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火銃開兮射他娘
- 開局一個碗,推翻大明朝!
- 呂玄德
- 4084字
- 2024-03-18 23:48:44
“師長,要不咱們再臨時征召一批農兵,不然要是北面打過來,咱們怕是會應對不及。”
張福出于年紀原因,已經從一線戰斗部門退下,現在掌管軍務司。
這職位油水很厚,但是可能是因為本來就謹慎,再加上自家女婿現在已經轉為政務官隨劉不訥出征去了,他更是小心翼翼,所以半點都不敢貪。
若不是當初他親家黃貴半夜渡江攛掇他起事,他可能現在還在種田。
面對當下漢中防御空虛的現狀,張福還是覺得四千多人的留守軍事力量有點不夠,而且這其中大部分還是訓練沒多久的新兵。
李弘搖搖頭說道:“無妨,前日探子還傳回消息,洪承疇現正在攻伐神一元兄弟,大概不會有余力翻山越嶺過來打我們,就算有,咱們的留守部隊也夠了。”
張福還想繼續勸兩句,但他現在的主要職責轉為后勤和軍械制造,軍隊調配方面的事情他插不上嘴,只得憂心忡忡地退下。
若非軍務司有募兵的權力,他也不會多嘴來勸多征點農兵。
今年夏秋兩季收的糧食用來打仗都還有富余,在他看來再多募集一兩千人不成問題。
但是李弘還是焦慮。
因為旱情。
漢中不是沒有產糧地,但是這旱情一點都沒有緩解的勢頭,今年能收上來這么多糧食是因為水利修建得給力,而且民眾剛分到田都對未來期望很足。
期望值是個很神奇的東西,這玩意實際上沒什么用,但卻不能沒有。
尤其是在旱年。
只要百姓覺得未來的日子還過得下去,就會安心種田吃飯。
可百姓要是覺得明天的日子比今天差,那平白無故就會出現很多逃荒的人。
好在,整個漢中府的生產熱情都很高。
但若是明年還是這樣旱下去,連著兩年大旱糧食肯定要減產,百姓們會更傾向于把糧食存起來,納糧的積極性就會減弱,到時候養不養得起一萬多兵丁都兩說。
四川盆地的產糧區拿不下來,李弘的這種焦慮情緒就沒法緩解。
在他看來,能省點糧食給明年做準備比募兵防御北邊洪承疇過來偷襲更重要。
畢竟就算是洪承疇派兵過來打自己,剩余的這幾千人也不是打不得仗。
而且李弘已經查探到了,雖然洪承疇已經升任三邊總督,但是他手底下能打的也還只有那一小撮家丁精銳和營兵。
除此之外,衛所兵不堪一擊,而作為戰兵大多數的營兵嘩變已經是日常。
正統年間的北京保衛戰后,經過于謙改革,帶有募兵性質的營兵開始走上舞臺,并在接下來的的百年中成為明軍戰斗力核心。
一直到崇禎年間,期間明軍戰斗力水平起起落落,但一個趨勢是,選汰自衛所軍的營兵,無論是中央軍的團營,還是邊軍的選鋒營,明軍朝著職業化常備軍發展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這個時期明軍的戰斗力有所恢復,也有了一些不俗的戰績。在老好人孝宗時代,勛貴奴役京營的問題開始凸顯,隨后明軍京營的戰斗力便已經徹底崩潰。此時蒙古高原已經被達延汗再次統一,大明面對的北方壓力越來越大,明軍的戰斗力也越來越孱弱。于是武宗從十二團營中(再次)選汰精銳,加上騰驤四衛中選汰的勇士營、四衛營,創立了東西官廳,但此時的營兵已然失去了大兵團作戰能力。
嘉靖時期明軍改革開始深化,首先便是確立了營兵的核心地位,明確了營兵主戰、衛所主守的制度,省鎮營兵制度徹底成型,衛所開始徹底邊緣化。
營兵又分為正兵、奇兵(即副兵)、援兵與游兵,在萬歷時期隨著衛所的徹底崩潰,又增加了守兵。每鎮二至三個正兵營由總兵直轄,奇兵營由副總兵負責坐守鎮城,參將負責的援兵負責往來應援,游擊負責的游兵營則負責銜接各個防區,守備負責的守兵則負責戍守邊境軍堡。
此外,為了掌握一支預備隊,大明的督撫從嘉靖時期就開始追求掌握一支直轄的標兵,初期主要來自賦閑、戴罪營兵系統軍官的家丁,后期則單獨招募組建,直至天啟時代開始成為明軍的核心戰斗力。
大明的營兵制度在其野蠻生長并被規范化的過程中,一直追求小而精,著重以少量部隊牽制大量敵軍,為友軍的集結與反擊創造條件。
在這種背景下,營兵的編制規模被限制到了3000人的營一級,且缺乏上級編制,最大野戰兵團被組織能力限制在了萬人左右。
為了防止缺糧缺餉的營兵嘩變,少數的家丁部隊還要用來震懾營兵,讓他們乖乖聽從調遣。
順帶一提,隨著天啟年間云集遼東的明軍十八萬敢戰精銳在遼陽、沈陽之戰中因戰略失誤被掃蕩一空,大明喪失了最后的機動兵力。隨后被迫以遼人守遼,創建了關寧軍。
但與很多人想象的不同,關寧軍無論如何都算不上明軍最精銳的部隊,無論是北京保衛戰中的滿桂部,還是松錦之戰的宣大標營,宣大都是明軍毋庸置疑的絕對精銳主力。
楊鶴總督陜甘寧時期招撫的許多農民軍現在已經開始降而復叛,尤其是神一元、神一魁兄弟手底下的部隊,大部分都是崇禎二年底到三年初因為勤王而嘩變逃跑的邊軍,戰斗力比其他農民軍要強一個檔次,這股力量牽制了洪承疇很長時間。
所以李弘斷定洪承疇不會大規模派遣營兵來打漢中,更不會把自己的心腹家丁派過來,畢竟心腹家丁還要用來震懾營兵防止嘩變。
若非如此篤定,他也不敢并分兩路攻打保寧府。
不過也不是一點準備工作都不做。
李弘將留守的農兵大致分為兩股,每股兩千人,分別駐扎于褒城縣和沔縣,扼守住褒斜道和儻駱道,楊戌則率領騎兵連隨時準備應援兩邊。
沔縣溝通略陽還可以防住從陳倉過來的關中兵,子午道崎嶇難行,李弘根本就沒管。
從三國開始,只要是嘗試走子午道出兵的,不管是從漢中打關中還是從關中打漢中,全特么失敗了。
魏太和四年,曹真兵出子午谷伐蜀,結果天降暴雨,道路被沖垮,行軍一個月還沒走到寧陜,不得已返回。
晉桓溫伐蜀之后,想走子午道一舉消滅成漢,又遇到暴雨,白跑一趟。
九年后,還是桓溫,派司馬勛兵出子午谷偷襲前秦,結果被前秦軍隊包圍,司馬勛為了逃命軍隊都不要了。
哪怕是近代軍隊,王耀武兵出子午谷,也因為缺水斷糧半途而廢。
各個山口邊的山民不愿意暫時遷出,李弘也不強迫他們,只是讓宣傳司的干事們多告誡可能會有官兵過來搶糧食,讓山民們隨時警戒并做好遷移的準備。
等大同軍兩路出兵保寧府的消息傳到西安,洪承疇覺得漢中防御空虛,可以派兵試探一下,于是派遣手下趙光遠帶兩千營兵和一千多衛所兵走儻駱道南下。
若非李弘在漢中造反,漢中總兵這個位置應該是趙光遠所有。
在原本的歷史軌跡里,趙光遠打擊農民起義軍戰績不怎么樣,但是等清兵打到陜西的時候,趙光遠麻溜投降。
儻駱道的終點是洋縣,但出口儻谷離縣城很遠,也不適合長期駐軍,李弘便派遣一小隊人馬在此警戒。
首領就是當初從洪承疇的家丁手里把火銃搶回來的那個小戰士,現在已經在楊戌的高壓訓練下升為了騎兵連的一名排長。
他本名叫劉小栓,為了記住當初慘敗的教訓,他把名字改成了劉銃。
單兵素質絲毫不遜色敵軍的大同士卒,紛紛慘死在洪承疇家丁的火銃之下。
巡邏小隊還沒發現趙光遠的部隊,山民就已經開始敲鑼。
“官兵來了,官兵來了,快去請何團長!”
駐守在洋縣的是何東。
不多時,劉銃就聽到了鑼聲。
“柱子帶兩個人回去給連長和何團長報信,其他的跟我走!”
劉銃是個苦命孩子,當初地主老爺給他們家漲租子,收租的時候惡奴搶走了他們家的大部分余糧。
他父母都餓死了也要把僅剩的余糧留給他吃,終于挺到了大同軍殺到他家分田。
訴苦大會時,劉銃是第一個沖上臺的人,后來也是他們村第一個響應大同社征兵的人。
當初連長、指導員和連隊里的哥哥們對他都很好,卻死在了秦兵手下,所以劉銃對關中來的軍隊恨之入骨!
劉銃一邊帶著自己手下的二十多個騎兵進村組織村民撤離,一邊大喊:“村干部動作快點,讓鄉親們帶幾斤糧食就走,莫讓官兵抓住害了性命!”
可是農民們哪里舍得?
過了多少年的苦日子,現在終于有自己的田了,他們恨不得跟自己的田產共生死。
劉銃遠遠望去,只見從山里已經鉆出來幾十名官兵,身后還有許多連綿不絕地從山里涌出來。
收回視線看著磨磨唧唧的鄉親們,劉銃打了一個響鞭,怒道:“快跑!”
百姓們被這一響鞭嚇到,加快了點速度,但在劉銃眼里還是磨磨唧唧的。
一名騎兵戰士問道:“排長,百姓走不快,肯定會被官兵追上,咱們要不要去阻擊?”
劉銃說道:“人數差距擺在這里,不能正面交火,不然會吃虧。”
說完,他看了看身后慢慢吞吞撤離的鄉親,又說道:“不過從山里鉆出來的第一批看樣子不多,咱們先打得試試!”
問話的騎兵戰士興奮說道:“好嘞,放銃去!”
這還是軍務司批量制造的火銃第一次投入實戰,即便對面人再多他們也很是興奮。
如果對面人實在多得放銃也殺不完,騎馬跑就是了。
那先頭的幾十名官兵從山里鉆出來,終于見到有村子,興沖沖地進村搶錢搶糧,如果還能搶到女人那是再好不過。
他們出發前就聽說漢中人人有田,而且今年還給漢中自立的官府交了不少糧食,這次出來肯定能搶到不少!
劉廣生因為招撫失敗和楊鶴一起被崇禎免職了,洪承疇上任三邊總督之后兼任陜西巡撫一職,但是因為他一人身兼兩職實在忙不過來,加上陜西確實沒糧食和銀錢發餉,這群兵丁已經很長時間沒吃過飽飯了。
從關中一路翻山越嶺過來,他們沒有嘩變只能說趙光遠治軍還算嚴格。
先從山里鉆出來的官兵是固原兵,領頭的是個千總,在劉銃頂上他們之時,這群人才走出來百十來個人。
這名千總遠遠地看見劉銃一伙人,絲毫不怕。
他們在北邊打流寇有經驗,只要沖殺一波,反賊就會莫名其妙潰逃,然后就贏了。
就算反賊群體里面有原來的官軍,只要人數占優,打勝仗也很容易。
劉銃只有二十幾個人,就算騎馬,哪兒打得過他身后的山里藏著的上千人?
而且自己這邊又不是沒有馬。
“千總大人,前邊似乎有一股賊軍!”
“不用你說,看到了,二十幾個人而已,咱們抓緊時間沖過去,說不定能搶首功!”
于是百十來個官兵叫嚷著沖殺過來。
“下馬,填藥子!”劉銃下令。
二十幾人全體下馬填彈。
這批鳥銃提前都試射過,最遠能射三百步,但是三百步的威力有限,造成不了有效殺傷。
五十百步到一百步之間擊發最優,遠了沒威力,近了容易被敵軍近身。
一步五尺,差不多一米六,一百步到兩百步即八十米到一百六十米的范圍區間。
“二百步!”
“一百步!”
“五十步!”
“發射!”
劉銃這邊才二十多個人,沒實力搞三段擊,只能等官兵靠近了先射一波將對面震懾住,給鄉親們多爭取點時間。
十幾個官兵中彈倒下,剩下的官兵很快慌亂起來。
“填藥!”
鳥銃每發射一次,要經過裝發射藥、用搠杖搗實藥、裝鉛子、搗實鉛子、開火門、下點火藥、閉火門等一系列繁雜的動作。可以說老式火銃都比鳥銃的裝填快。
原本劉銃這二十幾個人放完這一發就該馬上走,先拉開距離再說。
但是劉銃看到官兵驚恐混亂的樣子,信心大增,決心再來一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