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遣唐使
- 大唐:我為仙師,護(hù)衛(wèi)國祚五百年
- 余秦唐
- 2257字
- 2024-01-02 08:33:43
李世民聽完蕭奕的話,心中多少是好受了一些。
就像是他自己說的,他這一生從未有過如此大的恨意,就是當(dāng)年玄武門之變的時候,他也沒有這么恨過。
對于武氏的所作所為的恨意,比恨隱太子李建成還要大。
武氏可是他召進(jìn)皇宮的秀女,也是他看上了之后,冊封為才人。
結(jié)果,自己的兒子搶了他老子的女人也就算了。
還明目張膽地廢了王皇后,冊封他老子的女人為皇后,端的是不為人子。
這也就算了。
李世民還是能夠原諒的,咋說也是自己的兒子,還為大唐平定了西域等地,疆土之遼闊,成為了史上第二大王朝。
怎么也比那些個二世們要強(qiáng)多了吧。
可萬萬沒想到,武氏給他了一個天大的驚喜。
李治死了之后,還養(yǎng)面首?!
想一想,都覺得惡心!
李世民是真的恨不得直接殺了武才人,再去永徽六年殺了武皇后,最后到那個什么天授元年,殺了武則天。
若是他會仙法,估計天天都要殺一個武氏解解恨。
蕭奕安撫好李世民之后,繼續(xù)道:“若是去武周之時,不僅僅是需要你,還需要李治。有了你們的出現(xiàn),文武百官才會立即倒戈,完完全全地支持李家。”
“這也是為何,我要先和你招生招呼的原因。”
李世民拱手道:“仙師放心,朕一定會鼎力相助。”
蕭奕點點頭。
李世民能識大局,更是能屈能伸,在大唐立國之后,隱忍了九年時間,才在最后不得不做出玄武門之事。
畢竟,要是不做的話,死的那個人就是他,以及他的家人。
梟雄嘛。
蕭奕又添了水,泡第二道,西湖龍井可不便宜。
“陛下可知道遣唐使?”
李世民回道:“知道,遣唐使乃是東瀛派遣前來大唐的使團(tuán),自稱為遣唐使。”
蕭奕問道:“陛下,東瀛之地可是一個能夠讓大唐真正富裕起來的地方啊。”
“東瀛有兩座山,這兩座山,外面看來是山,可它的里面擁有著大唐五百年都花不完的白銀。”
“若是能夠把這兩座山搬到大唐,用白銀制作上乘的銀幣,就可以解決大唐通寶錢會出現(xiàn)粗制濫造的假錢,也能解決大唐的銅礦產(chǎn)銅的數(shù)量不高的問題。”
李世民一掃剛剛的陰霾,眼前一亮,激動道:“仙師,如何把這兩座銀山搬過來?”
蕭奕道:“用貨物。”
李世民微微思索了一下,立即道:“仙師的意思是派遣商船前往東瀛,用貨物,換回白銀?”
蕭奕點點頭,把手中的青瓷茶杯往前面一放,說道:“茶葉、白鹽、鐵、陶瓷、琉璃、布匹、木材等等貨物,用商船運送到東瀛,再賣一個高價。”
“比在大唐高出五倍來,并且,不允許東瀛的商船前來大唐進(jìn)購貨物,以免生意被他們給搶走了。”
“東瀛若是有所反抗,就派出大軍干涉,以東瀛現(xiàn)在的軍事力量,根本就擋不住大唐的鐵騎!”
“高麗之地,完全不必去征服,我們可以帶著他們做生意,賺取東瀛的白銀,賺取東瀛的糧食。”
“當(dāng)大唐擁有了足夠多的白銀儲備,就能夠打造精品銀幣,慢慢地替代銅幣,成為大唐的主要貨幣。”
“到時候,市面上就很少出現(xiàn)假幣,因為他們沒有能夠和我拿出來的制造銀幣的工藝水平。”
“這里面還涉及到一個非常大的知識點,那就是國家經(jīng)濟(jì)、貨幣制度。”
“這個知識點,可以以后再論。”
“現(xiàn)在,陛下可以去尋找一些商人,成立一個商會,讓他們組建商船,由官方派遣水軍護(hù)送,前往東瀛探探路,做一些交易。”
“再慢慢地把這個交易擴(kuò)大,從而賺取更多的白銀。”
李世民拱手道:“謹(jǐn)遵仙師之言。”
蕭奕起身,伸了伸懶腰。
算算時間。
小李治和小兕子還有小新城兄妹也要下課了。
答應(yīng)好了,要給他們做好吃的,還要帶他們?nèi)シ棚L(fēng)箏、喂魚呢。
等到蕭奕走了之后。
李世民立即召見了長孫無忌、房玄齡、高士廉等大臣。
“你們可知道遣唐使?”
長孫無忌等人互相看了看,房玄齡站出來道:“陛下,遣唐使應(yīng)該是東瀛前來大唐的使團(tuán)吧?”
李世民點點頭,說道:“仙師剛剛指點了朕,說是東瀛那邊有兩座銀山。”
“若是能把這兩座銀山搬回大唐,再用仙師教導(dǎo)的工藝,制作成為精美銀幣,可以用來作為大唐的貨幣,從而慢慢代替銅幣。”
魏征一聽立馬站出來,躬身道:“陛下,萬萬不可,東瀛之所以派遣了遣唐使,乃是為了能夠和大唐交好,大唐乃是禮儀之邦,豈能因東瀛有銀山,就要大動戰(zhàn)火?”
“如此一來,大唐和蠻夷又有什么區(qū)別?”
“況且,一旦戰(zhàn)火燒起來,就是生靈涂炭,多少人會因此而死亡啊!”
李世民面色不善地看著魏征。
房玄齡見此,連忙站出來,躬身道:“陛下,仙師可有指點,如何把東瀛的兩座銀山搬回大唐?”
李世民開口解釋道:“仙師乃是道祖弟子,自當(dāng)知道不可亂造殺孽。”
“仙師的意思是讓朝廷組建一個商會,讓商賈們組建商船,由大唐水軍護(hù)送,前往東瀛。”
“把這些貨物賣出一個高于大唐價格的五倍,甚至是更高,以這樣的方式,把東瀛的銀山搬運回大唐。”
眾人一聽,思索了一些,這個法子,倒是可行。
而一些聰明的,比如長孫無忌和高士廉等人,立即從里面嗅出了銅臭的味道。
組建商隊,前往東瀛做買賣。
若是真的可行,那這里面就有著太大的利益可為啊。
眼看著魏征又要拱手諫言,長孫無忌立馬站出來,擋在他的前面,躬身施禮道:“陛下,臣以為此法可為,若是真的能夠用貨物把東瀛的兩座銀山搬回大唐,絕對是一件利國利民之策。”
高士廉也緊跟其后,站了出來,表示支持。
魏征看著前面站著一排,便也只好放棄繼續(xù)諫言,以貨物搬運銀山,總好過以大唐鐵騎去搬運要好很多。
只不過,商人重利。
若是組建了商會,還有商隊,讓他們出海去東瀛,賺的盆滿缽滿。
那這些錢,也是他們的啊!
就算是繳納商稅,若是重了,商賈們也不會去,畢竟不賺錢,若是少了,朝廷豈不是吃虧,便宜了那些商賈?
魏征一時間,心中不免思索其中之利弊。
他并非是一味兒地完全反對李世民的所有政令,而是想要在這些政令中找到漏洞。
也就是說,要看到每一件政令的利與弊,從而繼續(xù)改正,保證政令的利益最大化。
這也是魏征死后,李世民覺得自己痛失一鏡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