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給水排水工程標準規范應用手冊(下冊)
- 本書編委會
- 6580字
- 2024-02-29 11:47:38
二、居住小區給水排水設計規范CECS 57:1994
1 總則
1.0.1 為使居住小區給水排水工程設計符合國家經濟、技術政策法令,做到安全適用、經濟合理,特制訂本規范。
1.0.2 本規范適用于新建、擴建和改建的居住小區的室外給水排水工程設計。
1.0.3 居住小區給水排水工程設計,應以城鎮給水排水總體規劃和居住區,居住小區的建筑、道路詳細規劃為主要依據,綜合考慮小區地形、各專業管道布置和建筑物管道的接點等諸因素,做到設計合理、施工方便。
1.0.4 在地震、濕陷性黃土、膨脹土以及其它地質特殊地區設計居住小區給水排水工程時,尚應按現行的有關標準、規范的規定執行。
1.0.5 居住小區給水排水工程設計除應符合本規范外,尚應符合國家現行有關標準、規范的規定。
3 給水
3.1 水量、水質和水壓
3.1.1 居住小區給水設計用水量應根據下列各種用水量確定:
3.1.1.1 居民生活用水量;
3.1.1.2 公共建筑用水量;
3.1.1.3 消防用水量;
3.1.1.4 澆灑道路和綠化用水量;
3.1.1.5 管網漏失水量和未預見水量。
3.1.2 居住小區居民生活用水定額及小時變化系數可按表3.1.2確定。
表3.1.2 居住小區居民生活用水定額及小時變化系數

注:①本表所列用水量已包括居住小區內小型公共建筑的用水量,但未包括澆灑道路,大面積綠化和大型公共建筑的用水量;
②所在地區的分區見現行的《室外給水設計規范》中規定;
③如當地居民生活用水量與表3.1.2規定有較大出入時,其用水定額可按當地生活用水量資料適當增減。
3.1.3 公共建筑的生活用水定額及小時變化系數應按現行的《建筑給水排水設計規范》確定。
3.1.4 居住小區澆灑道路和綠化用水量,應根據路面、綠化、氣候和土壤等條件確定。
3.1.5 居住小區管網漏失水量與未預見水量之和可按小區最高日用水量的10%~20%計算。
3.1.6 居住小區消防用水量、水壓及火災延續時間,應按現行的《建筑設計防火規范》及《高層民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執行。
3.1.7 生活飲用水的水質,必須符合現行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的要求。
3.1.8 生活飲用水給水管網從地面算起的最小服務水壓可按住宅建筑層數確定:一層為0.1MPa,二層為0.12MPa,二層以上每增高一層增加0.04MPa。
注:1 指在建筑給水引入管與接戶管連接處的最小服務水壓;
2 衛生器具所需流出水壓大于0.03MPa時,最小服務水壓應按實際要求計算。
3.2 水源
3.2.1 居住小區給水水源,應取自城鎮或廠礦的生活給水管網,遠離城鎮的居住小區經技術經濟比較合理時,可自設水源。
3.2.2 居住小區自設水源的給水管網,不得與城鎮給水管網直接連接,如需要連接時,應征得當地供水部門同意。
3.2.3 在嚴重缺水地區,可采用中水作為便器的沖洗用水、澆灑道路和綠化用水、洗車用水和空調冷卻等用水。設計中水工程時,應符合現行的《建筑中水設計規范》的規定。
3.3 給水系統
3.3.1 設計居住小區給水系統時,應充分利用城鎮給水管網水壓。
3.3.2 在嚴重缺水地區或無合格原水地區,可采用分質給水系統。
3.3.3 多層建筑居住小區,應采用生活和消防共用的給水系統。
高、多層建筑混合居住小區應采用分壓給水系統,其中高層建筑部分給水系統應根據高層建筑的數量、分布、高度、性質、管理和安全等情況,經技術經濟比較后確定采用分散、分片集中或集中調蓄增壓給水系統。
3.3.4 城鎮給水管網的水量、水壓能滿足小區給水要求時,應采用直接給水方式。城鎮給水管網的水量、水壓周期性或經常不足時,應根據城鎮供水條件、小區規模和用水要求、技術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等綜合評價確定給水方式。
3.4 給水管道的布量與敷設
3.4.1 小區干管應布置成環網或與城鎮給水管道連成環網,小區支管和接戶管可布置成枝狀。
3.4.2 小區干管宜沿用水量較大的地段布置,以最短距離向大用戶供水。
3.4.3 給水管道宜與道路中心線或主要建筑物呈平行敷設,并盡量減少與其他管道的交叉。
3.4.4 給水管道與其他管道平行或交叉敷設的凈距,應根據兩種管道的類型、埋深、施工檢修的相互影響、管道上附屬構筑物的大小和當地有關規定等條件確定。一般可按本規范附錄A采用。
3.4.5 給水管道與建筑物基礎的水平凈距:管徑100mm~150mm時,不宜小于1.5m;管徑50mm~75mm時,不宜小于1.0m。
3.4.6 生活給水管道與污水管道交叉時,給水管應敷設在污水管道上面,且不應有接口重疊;當給水管道敷設在污水管道下面時,給水管的接口離污水管的水平凈距不宜小于1.0m。
3.4.7 給水管道的埋設深度,應根據土壤的冰凍深度、外部荷載、管材強度與其他管道交叉等因素確定。
3.4.8 給水管道一般敷設在未經擾動的原狀土層上,對于淤泥和其他承載力達不到要求的地基,應進行基礎處理;敷設在基巖上時,應鋪設砂墊層。
3.5 設計流量和管道水力計算
3.5.1 居住小區生活給水的最大小時流量,應按本規范3.1.2、3.1.3、3.1.4和3.1.5條確定。
3.5.2 居住小區中生活給水管道的設計流量按下列方法計算:
3.5.2.1 居住組團(人數3000人以內)范圍內的生活給水管道,設計流量按其負擔的衛生器具總數,以現行《建筑給水排水設計規范》的生活給水秒流量公式計算;
3.5.2.2 居住小區的生活給水干管,設計流量按本規范3.5.1的最大小時流量計算。
注:干管管徑不得小于支管管徑。
3.5.3 給水管道擔負衛生器具設置標準不同的住宅時,生活給水管道設計秒流計算公式中的系數αk值可取衛生器具當量數的加權平均值。
3.5.4 設有托幼、中小學校、菜場、浴室、飯店、旅館、醫院等用水量較大的公共建筑,在計算居住組團內的給水管道的設計流量時,應按現行《建筑給水排水設計規范》生活給水管道設計秒流量公式計算;在計算居住小區給水干管的設計流量時,應按上述建筑的最大小時流量計算,以集中流量計入。
3.5.5 生活給水管道上設有室外消火栓時,給水管道管徑應按生活給水流量和消防給水流量之和進行校核。如采用低壓給水系統,管道的壓力應保證滅火時最不利點消火栓的水壓從地面算起不低于0.1MPa。
3.5.6 給水管網設有兩條或兩條以上與城鎮給水管網連成環網時,應保證一條檢修關閉,其途連接管仍然供應70%的生活給水流量。生活與消防合并的給水管網還應計入消防流量。
3.5.7 給水管道的單位長度沿程水頭損失,應按現行《室外給水設計規范》規定的公式計算。
3.5.8 給水管道的局部水頭損失,除水表和止回閥等需單獨計算外,可按管網沿程水頭損失的15%~20%計算。
3.5.9 居住小區從城鎮給水管網直接供水的給水管道的管徑,應根據管道的設計流量,城鎮給水管網能保證的最低水壓和最不利配水點所需水壓計算確定。
3.6 給水管道材料及附件
3.6.1 居住小區給水管道材料的選擇,應根據供水水壓、外部荷載、土壤性質、施工維護和材料供應等條件確定。管徑小于等于70mm,應采用鍍鋅鋼管,管徑大于70mm,應采用承插式鑄鐵管。有條件時可采用自應力鋼筋混凝土管、硬聚氯乙烯給水管。
3.6.2 埋地金屬管,應根據選用管道材料、土壤性質、輸送水的特性采用相應的內、外防腐措施。
3.6.3 居住小區給水管道在下列部位應設閥門:
3.6.3.1 小區干管從城鎮給水管道接出處;
3.6.3.2 小區支管從小區干管接出處;
3.6.3.3 接戶管從小區支管接出處;
3.6.3.4 環狀管網需調節和檢修處。
3.6.4 閥門應設在閥門井內。在寒冷地區的閥門井應采取保溫防凍措施。在人行道,綠化地的閥門可采用閥門套筒。
3.6.5 在城鎮消火栓保護不到的建筑區域,應設室外消火栓,消火栓設置要求應符合現行的《建筑設計防火規范》的規定。
3.6.6 居住小區公共綠地和道路需要灑水時,可設灑水栓,灑水栓的間距不宜大于80m。
3.7 水泵房、水池和水塔
3.7.1 水泵房位置宜靠近負荷中心,可獨立建設也可與鍋爐房或熱力中心等公用動力站、房合建。
3.7.2 水泵房機組噪聲對周圍環境有影響時,應采取隔振消聲措施。
3.7.3 泵房的供水流量應滿足下列要求:
3.7.3.1 給水系統有水塔或高位水箱(池)時,應滿足給水系統的最大小時流量;
3.7.3.2 給水系統無水塔或高位水箱(池)時,應滿足給水系統管道的設計流量;
3.7.3.3 泵房負有消防給水任務時,同時應滿足生活給水流量和消防給水流量要求。
3.7.4 水泵的楊程應滿足最不利配水點所需水壓。
3.7.5 水泵的選擇、水泵機組的布置、水泵吸水管和出水管以及水泵房的設計要求,應按現行的《室外給水設計規范》有關規定執行。負有消防給水任務時,還應符合有關消防規范的規定。
3.7.6 水池的有效容積,應根據居住小區生活用水的調蓄貯水量、安全貯水量和消防貯水量確定。其中生活用水的調蓄貯水量無資料時,可按居住小區最高日用水量的20%~30%確定。
3.7.7 水池貯有消防水量時,應有確保消防用水不作它用的技術措施。
3.7.8 不允許間斷供水的水池或有效容積超過1000m3的水池,應分設兩個或兩格。兩池(格)之間應設連通管,并按每個水池(格)單獨工作要求配置管道和閥門。
3.7.9 水池的溢流管不得直接與排水道相通,應有空氣隔斷和防止污水倒流入池措施。
3.7.10 水塔和高位水箱(池)的有效容積,應根據居住小區生活用水的調蓄貯水量、安全貯水量和消防貯水量確定。其中生活用水調蓄貯水量無資料時,可按表3.7.10確定。
表3.7.10 水塔和高位水箱(池)生活用水的調蓄貯水量

3.7.11 水塔和高位水箱(池)最低水位的高程,應滿足最不利配水點所需水壓。
4 排水
4.1 排水體制
4.1.1 居住小區排水體制(分流制或合流制)的選擇,應根據城鎮排水體制、環境保護要求等因素綜合比較確定。
4.1.2 新建居住小區下列情況宜采用分流制排水系統。
4.1.2.1 城鎮排水系統為分流制(包括遠期規劃改造為分流制);
4.1.2.2 小區或小區附近有合適的雨水排放水體;
4.1.2.3 小區遠離城鎮為獨立的排水體系。
4.1.3 居住小區內的排水需進行中水回用時,應設分質、分流排水系統。
4.2 排水量
4.2.1 居住小區生活污水排水定額和小時變化系數與生活用水定額和小時變化系數相同,應按本規范3.1.2條規定確定。
4.2.2 居住小區內的公共建筑的生活污水排水定額和小時變化系數與生活用水定額和小時變化系數相同,應按本規范3.1.3條規定確定。
4.2.3 居住小區內生活污水的最大小時流量包括居民生活污水量和公共建筑生活污水量,生活污水的最大小時流量與生活用水量最大小時流量相同,應按本規范3.1.2條和3.1.3條計算確定。
4.2.4 居住小區內的雨水設計流量和設計暴雨強度的計算,應按現行的《室外排水設計規范》中公式計算確定。
4.2.5 小區內各種地面徑流系數可按表4.2.5采用,小區內平均徑流系數應按各種地面的面積加權平均計算確定。如資料不足,小區綜合徑流系數根據建筑稠密程度在0.5~0.8內選用。
表4.2.5 徑流系數

4.2.6 雨水管渠的設計重現期,應根據地形條件和氣象特點因素確定,居住小區宜選用0.5年~1.0年。
4.2.7 雨水管渠設計降雨歷時,應按下列公式進行計算:

式中 t——降雨歷時(min);
t1——地面集水時間(min),視距離長短、地形坡度和地面鋪蓋情況而定,一般可選用5min~10min;
m——折減系數,小區支管和接戶管:m=1,小區干管:暗管m=2;明渠m=1.2;
t2——管內雨水流行時間(min)。
4.2.8 居住小區中合流制管道的設計流量為生活污水量和雨水量之和。生活污水量可取平均日污水量(1/s);雨水量計算時設計重現期宜高于同一情況下分流制的雨水管道設計重現期。
4.3 排水管道的布置與敷設
4.3.1 排水管道的布置應根據小區總體規劃、道路和建筑的布置、地形標高、污雨水去向等按管線短、埋深小,盡量自流排出的原則確定。
4.3.2 排水管道宜沿道路和建筑物的周邊呈平行敷設,并盡量減少相互間以及與其它管線間的交叉。污水管道與生活給水管道相交時,應敷設在給水管道下面。
4.3.3 排水管道敷設時,相互間以及與其它管線間的水平和垂直凈距離應根據兩種管道的類型、埋深、施工檢修的相互影響、管道上附屬構筑物的大小和當地有關規定等因素確定。一般可按本規范附錄A采用。
4.3.4 排水管道與建筑物基礎的水平凈距當管道埋深淺于基礎時應不小于1.5m;當管道埋深深于基礎時應不小于2.5m。
4.3.5 排水管道轉彎和交接處,水流轉角應不小于90°,當管徑小于等于300mm,且跌水水頭大于0.3m時可不受此限制。
4.3.6 各種不同直徑的排水管道在檢查井中的連接宜采用管頂平接。
4.3.7 排水管道的管頂最小覆土厚度應根據外部荷載、管材強度和土壤冰凍因素,結合當地理管經驗確定。在車行道下不宜小于0.7m,如小于0.7m時應采取保護管道防止受壓破損的技術措施。當管道不受冰凍和外部荷載影響時,最小覆土厚度不宜小于0.3m。
4.3.8 冰凍層內排水管道的埋設深度,應按現行的《室外排水設計規范》有關規定確定。
4.3.9 排水管道的接口應根據管道材料、連接形式、排水性質、地下水位和地質條件等確定。
4.3.10 排水管道的基礎應根據地質條件、布置位置、施工條件和地下水位等因素確定。一般可按下列規定選擇:
4.3.10.1 干燥密實的土層、管道不在車行道下、地下水位低于管底標高且非幾種管道合槽施工時,可采用素土(或灰土)基礎,但接口處必須做混凝土枕基;
4.3.10.2 巖石和多石地層采用砂墊層基礎,砂墊層厚度不宜小于200mm,接口處應做混凝土枕基;
4.3.10.3 一般土壤或各種潮濕土壤,應根據具體情況采用90°~180°混凝土帶狀基礎;
4.3.10.4 如果施工超挖,地基松軟或不均勻沉降地段,管道基礎和地基應采取加固措施。
4.4 排水管道水力計算
4.4.1 排水管道的水力計算,應按下列公式進行:
4.4.1.1 流量公式

式中 Q——流量(m3/s);
A——過水斷面面積(m2);
V——流速(m/s);
4.4.1.2 流速公式

式中 R——水力半徑(m);
I——水力坡度,采用管道坡度;
n——粗糙系數,鑄鐵管為0.013;混凝土管和鋼筋混凝土管為0.013~0.014。
4.4.2 污水管道的設計流量應按最大小時污水量進行計算。小區內居民生活污水最大小時流量應按本規范4.2.1條和4.2.3條計算確定。小區內公共建筑生活污水最大小時流量應按本規范4.2.2條和4.2.3條計算確定,并按集中流量計入。
4.4.3 雨水管道和合流管道的設計流量應分別按本規范4.2.4條和4.2.8條計算確定。
4.4.4 雨水管道和合流管道應按滿流計算。污水管道應按非滿流計算,最大設計充滿度可按表4.4.4采用。
表4.4.4 污水管道最大設計充滿度

4.4.5 排水管道的最大設計流速;金屬管不得超過10m/s;非金屬管不得超過5m/s。
4.4.6 排水管道的最小設計流速,雨水管和合流管道在滿流時為0.75m/s;污水管道在設計充滿度下為0.60m/s。
4.4.7 排水管道的管徑經水力計算小于表4.4.7最小管徑時應選用最小管徑。居住小區內排水管道的最小管徑和最小設計坡度宜按表4.4.7采用。
表4.4.7 最小管徑和最小設計坡度

注:1 污水管道接戶管最小管徑150mm服務人口不宜超過250人(70戶),超過250人(70戶),最小管徑宜用200mm;
2 進化糞池前污水管最小設計坡度,管徑150mm為0.010~0.012管徑200mm為0.010。
4.4.8 排水接戶管管徑不應小于建筑物的排出管管徑,排水管道下游管段管徑不宜小于上游管段管徑。
4.5 排水管材、檢查井、雨水口
4.5.1 排水管道管材應就地取材,采用混凝土管、鋼筋混凝土管。穿越管溝、過河等特殊地段或承壓的管段可采用鋼管和鑄鐵管。
4.5.2 輸送腐蝕性污水的管道必須采用耐腐蝕的管材,其接口及附屬構筑物也必須采取防腐措施。
4.5.3 排水管道與室外排出管連接處,管道交匯、轉彎、跌水、管徑或坡度改變處,以及直線管段上每隔一定距離處,應設檢查井。
居住小區內直線管段上檢查井的最大距離可按表4.5.3確定。
表4.5.3 檢查井最大間距

4.5.4 檢查井的內徑尺寸和構造要求應根據管徑、埋深、地面荷載、便于養護檢修并結合當地實際經驗確定。排水接戶管埋深小于1m時宜采用小井徑檢查井。
4.5.5 排水檢查井井底應設流槽。
4.5.6 小區內雨水口的布置應根據地形,建筑物和道路的布置等因素確定。在道路交匯處、建筑物單元出入口附近、建筑物雨落管附近以及建筑前后空地和綠地的低洼點等處,宜布置雨水口。
4.5.7 雨水口的數量應根據雨水口形式、布置位置、匯集流量和雨水口的泄水能力計算確定。
4.5.8 雨水口沿街道布置間距宜為20m~40m。雨水口連接管長度不宜超過25m。
4.5.9 平篦雨水口篦口設置宜低于路面30mm~40mm,在土地面上時宜低50mm~60mm。
4.5.10 雨水口的深度不宜大于1m,泥砂量大的地區可根據需要設置沉泥槽。有凍脹影響地區的雨水口深度可根據當地經驗確定。
4.6 排水泵房
4.6.1 排水泵房宜建成單獨建筑物,污水泵房與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應有一定距離,水泵機組噪聲對周圍環境有影響時應采取消聲、隔振措施,泵房周圍應綠化。
4.6.2 雨水泵房機組的設計流量可取與泵房進水管道的設計流量相同。污水泵房機組的設計流量可按最大小時流量計算。
4.6.3 泵房內水泵的選擇,機組的布置、水泵吸水管、壓水管及集水池等的設計要求應按現行《室外排水設計規范》有關規定執行。
4.7 污水處理
4.7.1 居住小區的污水排放,應符合現行的《污水排放城市下水道水質標準》和《污水綜合排放標準》規定的要求。
4.7.2 居住小區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應由城鎮排水總體規劃統籌確定。
4.7.3 城鎮已建成或已規劃城鎮污水處理廠,小區的污水能排入污水處理廠服務區內的污水管道,小區內不應再設置污水處理設施。
4.7.4 新建居住小區若遠離城鎮或其他原因,污水無法排入城鎮污水管道,小區內應按現行《污水綜合排放標準》的要求設污水處理設施、污水經處理后方許排放。
4.7.5 城鎮未建污水處理廠,小區內污水是否允許采用化糞池作為分散或過渡性處理設施,應按當地有關規定執行。
4.7.6 居住小區內設置化糞池時,采用分散還是集中布置,應根據小區建筑物布置、地形坡度、基地投資、運行管理和用地條件等綜合比較確定。
附錄A 地下管線(構筑物)間最小凈距

注:凈距指管外壁距離,管道交叉設套管時指套管外壁距離,直埋式熱力管指保溫管殼外壁距離。
- GB 50949-2013 擴聲系統工程施工規范
- CECS 229:2008 自動水滅火系統薄壁不銹鋼管管道工程技術規程
- SH/T3516-2012催化裂化裝置軸流壓縮機-煙氣輪機能量回收機組施工及驗收規范(英文版)
- GB 50439-2015 煉鋼工程設計規范
- GB 50055-2011 通用用電設備配電設計規范
- GB 50453-2008 石油化工建(構)筑物抗震設防分類標準
- GB 50647-2011 城市道路交叉口規劃規范
- GB/T 50931-2013 醫藥工程建設項目設計文件編制標準
- GB 50468-2008 焊管工藝設計規范
- GB 50197-2015 煤炭工業露天礦設計規范
- SH/T3098-2011石油化工塔器設計規范(英文版)
- GB 50424-2015 油氣輸送管道穿越工程施工規范
- GB51018-2014 水土保持工程設計規范
- GB 50215-2015 煤炭工業礦井設計規范
- GB 50972-2014 循環流化床鍋爐施工及質量驗收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