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紅薯!棉花!
- 短視頻劇透歷史:開局現(xiàn)代戰(zhàn)爭
- 叫我達令
- 2676字
- 2024-02-15 00:44:53
【古代沒有棉花,老百姓是怎么熬過冬天的?#歷史#唐朝#過冬】
【其實在古代,很多一部分的老百姓是熬不過冬天的,咱們翻開史書記載就會發(fā)現(xiàn)。】
【歷史上每一次出現(xiàn)大規(guī)模的降雪之后,大批量凍死人的現(xiàn)象,和因為饑荒餓死人的情況都一樣非常普遍】
【咱們要知道漢代時期的中國氣溫要遠高于今天,但是在漢書五行志里面就有記載】
【公元前的122年,漢武帝劉徹在野外打獵的時候,抓到了一個一腳而足有五蹄的動物】
【這個動物就被它視為祥瑞,于是這一年的年號就被改成了元狩。但是元狩元年的冬天一點都不吉利】
【史書記載:元狩元年十二月,大雨雪,民多凍死。】
【七年后又出現(xiàn)了連續(xù)兩個雪災(zāi)年,也就是元鼎二年和元鼎三年。元鼎二年三月,雪,平底厚五尺。元鼎三年三月水冰,四月雨雪,關(guān)東十余郡人相食】
【要知道這可是在漢武帝發(fā)動漠北之戰(zhàn)之后沒過多久漢王朝武德充沛,國家沒有出現(xiàn)什么危機的情況下】
...
漢元狩年間,長安城。
劉徹的神情十分復(fù)雜,元狩元年的事情他是知道的,但很多事情不是知道就能改變的。
比如,土地是要拿來種糧食的,種了其他作物的話,就會導致糧食不夠,那時餓死的人會更多。
而這種雨雪災(zāi)害,四年后會卷土重來一次?
劉徹捏緊了拳頭!
時間應(yīng)該還來得及!
...
京兆尹杜陵縣胡家村,身著大大小小十來處補丁麻衣的瘦高漢子,挺起彎腰拔草的身形,抹了抹有些臉龐上的淚水,手掌夾雜著田間的土腥味的泥水沾到臉頰、眉毛。
瘦高漢子的母親身體本就羸弱,終于在十二月丙辰那日被凍死,父親是在七天后的晚上去的。
不僅他家,胡家村大大小小四十多戶人家,那一年冬天白事嗩吶聲、晚上的啜泣聲,沒停過。
賊老天!
【那到了唐朝唐昭宗天復(fù)元年,也就是公元的901年,史書記載說:自冬至春雨雪不止,民凍餒者無數(shù)。】
【甚至連當時的都城長安,每天因為凍死的老百姓就有數(shù)千人以上】
【不光是在民間,就連皇宮王府里面由于斷糧導致大量的宮人還有宗室人員被凍死】
【而在宋代,宋史里面關(guān)于都城汴梁冬天凍死的記載那就多得不能再多了】
...
漢末,南郡江陵城。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劉備嘆息一聲,只能將此事記錄在冊,不過他心里也知道,沒有天幕的幫助,單靠任何一個朝代也很難解決。
孝武皇帝御宇時,有二位先帝之遺澤,尚且對此束手無策。
與此世相比,元狩年間的大雨雪可能還有活下去的機會。
或許糧食產(chǎn)量得到提升,可以空出來部分土地種植這種叫棉花的作物?
...
【古代大多數(shù)人是沒有辦法像咱們現(xiàn)代人一樣去置辦過冬用品的】
【比如像棉花那是在南宋以后才開始進入到中國,而且在內(nèi)地大規(guī)模種植,那還得等到清末】
【也就是說棉花在古代那也是奢侈品,絕大多數(shù)的普通人過冬的時候呢,就只能用雜草或者是柳絮】
【咱們看清末時期西方人拍攝的中國人照片就會發(fā)現(xiàn),當時大多數(shù)國人在穿著上那幾乎有塊布就不錯了】
【至于說保暖得體那是想都不敢想的,這就解釋了為什么很多近代拍攝的照片里,比方說南京的明孝陵】
【清代的京城周圍全是光禿禿的一點綠植都沒有,因為柴火在古代那也是個奢侈品】
【這些大城市的周圍能夠砍的樹全被砍走了,這也就導致北方在清末水土流失非常嚴重】
【直到工業(yè)化開始生產(chǎn)力提上來之后才有了今天遍地綠化的局面】
...
洪武年間,金陵城。
古代沒有棉花,老百姓是怎么熬過冬天的?
這個問題和何不食肉糜有異曲同工之妙,只不過一個讀來是荒唐,另一個讀來卻是令人五味雜陳。
朱元璋對底層民間生活的艱辛再熟悉不過,如今憶起卻恍若隔世了。
是從什么時候開始,自己再也沒在擔憂過冬天會被凍死?
他連自己都沒擔心過,又怎么可能會擔心底層老百姓會不會被凍死呢?
孟子曰:民為貴,君為輕。
他覺得不對,于是把孟子移出了文廟。
此時天幕撕開了他傷痛的傷疤,他想起了至正四年阿爹阿娘兄長相繼餓死,他和二哥卷了一席草席四處求爺告娘求一塊地給全家下葬的日子。
或許,再等等,等天幕中提及的化肥配方若真的能提高糧食產(chǎn)量,再看情況提倡生產(chǎn)棉花吧。
...
金陵城中,人們望著天幕皆是神色復(fù)雜。
不說后世富足的生活,單單是一個豐衣足食已讓人羨慕無比了。
而金陵城周邊,自古以來不都是光禿禿的嗎?
...
《吃飽穿暖才十幾年而已,小時候冬天凍死了,手耳朵都凍腫了》
《而且我還記得小時候臉頰和手總是會開裂結(jié)疤,周圍的孩子差不多也是》
《總感覺小時候比現(xiàn)在冷多了》
《現(xiàn)在我總算知道了柴米油鹽為什么柴排在第一了[哭]》
《我怎么覺得柴不值錢啊,上山去就能有,反而油鹽在古代普通人不可能有》
《你知不知道古代山上的柴需要地主批準才能撿和砍伐,不然你就是偷盜》
《很多樹木都是官府的,不允許砍,禁山澤你不知道嗎?》
...
金陵城國子監(jiān),此前寫小說的姓杜的監(jiān)生和他的幾個同窗,看著天幕不覺已淚目。
讀書人讀書,不就是為了一展生平所學,造福社稷嗎?
后世人言語多荒誕可笑,可語言荒誕的背后令人心塞。
你能想象一下,山上的柴枝、地上引火的草、葉任你撿嗎?
杜平無法想象,但他知道如果有那一天,那會是很開心的事。
...
《小冰河時期確切說到1980年才結(jié)束的,明朝清朝是最冷的》
《自己不想賑災(zāi)就說,明朝因為冷凍死的人最多,差不多的領(lǐng)土,明巔峰時期人口就一億,清朝干到了四億,而且清朝還不是漢人王朝,在民生方面比明朝好多了》
《其實有一個主要原因,清朝大規(guī)模推廣紅薯了,明末引進的紅薯,但是時間沒給到就亡了》
漢末南郡。
“紅薯”諸葛亮鄭重地在“科技發(fā)展”旁邊寫下兩個字,這就是后世說的穿越后要尋找的高產(chǎn)糧食?
可是,該去何處尋找?
科技發(fā)展又是什么?工業(yè)化又是什么?紅薯好歹還知道是糧食,這四個字每個字他都認識,組合起來就是天書,根本看不懂。
通過天幕的評論區(qū),諸葛亮也逐漸還原了后世的現(xiàn)狀。
吃飽穿暖也就是十幾年的時間,尤其是2008年以后。像早些時候的記憶,生活狀況和此世卻是大差不差。
所以,真的有花十來年就將日月?lián)Q新天的偉力嗎?
一切都是那么的不真實。
或許,借著天幕的幫助,他們也能再造另一個盛世大漢!
...
《為什么不逃難移民到南方一帶,到達兩廣一帶的話,應(yīng)該不會凍死了》
《以前兩廣地區(qū)全是原始森林,到處是毒蛇猛獸,還有劇毒瘴氣,要不怎么會有一條“流放嶺南”的罪啊[捂臉]》
《古代的交通不行,更沒有交通工具,從中原到兩廣山那么多,估計路上命就沒了》
《古代沒有棉花?》
《棉花最開始是在南北朝時期傳入中國的。在宋末元初,棉花大量傳入內(nèi)地,在明朝初期的,開始在全國范圍內(nèi)推廣棉花。》
《古代用的都是蘆花,保暖性不如棉花。》
《感謝工業(yè)化帶來的變化,古代封建王朝就沒有什么盛世》
貞觀年間,長安城。
李世民、房杜、魏征、李靖等一眾人看著天幕的說法,臉色也是有些郁郁。
按后世的標準來看的話,確實古代是沒有什么盛世。
不過,自我等始,卻是能造一個令后世都贊嘆不已的盛世!
紅薯!棉花!
朕,全都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