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即使眼下用不上,未來也能造福萬民!
- 穿越大唐,我成了冤種義父
- 火紅的雞樅
- 1910字
- 2024-02-06 21:55:07
事實上李淵和朝廷重臣,也不是沒討論過這個情況。
但他們想了很多辦法,都無法解決當前的困局。
如果任由百姓隨意耕種,那么大唐將面臨糧荒的窘境。
因此,他們只能通過律法的形式,盡可能多的讓百姓種糧,從而讓所有人都買得起糧,也吃得起糧。
“其實解決此事很簡單,只需朝廷出臺糧食保護政策,官方制定糧食指導價,并且按照指導價收購百姓手里多余的糧食即可。”
“這……”
楊凡說的簡單,但聽到李淵耳朵里則是非常復雜的一套流程。
先不說朝廷有沒有這么多錢來收購糧食,單說朝廷將糧價抬上去了,可這對于朝廷和大唐百姓來說又有什么好處呢?
難道只是便宜農人?
然而,楊凡的糧食保護價只是個開始,他陸續又說了幾條策略。
“還可以對農人予以補貼,比如說種糧補貼,從而提高農人種田的積極性。”
“或者用種糧換徭役,種糧達到多少畝即可免除徭役之類……”
李淵直接將第二條給否決了,大唐朝廷窮的叮當響,哪來的閑錢補貼農人?
再者說這東西該如何補貼,又該補貼多少?
如果補的多了,會不會滋生腐敗,致使官府和地方豪強勾結強行騙補?
至于第三條嘛,李淵略微琢磨下還是覺得有點可行性的。
只是光免除徭役可能還不夠,怕是不能調動農人的積極性。
楊凡也知道自己在異想天開,但身為穿越者,若是不為農人說點話,他總覺得背叛了自己的階級。
“第三條還是有點意思的,老夫琢磨琢磨,改天跟朝中掌權的聊聊,或許能在大唐推廣開來。”
“至于第一條和第二條……”
“嘖嘖!”
“以老夫對大唐的了解,這兩條不僅在大唐很難施行,后世幾千年也未必施行的起來……”
楊凡聽到這話毫不掩飾的翻了個大大的白眼,臉上寫滿了不服氣。
“唐老放心,一千多年以后的華夏,絕對能施行這兩條!”
“哦?”
“哈哈哈……”
老唐聽到這話,只當楊凡在耍小孩子脾氣,根本不跟他一般見識。
“行啦,今天就聊到這兒吧,老夫肚皮還癟著呢,你也不說招待老夫一頓飯食,真是不當人子,哼哼!”
“吃飯啊?”
“這還不簡單,忠叔趕緊給唐老切兩斤牛肉!”
李淵一聽這話當即搖頭。
“牛肉就不來了,老夫這年歲克化不動,給咱來點青菜即可……”
忠叔領著老唐出去吃飯,楊凡繼續對著幾個小家伙講課。
“所謂的國計民生,就隱藏在這一張張圖表里。”
“只是咱們目前所掌握的數據太少,接下來你們可以調查下其他坊,再調查下大唐其他縣城,以及農人的實際情況。”
“當我們掌握足夠多的數據,我們不僅可以更好的理解國策、國法,還可以對現有的政策提出很多有建設性的修改建議。”
“現在我給你們布置個題目,你們先自行討論一下。”
“根據現有數據,想要提升百姓可支配收入有哪些可行性方法?”
楊凡此言一出,書房里的幾個小帕魯齊刷刷湊到黑板前,對著一組組數據展開激烈討論。
有的說提高糧價,直接提高農人收入,還有說提高工價,讓城里匠人能夠掙更多錢。
只有李元方頗有建設性的看到了鹽價的問題,破天荒的提出降低鹽價,變相增加百姓可支配收入。
“先生,我覺得從鹽價上著手可能比較簡單。”
“學生最近一直在修習化學之道,知曉鹽的成分為氯化鈉,是自然界中一種非常普遍的東西,存在于茫茫大海、湖泊、巖石之中。”
“只要我們改進制鹽之法,降低食鹽價格,讓大唐百姓都用上便宜鹽,豈不是就能變相增加百姓的可支配收入了?”
楊凡聽到這話從給予李元方非常高的評價。
“不錯!”
“你能想到這一點非常難得,只是你忽略了一點,鹽價的高低跟成本無關,跟大唐的稅收有關。”
“孫沖給元方解釋下大唐的鹽鐵政策!”
長孫沖聞言一愣,心道先生咋知道自己懂這個?
不過先生這話還真問對了,他們家就是大唐最大的冶鐵家族,整個大唐有一半多的鐵都出自他們長孫家。
“元方同學,自漢武帝施行鹽鐵專賣制度,歷朝歷代對于鹽鐵都是嚴格管控的。”
“啊?”
李元方聽到這話整個人都驚呆了,說了一句非常違背祖宗的話。
“這簡直是赤裸裸的搶錢啊!”
其他人聽到這話羞愧的低下頭,只有楊凡笑的沒心沒肺,并且拍拍李元方的小腦瓜鼓勵道。
“不錯,哈哈哈!”
“等你再長大點,哈哈哈……”
李承乾等人聽到這話,無不露出羨慕之色。
這可是屠龍術呀!
雖說他們誰都沒見過龍,但這并不妨礙他們對于屠龍術的向往!
“先生,我們也能學屠龍術嗎?”
“你們啊?”
楊凡搖了搖頭道。
“你們暫時不行,等你們覺醒了屠龍意識再說吧!”
“孫沖、唐泰,你倆有時間幫著唐元芳設計一套能夠節省人力物力的制鹽之法吧,權當是你倆的功課了。”
“啊?”
楊凡此言一出,不僅李元方愣住了,就連李泰和長孫沖也滿臉不解。
“先生,鹽鐵乃朝廷專賣,咱們就算設計出更加省錢的法子也沒用吧?”
楊凡聞言搖搖頭道。
“誰說沒用?”
“如果沒用,我教你們幾個廢柴干嘛?”
“你們給我記住,只要能提高生產力就一定有用!”
“即使眼下用不上,未來也能造福萬民!”
幾人聞言乖巧的領命稱諾。
“諾!”
“學生謹遵先生教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