……”這樣的句式,這是客觀地描述孩子學習的一些細節,而不是家長自己的主觀評價,也不是對學習成果的評價。當我們這樣與孩子溝通時,孩子就會知道,我們是在就事論事,探討這次沒考好的原因。媽媽提出的幾個問題,可以幫助孩子思考,這次考得不夠理想是哪里忽視了,哪些地方還需要多注意,更加努力,爭取下次不再犯同樣的錯。并且,孩子能夠感受到,如果自己需要幫助,可以找爸爸媽媽,他們會幫助自己一起解決。
家長自己的思維模式和做法發生變化,孩子的思維和行為方式就會隨之變化。此時,考試分數不再是我們唯一關注的重點,孩子也開始主動思考自己的失誤和沒有掌握的知識點。如果家長能夠長期用這樣的方式跟孩子溝通,那么當孩子在學習上遇到任何問題和挑戰時,就都會主動尋找解決的辦法。
強調努力,而不是天賦
還是針對上面的案例,那位媽媽可以指著試卷上的一個錯題,這樣跟孩子說:“我看到,這道題你沒有寫對。如果要掌握這個知識點,你可以怎么做呢?多練習幾遍,會不會對你有幫助呢?”如果孩子通過練習把題做對了,家長就要及時肯定孩子的努力:“你通過練習把這些錯誤全部改過來了,所以你熟練掌握了這道題,下次再有同樣的題型,你就知道怎么解答了。”
當你用這種方式和孩子溝通時,孩子就會覺得,題目做對或者做錯,跟自己是否聰明沒有關系,而是跟自己的努力程度相關。通過努力,孩子能夠克服學習上的困難和挑戰,感受到學習給自己帶來的成就感,體會到學習本身的愉悅。他們會逐漸形成一種熟能生巧的思想認識,開始變得勇于迎接挑戰,并且變得越來越具備成長型思維的特征,學習內驅力也會越來越強。
卡羅爾·德韋克做過一個智力拼圖實驗,測試向孩子“強調天賦”和“強調努力”分別會對孩子產生怎樣的影響。實驗中,研究人員先通過簡單的智力拼圖的方式對所有孩子進行第一輪智商測試。完成測試后,研究人員把孩子隨機分成兩組。研究人員對其中一組孩子說:“你們在拼圖方面很有天分,你們很聰明。”對另外一組孩子則說:“我看到剛才你們刻苦努力,表現得很出色。”隨后,孩子們參加第二輪拼圖測試,其中有兩種不同難度的測試可以讓孩子們自由選擇。一種測試較難,但會在測試過程中學到新知識,另一種測試跟上一輪類似。結果發現,那些在第一輪中被夸努力的孩子,有90%選擇了難度較大的任務,而那些被表揚聰明的孩子,則大部分選擇了簡單的任務。接下來又進行了第三輪測試。這一次,所有孩子參加同一種測試,沒有選擇。這次測試很難。可想而知,孩子們都失敗了。但兩組孩子對失敗的反應差異巨大:那些曾經被夸獎努力的孩子在測試中非常投入,積極開動腦筋,想盡各種方法解決難題;而那些被表揚聰明的孩子則在測試中一直表現得很緊張,時不時地抓耳撓腮,做不出題時顯得十分沮喪。最后,研究人員對孩子們做了第四輪測試,這次的題目和第一輪一樣簡單。那些被夸獎努力的孩子,在這次測試中的分數比第一次提高了30%左右;而那些被夸聰明的孩子,這次的得分和第一次相比,卻退步了大約20%。
由此可知,當你跟孩子強調天賦時,孩子就會認為,能力是根本不可能改變的,從而逐漸形成固定型思維,未曾嘗試就早早地放棄了努力。如果你跟孩子強調努力,那么孩子就會認為,能力是完全可以提高的,從而逐漸形成成長型思維,盡最大努力學習,獲得成長。
作為家長,我們平時一定要注意跟孩子說話的方式,那些輕易說出口的話,往往會在不知不覺中對孩子產生巨大的影響。家長在與孩子溝通時,要正確地夸孩子,少說“你真棒,你真是天才,你太有天賦了”之類的話,而是多用“你通過……所以……”這個句式,讓孩子知道,只有通過自己的努力,才能夠獲得成長的結果。
不要隨便給孩子“貼標簽”
也許是因為通過“貼標簽”來判斷、評價一個孩子太容易了,所以任何時候你都可能不假思索地就給孩子貼上“標簽”。在上述案例中,那位媽媽在面對孩子考試不及格時,就很粗暴地給孩子貼了一個“標簽”,例如“你可真笨”。此外,家長給孩子貼標簽,其實是為自己糾正不了孩子的行為找個借口——“這件事情我沒辦法,孩子性格就那樣,改不了”。可是對孩子來說,貼標簽會讓他將一種行為轉變成一種身份。例如,“我很聰明,即使我不努力,也能輕易地把這些東西學好”,或者,“我沒做對這道題,我就是個笨蛋”……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這種行為,比如看到小朋友不愿意跟人打招呼,就說他們膽小、害羞;見到小朋友逢人便打招呼,就說他們自來熟、話多;看到一個每次考試都不及格的孩子,就說他笨;看到孩子每次考試都得滿分,就說他聰明,等等。
但是我們一定要注意,我們應該把對孩子行為的評判跟對孩子本身的評價區別開。也就是說,評判是對事不對人的。在遇到挑戰的時候,家長要跟孩子說“在……這件事情上,是因為……還需要加強”,而不是簡單地給孩子貼個標簽,這一點很重要。
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充分關注每一件事情本身。例如,家長可以這樣告訴孩子:“在成績沒有提升這件事情上,是因為……還需要加強,如果你需要幫助,你可以找爸爸媽媽,我們就在這里,愿意陪你一起練習。”而不是說他笨、不努力。
當孩子遇到問題時,家長千萬不要一味地指責孩子,而是要坦誠地指出孩子的問題所在,并且想辦法跟孩子一起解決問題。切勿讓孩子覺得,是孩子自己的能力不足,才導致沒有做成某件事情,而是要讓孩子知道,他只是沒有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而已。
相反,當孩子取得成功時,家長千萬不要簡單地表揚孩子“你真是太聰明了”,因為這樣簡單地給孩子貼標簽,反而會讓孩子覺得,是天賦讓他順利地做成了某一件事,而不是自己付出的努力。要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就應該讓孩子知道,只有通過刻苦努力,才能把一件事做好。作為家長,要始終鼓勵孩子,始終以挑戰的思維引導孩子。孩子的成長型思維一旦形成,就會激發內驅力,自主學習的動力就會變得越來越強,孩子的未來就會擁有無限可能。
本章重要工具
培養孩子成長型思維的三個方法:
1 調整自身思維方式,認可“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2 強調努力,而不是天賦。
3 不要隨便給孩子“貼標簽”。
培養孩子成長型思維的三個句式:
1 “我看到……”
2 “你通過……所以……”
3 “在……這件事情上,是因為……還需要加強。”
使用場景:當孩子學習、做事沒有動力,遇到挑戰容易放棄,或者感覺自己不如他人,不相信自己能達成更高的目標時,可以用這些工具幫助孩子形成成長型思維。
注意:在鼓勵孩子時,描述孩子的行為細節,而不是評價結果。跟孩子強調努力,而不是天賦。不要隨便給孩子“貼標簽”,關注事情和行為,不評價孩子的本質。當孩子感覺不夠自信時,陪孩子一起解決問題。
能讓孩子學到什么:只要努力,就一定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并且獲得成功。即使現在還無法完成一些難度較大的任務,但只要舍得付出,動腦筋、想辦法,再大的困難都可以克服。
本章小練習
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
和孩子一起找一件他感覺最成功或者最失敗的事情,讓孩子陳述這件事成功或者失敗的原因:如果失敗了,是否可以通過學習獲得某方面的能力,從而獲得成功?如果成功了,是否還可以挑戰更有難度的事情,怎樣才能不斷地獲得新的成功?通過了解孩子對失敗和成功的看法,以及以后是否在思維和行為方面有新的改進,就可以判斷孩子在對待這件事情上是成長型思維還是固定型思維。那么家長在接下來的教育中,就可以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運用本節中培養孩子成長型思維的三個方法,以及和孩子溝通的三個句型,激發孩子的潛力,培養學習內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