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八、虹吸式屋面雨水排水系統技術規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siphonic drainage system of roof CECS 183:2005

1 總則

1.0.1 為使虹吸式屋面雨水排水系統做到技術先進、安全可靠、經濟合理,確保工程質量,制定本規程。

1.0.2 本規程適用于新建、改建和擴建的工業與民用建筑虹吸式屋面雨水排水系統的設計、安裝及驗收、維護。

1.0.3 虹吸式屋面雨水排水系統由虹吸式雨水斗、管材(連接管、懸吊管、立管、排出管)、管件、固定件組成。各組件的質量應符合各自產品標準的要求。

1.0.4 虹吸式屋面雨水排水系統必須按設計文件和施工圖施工,變更設計必須經原設計單位同意。

1.0.5 虹吸式屋面雨水排水系統的設計、安裝及驗收除執行本規程外,尚應符合國家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

3 系統設計

3.1 一般規定

3.1.1 系統設計時采用的設計降雨歷時、設計降雨強度、屋面匯水面積、設計雨水流量的計算,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建筑給水排水設計規范》GB 50015的有關規定。

3.1.2 虹吸式屋面雨水排水系統采用的設計重現期,應根據建筑物的重要程度、匯水區域性質、氣象特征等因素確定。對一般建筑物屋面,其設計重現期不宜小于2~5年;對重要的公共建筑物屋面、生產工藝不允許滲漏的工業廠房屋面,其設計重現期應根據建筑的重要性和溢流造成的危害程度確定,不宜小于10年。

注:大型屋面的設計重現期宜取上限值。

3.1.3 虹吸式屋面雨水排水系統的雨水斗應采用經檢測合格的虹吸式雨水斗。

3.1.4 虹吸式屋面雨水排水系統的計算參數應與所采用系統組件的參數相一致。

3.1.5 對匯水面積大于5000m2的大型屋面,宜設置不少于2組獨立的虹吸式屋面雨水排水系統。

3.1.6 虹吸式屋面雨水排水系統應設溢流口或溢流系統。虹吸式屋面雨水排水系統和溢流口或溢流系統的總排水能力,不宜小于設計重現期為50年、降雨歷時5min時的設計雨水流量。

3.1.7 不同高度的屋面、不同結構形式的屋面匯集的雨水,宜采用獨立的系統單獨排出。

注:當受條件限制必須合用一套系統時,應經計算確保每個雨水斗均同時保持虹吸滿管壓力流流態。

3.1.8 當其他屋面雨水排水系統的管道接入虹吸式屋面雨水排水系統時,應有確保虹吸系統發揮正常功能的措施。

3.1.9 與排出管連接的雨水檢查井應能承受水流的沖力,應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或消能井,并宜有排氣措施。

3.2 管道布置和敷設

3.2.1 懸吊管可無坡度敷設,但不得倒坡。

3.2.2 管道不宜敷設在建筑的承重結構內。因條件限制管道必須敷設在建筑的承重結構內時,應采取措施避免對建筑的承重結構產生影響。

3.2.3 管道不宜穿越建筑的沉降縫或伸縮縫。當受條件限制必須穿越時,應采取相應的技術措施。

3.2.4 管道不宜穿越對安靜有較高要求的房間。當受條件限制必須穿越時,應采取隔聲措施。

3.2.5 當管道表面可能結露時,應采取防結露措施。

3.2.6 當管道采用HDPE等塑料材質時,應符合國家有關防火標準的規定。

3.2.7 過渡段的設置位置應通過計算確定,宜設置在排出管上,并應充分利用系統的動能。

3.2.8 過渡段下游管道應按重力流雨水系統設計,并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建筑給水排水設計規范》GB 50015的規定。

3.2.9 虹吸式屋面雨水排水系統的最小管徑不應小于DN40。

3.2.10 溢流口或溢流系統應設置在溢流時雨水能通暢流達的場所。

3.2.11 溢流口或溢流裝置的設置高度應根據建筑屋面允許的最高溢流水位等因素確定。最高溢流水位應低于建筑屋面允許的最大積水水深。

3.3 水力計算

3.3.1 虹吸式屋面雨水排水系統的水力計算,應包括對系統中每一管路水力工況的精確計算。計算結果應包括設計暴雨強度、匯水面積、設計雨水流量、每一計算管段的管徑、計算長度、流量、流速、壓力等。

3.3.2 虹吸式屋面雨水排水系統的水力計算應符合下列規定:

1 虹吸式雨水斗的設計流量應由雨水斗產品的水力測試確定。設計流量不得大于經水力測試的最大流量;

2 虹吸式屋面雨水排水管系中,雨水斗至過渡段的總水頭損失(包括沿程水頭損失和局部水頭損失)與過渡段流速水頭之和不得大于雨水斗至過渡段的幾何高差;

3 當懸吊管管中心與雨水斗頂面的高差小于1m時,應按下列公式校核:

式中 QA——在系統中形成虹吸的最小流量(L/s);

QA,min——在單斗、單立管系統(立管高度大于4m)中形成虹吸的最小流量(L/s);

Qr——設計雨水排水流量(L/s);

Δhver——雨水斗頂面至排出管過渡段的幾何高差(m);

Δhx——雨水斗頂面至懸吊管管中心的幾何高差(m)。

4 雨水斗頂面至過渡段的高差,在立管管徑不大于DN75時,宜大于3m;在立管管徑不小于DN90時,宜大于5m;

5 懸吊管設計流速不宜小于1.0m/s;立管設計流速不宜小于2.2m/s,且不宜大于10m/s;

6 虹吸式屋面雨水排水管系過渡段下游的流速,不宜大于2.5m/s;當流速大于2.5m/s時,應采取消能措施;

7 立管管徑應經計算確定,可小于上游懸吊管管徑。

3.3.3 當采用多斗系統時,各雨水斗至系統過渡段的水頭損失允許誤差應小于10kPa。水頭損失允許誤差應按下列公式計算:

式中 ΔP——水頭損失允許誤差(kPa);

Δhver——雨水斗頂面至排出管過渡段的幾何高差(m);

ρ——4℃時水的密度;

g——重力加速度,9.81m/s2

∑10.13·(l·R+Z)——雨水斗至計算點的總水頭損失(kPa),其中l·R為沿程水頭損失,Z為局部水頭損失;

l——管道長度(m);

R——水力坡降;

Z——管道的局部水頭損失(m)。

3.3.4 系統內的最大負壓計算值,應根據系統安裝場所的氣象資料(表3.3.4-1、表3.3.4-2)、管道的材質、管道和管件的最大、最小工作壓力等確定,但不應低于-90kPa。懸吊管內的壓力應按下列公式計算:

式中 Px——懸吊管內的壓力(kPa);

Δhx——雨水斗頂面至懸吊管管中心的幾何高差(m);

νx——計算點的流速(m/s)

表3.3.4-1 不同海拔高度的大氣壓力

表3.3.4-2 不同水溫的汽化壓力

3.3.5 管道的水力坡降應按下列公式計算:

式中 R——水力坡降;

λ——摩阻系數,按公式(3.3.5-2)計算;

dj——管道的計算直徑(m);

ν——流速(m/s);

式中 Re——雷諾數;

k——絕對當量粗糙度,由管材生產廠提供。

3.3.6 管道的局部水頭損失應根據管道的連接方式,采用管(配)件當量長度法計算。當缺少管(配)件的實驗數據時,可采用下列公式估算:

式中 Z——管道的局部水頭損失,m;

ξ——局部阻力系數,按表3.3.6確定。

表3.3.6 管(配)件局部阻力系數ξ

注:1 從虹吸系統至過渡段的轉換處宜按ξ=1.8估算。
2 雨水斗的ξ值應由產品供應廠提供,無資料時可按ξ=1.5估算。

3.3.7 溢流口或溢流裝置的設計流量應根據溢流口或溢流裝置的形式計算確定。

1 當溢流口采用寬頂堰時,其設計流量可按下列公式計算:

式中 Qq——溢流口服務面積內的設計溢流流量(L/s);

b——溢流口寬度(m);

Δh——溢流口高度(m);

Δhmax——屋面最大設計積水高度(m);

Δhb——溢流口底部至屋面或雨水斗(平屋面時)的高差(m)。

2 當溢流口采用薄壁堰時,其設計流量可按下列公式計算:

式中 K——堰流量系數。

4 系統組件

4.1 虹吸式雨水斗設置

4.1.1 虹吸式雨水斗應由防葉罩、防渦流裝置、斗體等主要部件組成。

4.1.2 虹吸式雨水斗最大斗前水深應通過計算排水量和排水管管徑進行控制。最大斗前水深不宜大于本規程附錄B表B的規定值。

4.1.3 虹吸式雨水斗應設置在每個匯水區域屋面或天溝的最低點,每個匯水區域的雨水斗數量不宜少于2個。2個雨水斗之間的間距不宜大于20m。設置在裙房屋面上的虹吸式雨水斗距裙房與塔樓交界處的距離不應小于1m,且不應大于10m。

4.1.4 虹吸式雨水斗斗體材質可采用鑄鐵、鋁合金、不銹鋼、高密度聚乙烯(HDPE)和聚丙烯(PP)等。

4.1.5 虹吸式雨水斗與屋面或天溝和管路系統應可靠連接。

4.1.6 設置在屋面上的虹吸式雨水斗,其接觸片的材質應與屋面防水材料相適應。設置在天溝內的虹吸式雨水斗可采用帶連接片的形式,連接片的材質應根據天溝的材質確定。

4.1.7 虹吸式雨水斗防葉罩格柵間隙的形狀可采用孔狀或細槽狀。孔狀間隙口的直徑不宜小于6mm,且不宜大于15mm。

4.1.8 虹吸式雨水斗宜對雨水立管做對稱布置。

4.1.9 當連接有多個虹吸式雨水斗時,虹吸式雨水斗的排水連接管應接在懸吊管上,不得直接接在雨水立管的頂部。

4.1.10 天溝的起點深度應根據屋面的匯水面積、坡度和虹吸式雨水斗的斗前水深確定,天溝坡度不宜小于0.003。

4.1.11 天溝的過水斷面應根據匯水面積的設計流量計算確定。天溝的寬度應保證雨水斗周邊均勻進水。

4.2 管材和管件

4.2.1 用于虹吸式屋面雨水排水系統的管道,應采用鐵管、鋼管(鍍鋅鋼管、涂塑鋼管)、不銹鋼管和高密度聚乙烯(HDPE)管等材料。用于同一系統的管材和管件以及與虹吸式雨水斗的連接管,宜采用相同的材質。

4.2.2 管材的選擇應根據不同建筑的特點和要求,綜合考慮系統的工作壓力、防火、降噪、安裝方便、經濟性等因素。

4.2.3 虹吸式屋面雨水排水系統采用的鑄鐵管管材、管件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排水用柔性接口鑄鐵管及管件》GB/T 12772、現行行業標準《建筑排水用卡箍式鑄鐵管及管件》CJ/T 177、《建筑排水用柔性接口承插式鑄鐵管及管件》CJ/T 178等的規定;涂塑鋼管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給水涂塑復合鋼管》CJ/T 120的規定;鍍鋅鋼管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低壓流體輸送用焊接鋼管》GB/T 3091的規定;高密度聚乙烯(HDPE)排水管應符合現行國際標準《建筑內污廢水排放(低溫和高溫)用塑料管系統一聚乙烯(PE)》ISO 8770的規定。

4.2.4 鑄鐵管管材、管件應符合下列要求:

1 材質應為鑄鐵。組織應致密,化學元素含量應符合國家現行有關產品標準的要求;

2 管材與管件之間的連接宜采用卡箍式,卡箍宜采用不銹鋼卡箍件,且內襯橡膠密封圈。

4.2.5 不銹鋼管和鋼管(鍍鋅鋼管、涂塑鋼管)的管件應符合下列要求:

1 不銹鋼管和鋼管(鍍鋅鋼管、涂塑鋼管)的管材、管件質量和尺寸應符合國家現行標準的規定;

2 管材與管件之間的連接可采用焊接式、法蘭式或溝槽式。焊接、法蘭連接應二次鍍鋅。

4.2.6 高密度聚乙烯(HDPE)管的管材、管件應符合下列要求:

1 管材和管件應采用不低于PE80等級的高密度聚乙烯(HDPE)原材料制造;

2 管材的縱向回縮率不應大于3%;

3 管材和管件的內外表面應光滑平整,壁厚應均勻、無劃痕,外壁顏色應為黑色,且具有抗紫外線的能力。管材外壁應標注供應廠名稱、產品型號、尺寸、生產日期、原材料型號、產品標準等;

4 管材端口必須平整,且端面應垂直于管材的軸線;

5 管材和管件之間的連接應采用熱熔對焊連接或電熔連接,管道與雨水斗的連接應采用電熔連接。

4.2.7 用于虹吸式屋面雨水排水系統的管材除承受正壓外,還應能承受負壓。管材供應廠應提供管材耐正壓和負壓的檢測報告,并進行評價。

4.3 固定件

4.3.1 管道安裝時應設置固定件。固定件必須能承受滿流管道的重量和高速水流所產生的作用力。對高密度聚乙烯(HDPE)管道系統,固定件還應能承受管道熱脹冷縮時產生的軸向應力。

4.3.2 固定件應根據各管材按不同管徑和要求設置,位置應準確,埋設應平整,與管道接觸應緊密,且不得損傷管道表面。

4.3.3 對采用高密度聚乙烯(HDPE)管道的虹吸式屋面雨水排水系統中的固定件,應采用與系統管材配套的專用管道固定系統。

4.3.4 金屬固定件的里層和外層均應做防腐處理,并符合國家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

5 系統安裝

5.1 一般規定

5.1.1 系統安裝前應具備下列條件:

1 施工圖紙和其他技術文件齊全,并經會審;

2 有批準的施工方案或施工工藝,已進行技術交底;

3 材料、機具和施工力量等準備就緒,能保證正常施工;

4 施工前應了解建筑的結構,并根據設計圖和施工方案制訂了與土建工種和其他工種的配合措施。施工人員應經虹吸式屋面雨水排水系統安裝的技術培訓。

5.1.2 材料驗收應符合下列要求:

1 管材、管件、雨水斗等材料的規格、型號和性能應符合設計規定,并有質量合格證明文件;

2 管材、管件等材料的表面應完好無損。鋼管和管件表面應無裂紋、夾渣、重皮等缺陷;鑄鐵管和管件表面應無裂縫、砂眼、飛刺、癟陷等缺陷;高密度聚乙烯(HDPE)管管材和管件表面應無裂縫、凹陷、分層和氣泡等缺陷。

5.1.3 材料貯運應符合下列要求:

1 管材、管件、雨水斗等應分類堆放。管材應水平堆放在平整的地上,管件、雨水斗應逐層碼堆,且不應超過產品標準規定的堆碼高度;

2 鑄鐵管、高密度聚乙烯(HDPE)管裝卸時,嚴禁撞擊和拋、摔、拖等;

3 高密度聚乙烯(HDPE)管貯存堆放時,不得受日光長時間暴曬,且應遠離明火、熱源。

5.1.4 管道敷設應符合下列要求:

1 雨水立管應按設計要求設置檢查口,檢查口中心宜距地面1.0m。當采用高密度聚乙烯(HDPE)管時,檢查口的最大設置間距不宜大于30m;

2 雨水管道應按設計規定的位置安裝;

3 連接管與懸吊管的連接宜采用45°三通;

4 懸吊管與立管、立管與排出管的連接應采用2個45°彎頭或R不小于4D的90°彎頭;

5 高密度聚乙烯(HDPE)管道穿過墻壁、樓板或有防火要求的部位時,應按設計要求設置阻火圈、防火膠帶或防火套管;

6 雨水管穿過墻壁和樓板時,應設置金屬或塑料套管。樓板內的套管,其頂部應高出裝飾地面20mm,底部與樓板底面齊平。墻壁內的套管,其兩端應與飾面齊平。套管與管道之間的縫隙應采用阻燃密實材料填實;

7 在安裝過程中,管道和雨水斗的敞開口應采取臨時封堵措施。

5.2 雨水斗安裝

5.2.1 雨水斗的進水口應水平安裝。

5.2.2 雨水斗的進水口高度應保證天溝內的雨水能通過雨水斗排凈。

5.2.3 雨水斗應按產品說明書的要求和順序進行安裝。

5.2.4 在屋面結構施工時,必須配合土建工程預留符合雨水斗安裝需要的預留孔。

5.2.5 安裝在鋼板或不銹鋼板天溝(檐溝)內的雨水斗,可采用氬弧焊等與天溝(檐溝)焊接連接或其他能確保防水要求的連接方式。

5.2.6 雨水斗安裝時,應在屋面防水施工完成、確認雨水管道暢通、清除流入短管內的密封膏后,再安裝整流器、導流罩等部件。

5.2.7 雨水斗安裝后,其邊緣與屋面相連處應嚴密不漏。

5.3 管道安裝

5.3.1 鋼管安裝應符合下列規定:

1 碳素鋼管應采用法蘭連接或溝槽式連接,內外表面鍍鋅。不銹鋼管應采用焊接連接、法蘭連接或溝槽式連接。

2 碳素鋼管宜采用機械方法切割。當采用火焰切割時,應清除表面的氧化物。不銹鋼管應采用機械或等離子方法切割。鋼管切割后,切口表面應平整,并與管的中軸線垂直。

3 法蘭連接時,法蘭應垂直于管道中心線,兩個法蘭的表面應相互平行,緊固螺栓的方向應一致,緊固后螺栓端部宜與螺母齊平。

4 溝槽連接時,應檢查溝槽加工的深度和寬度尺寸是否符合產品要求。安裝橡膠密封圈時應檢查是否有損傷,并涂抹潤滑劑。卡箍緊固后其內緣應卡進溝槽內。

5 螺紋連接時,對套絲扣時破壞的鍍鋅層表面的外露螺紋部分應做防腐處理;管徑大于100mm的鍍鋅鋼管應采用法蘭或卡套式專用管件連接,在鍍鋅鋼管與法蘭的焊接處應二次鍍鋅。

5.3.2 鑄鐵管安裝應符合下列規定:

1 鑄鐵管應采用機械式接口連接或卡箍式連接。

2 鑄鐵管應采用機械方法切割,切口表面應平整無裂縫。

3 鑄鐵管連接時,應先清除連接部位的瀝青、砂、毛刺等物。

4 機械式接口連接時,在插口端應先套入法蘭壓蓋,再套入橡膠密封圈,然后應將插口端推入承口內,對稱交叉地緊固法蘭壓蓋上的螺栓。

5 卡箍式連接時,應將管道或管件的端口插入橡膠套筒和不銹鋼節套內,然后擰緊節套上的螺栓。

5.3.3 高密度聚乙烯(HDPE)管安裝應符合下列規定:

1 高密度聚乙烯(HDPE)管應采用熱熔對焊連接或電熔連接。

2 高密度聚乙烯(HDPE)管應采用管道切割機切割,切口應垂直于管中心。

3 高密度聚乙烯(HDPE)預制管段不宜超過10m,預制管段之間的連接應采用電熔、熱熔對焊或法蘭連接。

4 在懸吊的高密度聚乙烯(HDPE)水平管上宜使用電熔連接,且與固定件配合安裝。

5.3.4 排出管安裝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排出管可采用鑄鐵管、鋼管(鍍鋅鋼管、涂塑鋼管)、不銹鋼管和高密度聚乙烯(HDPE)管等材料。

2 埋地雨水管的埋設深度應考慮冰凍和外部荷載的影響。

3 鑄鐵管可直接鋪設在未經擾動的原土地基上。當不符合要求時,在管溝底部應鋪設厚度不小于100mm的砂墊層。

4 埋地雨水管在穿入檢查井時,與井壁接觸的管端部位應涂刷兩道黏結劑,并滾上粗砂,然后用水泥砂漿砌入,防止漏水。

5.4 固定件安裝

5.4.1 管道支吊架應固定在承重結構上,位置應正確,埋設應牢固。

5.4.2 鋼管的支、吊架間距,對橫管不應大于表5.4.2的規定;對立管應每層設置1個。

表5.4.2 鋼管管道支架最大間距

5.4.3 鑄鐵管的支、吊架間距,對橫管不應大于2m;對立管不應大于3m。當樓層高度不大于4m時,立管可安裝1個支架。

5.4.4 鋼管溝槽式接口、鑄鐵管機械式接口和卡箍式接口的支、吊架位置應靠近接口,但不得妨礙接口的拆裝。

5.4.5 卡箍式鑄鐵管在彎管處應安裝拉桿裝置進行固定。

5.4.6 高密度聚乙烯(HDPE)懸吊管宜采用方形鋼導管進行固定。方形鋼導管的尺寸應符合表5.4.6-1的規定。方形鋼導管應沿高密度聚乙烯(HDPE)懸吊管懸掛在建筑承重結構上,高密度聚乙烯(HDPE)懸吊管則宜采用導向管卡和錨固管卡連接在方形鋼導管上。方形鋼導管懸掛點間距和導向管卡、錨固管卡的設置間距,應符合表5.4.6-2和圖5.4.6-1、圖5.4.6-2的規定。

表5.4.6-1 方形鋼導管尺寸(mm)

表5.4.6-2 HDPE橫管固定件最大間距(mm)

5.4.7 高密度聚乙烯(HDPE)懸吊管的錨固管卡宜安裝在管道的端部和末端,以及Y型支管的每個方向上,2個錨固管卡之間的距離不應大于5m。當雨水斗與立管之間的懸吊管長度超過1m時,應安裝帶有錨固管卡的固定件。當高密度聚乙烯(HDPE)懸吊管的管徑大于200mm時,在每個固定點上應使用2個錨固管卡。

5.4.8 高密度聚乙烯(HDPE)管立管的錨固管卡間距不應大于5m,導向管卡間距不應大于15倍管徑(圖5.4.8)

圖5.4.6-1 DN40~DN200的HDPE管橫管固定裝置

圖5.4.6-2 DN250~DN315的HDPE管導向管卡布置

5.4.9 當虹吸式雨水斗的下端與懸吊管的距離不小于750mm時,在方形鋼導管上或懸吊管上應增加2個側向管卡。

5.4.10 在雨水立管的底部彎管處應設支墩或采取牢固的固定措施。

圖5.4.8 HDPE管垂直固定裝置

6 驗收

6.1 一般規定

6.1.1 虹吸式屋面雨水排水系統應由業主組織建設、設計、監理、施工、主要器材供應廠和其他有關單位聯合驗收。驗收人員應具有相應的專業技術資格。

6.1.2 驗收時應具備下列文件

1 施工圖(竣工圖)和設計變更文件;

2 雨水斗、管材、管件和主要成品固定件的出廠質量合格證明文件;

3 主要器材的安裝說明書;

4 中間試驗和隱蔽工程驗收記錄。

6.2 系統組件驗收

6.2.1 雨水斗驗收應符合下列要求:

1 雨水斗安裝位置應符合設計要求。雨水斗邊緣與屋面間連接處應嚴密不滲漏;

2 雨水斗內及其周圍不得遺留雜物、充填物或包裝材料等。

6.2.2 管道驗收應符合下列要求:

1 管道的材質、規格、管徑應符合設計要求。各類管材應符合國家現行相關產品標準的要求;

2 室內雨水管道的安裝偏差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建筑給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 50242的有關規定;

3 當系統設有檢查口時,檢查口的設置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建筑給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 50242的有關規定。

6.2.3 固定件驗收應符合下列要求:

1 懸吊管、立管的固定件的安裝應符合本規程第5.4節的規定;

2 雨水管的固定件應牢固地固定在建筑承重結構上。

6.2.4 溢流口或溢流裝置驗收應符合下列要求:

1 溢流口或溢流裝置的設置高度應符合設計要求;

2 溢流口或溢流裝置周圍不得遺留雜物、充填物等;

3 在雨水口與溢流口或溢流裝置之間,屋面應保持水流通暢,無障礙物。

6.2.5 天溝驗收應符合下列要求:

1 天溝寬度、高度和水流斷面應符合設計要求;

2 天溝坡度應符合設計要求;

3 天溝全線不得遺留雜物、充填物等。

6.3 系統密封性能驗收

6.3.1 堵住所有雨水斗,向屋頂或天溝灌水。水位應淹沒雨水斗,持續1h后,雨水斗周圍屋面應無滲漏現象。

6.3.2 安裝在室內的雨水管道,應根據管材和建筑高度選擇整段方式或分段方式進行灌水試驗,灌水高度必須達到每根立管上部雨水斗口。灌水試驗持續1h后,管道及其所有連接處應無滲水現象。

6.4 工程竣工驗收

6.4.1 屋面和天溝必須清理干凈,不得留有任何雜物。

6.4.2 每個匯水區域必須設有溢流口或溢流裝置,溢流口或溢流裝置的施工應符合設計要求。

6.4.3 雨水主立管和水平干管均應做通水試驗,排水應暢通、無堵塞。

7 維護

7.0.1 虹吸式雨水系統應定期維護,使其保持良好的工作狀態。

7.0.2 系統的日常檢查和維護應包括下列內容:

1 檢查格柵是否被固定在雨水斗上;

2 檢查屋面雨水是否可自由徑流到雨水斗中,確保屋面無雜物;

3 對雨水管應進行定期的功能和狀態檢查,及時清除屋面、天溝、雨水斗和管道中的砂石、污泥和樹葉等雜質;

4 建立日常檢查和維護檔案。

7.0.3 除雨水外,其他污、廢水不得排入雨水系統,當發現時應截流。

7.0.4 定期維護系統中所有的構件,以及專用于維修的部件,應保證能隨時、安全、方便地進行維修工作。

7.0.5 檢查口應在任何時候都保持水密性和氣密性。應注意墊圈的密封性是否正常,以及固定螺絲或螺栓的結合是否緊密。

7.0.6 對產生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質而可能發生危害健康事故或其他重大事故的操作,應由具有相應資質的人員進行處理。

7.0.7 虹吸式屋面雨水排水系統的檢查和維護周期,應根據當地的具體環境條件(天氣、綠化等)確定,并應符合表7.0.7的規定。

表7.0.7 檢查和維護周期

7.0.8 雨水排水系統的維護應由專業機構和專業人員進行。對維護過程中發現的缺陷和問題,應采取相應的防護措施,保證系統的穩定性和最大效率。

附錄A 虹吸式雨水斗水力測試方法

A.0.1 測試虹吸式雨水斗局部阻力系數時,應采用圖A.0.1所示的實驗裝置。

圖A.0.1 測試虹吸式雨水斗局部阻力系統的實驗裝置

1 測試用水箱(A)的半徑不應小于1000mm,水箱高度不應小于300mm。水箱內測試平臺(B)的半徑不應小于900mm,水平安裝偏差不應超過±4mm。測試用水箱(A)的最大底面積不應大于5m2

2 4個進水口(C)應均勻布置且距水池中心的距離應相等。

3 測試用水箱(A)的進水由水泵從貯水池提升供應,水泵的流量應在實驗用的最小流量和可能的最大流量之間調節。流量的測量偏差不應超過±1L/s。

4 用于測量測試平臺(B)上水深的測量設備的測量偏差不應超過±1.0mm。當模擬天溝排水時,應測量模擬天溝中心線上的水深。

5 測定雨水斗的局部阻力系統時,雨水斗應裝在一根長h3的立管(E)上(長度h3應保證系統能產生虹吸)。立管的管徑與雨水斗出口管徑應相同,其偏差應小于±2mm。立管末端排出口(G)應為自由出流。

6 立管上設2個測壓口(H、J)。測壓口距雨水斗出口的距離(h1)應大于10倍管徑,2個測壓口的間距(h2)也應大于10倍管徑。測壓口距排出口(G)的距離應大于500mm。在2個測壓口間的管道上不得安裝任何管配件。測壓口上壓力傳感器的測量精度應高于土2.5mm水柱(±25Pa)。

A.0.2 雨水斗局部阻力系數可按下列步驟測試:

1 用水泵向測試用水箱(A)供水。調節供水管上的蝶閥,緩慢加大流量使雨水斗達到最大排水能力,緩慢減小流量至斗前水深穩定。此時的流量為雨水斗接立管時的最大流量。

2 在最大流量時以100Hz的采樣頻率測量測壓口(H、J)的壓力。測量數據量應大于1000個,取其平均值。

A.0.3 實驗數據的整理與計算:

1 收集并整理測得的實驗數據:流量q、測壓口(H、J)的壓力PHPJ。按下列公式計算流速v

2 按下列公式計算摩阻系數λ

3 根據測壓口(H、J)測出的壓力PHPJ,按下列公式計算雨水斗的局部阻力系數ξHξJ,并校核|ξH-ξJ|≤0.05。以ξHξJ的算術平均值作為雨水斗的局部阻力系數ξ

注:vout是按雨水斗出口短管計算內徑計算的出口流速。

附錄B 虹吸式雨水斗設計排水量下最大斗前水深

表B 虹吸式雨水斗設計排水量下最大斗前水深

附錄C 高密度聚乙烯(HDPE)管道固定件受力分析

C.0.1 HDPE管道因溫度變化產生的伸縮長度應按下列公式計算:

式中 ΔL——自固定點起的管道伸縮長度(mm);

α——HDPE的線膨脹系數,取2×10-4m/(m·℃);

L——計算管段的管道長度(m);

ΔT——計算溫差(℃);

t2——管道內的雨水溫度(℃);

t1——管道外安裝時的環境溫度(℃)。

C.0.2 HDPE管道的軸向內力應按下列公式計算:

式中 NPE——HDPE管道的軸向內力(N);

σPE——HDPE管道的溫度應力(N/m2);

APE——HDPE管道的橫截面積(m2);

E——HDPE管道的彈性模量(N/m2);

Dw——HDPE管道外徑(m);

dj——HDPE管道內徑(m)。

C.0.3 HDPE管道固定件導軌的軸向應力應按下列公式計算:

式中 σST——固定件導軌的軸向應力(N/m2);

NST——固定件導軌承受的軸向力(N),NST=NPE

AST——導軌的橫截面積(m2);

σ——導軌的允許應力(N/m2),可由材料手冊查得。

C.0.4 HDPE管道固定件懸吊桿的剪應力應按下列公式計算:

式中 τrod——懸掛桿的剪應力(N/m2);

Arod——懸掛桿的橫截面積(m2);

τ——懸掛桿的允許剪應力(N/m2),可由材料手冊查得。

C.0.5 HDPE管道固定件導軌的正應力應按下列公式計算:

式中 σmax——HDPE管道固定件導軌的最大應力(N/m2);

Mmax——HDPE管道固定件導軌的最大彎矩(N·m);

Wz——HDPE管道固定件導軌的抗彎截面模量(m3);

q——HDPE管道充滿水時單位長度上的分布荷載(N/m),q=HDPE管材重量+滿管水重量+固定件導軌重量+其他固定件重量;

l——HDPE管道固定件導軌懸掛點間距(m);

b——HDPE管道固定件導軌截面寬度(m);

h——HDPE管道固定件導軌截面高度(m);

σ——HDPE管道固定件導軌材料的允許應力(N/m2),可由材料手冊查得。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绥芬河市| 台安县| 泌阳县| 叶城县| 盘山县| 乐至县| 龙里县| 浦东新区| 文登市| 保亭| 玉屏| 临沂市| 进贤县| 天峻县| 安远县| 科技| 鹤壁市| 登封市| 宁都县| 武宁县| 临汾市| 松桃| 井陉县| 绥江县| 沙洋县| 含山县| 南京市| 炉霍县| 巢湖市| 西和县| 桐乡市| 阿克陶县| 获嘉县| 德格县| 龙井市| 西乌珠穆沁旗| 太仆寺旗| 长阳| 新龙县| 昌图县| 黄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