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兩個姑娘
- 開局一個碗,推翻大明朝!
- 呂玄德
- 4414字
- 2024-02-21 23:37:54
“大……大小姐,男女授受不親,你靠太近了”趙登有些不知所措,眼下這個情況要是被人看見,那可真是黃泥巴掉褲襠。
“快說!”楊驚春用威脅的眼光瞪著趙登。
趙登忽然想起李弘還沒從小康鎮公所搬到總兵府時,自己得閑常去旁聽審案子,他記得公堂的墻上用朱砂寫著的八個大字——坦白從寬,抗拒從嚴!
但是他不敢坦白,如今一伙人在漢中做的是十惡不赦中排第一謀反,要是如實交代了,誰知道附近還有沒有第三雙耳朵呢?
眼看著楊驚春真的要扯衣襟,趙登急忙道:“大小姐,我說,但茲事體大,我寫出來!”
看到他這副模樣這種回答,楊驚春心中已經差不多了然,撲閃著大眼睛問道:“你們真的在造反?”
趙登警覺地又環顧四周,確認沒有人之后輕聲道:“大小姐,我們的確就是在造反。”
對于一件天大的事情,猜到和親耳聽到帶給人的的感覺是完全不同的。
楊驚春雙腳一軟,仿佛下半身失去力氣,一屁股坐在地上。
不管怎么說,楊家都是李弘的三族之一,若哪天李弘的身份被查實,楊家逃不脫覆滅的命運。
如今她楊驚春還是大小姐,可能未來的某一天就會被送到教坊司。
緩了好久,楊驚春才從震驚中清醒過來,渾身顫抖道:“他做得這般事情,難道就不會遮掩一下名姓嗎?我家跟他有什么仇怨,他要這樣害我們。”
說著,楊驚春竟低聲啜泣起來。
趙登安慰道:“大小姐,如今大明已經沒救了,我們造反可以成事的!”
這話顯然沒什么安慰的作用,楊驚春邊哭邊說:“你說能成就能成?他李弘光棍一條死了就死了,可我楊家萬一在這當間被官府查到了和反賊有親緣,豈不是落得滿門抄斬的下場?”
趙登也豁出去了,說道:“別的不說,師長他起事還不到一年時間,不管是知縣老爺還是知府老爺都被他殺了。而且過去咱們還只有半個縣的地盤的時候就能把巡撫那么大的官都打得落花流水,如今咱們有四個縣,麾下精兵足有五千人,不少大明的官都跟著咱們做事,就算是全陜西的官軍都殺過來咱們也不怕!”
楊驚春聞言還是不停地啜泣,趙登也不知道再說什么好,嘀咕道:“有什么好怕的,再過兩年師長還不是得殺到西安來,到時候你們楊家指不定該飛黃騰達呢。”
等哭夠了,楊驚春才斷斷續續地問道:“你說的,可都是真的?”
“千真萬確!”趙登心說姑奶奶你可總算是哭完了。
楊驚春滿臉悲涼,說道:“即便真如你所說,難道你們五千個人還擋得住大明兵馬千萬不成?”
趙登說道:“咱們的楊連長說過,若是以人數多寡論勝負,那咱們也不需要造這個反了。大小姐你一個婦道人家不懂軍事,你只需要知道,咱們五千人足以拿下半個陜西!”
楊驚春的關注點突然換了個方向,說道:“婦道人家怎么了,你讀過的書還不一定有我多呢!”
趙登自知失言,說道:“是我說話沒把門。不過大小姐不知道,咱們那邊婦人也可以做事情呢,師長他專門設了個婦孺科,專門保護女人和小孩子,引導婦女同志們站起來,而且負責婦孺科的也是個女子,過去只是個丫鬟呢。”
楊驚春突然來了興趣,問道:“那你倒是說說,你們那邊那婦孺科具體做些什么事情?”
趙登解釋道:“只要愿意做事的婦女,婦孺科都會給他們介紹安排工作,有些勤勞肯干的每月掙得比男人都多。愿意嫁人的,婦孺科也會幫忙牽線做媒,幫他們結門好親……”
趙登講得手舞足蹈繪聲繪色,惹得楊驚春一陣神往。
“對了,婦孺科還會推倒各縣的貞節牌坊呢!”趙登補充道。
楊驚春過去有個閨中密友,早早的就嫁了人,每兩年卻不幸夫君害病死了。后來婆家把她趕回家里去,娘家人嫌她一個已經出嫁的大姑娘還整天待在娘遭人說閑話,竟逼著她自盡了,為的只是能給自家落個貞節牌坊!
她也想像婦孺科的女同志那樣做事,可惜她身在大院,如今連這一方院落都難得出去。
想到這里,楊驚春又不禁有些黯然。
趙登見她不再生氣,試探著問道:“大小姐,我這畢竟是個外男,您看您是不是應該回避一下?”
楊驚春說道:“把你的錢袋給我!”
“啊?”趙登不解這是何意,但還是乖乖掏出錢袋遞了過去。
楊驚春接過錢袋,道出里面的銀子和銅錢還給趙登,說道:“現在你的錢袋在我手上,你要是不想背負和小姐私通的惡名就得乖乖聽我的,你日后來我家都要把你們那邊婦孺科的舉措報與我聽。”
說完她又覺得不妥,搖頭道:“不對不對,你去跟李弘講,讓他主動寫信給我,把婦孺科做的好事都寫給我,你要是辦不好這件事,我就故意把這錢袋讓我爹爹發現。”
“啊??”趙登完全沒想到她會不在意個人名聲整這出,他剛剛等于是自己主動把把柄遞給對方。
不過好在楊驚春并不繼續糾纏,說完便溜回自己房里去了,要真被旁人看見兩個人距離這么近還真說不清。
趙登很快也灰溜溜地離開了楊府,他年紀雖然不大,但也算是走南闖北見識過許多事情的,如今卻被一個大姑娘隨意拿捏,讓他覺得有些羞慚。
告別汪夢錫之后,趙登拿著李貞給的簡易圖紙重新來到咸寧縣,一戶一戶地敲門。
他把當初那只碗從李貞手里要了過來,此刻只要敲開一戶人家就把碗拿出來假裝過路人討水喝。
趙登覺得,當初那家人面對乞討的李弘兄妹倆心善肯舍清水和饅頭,還送碗,那現在肯定也愿意給自己施水。
可趙登倒是比李弘當初運氣好得多,愿意舍水喝的人家有好幾個。
一連喝了幾大碗水,趙登肚皮都快撐爆了,還沒遇上哪戶人家能認出他手里的碗。
畢竟一個普普通通的碗而已,要真遇上那戶人家,人還未必會記得。
又喝下一碗水之后,一名隨行的大同兵建議道:“頭兒,要不我去吧,我看你喝這么多水也怪累的。”
趙登擺擺手:“我再敲一家,要還不是再換你們。”
另一人問道:“就不能把討來的水倒了?”
他可不想一會兒也傻傻地喝這么多水。
趙登嘆息道:“我倒是想,可人家都直勾勾地看著你,一副期待著你喝下去地眼神,不喝能行嗎?”
說完,趙登撒了泡尿,接著去敲開了下一戶人家的門。
“誰呀?”屋里傳來問詢。
“過路的,口渴討碗水喝。”趙登答道。
門“吱呀——”一聲打開,從門后走出來一個身形威猛的男性。
趙登一看他的臉心說不好,這張臉他見過的,正是前幾日他著急進城時看守城門的那伙士卒的頭頭。
當時他為了進城還使銀子,所有士卒都一擁而上要銀子,只有這個管隊不為所動。
但那男子手里拿著水瓢,顯然沒有認出他來,問道:“你可有盛水的器具?”
趙登把碗取出來,道:“在這兒呢。”
這名男子便是當初李弘和楊戌要進城時放他們一馬的管隊秦周,他見到這碗怔了怔,也沒多說什么,用瓢給趙登將水滿上。
趙登敏銳地捕捉到了秦周的神情變化,說道:“多謝這位恩人,請問恩人可是識得這只碗?”
秦周說道:“你這碗的確與我家使的是一樣的。”
趙登心中狂喜,說道:“恩人有所不知,一年前我家少爺和小姐曾落難于此,當初是有一戶人家可憐他兄妹二人連喝水的碗都沒有,所以贈給他們此碗,還舍了些吃食。如今我家少爺和小姐日子都過得好了,昨日小姐專門把這碗交給我,讓我來尋找恩人。現在想來,您家便是當初那戶人家了。”
秦周笑道:“若真如此,那也是區區小事不足掛齒。”
趙登也笑道:“欸,少爺經常教我們做下人的要知恩圖報,如今我給少爺找到恩人了,少爺肯定是要厚報的。”
如今世道不太平,一個陌生人拿著一只碗來說什么報恩,秦周多少有些防范心理。
但他也不好說什么難聽的話,只是想著快點打發走眼前這人,便說道:“去年咸寧縣外城鬧匪,我家里差點就遭了劫,但還是有驚無險地過來了,想來也是家里人平日里做的好事有了好報。既如此,便不用你家少爺再多謝什么,你跟你家少爺說我這里心意領了便是。”
話說到這份上,趙登也不再堅持,在心中暗暗記下這戶人家的地址和秦周的相貌,行了一禮之后便離開了。
秦周送走趙登之后合上大門,回到里屋。
“大哥,外面又是乞討的嗎?”秦小滿一邊幫母親整理棉線一邊問道。
秦周搬來一把椅子坐下,答道:“是,不過是去年受了咱們家恩情的,拿著個碗說要來報恩,我不知真假,便打發他走了。”
秦小滿說道:“這么說我還記得,去年有一對看著很可憐的兄妹,連碗都沒有,我就把咱家的碗給了一只他們,想必這回是他們回來了吧。”
秦周此時確信趙登沒有扯謊,但也沒太在意,反而是對妹妹一年前行善的行為感到高興,說道:“小妹你做得對,但是今后遇上這些討飯吃的,家里有吃剩的可以給點,沒有就不要再理會了,外邊現在亂得很,我不在家的時候別亂開門。”
說完,秦周起身也要幫忙母親整理棉線。
秦小滿忙把哥哥按在椅子上,笑道:“不管這些了,大哥今日休班在家好好歇著,我去給你做兩個好菜。”
說完,秦小滿便邊走邊跳地去廚房做飯去了。
……
趙登回到總兵府,首先把被楊驚春威脅的事情報告給李弘,等待著李弘作出批評。
李弘笑道:“哈哈哈,你竟被她拿捏成這樣,我看我這個表姐也不是什么好相與的,你竟然還幫忙帶話讓我給她寫信,萬一寫著寫著真生出情愫來怎么辦?我要是真娶了她,還不也得被他這種性格拿捏一輩子?”
雖然是開玩笑的語氣,趙登還是覺得非常不好意思,說道:“師長您還是罰我吧。”
“罰你做什么?”李弘敲了敲桌子,“我是那種賞罰不分明的人嗎?”
“那肯定不是。”趙登笑道。
李弘打斷他的嬉皮笑臉,問道:“不過你這次擅作主張去見我妹妹是為何?”
趙登便把如何輾轉到咸寧縣,如何起這個想法,又如何找到當初施恩給李弘兄妹的那戶人家大致過程說了一遍。
“照你這么說來,這管隊卻是對我有兩層恩情了。”李弘笑著說道。
“哦?此話怎講?”趙登也來了興趣。
“當初我和楊連長帶著妹妹要進城,就我一個人被守城的士卒攔了下來,是這個管隊心軟把我放了進去。”李弘搖了搖頭,嘆道:“若非如此,我還真不一定能做得今日的好大事。”
趙登贊道:“那這可真是緣分。”
李弘說道:“于公你這次擅作主張,但好在沒造成什么嚴重后果。于私我倒要好好感謝你找到了我的恩人,所以扣你一個月的俸錢,我從自己的私庫里撥雙倍給你。”
趙登嘿嘿笑道:“謝師長。”
李弘又說道:“你家兄長現在在何處?”
趙登臉色忽然垮了下來,問道:“師長怎么突然問起他來了?”
當初李弘還只占了小康鎮一個鎮子時,李弘便派趙登的哥哥趙豐前去稅監太監那里做內應,誰知他因為膽小怕事沒有發展出一個下線來,但卻誤打誤撞抓到了太監立下大功。
立功之后,趙豐沒有繼續在李弘麾下做事,而是憑著功勞多分了幾畝田,如今安心在家耕種。
如今趙登成了李弘身邊的紅人,趙豐不僅不高興,還整日擔心弟弟的安危,總是勸他回家安心種田,不要再跟著李弘搞造反的事情。
趙登對李弘的崇拜遠遠超過對自己的兄長,而且他很反感兄長對李弘的態度。
明明自己家分了田,是李弘造反的獲益者,不僅不好好支持李弘的偉大事業,還總是想拉自己回去,搞得趙登為了不和哥哥見面現在連家都很少回了。
李弘說道:“如今四個縣的治理也差不多走向正軌了,我準備在每個鎮子里都辦兩所學校,你家兄長不是讀過些書嗎,我想讓他去學校教書。”
如今李弘治下有點文化水平的都去做政務官或者去軍隊朝著指導員的方向發展了,李弘如果要辦學校勢必又要從干部隊伍里抽人出來。
那些不愿意投誠也沒逃跑的士子也不一定愿意出來教書,能在鄉間找些讀過書的的是最好不過。
趙登十分不情愿地哦了一聲,這意味著他又要回去和兄長吵架了。
“還有,你別總是那么大火氣,你家兄長小心點也沒錯,我都不在意你還這樣置氣做什么?”李弘見他的樣子勸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