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招撫
- 開局一個碗,推翻大明朝!
- 呂玄德
- 4153字
- 2024-03-03 23:52:20
李弘在收到不沾泥的求援信之后沒做什么理會,他現在雖然占了大半個漢中,但不敢貿然向北擴張。
目前陜北亂作一團,雖然崇禎只撥給楊鶴十幾萬錢糧,但大明朝廷還遠沒有到缺兵源的時候,關中秦軍北上剿匪不行,自守卻沒問題。李弘還沒傻到為了跟不沾泥拜把子而主動去惹關中秦軍不痛快的地步。
如今褒斜、儻駱兩條古道的入口都在李弘手里,他倒也不怕秦軍打過來。
而且漢中李賊的名聲早就傳出去了,兩次擊敗鄖陽巡撫,占領漢中九縣一州,已經是不折不扣的大反賊。
消息傳到崇禎耳朵里,少年天子已經麻木了。
陜北的早就亂成一鍋粥,京畿被韃子當菜市場一樣來去自如。有賴于汪夢錫的逆向宣傳,他聽說李賊把漢中經營得還算不錯,沒有殘民害民,擺明了一副想要官做的樣子。
所以等楊鶴建議招撫李弘的奏疏遞上去,崇禎猶豫了很久,最后還是決定招降。
要官,那就給吧,反正陜北已經招撫了不少流賊,不多李賊這一個。
但錢那肯定是沒有的,最多送兩套官服過去,具體怎么招撫法,楊總督您自個兒想辦法吧。
還沒等招撫的使者和文書到來,汪夢錫和楊算分別提前送到了總兵府。
汪夢錫現在已經混成了還鄉會的骨干,因為還鄉會首腦劉英在楊鶴府里做幕僚的這一層關系,他在楊鶴呈遞奏疏之后不久便已經知道了朝廷要招撫的消息。
楊算的信件則到得比較晚,因為他名義上還是山西人,不好總是往漢中這個反賊窩子里寄信,只得總是先把信箋送往山西,再由安插在山西那邊監視李家的探子送回漢中。
信里提到朝廷在楊鶴的建議下決定招撫李弘,派出來招降的人是熊文燦。
熊文燦因為招降鄭芝龍有經驗,又在呈奏崇禎時將此事大書特書,所以崇禎覺得此人還是比較善于招降叛軍的,便不遠千里派他從福建趕到漢中去做招降使者。
楊算本人和鄭芝龍關系處得也不錯,他在興化府做通判,鄭芝龍被招安之后陸上豪宅建在晉江,倆人挨得很近。
崇禎剛登基不久的時候,鄭芝龍主動向福建官府表達了歸降的意思,恰逢升任巡撫的熊文燦也想撈點政績,便接受了鄭芝龍的投降,并請求朝廷授予其海防游擊的職務。
通判掌管一地糧運及農田水利等事務,恰逢鄭芝龍大規模運送災民到臺灣墾荒定居,楊算便在錢糧和陸地運輸上給了鄭芝龍很大幫助。
而且楊算還經常給鄭芝龍寫信,信中十分肉麻地稱呼鄭芝龍為一官(鄭芝龍本名)兄弟。
當然,這種幫助來自于李弘的提示和要求。
鄭芝龍一個投降的海盜而已,福建本地官員沒幾個看得上的,即便是招撫他的熊文燦也只把他當成是升官的經驗包。所以他對楊算套近乎的行為十分受用,甚至只要一回到晉江的豪宅里就會給楊算致信請他來喝茶飲酒。
熊文燦在接到崇禎的臨時任命之后臉都綠了,他很清楚善于招撫只是他的人設,鄭芝龍本來就想投降,所以他到任之后接著鄭芝龍的詳表刷個升官經驗而已,他哪兒真的會招降?
他要有那本事,楊鶴的位置應該是他的。
楊算在信中詳細分析了熊文燦的性格,這貨貪婪奢侈并且一心想著升官,這次接下招降李弘的差事未嘗沒有把這活又當一次經驗包的想法。
李弘看完信,心里已經有了幾分主張。
過了些時日,和熊文燦一起過來招撫的是陜西巡撫劉廣生,兩人帶著許多差役,打頭舉著回避的牌子,在沿途百姓的怒視下來到總兵府。
李弘倒是很熱情地接待了兩人,兩院七司(加上新設的軍務司)的正副手除了劉不訥還在寧羌未回都在。
軍官方面,標兵團長嚴正和半脫產農兵團長張福臨時坐主位。
熊文燦先是一陣彩虹屁:“久聞李總兵雄姿英發,今日得見真是天下豪杰也!”
他來的路上已經打聽了,李弘自封什么師長,他搞不清楚這是個什么官職,只曉得進來的時候門匾上掛著總兵府的牌子,那叫總兵應該沒錯。
不過李弘的面相倒是著實把他嚇了一跳,賊首最多不超過二十歲!
甚至有可能比龍椅上的那位還要年輕。
李弘擺擺手,說道:“我這個總兵是假的,你們兩位巡撫才是真的,我不過一介白身而已。”
熊文燦以為這句話是在討官做,便說道:“陛下已經降旨,特封總兵您為左都督僉事、金吾將軍、漢中總兵。”
“這都是些什么官?”李弘聽著一陣頭大,他現在還不怎么清楚這些武散官的等級,他現在手底下大多也都是些白身,梁應澤雖然已經事實上從了賊,也不好出現在這種場合里。
熊文燦沒想到李弘居然不知道這些官名,便解釋道:“左都督僉事乃是正二品武職,金吾將軍乃正二品散官,總兵一職無品階。”
李弘手底下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毫不掩飾面上的激動之情。
招安條件給這么大?
不過李弘沒什么反應,問道:“那么,代價是什么?”
這次是劉廣生開口說道:“解散農會、發還田產、北上剿賊!”
“不行!”程小樓拍案而起。
還不等他繼續說,李弘走過去拍拍他的肩膀安撫道:“沒事,我來說。”
“這三個條件,我只能答應一條。”
劉廣生拂袖道:“那你就是不接受了?”
李弘解釋說:“農會是農民們自己建立的,你看場間有一個農會的組織者嗎?是否解散農會你們自己跟農戶們談去,我做不了主。田產大多都分下去了,不過還剩一些公田可以發還,若是地主想要可以憑地契找我來取,若是不來視作他們自己放棄。”
“啊這……”熊文燦覺得這下算是談崩了。
有地契就要交稅,地主們避稅玩的那些彎彎繞他又不是不清楚,哪個地主手里真的有地契?就算是有,等招安的使者走了又有哪個地主敢主動來討要田產?
至于農會,他來的時候一路上都看見了,許多百姓在農會地組織下不要工錢自帶干糧開挖水渠和堰塘,臉色甚至是喜悅的神情。
朝廷要是敢主動去和農戶們談解散農會的事情,那老鄉們也可以向朝廷展示展示幾番拳腳。
李弘笑呵呵說道:“至于著第三個條件嘛,前陣子跟巡撫大戰一場,現在寧羌那邊又剛剛得勝,雖然麾下士卒傷亡不大,但是糧草耗費奇多,若是朝廷想讓我北上剿賊,還得多多支援糧草才是。”
熊文燦尷尬笑道:“敢問李總兵要多少錢糧?”
李弘一邊掰著手指頭一邊說道:“我麾下共有十萬大軍,我只留五千親兵,剩下的每人十兩銀子遣散費,這是九十五萬兩白銀。另外,今年春旱,漢中百姓恐怕交不了賦稅,我相信皇帝一定是體恤百姓的,這樣吧,再加上二十萬石賑災的糧食,這條件不過分吧?”
熊文燦和劉廣生異口同聲地驚道:“你哪兒來的十萬大軍?”
李弘沒有說話,反而是卓翱振振有詞道:“你若不信,可到我軍校場上一個個數。”
兩人被這句話噎住,不知道該說什么是好。
在兩人語塞地間隙,李弘從懷里把不沾泥的信取出來扔到熊文燦臉上說道:“別以為我不知道皇帝在想什么,我要是出兵北上,你們正好讓我和流寇斗個你死我活。若是我不北上,等陜北的亂子平定了,你們也正好以此為借口來征討我,當我不知道嗎?”
熊文燦撿起信來,和劉廣生一起看了,驚出一身冷汗,臉色都煞白了。
李賊還不一定是真的想要投降,若他真的提兵北上,朝廷不一定會像之前一樣慘敗,但是陜西會變得更亂是一定的。
而反賊聯軍的信比朝廷招安的詔書到得更早,李賊肯定是在想哪邊更有利,哪怕真的接受招安了,勢必也會很快降而復叛。
熊文燦只覺得手里的紙張無比之沉重。
“二位巡撫大人若是不能接受這等條件,就請回去告訴皇帝,我不接受,如果他還有錢來剿我,請便。”李弘做了一個請的手勢。
楊戌站起來送客,那些真心想要投降的干部嚇得不敢抬頭。
他們很想跟上兩位天使多美言幾句,之后最好是能勸勸師長接受朝廷的條件。
在他們看來朝廷的條件已經足夠豐厚了。
但他們害怕楊戌。
楊戌的身份很特殊,他的軍職并不高,只是個連長,政務上也沒掛職,但是論資格卻是最老。
當初在黃家村斗黃老爺的時候,若非楊戌提著一桿長槍震懾住了一眾家奴,以劉不訥為首的一群佃戶還不一定敢跟著鬧事。
更不要說如今的兵事院掌院是楊戌的老戰友,標兵團長是楊戌的老部下,他本人還做過一段時間的軍法官,如今許多兵事院的干部都被楊戌打過板子。
而且幾次戰斗下來,楊戌打起仗來不要命的名聲已經傳開了,許多人都對他有股畏懼心理。
劉廣生倒是走得痛快,但是熊文燦磨磨唧唧不愿意挪腳,被李弘看在眼里。
“罷了,來都來了,二位在我這里吃個便飯再走吧。”
熊文燦心頭一喜,轉身拜道:“多謝。”
李弘扭頭吩咐秘書:“吩咐后廚殺只羊,再沽點酒回來,咱們也不能慢待了客人。”
到中午吃飯時,熊文燦和劉廣生一陣無語。
他們還以為反賊能有多大方,結果不過是幾道家常小菜,若不是殺了只羊添了幾道肉菜,反倒顯得特別寒酸。
這是一個反賊的做派?
反賊不是應該驕奢淫逸大魚大肉嗎?
飯桌上,卓翱解釋道:“兩位有所不知,師長生活儉樸,平日吃的都是些家常小菜,今日我們還托二位的福才能吃上幾口羊肉。”
兩名巡撫也不知道說什么好,只得跟著反賊一起吃。
席間,眾人不停地劉廣生灌酒,搞得熊文燦很不痛快。
他是巡撫,我也是巡撫,怎么只給他一個人敬酒?
等劉廣生喝得酩酊大醉了,李弘才低聲說道:“熊巡撫,請單獨說話。”
熊文燦這才明白過來之前李弘都是在演戲給劉廣生看。
把熊文燦引到后堂,兩人單獨談話。
“李總兵,我知你不愿真降,但能否請你在我離開陜西之前不要再動刀兵,起碼不要再攻打城池?”
李弘笑道:“那解散農會的事情如何?”
熊文燦拍著胸脯說道:“我去和陛下分說,但是田產還是要發還給地主的。”
李弘不搭言,而是喚來秘書取來新舊兩套黃冊和魚鱗冊,一套是官府原有的,一套是李弘新編的還有這一年以來的賦稅冊子。
“熊巡撫請看。”
熊文燦不知何意,但也還是認真翻看起來。
不過他越看越心驚。
李弘治下的田賦居然收得比大明朝廷要多。
這并非李弘稅率定得高,反而李弘還取消了人頭稅和各種雜稅,很顯然是各家地主得隱戶隱田都在分田的時候被清查出來了。
由于清查隱田隱戶,李弘對有功名的地主也不搞稅收優免政策,所以農民需要繳納的田稅雖然更少,但是收上來的總量卻更多。
繼續翻閱下去,越看額頭上的汗珠則越細密,一點酒意很快就醒了。
他自己家就是大地主,知道這些田政帶來的影響是什么,而且李弘還見縫插針地跟他解釋自己是如何對待商賈的。
商人在大明治下雖然可以逃稅,但其沒有社會地位,時時刻刻都要面對官員和本地豪紳的盤剝,生意做大了還要擔心皇帝會不會來抄家滅門。
而且還要擔心那些嘴上說著“不與民爭利”的朝中大臣們家人經商,若是沒點背景誰干得過他們?
李弘的商稅雖然收得很嚴格,但也保護小商人不被大商人擠壓,所以錢卻賺得更多了。
商人逐利,用腳趾頭想都知道怎么選。
等熊文燦不再翻閱,李弘問道:“一年內我不但不會繼續攻城,還會幫助朝廷剿滅漢中地界的其他賊寇,但我不會北上去趟陜北的渾水。但是有些事情,比如眼下九縣一州的實際情況,和日后組織農會和收城里的商稅你們都得裝作沒看見,熊巡撫可愿和我做個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