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四合院的人家
- 四合院:我何雨柱也會道德綁架
- 濯纓滄浪
- 2263字
- 2024-01-09 08:36:23
大約是下午16點30分,何雨柱回到了南鑼鼓巷的四合院,何雨柱所在的四合院前中后三院有二十二戶人家,大概有一百多人。
其中比秦淮茹苦的人家比比皆是。
不說大家在電視中沒有見過的,就說大家見過的三大爺閻埠貴一家,也比這秦淮茹家窮苦的多,首先三大爺家一共是七口人。
閻解成剛剛和于莉結婚,以前沒有結婚的時候,三大爺家是六口人,而這六口人全指望著三大爺一個人的工資。
為了可以養活自己的四個孩子,三大爺和三大媽也是一路苦過來的,可是和秦淮茹不同的是,三大爺和三大媽硬是靠著自己將四個孩子給拉扯大,并沒有去害別人。
而這四合院中,可是有很多這樣的人,他們吃苦耐勞,他們節衣縮食,但是他們卻從來沒有想過去吸別人的血。
何雨柱走進的第一家是劉奶奶家,劉奶奶個子較高,皮膚白皙,年輕時一定是個美人,兒女們對她都非常孝順,兒子們雖然都娶妻生子了但仍同住在一個屋檐下,家中所有的大小事情都是老太太說了算,老太太對左右鄰舍都和藹可親,但在家中卻是非常有威信的家長。
這一家其實才是這四合院中最苦的一家,一家十一口人,劉奶奶下面有兩個兒子,大兒子以前是開小食攤的,小兒子是補鍋匠。
兩個兒媳都是農村的,本來都想要進城吃商品糧的,可是卻遇到了當時最困難的時候,一個商品糧都沒有吃成。
為什么吃商品糧沒有吃成?
首先你要知道吃商品糧是什么意思,吃商品糧,就是當年的那個時代,把人分為城鎮戶口居民、農村非農業戶口居民,三線戶口居民和農業戶口居民。
城鎮戶口居民、非農業戶口居民和三線戶口居民都有糧證(本),享受國家供應的商品糧油,其中有三分之二的粗糧,三分之一的細糧。農業戶口居民就沒有這個待遇。
也就是說,只要你嫁給城里人,就可以擁有城市戶口,跟著就可以被分到糧食,那個年代農村生活很苦,大家都想嫁到城市吃商品糧。
可是為什么說沒有吃成...那是因為大家都有這個想法,全部都往城市里面擠,問題是那個年代,都遭了災,城市里面的人口太多,上面就不給你城市戶口,很多農村來的女人,她們雖然嫁給了自己的丈夫,但是她們和孩子都依舊是農村的戶口。
因為城里根本就不給農村嫁過來的婦女、孩子上戶口,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從農村嫁一個過來,上一個戶口,那城市的糧食還夠不夠,那誰還愿意待在農村種糧食,或者說嫁給農村人。
秦淮茹和她的三個孩子一直到現在都還是農村戶口,這里一定有人要說了,這怎么可能,秦淮茹不是頂了賈東西的工作,怎么可能還是農村戶口。
這里就不得不說賈張氏的厲害了,這是賈張氏和紅星軋鋼廠里面的領導求來的,賈張氏擔心秦淮茹頂了賈東旭的工作,變成了城里人之后,就一腳將自己給踢開,所以賈張氏找到了紅星軋鋼廠里面的領導,強烈的要求,給秦淮茹工作可以,但是絕對不能讓秦淮茹變成城市戶口。
正好那個時候,城市戶口太難申請了,雖然紅星軋鋼廠想要辦能辦成,可是這死者的母親不同意,也為了死者母親未來的考慮,也就沒有給秦淮茹辦,所以現在的秦淮茹和三個孩子還是農村戶口。
這也是賈張氏一直拿捏秦淮茹的原因,當然了,里面也有易中海的手筆,這個紅星軋鋼廠八級工,能力還是很強的。
他們兩個一起使力,才將秦淮茹給鎖死在四合院里,也鎖死在自己的身邊。
劉奶奶的兩個兒媳都沒有吃成商品糧,而吃不成商品糧,麻煩可不僅僅如此,因為沒有城市戶口,所以吃糧就是大問題。
從農村帶糧食進城,第一困難;第二糧食是統一銷售的商品,你私自攜帶糧食屬非法。
而對于農村而言,你已經嫁給了城里人,村里就不太樂意給你分糧食。
而且已經嫁到了城里的婦女,因為不參加生產隊勞動,所以扣下你部分糧食無論如何都是合理合法的。
因此,嫁到城里的婦女的基本口糧,往往就是人緣兒、人際關系的問題了。
一些城里人娶了農村媳婦,解決吃飯問題,就只能買黑市糧食,雖然價格高卻也無奈。城市人對娶了農村媳婦的職工稱為“一頭沉”,這也是經濟負擔重的代名詞。
后來劉奶奶家大兒子的小食攤沒有了,因為上面開始不允許買賣了,只能合營買賣,你要是私人買賣抓到是要坐牢的。
劉奶奶的大兒子直接沒有了收入,好在大兒子還會一點木工的手藝,勉強可以換點吃的,二兒子是個補鍋匠,長得人高馬大,一臉胡子巴茬,因為從事這個工作的關系,整天身上都是臟兮兮的,一家五口,兩兒子一女兒,也是每天糊個肚兒圓。
早上的時候,劉奶奶的大兒子會幫著小兒子四處去收破鍋,跟著回來讓劉家小兒子,補好了再給送回去,沒有門面,哪里有錢租門面,就只能在外面搭一個窩棚干。
小兒子補鍋很仔細,先對每一口鐵鍋仔細的查看,看看有幾個漏眼,用粉筆做好標記,然后就正式開始補鍋的工作,首先用二炭(二炭是沒有燒透的炭渣,是從別人倒掉的炭灰中揀來的,不用花錢)升一個小火爐,小火爐升好后,在炭火中間放上一個象小茶杯一樣大小的融爐,融爐是用上好的黃泥做的,然后將碎鍋鐵放入融爐中,。
面蓋上一塊鐵片,這時就需要使勁的拉風箱,只一會熊熊燃燒的爐火便把融爐中的碎鐵融化了,他會拿一個事先準好的一小塊泥氈攤在手上,用鉗子夾上融爐小心翼翼地將融爐里的鐵水倒一點點在手中的泥氈上,然后對準鐵鍋的漏點使勁地壓下去,與此同時在鍋里面的漏點處也施用相反的壓力,一陣煙火散盡后,鍋就算補好了。
一口鍋補好沒有多少錢,就是給個辛苦費,而且補鍋是門技術活,又臟、又辛苦、又累,冬天還好些,到了夏天,氣溫高,坐在爐火邊,和鐵鍋,鐵水打交道,汗漬和污漬把臉弄得花花的,十分滑稽,所以咱們鄉間有句俗語:“有兒不當補鍋匠,一天糊得像鬼樣。”
何雨柱還曾將紅星軋鋼廠后廚的鍋都交給劉家老二去補,雖然只是舉手之勞,不過,也算是溫暖了劉家人的心。
何雨柱帶著笑意走進了劉家的屋子喊道:“劉奶奶在家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