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巖體的工程地質性質

巖體的工程地質性質有賴于巖石或土和結構面的性質,許多情況是結構面發育程度、規模大小以及組合狀況,對巖體的工程地質性質起主要或決定性的作用。

(一)巖石的工程地質性質

1.巖石的物理力學性質

(1)巖石的主要物理性質。

1)重量。巖石的重量是巖石最基本的物理性質之一,一般用比重和重度兩個指標表示。

巖石的比重是巖石固體(不包括孔隙)部分單位體積的重量,在數值上等于巖石固體顆粒的重量與同體積的水在4℃時重量的比。常見的巖石的比重一般介于2.4~3.3之間。巖石的比重決定于組成巖石的礦物的比重及其在巖石中的相對含量。

巖石的重度也稱容重,是巖石單位體積的重量,在數值上它等于巖石試件的總重量(包括孔隙中的水重)與其總體積(包括孔隙體積)之比。巖石重度的大小決定于巖石中礦物的比重、巖石的孔隙性及其含水情況。巖石孔隙中完全沒有水存在時的重度,稱為干重度;孔隙全部被水充滿時的重度,稱為巖石的飽和重度。

一般來講,組成巖石的礦物比重大,或巖石的孔隙性小,則巖石的重度就大。在相同條件下的同一種巖石,重度大就說明巖石的結構致密、孔隙性小,巖石的強度和穩定性也較高。

2)孔隙性。巖石的孔隙性用孔隙度表示,反映巖石中各種孔隙的發育程度。在數值上等于巖石中各種孔隙的總體積與巖石總體積的比,以百分數計。孔隙性對巖石的強度和穩定性產生重要的影響。巖石孔隙度的大小,主要取決于巖石的結構和構造,同時也受外力因素的影響。未受風化或構造作用的侵入巖和某些變質巖,其孔隙度一般是很小的,而礫巖、砂巖等一些沉積巖類的巖石,則經常具有較大的孔隙度。

3)吸水性。巖石的吸水性一般用吸水率表示,反映巖石在一定條件下(在通常大氣壓下)的吸水能力。在數值上等于巖石的吸水重量與同體積干燥巖石重量的比,也以百分數計。巖石的吸水率與巖石孔隙度的大小、孔隙張開程度等因素有關。巖石的吸水率大,則水對巖石顆粒間結合物的浸潤、軟化作用就強,巖石強度和穩定性受水作用的影響也就顯著。

4)軟化性。巖石的軟化性是指巖石受水作用后,強度和穩定性發生變化的性質,主要取決于巖石的礦物成分、結構和構造特征。黏土礦物含量高、孔隙度大、吸水率高的巖石,與水作用容易軟化而喪失其強度和穩定性。

用軟化系數作為巖石軟化性的指標,在數值上等于巖石飽和狀態下的極限抗壓強度與風干狀態下極限抗壓強度的比。其值越小,表示巖石的強度和穩定性受水作用的影響越大。

5)抗凍性。巖石孔隙中的水結冰時體積膨脹,會產生巨大的壓力。巖石抵抗這種壓力作用的能力,稱為巖石的抗凍性。在高寒冰凍地區,抗凍性是評價巖石工程性質的一個重要指標。

(2)巖石的主要力學性質。

1)巖石的變形。巖石受力作用會產生變形,在彈性變形范圍內用彈性模量和泊桑比兩個指標表示。彈性模量是應力與應變之比,以 “帕斯卡”為單位,用符號Pa表示。相同受力條件下,巖石的彈性模量越大,變形越小。即彈性模量越大,巖石抵抗變形的能力越高。泊桑比是橫向應變與縱向應變的比。泊桑比越大,表示巖石受力作用后的橫向變形越大。

巖石并不是理想的彈性體,巖石變形特性的物理量也不是一個常數。通常所提供的彈性模量和泊桑比,只是在一定條件下的平均值。

2)巖石的強度。巖石的強度是巖石抵抗外力破壞的能力,也以 “帕斯卡”為單位,用符號Pa表示。巖石受力作用破壞,表現為壓碎、拉斷和剪斷等,故有抗壓強度、抗拉強度和抗剪強度等。

抗壓強度是巖石在單向壓力作用下抵抗壓碎破壞的能力,是巖石最基本最常用的力學指標。在數值上等于巖石受壓達到破壞時的極限應力。抗壓強度主要與巖石的結構、構造、風化程度和含水情況等有關,也受巖石的礦物成分和生成條件的影響。所以,巖石的抗壓強度相差很大,膠結不良礫巖和軟弱頁巖的小于20MPa,堅硬巖漿巖的大于245MPa。

抗拉強度是巖石抵抗拉伸破壞的能力,在數值上等于巖石單向拉伸被拉斷破壞時的最大張應力。巖石的抗拉強度遠小于抗壓強度,故當巖層受到擠壓形成褶皺時,常在彎曲變形較大的部位受拉破壞,產生張性裂隙。

抗剪強度是指巖石抵抗剪切破壞的能力,在數值上等于巖石受剪破壞時的極限剪應力。在一定壓應力下巖石剪斷時,剪破面上的最大剪應力,稱為抗剪斷強度,其值一般都比較高。抗剪強度是沿巖石裂隙或軟弱面等發生剪切滑動時的指標,其強度遠遠低于抗剪斷強度。

三項強度中,巖石的抗壓強度最高,抗剪強度居中,抗拉強度最小。抗剪強度約為抗壓強度的10%~40%,抗拉強度僅是抗壓強度的2%~16%。巖石越堅硬,其值相差越大,軟弱巖石的差別較小。巖石的抗壓強度和抗剪強度,是評價巖石(巖體)穩定性的指標,是對巖石(巖體)的穩定性進行定量分析的依據。

2.巖石的分級

鑒于土和巖石的物理力學性質和開挖施工的難度,由松軟至堅實共分為16級,分別以Ⅰ~ⅩⅥ表示,其中Ⅰ~Ⅳ的4級為土,Ⅴ~ⅩⅥ的12級為巖石。土分為一、二、三、四類,巖石分為松石、次堅石、普堅石、特堅石四類。

(二)土體的工程地質性質

1.土的物理力學性質

(1)土的主要性能參數。

1)土的含水量。土的含水量是土中水的重量與土粒重量之比。含水量是標志土的濕度的一個重要物理指標。一般而言,土的含水量增大時,其強度就降低。

2)土的飽和度。土的飽和度是土中被水充滿的孔隙體積與孔隙總體積之比。飽和度Sr越大,表明土孔隙中充水越多。工程實際中,按飽和度將土劃分為如下三種含水狀態:Sr<50%是稍濕狀態;Sr=50%~80%是很濕狀態;Sr>80%是飽水狀態。

3)土的孔隙比。土的孔隙比是土中孔隙體積與土粒體積之比,用小數表示,它是一個重要的物理性指標,可以用來評價天然土層的密實程度。一般孔隙比小于0.6的土是密實的低壓縮性土,孔隙比大于1.0的土是疏松的高壓縮性土。

4)土的孔隙率。土的孔隙率是土中孔隙體積與土的體積(三相)之比。

5)土的塑性指數和液性指數。土可分為無黏性土和黏性土。無黏性土一般指碎石土和砂土。粉土屬于砂土和黏性土的過渡類型,其物質組成、結構及物理力學性質主要接近砂土。無黏性土的緊密狀態是判定工程性質的重要指標,它綜合反映了無黏性土顆粒的巖石和礦物組成、粒度組成(級配)、顆粒形狀和排列等對其工程性質的影響。顆粒小于粉砂的是黏性土,其工程性質受含水量的影響特別大。隨著含水量的變化,黏性土由一種稠度狀態轉變為另一種狀態,相應于轉變點的含水量稱為界限含水量,也稱為稠度界限,是黏性土的重要特性指標,對黏性土的工程性質評價及分類等有重要意義。黏性土的界限含水量有縮限、塑限和液限。

①縮限。半固態黏性土隨水分蒸發體積逐漸縮小,直到體積不再縮小時的界限含水量叫縮限,體積不再隨水分蒸發而縮小的狀態為固態。

②塑限。半固態黏性土隨含水量增加轉到可塑狀態的界限含水量叫塑限,也稱塑性下限。

③液限。由可塑狀態轉到流塑、流動狀態的界限含水量叫液限。

塑性指數。液限和塑限的差值稱為塑性指數,它表示黏性土處在可塑狀態的含水量變化范圍。塑性指數越大,可塑性就越強。

液性指數。黏性土的天然含水量和塑限的差值與塑性指數之比,稱為液性指數。液性指數越大,土質越軟。

(2)土的力學性質。

1)土的壓縮性,是土在壓力作用下體積縮小的特性。在荷載作用下,透水性大的飽和無黏性土,其壓縮過程在短時間內就可以結束。然而,黏性土的透水性低,飽和黏性土中的水分只能慢慢排出,其壓縮穩定所需的時間要比砂土長得多,其固結變形往往需要幾年甚至幾十年時間才能完成。因此必須考慮變形與時間的關系,以便控制施工加荷速率,確定建筑物的使用安全措施。有時地基各點由于土質不同或荷載差異,還需考慮地基的不均勻沉降。所以,對于飽和軟黏性土而言,土的固結問題是十分重要的。計算地基沉降量時,必須取得土的壓縮性指標,無論用室內試驗或原位試驗來測定它,應該力求試驗條件與土的天然狀態及其在外荷作用下的實際應力條件相適應。

2)土的抗剪強度。在土的自重或外荷載作用下,土體中某一個曲面上產生的剪應力值達到了土對剪切破壞的極限抗力時,土體就會沿著該曲面發生相對滑移而失穩。土對剪切破壞的極限抗力稱為土的抗剪強度。在工程實踐中,土的強度涉及地基承載力、路堤等工程邊坡和天然土坡的穩定性,以及土作為工程結構物的環境時,作用于結構物上的土壓力和山巖壓力等問題。

2.特殊土的主要工程性質

(1)軟土。軟土泛指淤泥及淤泥質土,它富含有機質,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天然孔隙比大于或等于1.0。軟土的組成成分和狀態特征是由其生成環境決定的,主要由黏粒和粉粒等細小顆粒組成,其黏土礦物和有機質顆粒表面帶有大量負電荷,與水分子作用非常強烈,因而在其顆粒外圍形成很厚的結合水膜,且在沉積過程中由于粒間靜電引力和分子引力作用,形成絮狀和蜂窩狀結構。所以,軟土含大量的結合水,并由于存在一定強度的粒間連結而具有顯著的結構性。由于軟土的生成環境及上述粒度、礦物組成和結構特征,結構性顯著且處于形成初期,故具有高含水量、高孔隙性、低滲透性、高壓縮性、低抗剪強度、較顯著的觸變性和蠕變性等特性。

(2)濕陷性黃土。濕陷性黃土是指在干旱和半干旱氣候條件下形成的一種特殊沉積物,顏色多呈黃色、淡灰黃色或褐黃色。顆粒組成以粉土粒(其中尤以粗粉土粒,粒徑為0.05~0.01mm)為主,約占60%~70%,粒度大小均勻,粘粒含量較少,一般僅占10%~20%。含水量小,一般僅8%~20%。孔隙比大,一般在1.0左右,且具有肉眼可見的大孔隙。具有垂直節理,常呈現直立的天然邊坡。黃土按其成因可分為原生黃土和次生黃土。

黃土和黃土狀土(以下統稱黃土)在天然含水量時一般呈堅硬或硬塑狀態,具有較高的強度和低的或中等偏低的壓縮性,但遇水浸濕后,有的即使在其自重作用下也會發生劇烈而大量的沉陷(稱為濕陷性),強度也隨之迅速降低。然而,并非所有的黃土都發生濕陷。凡天然黃土在上覆土的自重壓力作用下,或在上覆土的自重壓力與附加壓力共同作用下,受水浸濕后土的結構迅速破壞而發生顯著下沉的,稱為濕陷性黃土,否則,稱為非濕陷性黃土。因此,分析、判別黃土是否屬于濕陷性的、其濕陷性強弱程度以及地基濕陷類型和濕陷等級,是黃土地區工程勘察與評價的核心問題。黃土形成年代越久,由于鹽分溶濾較充分,固結成巖程度大,大孔結構退化,土質越趨密實,強度高而壓縮性小,濕陷性減弱甚至不具濕陷性。形成年代越短,其特性相反。

濕陷性黃土一般分為自重濕陷性和非自重濕陷性黃土兩種類型,濕陷性黃土受水浸濕后,在其自重壓力下發生濕陷的,稱為自重濕陷性黃土。而在其自重壓力與附加壓力共同作用下才發生濕陷的,稱為非自重濕陷性黃土。在自重濕陷性黃土地區修筑渠道,初次放水時就可能產生地面下沉,兩岸出現與渠道平行的裂縫。管道漏水后由于自重濕陷可能導致管道折斷。路基受水后由于自重濕陷而發生局部嚴重坍塌。地基土的自重濕陷往往使建筑物發生很大的裂縫或使磚墻傾斜,甚至使一些很輕的建筑物也受到破壞。而在非自重濕陷性黃土地區,這類現象極為少見。所以在這兩種不同濕陷性黃土地區建筑房屋,采取的地基設計、地基處理、防護措施及施工要求等方面均應有較大差別。

(3)紅黏土。紅黏土是指在亞熱帶濕熱氣候條件下,碳酸鹽類巖石及其間夾的其他巖石,經紅土化作用形成的高塑性黏土。紅黏土一般呈褐色、棕紅等顏色,液限大于50%。經流水再搬運后仍保留其基本特征,液限大于45%的坡、洪積黏土,稱為次生紅黏土,在相同物理指標情況下,其力學性能低于紅黏土。土層中常有石芽、溶洞或土洞分布其間,給地質勘察、設計工作造成困難。

紅黏土系碳酸鹽類及其他類巖石的風化后期產物,其礦物成分除仍含一定數量的石英顆粒外,大量的黏土顆粒主要為多水高嶺石、水云母類、膠體SiO2及赤鐵礦、三水鋁土礦等組成,不含或極少含有有機質。紅黏土的一般特點是天然含水量高,一般為40%~60%,最高達90%;密度小,天然孔隙比一般為1.4~1.7,最高為2.0,具有大孔性;高塑性,塑限一般為40%~60%,最高達90%,塑性指數一般為20~50;一般呈現較高的強度和較低的壓縮性;不具有濕陷性。由于塑性很高,所以盡管天然含水量高,一般仍處于堅硬或硬可塑狀態。甚至飽水的紅黏土也是堅硬狀態的。

(4)膨脹土。膨脹土是指含有大量的強親水性黏土礦物成分,具有顯著的吸水膨脹和失水收縮,且脹縮變形往復可逆的高塑性黏土。膨脹土多分布于Ⅱ級以上的河谷階地或山前丘陵地區,個別處于Ⅰ級階地。呈黃、黃褐、灰白、花斑(雜色)和棕紅等色。多為高分散的黏土顆粒組成。常有鐵錳質及鈣質結核等零星包含物。結構致密細膩,一般呈堅硬至硬塑狀態,但雨天浸水劇烈變軟。近地表部位常有不規則的網狀裂隙,裂隙面光滑,呈蠟狀或油脂光澤,時有擦痕或水跡,并有灰白色黏土(主要為蒙脫石或伊里石礦物)充填,在地表部位常因失水而張開,雨季又會因浸水而重新閉合。

膨脹土黏粒含量多達35%~85%。其中粒徑小于0.002mm的膠粒含量一般也占30%~40% 。塑性指數多在22~35之間,天然含水量接近或略小于塑限,常年不同季節變化幅度為3%~6%,故一般呈堅硬或硬塑狀態。天然孔隙比小,通常在0.50~0.80之間。同時,其天然孔隙比隨土體濕度的增減而變化,即土體增濕膨脹,孔隙比變大。土體失水收縮,孔隙比變小。自由膨脹量一般超過40%,也有超過100%的。在天然條件下一般處于硬塑或堅硬狀態,強度較高,壓縮性較低,一般易被誤認為工程性能較好的土。由于具有膨脹和收縮等特性,在膨脹土地區進行工程建筑,如果不采取必要的設計和施工措施,會導致大批建筑物的開裂和損壞,并往往是造成坡地建筑場地崩塌、滑坡、地裂等的嚴重不穩定因素。同時,當膨脹土的含水量劇烈增大(例如,由于地表浸水或地下水位上升)或土的原狀結構被擾動時,土體強度會驟然降低,壓縮性增高,這顯然是由于土的內摩擦角和內聚力都相應減小及結構強度破壞的緣故。

膨脹土建筑場地與地基的評價,應根據場地的地形地貌條件、膨脹土的分布及其脹縮性能、等級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分布、集聚和排泄條件,并按建筑物的特點、級別和荷載情況,分析和計算膨脹土建筑場地和地基的脹縮變形量、強度和穩定性,為地基基礎、上部結構及其他工程設施的設計與施工提供依據。

(5)填土。填土是在一定的地質、地貌和社會歷史條件下,由于人類活動而堆填的土。由于我國幅員廣大,歷史悠久,因此,在我國大多數古老城市的地表面,廣泛覆蓋著各種類別的填土層,無論從堆填方式、組成成分、分布特征及其工程性質等方面,均表現出一定的復雜性。根據填土的組成物質和堆填方式形成的工程性質的差異,劃分為以下三類:

1)素填土。素填土是由碎石、砂土、粉土或黏性土等一種或幾種材料組成的填土。其中不含雜質或雜質很少。按其組成物質分為碎石素填土、砂性素填土、粉性素填土和黏性素填土。素填土經分層壓實者,稱為壓實填土。素填土的工程性質取決于它的密實性和均勻性,在堆填過程中,未經人工壓實者,一般密實度較差,但堆積時間較長,由于土的自重壓密作用,也能達到一定密實度。如堆填時間超過10年的黏性土、超過5年的粉土、超過2年的砂土,均具有一定的密實度和強度,可以作為一般建筑物的天然地基。素填土地基具有不均勻性,防止建筑物不均勻沉降是填土地基的關鍵。對于壓實填土應保證壓實質量,保證密實度。

2)雜填土。雜填土是含有大量雜物的填土,按其組成物質成分和特征分為建筑垃圾土、工業廢料土、生活垃圾等。試驗證明,以生活垃圾和腐蝕性及易變性工業廢料為主要成分的雜填土,一般不宜作為建筑物地基;對主要以建筑垃圾或一般工業廢料組成的雜填土,采用適當(簡單、易行、收效好)的措施進行處理后可作為一般建筑物地基。在利用雜填土作為地基時,應注意其不均勻性、工程性質隨堆填時間而變化、含腐殖質及水化物等問題。

3)沖填土。沖填土系由水力沖填泥沙形成的沉積土,即在整理和疏浚江河航道時,有計劃地用挖泥船,通過泥漿泵將泥沙夾大量水分,吹送至江河兩岸而形成的一種填土。沖填土的顆粒組成和成分規律與所沖填泥沙的來源及沖填時的水力條件有著密切的關系,其含水量大,透水性較弱,排水固結差,一般呈軟塑或流塑狀態,比同類自然沉積飽和土的強度低、壓縮性高。

(三)結構面的工程地質性質

巖體的完整性、滲透性、穩定性和強度等物理力學性質取決于巖石和結構面的物理力學性質,很多情況是結構面的比巖石的影響大。對巖體影響較大的結構面的物理力學性質,主要是結構面的產狀、延續性和抗剪強度。延伸長度為5~10m的平直結構面,對地下工程圍巖的穩定就有很大的影響,對邊坡的穩定影響一般不大。

結構面與最大主應力間的關系控制著巖體的強度與破壞機理,結構面展布方向與受力方向不同,巖石的強度與破壞方式不同。

結構面的規模是結構面影響工程建設的重要性質。結構面的規模分為Ⅰ~Ⅴ級:

Ⅰ級指大斷層或區域性斷層。控制工程建設地區的穩定性,直接影響工程巖體穩定性。

Ⅱ級指延伸長而寬度不大的區域性地質界面。

Ⅲ級指長度數十米至數百米的斷層、區域性節理、延伸較好的層面及層間錯動等。

Ⅳ級指延伸較差的節理、層面、次生裂隙、小斷層及較發育的片理、劈理面等,是構成巖塊的邊界面,破壞巖體的完整性,影響巖體的物理力學性質及應力分布狀態;Ⅳ級結構面主要控制著巖體的結構、完整性和物理力學性質,數量多且具隨機性,其分布規律具統計規律,需用統計方法進行研究,在此基礎上進行巖體結構面網絡模擬。

Ⅴ級結構面,又稱微結構面。常包含在巖塊內,主要影響巖塊的物理力學性質,控制巖塊的力學性質。

上述5級結構面中,Ⅱ、Ⅲ級結構面往往是對工程巖體力學和對巖體破壞方式有控制意義的邊界條件,它們的組合往往構成可能滑移巖體的邊界面,直接威脅工程安全穩定性。

工程建設要注意軟弱結構面。軟弱結構面是巖體中具有一定厚度的軟弱帶(層),與兩盤巖體相比具有高壓縮和低強度等特征,在產狀上多屬緩傾角結構面。主要包括原生軟弱夾層、構造及擠壓破碎帶、泥化夾層及其他夾泥層等。軟弱結構面多為原巖的超固結膠結式結構變成了泥質散狀結構或泥質定向結構,黏粒含量很高,含水量接近或超過塑限,密度比原巖小,常具有一定的脹縮性,力學性質比原巖差,強度低,壓縮性高,易產生滲透變形。

(四)地震的震級與烈度

地震是一種地質現象,主要是由于地球的內力作用而產生的一種地殼震動現象,其中絕大多數是伴隨巖層斷裂錯動所產生。火山爆發、洞穴陷落、山崩等也可引起地震,但其所占比例很小,且強度低、影響范圍小。其次,還有因人類活動直接造成的地震,如爆破引起的。此外,由人類活動導致斷層錯動而產生的誘發地震,如水庫誘發地震等。目前,世界上有兩個地震活動頻繁的地震帶,即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地震帶和環太平洋地震帶。前者約占地震總數的15%,后者約占80%,這兩個地震帶都延伸到我國境內,所以我國是個多地震的國家,尤其西南、西北、華北、東南沿海及臺灣等地區,強烈地震經常發生。

1.地震震源

震源是深部巖石破裂產生地殼震動的發源地。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稱為震中。地震所引起的震動以彈性波的形式向各個方向傳播,其強度隨距離的增加而減小。地震波首先傳達到震中,震中區受破壞最大,距震中越遠破壞程度越小。地面上受震動破壞程度相同點的外包線稱為等震線。地震波通過地球內部介質傳播的稱為體波。體波分為縱波和橫波,縱波的質點振動方向與震波傳播方向一致,周期短、振幅小、傳播速度快;橫波的質點振動方向與震波傳播方向垂直,周期長、振幅大、傳播速度較慢。體波經過反射、折射而沿地面附近傳播的波稱為面波,面波的傳播速度最慢。

2.地震震級

地震是依據地震釋放出來的能量多少來劃分震級的。釋放出來的能量越多,震級就越大。中國科學院將地震震級分為五級:微震、輕震、強震、烈震和大災震。其釋放的能量與儀器測定的震級劃分如表1.1.4所示。

表1.1.4 地震震級劃分表

img

目前,國際通用的李希特-古登堡震級是以距震中100km的標準地震儀所記錄的最大振幅的μm數的對數表示。如記錄的最大振幅是10mm,即10000μm,取其對數等于4,則為4級地震。

3.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地區的地面和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破壞的程度。其不僅與震級有關,還和震源深度,距震中距離以及地震波通過介質條件(巖石性質、地質構造、地下水埋深)等多種因素有關。

地震烈度又可分為基本烈度、建筑場地烈度和設計烈度。基本烈度代表一個地區的最大地震烈度;建筑場地烈度也稱小區域烈度,是建筑場地內因地質條件、地貌地形條件和水文地質條件的不同而引起的相對基本烈度有所降低或提高的烈度。一般降低或提高半度至一度;設計烈度是抗震設計所采用的烈度,是根據建筑物的重要性、永久性、抗震性以及工程的經濟性等條件對基本烈度的調整。設計烈度一般可采用國家批準的基本烈度,但遇不良地質條件或有特殊重要意義的建筑物,經主管部門批準,可對基本烈度加以調整作為設計烈度。在工程建筑設計中,鑒定、劃分建筑區的地震烈度是很重要的,因為一個工程從建筑場地的選擇到工程建筑的抗震措施等都與地震烈度有密切的關系。

4.震級與烈度的關系

震級與地震烈度既有區別,又相互聯系。一般情況下,震級越高、震源越淺,距震中越近,地震烈度就越高,如表1.1.5所示。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但震中周圍地區的破壞程度,隨距震中距離的加大而逐漸減小,形成多個不同的地震烈度區,它們由大到小依次分布。但因地質條件的差異,可能出現偏大或偏小的烈度異常區。

表1.1.5 震級與烈度關系表

img
主站蜘蛛池模板: 红桥区| 建平县| 江华| 洮南市| 施秉县| 曲周县| 无极县| 扎鲁特旗| 若尔盖县| 建湖县| 海伦市| 屏东市| 剑河县| 甘洛县| 福贡县| 金阳县| 浪卡子县| 海城市| 禄劝| 新乡县| 海安县| 兴业县| 任丘市| 仁寿县| 溧水县| 夹江县| 朝阳县| 古丈县| 孟连| 万载县| 特克斯县| 固原市| 南安市| 台北县| 绍兴市| 五指山市| 河曲县| 鹰潭市| 宿州市| 东山县| 丹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