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和氏璧
- 重生嫁給諸葛亮
- 地方志
- 2285字
- 2012-06-23 11:00:06
張遼知道兩人的談話到了要緊之處,站起身來,向黃公子一抱拳,說道:“還請公子賜教。”
黃碩道:“普天之下,真正有所謂天子氣,能夠克制太阿劍無邊殺氣的不是一個人,而是一樣東西。”
張遼聽到這里,知道今夜從黃公子口中得知的這一切可能對曹丞相來說意義重大,生怕自己過于急切,引起黃公子的疑慮,故意裝作漫不經心地說道:“什么東西?”
黃碩聽他聲音強作平靜,卻掩不住內心的激動,心頭暗笑,說道:“和氏璧。”
張遼“啊”了一聲,說道:“玉璽?!”
黃碩笑道:“正是。秦皇令人將和氏璧刻做玉璽,不是要用這玉裝點自己的皇權,而是因為這塊玉對乾坤社稷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
張遼恍然大悟,說道:“那秦皇不要太阿劍,卻要和氏璧,又是什么道理?”
黃碩道:“將軍可知道要消弱強敵的話,都有什么好的計策?”
張遼道:“孫武善算,孫臏善伏,張良善斷,韓信善營。請問公子,可在這四人之中?”
黃碩贊道:“將軍果然當世良將,佩服佩服。不過在下所說的卻不是這些詳細戰法,而是善算、善伏、善斷、善營的根本,在下以為要做到這四善,至少要做到我所說的兩點中的一個。”
張遼躬身一揖,說道:“公子請說,張遼恭聽。”
黃碩道:“要么釜底抽薪,要么火上澆油。”
張遼眼前一亮,說道:“在下好像明白了一點,還請公子詳述。”
黃碩道:“釜底抽薪,加之我釜,能讓敵人變弱,而我變強,孫武、韓信,堪稱此中天才。”
張遼連連點頭。
黃碩又道:“火上澆油卻又更厲害,孫臏驕兵之計,殺了龐涓,張良驕兵之計,鴻門宴上救了高祖劉邦。這兩個人用的計策更是厲害,堪稱絕戶計。”
張遼更是連連點頭,到此時,他對黃碩已經是打心底里拜服。
黃碩徐徐的說道:“秦王討要和氏璧,卻是釜底抽薪加上火上澆油。”
張遼似乎明白了,但是他天性穩重,不事張揚,所以在聽到黃碩親口說出答案之前,是不會隨便亂猜,更不會打斷黃碩說話。
黃碩道:“秦王明知太阿劍就在趙國,而且知道趙王根本就佩戴不了這把古往今來的第一兇劍,趙國之所以安好,是因為有和氏璧在。和氏璧天性溫良,可以化解一切兇戾,為保有之人帶來吉運。而且持有和氏璧的人,無論尚武之心到了什么程度,都不會反過來傷及自己的國運,當然,氣數已盡的除外。可是氣數這個東西,又誰能看得到呢?這樣一來,若是趙王把和氏璧給了秦王,那么趙王就只剩太阿兇劍,卻失去了和氏璧的吉運佑護,可以說是抽了吉運的薪,卻澆了兇戾的油。一舉兩得。”
張遼聽到這里,沉思了好大一會兒,又舉目望天,竟然不再問秦皇為何埋劍,而是仰望星空不語。
黃碩知道他在想什么,也不去打擾他,任他自己思考。
過了好半天,張遼問道:“黃公子,請您跟我說句心里話。”
黃碩道:“我對將軍所說的,句句發自肺腑。我們做這一行的,吃的都是自己的拼命錢,做的都是對雇主有利的事。盜亦有道,其道則盜。”
張遼反復的念了兩遍黃碩所說的“盜亦有道,其道則盜”,點點頭,說道:“依公子之見,若這里埋的果真是太阿劍,我們是找還是不找?”
黃碩張了張口,卻又閉上嘴巴,想了想,說道:“在下的意思,是請丞相定奪。”
張遼剛才的意思是:我們都知道玉璽已經摔壞了,已經泄了天子氣。天下再無可以克制太阿劍之物,請公子告訴我,我們是找到太阿劍對我們有利,還是不找太阿劍對我們有利。如果找到對我們有利,我們就找,如果對我們有害,我就回去勸曹丞相,我們不找了。
到此,張遼終于明白了黃公子為什么把自己留下說話,卻派許褚梁三二人出去尋找什么大槐樹。三人之中,能夠聽懂這一席話的,只有他張遼一人,而且能在丞相面前說上話又能讓丞相三思的,也只有他張遼。這位黃公子除了善能尋寶,學識淵博,還善于識人。想到這里,張遼對眼前這位黃公子更敬服了。
“多謝。”張遼又是躬身一揖,說道。
黃碩笑道:“既受其任,分所應當。將軍不必客氣。”
張遼道:“我馬上就去把他們兩個叫回來,我們回鄴城,我明天一早就去見丞相。”
黃碩笑道:“倒也不用去找。”
張遼笑道:“那他們豈不是要找一個通宵?”
黃碩道:“將軍以為我騙他們?”
張遼愕然道:“莫非果然有一棵大槐樹?”
黃碩笑著點一點頭。
張遼開懷大笑。
曹操手下的這些人,也多半跟曹操一樣,有著開朗的性格。
……………………………………………………
注:玉璽:據《戰國策》載:“周有砥厄,宋有結緣,梁有懸愁,楚有和璞。”和璞即和氏璧,璞是沒有經過琢磨的玉。
《韓非子》載:楚卞和往荊山,見石中有璞玉,抱獻楚歷王。厲王使玉人相之,曰:“石也。”王怪其詐,刖其左足。歷王卒,子武王立,和又獻之。王使玉人相之,曰:“石也。”王又怪其詐,刖其右足。武王卒,子文王立,和欲獻之,恐王見害,乃抱其璞哭三日夜,淚盡繼之以血。文王知之,使謂之曰:“天下刖者多,子獨泣之悲,何也?”和曰:“吾非泣足也,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悲也。”王取璞,命玉人琢之,果得美玉,厚賞而歸。世傳和氏璧,以為至寶。
秦贏政統一中國,稱“始皇帝”。命宰相李斯以和氏璧作皇帝璽,命丞相李斯篆書“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字,形同龍鳳鳥之狀,咸陽玉工王孫壽將和氏之璧精研細磨,雕琢為璽。代代相傳,因此稱為“傳國璽”。劉邦滅秦得天下后,子嬰將御璽獻給了劉邦,御璽成為“漢傳國寶”。到漢末董卓之亂,御璽先后落入孫堅、袁術之手,再傳魏、晉。五胡十六國時,一度流于諸強,后被南朝承襲。隋亡后,御璽被隋朝蕭皇后帶到突厥,直到唐太宗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御璽歸唐。五代時,天下大亂,流傳的御璽不知所終。
又一說傳國玉璽傳到了宋朝太祖趙匡胤手中,但是趙匡胤死的時候,趙匡義繼位,謎案重重,斧聲燭影,驚心動魄,玉璽也在這場宮廷內亂中不知所蹤。
PS:注的有點長了,呵呵,但是要把事情說清楚,還真不能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