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論如何吸引文藝少女
- 諸天:開局替十年前的自己考一本
- 紫影miao
- 2267字
- 2024-01-08 23:58:07
跟大唐那萬國來朝,二市一百零八坊,占地八十多平方公里的天下第一城不同。
西漢開國時建造的長安城,并不是一個正正方方的形狀。
三十六平方公里的面積,大部分都是長樂、未央、建章、桂宮等宮殿。
再加上武庫、府衙、兵營之類的設施,整個長安城只有三分之一的地方,是供百姓居住的。
但偏偏東漢這一百多年來,京兆尹所屬的人口即便是入住長安城,也不敢胡亂去清理已經(jīng)被燒毀的宮殿。
所以眼下能住人的地方,還真就只有東西兩市,因此蔡邕、王允等人的府邸也在這兒。
顧言剛到長安,還沒來得及去置辦家業(yè),加上蔡府房間還有空余,就帶著王榆等人一并住了進去。
正好蔡府也沒多少護衛(wèi),現(xiàn)在倒是省了再招人的麻煩。
也就是在這天,顧言第一次見到了去年剛及笄的千古才女,蔡琰蔡文姬。
曉是見慣了各種人工美女,以及電視上萬里挑一的女明星們。
蔡琰那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絕美相貌,配合上她漫身的書卷氣,當真是險些讓人看花了眼。
難怪老師當時嚴防死守,連馬車都不讓人下,長的太漂亮的確容易引發(fā)不必要的麻煩。
——不過最后還是沒藏住啊,今天就讓他知道下什么叫日防夜防家賊難防!
“在下顧言顧子語,見過師妹,不知老師現(xiàn)在何處?”
心中轉(zhuǎn)過許多念頭,但實際上顧言也只是恍了一下神,便很快挑不出問題的拱手行了一禮。
“該是琰見過師兄才是,至于父親大人,自從師兄改進了造紙工藝后,便天天一回家就鉆進書房練字了。”
“那我還是不打擾老師了,本來還有些樂理上的問題,想要請教一下的。”
一聽顧言這話,蔡琰頓時饒有興趣的道:“小妹對樂理也頗有研究,不知可否幫師兄參詳一二?”
本就是特地挑起這一話題的顧言,當即答道:“那自然是求之不得。”
無論是蔡邕還是蔡琰,在樂理方面都是當世大家,前者自創(chuàng)的書法飛白體也是一絕。
而他路遇樵夫燒柴,聽到一塊梧桐木迸裂的聲音清脆悅耳,及時搶救下來制成焦尾琴的故事所有人都耳熟能詳。
但另一個有關于柯亭笛的故事,聽過的人就比較少了。
據(jù)說蔡邕在會(kuai)稽避難時,晚上寄宿在柯亭不巧碰上下雨,雨聲打在了亭子頂部的竹子上。
其中第十六根竹子發(fā)出的聲音極其優(yōu)美,便當即把它抽出來做成了笛子。
現(xiàn)代考古顯示,早在七千年前就有骨笛存在了,竹笛在兩漢時期更是基本成型。
——但有一點,卻是在宋朝才被人加以改進的。
那就是,貼笛膜!
當看到顧言只不過是在竹笛上,貼了一層竹子內(nèi)部的薄膜,笛子的音色居然明顯清亮、高亢了許多后。
蔡琰頓時也顧不得,這笛子剛剛才被對方吹過了,連忙搶到手里試吹了一曲。
具體吹的什么曲目,顧言聽不出來,畢竟有太多足以轉(zhuǎn)世的作品。
因為戰(zhàn)火、失傳、殉葬等原因而沒能流傳到后世。
——沒錯,說的就是你李二鳳!
“難以置信!不僅音色更加優(yōu)美了,連雜音都少了,吹起來也容易了許多!”
面對蔡琰這番感嘆,顧言忍不住嘴角一抽。
更牛逼的明明是你吧?笛子不貼膜居然也能吹的那么好聽。
要知道不貼膜的話,氣流就會得不到疏導,吹出來也約等于噪音。
就剛才蔡琰吹無膜笛那一段,錄下來放到后世的話,那些學民樂的怕是得直接跪下喊神仙。
可惜系統(tǒng)不讓帶手機,不然顧言光發(fā)獨家視頻就能成網(wǎng)紅。
“除此之外,我還作了一首曲子,要聽聽看嘛?”
“師兄你還會寫曲子!?要的要的,你快吹給我聽聽!”
接過剛沾過蔡琰紅唇的竹笛,見她一點兒防備之心都沒有,顧言不禁有些羞愧。
——不過很快就被他給拋之腦后了,自己頂多渣了點,總比先遇上衛(wèi)仲道那個癆病鬼,再被外族擄走了好!
“文姬聽好了,這曲子名為將軍令。”
不動聲色的,把稱呼從師妹改成直呼閨名后,顧言拿出自己在上個時空,為了抄歌練就的民樂技術。
這將軍令,既不是吳克群那首,也不是五月天那首。
而是一出場,就相當于黃飛鴻要開始裝逼了的《男兒當自強》的原曲。
最早是琵琶曲,后來被改編成了各種樂器都有一版。
竹笛版殺氣雖然沒有二胡那么重,但高亢的音色也很能表現(xiàn)出曲子的意境。
哪怕顧言的演奏技術只能算一般,得益于原曲的優(yōu)秀,跟第一次面世帶來的震撼。
依舊是讓蔡琰聽的美目放光異彩連連,配合上那張十分符合東漢審美的俊美臉龐,一時間人都有些癡了。
心中不由的升起一個念頭:“與其答應父親,遠嫁給河東一個素未蒙面不知心性的人,還不如嫁給師兄呢。”
回過神后,她也被自己這大膽的想法嚇了一跳,連忙將其趕出了腦海。
但細小的種子,已經(jīng)在她心中開始生根發(fā)芽,遲早會有長成參天大樹的一天。
為了這一天能早點到來,顧言決定隔三差五的,就來蔡府串串門。
也就是毛筆字才學了小半年,還不太拿的出手,不然臨走時他高低得抄首詩,讓小師妹加深一下印象。
——不行!為了解決個人問題,必須早日把字給練好!
隸書、小篆寫不來,就彎道超車練楷書!就不信沒法讓蔡邕刮目相看!
兩天后,因改進造紙術,并組織百姓修建潼關有功,顧言被舉薦為郎官。
郎官并不是一個具體的官職,而是相當于預備役,一般人舉孝廉后的起點也是郎官。
而像縣一級的地方豪族,則需要從十幾歲開始就在縣城當小吏。
接下來是百石卒史,也就是縣內(nèi)小吏的最高級別,才可以獲得被舉孝廉、上計吏的資格。
但實際上,孝廉這種大郡每年兩個,中郡一個邊郡兩年才一個的珍貴資源,是落不到一個郡足有一千多名的百石吏頭上的。
士族、豪族、外戚、宦黨都盯著呢,一般人哪搶得過?
反倒是每年九月,郡國要向中央?yún)R報當年情況時,派去的上計吏如果能力出眾,也有機會被三公征辟成為郎官,這才是普通人的上升之路。
郎官一旦外放,就是三百石的大縣縣令。
如果升到六百石,則可以擔任一州的刺史,刺史干的好才能升到兩千石的太守。
沒錯,太守是比刺史官銜高的。
在東漢,太守基本就是一國之主,董卓之亂后大多搖身一變成了諸侯。
刺史則是位卑權(quán)重,可以直接向朝廷檢舉地方官員、豪族的不法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