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測測看你在哪個陪伴層次

陪伴層次模型

我見過很多父母,明明希望孩子成為一個能獨立思考、有主見的人,但是經常對孩子脫口而出的話卻是“寶寶乖”“要聽話”。當孩子不聽話時,父母也不知道應該如何才能讓孩子聽話,于是只能采取打罵的方式。

“聽話”這兩個字,仿佛是一個魔咒,一代代傳承下去,以至于有些父母在說這兩個字時,有一種小時候被自己父母教育的熟悉感。

我有一位學員,她有兩個孩子,老大在初一下學期就表現得非常叛逆,具體叛逆到什么程度呢?不僅父母的話一句都聽不進去,還全力反抗父母,有好幾次還跟爸爸動手了。有一次,媽媽在情緒失控之下打了他,他一氣之下離家出走了,爸爸媽媽怎么也找不到他。當時這位媽媽特別抓狂,也特別恐慌,這才開始反思究竟是哪里出了問題。上完我的課之后,這位媽媽才意識到,孩子的叛逆跟自己經常因為孩子不聽話而打罵他有關。

后來,在我們的課堂體驗環節,她也感受到了孩子離家出走時的那種心情,她說:“那個時候,孩子的內心一定特別恐懼。恐懼加上憤怒以及父母對他的不理解,孩子才會憤然離家出走。”接下來,她在我的課堂上一直很努力地踐行深度陪伴的方法,積極修復跟孩子的關系。

有一天,她真誠地問孩子,之前媽媽做過的哪件事情讓他最害怕和恐懼,孩子告訴她,有一次被媽媽打了之后他特別害怕,所以就離家出走了,第二天他一個人走在海邊甚至產生過跳海的念頭。這位媽媽聽完孩子的話,心情非常沉重,也非常后悔,她沒想到以前對孩子的打罵會給孩子的內心造成這么大的傷害,她對我說:“張楊老師,好在我及時來學習了,要不然我真的無法想象我的孩子現在會是什么樣子。”

還有一些父母,明明希望孩子成為一個有同理心的人,但是自己對孩子卻又無限“寬容”,甚至連孩子打了自己一巴掌,都舍不得說孩子一句重話,真的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然而,父母為了孩子付出一切,換來的可能只是孩子對父母無休止的索取。

有一次我坐出租車,跟司機師傅聊天,司機師傅告訴我,他離婚后,孩子跟了媽媽,他一直有愧疚感,所以孩子要什么都買給孩子。他覺得既然忙得沒時間陪伴,那就多給錢,多買東西,盡量在物質上去彌補孩子。結果卻是,他的兒子高中畢業沒考上大學,也無心再學習。不僅如此,孩子還眼高手低,給他介紹的工作一個都不想去,差不多處于“啃老”的狀態。自己不去賺錢,但是什么都要買最好的,手機要買貴的,衣服要買品牌的。然而這位父親還是帶著愧疚感一一滿足了。最讓我感到吃驚的是,這位師傅跟我說,他經常都是帶幾個干饅頭啃,自己盡量少花錢,把省下來的錢都給兒子,覺得這是他虧欠孩子的。最后師傅還加了一句:“我也知道這樣可能是有問題的,但是沒辦法,誰讓我虧欠孩子呢?”

很多父母跟這位司機師傅一樣,陪伴孩子越少,對孩子的虧欠感就越重;對孩子的虧欠感越重,就越想用金錢和物質來彌補。結果,當然是孩子越大,問題越多。

不論是那位學員對孩子的陪伴模式,還是這位司機師傅對孩子的陪伴模式,所造成的結果都和他們為人父母的初衷背道而馳。

陪伴孩子長大,是父母和孩子彼此滋養的過程,更是父母和孩子各自需求不斷博弈的過程。

人本主義心理學創始人馬斯洛曾提出過一個非常著名的“需求層次理論”,在這個理論中,他指出,每個人,不論是成年人還是孩子,不僅有生理需要,也有心理需要,環境必須使這些需求得到很好的滿足,否則,就會出現身心疾患。

十年前,我第一次接觸“需求層次理論”,想起自己童年時期很多內心的糾結,突然就釋然了。

童年的我內心深處一直有一種“父母不愛我”的感受,我在我的第一本書《深度陪伴》里面講過我童年的一段故事:

小時候我住在父親所在的學校里面,每天父母都有大量的時間陪伴我,但是那個時候我的內心卻特別孤獨,因為弟弟的出生,讓我感覺父母不再那么愛我了。我到現在還清晰地記得,有一次父母帶我去鄉下的爺爺家,我故意跑到爺爺家對面的一個小山坡上躲了起來,然后任我的父母焦急地呼喊我的名字。

每當我出現“父母不愛我,更愛弟弟”的感受時,我都無法接受,所以頭腦里面會拼命想出各種證據證明他們還是愛我的。

比如,我的母親會在我發燒的時候,給我做一碗四川的酸辣面,讓我趁熱吃完,出一腦門兒的汗,再捂上被子睡一覺,然后很快就退燒了。

比如,小學二年級時,有一次我在課間玩耍時不小心摔倒了,下巴磕在了一塊鋒利的磚上,鮮血直流,在我痛得要暈過去時,我的父親心急地趕到了學校,抱起我就往醫院跑。

但是每當這些“愛”的證明冒出來時,我的頭腦里面又會出現各種“不愛”的證明。

比如,寒暑假時,父母會把我一個人送到農村的爺爺奶奶家,卻把弟弟留在家里。等開學后我回到家時,感覺自己就像一個外人,一個客人,弟弟和父母才是那個家的主人。

一邊是“愛”的證明,一邊是“不愛”的證明,小小的我幾乎每一天都會糾結不已,備受折磨。

第一次接觸“需求層次理論”后,這些糾結和折磨一下子就煙消云散了。原來他們的“愛”是真實的,“不愛”也是真實的。因為他們只是滿足了我的基本生理和生存需要,比如給我吃飽穿暖,在我受傷時很緊張,第一時間帶我就醫,但是他們沒有意識到我還有更多的精神需要。

在多年后,我已經在探索自我的路上走了很遠才發現,對于我這樣的孩子來說,相比基本的生理和生存需要,精神需要更加重要。

這就是為什么,當我工作以后,能夠自己照顧好自己的吃穿時,每次跟母親通電話,聽到她只會問“你吃飯沒有”“最近胖了還是瘦了”時,我心里就會覺得特別煩,很快就不知道該怎么聊下去了,于是就只能掛斷電話。因為在我看來,胖了還是瘦了,吃飯沒有,都是不重要、不值得一提的事情,我的心里真正渴望的是,她能夠關心地問一句“最近工作累不累”“有沒有遇到什么困難”。

很多父母可能都跟我有著相似的童年經歷。

因為父母養育我們的方式,大都帶著他們那個年代的局限性,他們不是不愛我們,而是他們誤以為滿足了我們基本的生理和生存需要,就是愛我們了。

所以,我非常強調,在我們深度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一定要給孩子他們需要的愛,而不是一廂情愿地把我們認為對孩子最好、最重要的東西給他們。

那怎樣才能給孩子需要的愛呢?

首先,我們要清楚什么是我們的需求,什么是孩子的需求。

比如,孩子該回家了,卻還想在外面玩,而父母則希望孩子聽話,能夠毫無異議地執行自己的指令,便對孩子說:“時間到了,別玩兒了,趕緊回家。”這時父母對孩子的愛就不是孩子需要的愛。

因為“別玩兒了,趕緊回家”是父母的需求,不是孩子的需求。

這類父母,對孩子的陪伴還停留在傳統的陪伴層次,對孩子最大的期待就是“聽話”。只要孩子聽話,家里就會一片和諧。但是只要孩子不愿意執行父母的指令,或者只要孩子提出任何反駁意見,父母馬上就會用命令、威脅,甚至打罵的方式,強制性地讓孩子去執行自己的指令。哪怕孩子只是口服心不服,也可以讓這類父母的需求得到短暫的滿足。這類父母還可能會通過一些物質獎勵“誘惑”孩子執行自己的指令,這種方式剛開始會立竿見影,時間一長,弊端盡顯。

我把這個陪伴層次叫作“傳統陪伴”

還有一類父母,只要孩子不大發脾氣、不哭鬧,孩子提什么要求都可以。所以只要孩子一哭,父母就會馬上妥協,“好啦好啦,你說你想玩多久,只要你不哭,媽媽就答應你”。

這類父母,看起來特別愛孩子,好像一直在滿足孩子的需求,只要孩子不哭不鬧,只要孩子開心,甘愿為孩子付出一切。但真相是,他們給孩子的也不是孩子需要的愛,他們這樣做其實仍然是在滿足自己的需求。

這類父母的需求就是“孩子要永遠開心”、“孩子不要哭鬧”或者“不能讓我的孩子吃苦”。

我把這個陪伴層次叫作“快樂陪伴”

大部分父母陪伴孩子的層次要么在“傳統陪伴”,要么在“快樂陪伴”,有些父母還會在這兩個陪伴層次之間來回切換。

比如,剛開始是在“傳統陪伴”層次,眼看威脅和吼罵不起作用,又反過來切換成“快樂陪伴”,開始哄孩子,“好了,好了,媽媽給你買,真是拿你沒辦法”。

除了這兩種陪伴層次,還有沒有第三種可能?既關注父母的需求,也關注孩子的需求,既關注孩子的感受,也注重孩子的成長呢?

當然有,這就是我倡導的第三種陪伴層次:深度陪伴

陪伴層次模型

在第一個陪伴層次“傳統陪伴”中,父母關注的是孩子的“行為”是否符合自己的期待。所以這類父母在跟孩子對話的過程中,經常出現跟行為相關的命令式表達,比如:

“趕緊做作業!”

“馬上回家!”

“快點兒洗澡!”

“別磨蹭!”

或者經常出現跟行為相關的威脅式表達,比如:

“我數三聲,你再不起來,就打屁股了!”

“我再也不管你了,你愛怎么樣就怎么樣。”

“你再這樣,媽媽就不喜歡你了!”

“走不走?不走我走了,那你一個人在這里!”

“你不吃,那我喂給別的小朋友吃了。”

或者是物質獎勵,比如:

“你趕緊把這碗飯吃完,媽媽就獎勵給你一根棒棒糖。”

“你今天按時把作業做完了,媽媽就獎勵你玩半個小時游戲。”

“這次考試你要是考100分,媽媽就獎勵你100塊錢。”

如果你平時和孩子對話時,使用的大部分語言都是和行為相關的命令式、威脅式、物質獎勵式表達,那么你就處于“傳統陪伴”這個層次。

在第二個陪伴層次“快樂陪伴”中,父母關注的是孩子的“感受”。所以這類父母在跟孩子的對話過程中,關注的是如何讓孩子不再受苦、不再哭鬧、不再難過。

比如:

“你放著,別弄臟了衣服,媽媽來做。”

“好好好,別哭了,媽媽買給你。”

“孩子那么小懂什么,大了就好了。”

“都怪媽媽不好,媽媽給你買的太小了,媽媽馬上去買個大的給你啊。”

如果你平時跟孩子對話時,只關注孩子的感受,那么你就處在“快樂陪伴”這個層次。

在第三個陪伴層次“深度陪伴”中,父母會通過孩子的行為去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感受”,以及行為背后的“需求”,通過適當的引導,幫助孩子有所成長。所以這類父母在跟孩子對話時,經常會出現感受和需求并行的表達,比如:

“媽媽看到你很不開心,你可以告訴媽媽是什么讓你不開心嗎?”

“媽媽提醒你做作業你非常生氣,媽媽猜你現在還不想做作業,是嗎?”

如果你平時跟孩子對話時,大部分都是感受和需求并行的表達,那么恭喜你,你已經在踐行“深度陪伴”的路上了,處于這個陪伴層次的家庭是對孩子的成長最有益的。

當然,在實際生活中,很多父母會因為外在的壓力、環境等因素在幾個陪伴層次中進行切換。

比如,一位處在“快樂陪伴”層次的媽媽,在家里很可能成為孩子發泄情緒的對象,以及扮演被孩子“欺負”的角色。

雖然對媽媽來說,她選擇這個陪伴層次是心甘情愿的,但是假設她有一位處在“傳統陪伴”層次的丈夫,以及一位處在“傳統陪伴”層次的婆婆,那么家里就很容易出現孩子在爸爸和奶奶面前特別聽話,在媽媽面前變本加厲地蠻橫不講理以及哭鬧的情況。久而久之,媽媽的內心很可能出現失衡的狀態,甚至產生自我懷疑,從而被同化,退回到“傳統陪伴”的層次。

同樣,一位處在“深度陪伴”層次的媽媽,在類似的環境中,也可能遇到類似的問題。

曾經有一位媽媽特別迷茫地來上我的課,她說,她一直不喜歡要求孩子聽話的教育方式,所以一直非常尊重孩子,有什么事情都會跟孩子商量,孩子有負面情緒了,她也會第一時間去安撫和引導。而家里的爸爸和奶奶對待孩子卻是相反的方式,命令和要求更多。但是,很奇怪,孩子在爸爸和奶奶面前很聽話,也沒什么負面情緒;可是孩子在她面前,提的要求特別多,負面情緒特別多,哭鬧也特別多,她累的時候,感覺自己都快崩潰了。孩子的爸爸和奶奶都來指責她,說就是因為她太慣著孩子了,孩子才會這樣。她慢慢也覺得好像是這個道理,但是當媽的直覺又告訴她,不應該用那樣的方式去對待孩子,所以她特別迷茫。

學習了“陪伴層次模型”之后,這位媽媽恍然大悟,她的陪伴方向是對的,孩子的行為呈現也是正常的,正因為孩子在其他家人那里得不到足夠的情感支持,加上媽媽工作又忙,所以孩子在好不容易抽出時間用心、深度陪伴他的媽媽面前,需求更多、哭鬧更多、負面情緒更多。這恰恰是孩子信任她、愿意向她敞開、需要她給予支持和安撫的體現。

所以,當父母掌握了陪伴層次模型,就可以非常清晰地定位自己當下的陪伴狀態,知道自己的陪伴方向對不對,也就不太容易因為孩子的表面行為不符合期待,就變得抓狂或者迷茫,甚至退回到“傳統陪伴”的層次。

陪伴層次模型,就像一個育兒的燈塔,不斷地提醒我們,陪伴孩子的方向在哪里。有了正確的方向,父母就可以帶著覺知去看,當下陪伴孩子的每一天,是否真的和我們期待的“深度陪伴”層次相匹配。即便不小心走偏了,我們也可以隨時自我矯正,讓自己找回陪伴孩子的初衷。

測測看你處于哪個陪伴層次?

下面一共10道單項選擇題,無論你選擇哪一項答案,得分均為1分。

1.如果你陪孩子在外面玩,到時間要回家做飯了,可是孩子不想回去,你通常會如何處理?

A.不管孩子想不想回,哭也好鬧也好,都必須讓他回去,沒得商量。

B.看到孩子不想回,有時候也拿孩子沒辦法,只好繼續陪孩子玩,直到他玩夠為止。

C.先安撫孩子的情緒,可以適當再滿足孩子5~10分鐘,然后用游戲等方式引導孩子回去。

2.如果孩子在家里發脾氣亂扔東西,把東西摔壞了,你通常會如何處理?

A.特別生氣,會吼孩子,甚至有時候會忍不住把孩子打一頓。

B.雖然東西壞了,只要孩子開心,沒有傷到孩子,就隨便他。

C.先安撫孩子的情緒,再引導孩子認識到他的行為是不妥的,最后教會孩子正確處理情緒的方法,再一起把壞掉的東西收拾好或者看看能不能修好。

3.孩子在商場或超市想買一樣東西,你沒有答應,他就在公共場合躺在地上打滾兒、哭鬧,你通常會如何處理?

A.命令孩子起來,數“1,2,3”,如果再不起來就打屁股,或者轉身離開,不理孩子,讓他因為害怕父母走而選擇自己起來。

B.趕緊去哄孩子,答應給孩子買。

C.說出孩子的感受和需求,安撫孩子的情緒,如果孩子還是不愿意起來,就在旁邊陪著孩子,給孩子安全感,直到他自己情緒慢慢平復。

4.孩子該吃飯的時候不好好吃飯,只想吃零食,你會怎么做?

A.不吃就不吃,直接把碗筷收走,看他餓了吃不吃;或者不管孩子吃不吃繼續強行喂飯;或者給孩子看一個不吃飯就挨打的視頻,殺雞儆猴。

B.孩子想吃零食就讓他吃,只要孩子吃,總比不吃好,不要委屈了孩子。

C.看看孩子是為什么不吃,是不餓還是想吃零食。如果是不餓,那就尊重孩子,告訴孩子媽媽會把飯溫著,餓了再找媽媽;如果是要吃零食,就告訴孩子吃飯的時候不可以吃零食,吃完飯下午餓了可以適當吃一點健康的小零食。

5.如果孩子做作業時總是拖拉磨蹭,你會怎么做?

A.告訴孩子在規定時間內做不完就別想吃飯、睡覺;或者坐在孩子旁邊監督,催促孩子在規定時間內完成。

B.作業磨蹭沒做完沒關系,不能影響孩子吃飯、睡覺,第二天幫孩子跟老師解釋,不讓孩子受罰。

C.先跟孩子聊一下,看看是什么原因,如果需要幫助,就給孩子提供支持,如果是之前跟孩子相處的方式有問題,就調整相處方式。磨蹭本身不是問題,找不到原因才是問題。

6.如果孩子期末考試成績不及格,你會怎么做?

A.把孩子狠狠罵一頓,說他這個學期的書白讀了,太讓父母失望了。

B.跟孩子說話時,全家人都小心翼翼,不斷安慰孩子,成績不重要,生怕孩子心理承受不了,想不開。

C.先肯定孩子這個學期的努力,然后告訴孩子每一次考試不論成績好壞,都是一次成長的契機,要抓住這次契機成長。

7.如果孩子跟小朋友一起玩時,被其他小孩子打了,你會怎么處理?

A.告訴孩子,明天必須打回來,不能慫;或者指責孩子是不是先惹了人家,不然別人怎么“不打其他人就打你”。

B.自己的孩子可不能這樣被別人欺負,氣勢洶洶地帶著孩子去找對方家長理論。

C.先安撫孩子,了解孩子的感受和事情的原委。如果是對方有錯在先,孩子也沒怎么傷到,會以孩子的感受為主,看看他介不介意。如果孩子覺得沒關系,就尊重孩子,不再干預,但會教他如何保護自己的安全。

8.如果孩子的班主任反映孩子最近在學校聽講不太認真,上課還說小話,學習成績也下降了,你會如何處理?

A.感覺很丟臉,質問孩子是怎么回事,把孩子狠狠批評一頓,甚至揍一頓。

B.趕緊跟老師賠禮道歉,把責任都推到自己身上,免得影響老師對孩子的印象,同時不讓孩子知道老師對他的評價,再悄悄找人給孩子補課。

C.跟老師說等孩子回來會跟孩子溝通看看是怎么回事,找到原因后,也會反饋給老師,一起幫助孩子成長。等孩子回來,先不告訴孩子老師的評價,聽聽孩子是怎么想的,看看孩子對自己的認知與老師的評價是否有差距,再看下一步如何幫助孩子。

9.如果孩子對什么都感興趣,很多興趣班都想學,但是時間又有點不夠,你會怎么處理?

A.幫孩子從中挑選2~3個興趣班。

B.既然孩子都喜歡,經濟條件允許就都報,什么時候有時間就什么時候學,上不完也沒關系,相比金錢,孩子的興趣和開心更重要。

C.多觀察,多跟孩子溝通,看看孩子到底是真的感興趣,還是受到了其他小朋友的影響,然后結合孩子的天賦、優勢以及可用時間,跟孩子商量后,保留幾個興趣班。

10.孩子突然不想上學了,你會怎么處理?

A.告訴孩子,想都不要想;或者告訴孩子上學的重要性,說服孩子。如果孩子說怎么努力都被老師批評,會告訴孩子老師批評他是為了他好,必須上學。

B.有種無力感和深深的自責感,覺得自己沒有盡到父母的責任;看看有沒有使學習更開心的學校或者私塾,給孩子換一所學校。

C.了解孩子不想上學背后的原因,理解孩子的感受,允許孩子在家休息幾天,陪伴孩子恢復上學的內驅力。

完成后統計一下,ABC三個選項分別得多少分。如果A選項得分最高,那么說明你處于傳統陪伴層次;如果B選項得分最高,那么說明你處于快樂陪伴層次;如果C選項得分最高,那么說明你處于深度陪伴層次。

深度陪伴,既要快樂也要成長

深度陪伴,既關注孩子的感受,也關注孩子的需求;既要快樂,也要成長。是的,魚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

關于“快樂教育”,我見過一些“混淆視聽”的論調,比如,“快樂教育”就是讓孩子整天玩,想干什么干什么;“快樂教育”就是不讓孩子累,不強求孩子做作業,也不用給孩子報興趣班,孩子考班級倒數第一名也無所謂,快樂就好。

這是很大的誤區。

當有人這樣去理解“快樂教育”時,其實他對陪伴孩子的認知還停留在“快樂陪伴”的層次。

其實,真正的快樂教育,并不是指孩子每天都要開開心心的,而是指孩子做一件事情是源自他的內驅力,而不是外在的強迫和要求,因此再苦再累,孩子都會帶著一顆快樂的心去面對。

你可能會好奇,那為什么“快樂陪伴”不是我們陪伴的終極目標,而“深度陪伴”才是?

這是因為,光是快樂,不足以支撐一個孩子的人生。

“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在《持續的幸福》一書里提出了幸福2.0的定義。他說實現幸福人生應該具備五個元素,分別是積極的情緒、投入、良好的人際關系、做事的意義和目的、成就感

任何一個孩子,如果只有積極的情緒,但是缺少另外四個因素,他也很難感受到幸福。

比如,有很多非常富裕的家庭,父母做生意賺了很多錢,孩子要什么就買什么,對孩子沒有任何要求和期待,只要他開心就好,但孩子卻感受不到幸福。

每個人生下來都有兩大需求——價值感和歸屬感。

如果一個孩子需要什么,父母就全部都滿足他或者代替他做了,孩子剛開始可能會很享受,但是隨著長大,他會發現,自己什么都不會,他的內心其實是會感到挫敗和自卑的。

所以當我們觀察1歲多的小寶寶時,會發現,明明被大人喂飯很舒服、很享受,張開嘴就能吃到,但是小寶寶卻偏要去搶大人手上的勺子,嘗試自己去舀碗里的飯菜,哪怕舀了半天什么都沒舀到,還弄得滿臉都是,也樂此不疲。

這就是人的本性,渴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有所成長,這個過程就是價值感的體現。

之所以很多小學生的父母會面臨“一寫作業雞飛狗跳”的問題,就是因為父母太著急,總是想直接告訴孩子要怎么做。孩子稍微慢了半拍,或者沒做好,就趕緊去提醒、糾正,甚至坐在孩子身邊,從頭到尾全程監督。這種做法剝奪了孩子自己通過努力反復嘗試、改進,最終找到做作業的節奏、從中感受價值感的機會。

所以,深度陪伴孩子的過程,其實就是把每一天的陪伴、每一個育兒挑戰,都看作有利于孩子成長的契機。當我們帶著這樣的心態去陪伴孩子時,就能夠慢慢放下對結果的要求,思考自己怎么做才能讓孩子體會到成長的感覺。

我記得有一次五一假期,樂樂忘記寫一部分語文作業,于是在假期最后一天補作業。做著做著,就開始發脾氣了,一問他,原來是因為補作業有些著急,又遇到了難題。

假設我是一位處于“傳統陪伴”層次的父母,我會怎么跟樂樂溝通呢?我可能會說:

“發脾氣能解決問題嗎?不會做就想辦法或者問人啊,你又不是三歲小孩子了!我早就提醒過你先做完作業再安安心心過假期,自己忘記了寫作業,現在趕作業又著急,這還不是你自找的?早點兒聽媽媽的話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了。”

“傳統陪伴”層次的父母想讓孩子按照他們的期待去做,特別喜歡跟孩子講道理,他們說的每一句話都指向“你要聽話”“爸爸媽媽是對的”。

假設我是一位處于“快樂陪伴”層次的父母,我會怎么跟樂樂溝通呢?我可能會說:

“都怪媽媽忘記提醒你了,不著急啊,媽媽現在告訴你答案。”

“快樂陪伴”層次的父母非常重視孩子的感受,不愿意看到孩子有任何負面情緒,所以寧愿自己去幫孩子承擔責任,也不愿意看到孩子不開心。

因為我對自己的定位是一位處于“深度陪伴”層次的父母,所以最后我是這么跟樂樂溝通的:

“樂樂,媽媽知道你很著急,因為你是一個對自己有要求的孩子,我也知道你遇到了難題有些挫敗感,因為你希望自己有能力快速完成作業。我們來看一下你遇到的這個問題。”

我先是理解和安撫了樂樂的情緒,然后一起和他解決遇到的難題。我并沒有直接告訴樂樂答案,而是告訴他這道題的答案可以通過閱讀《孫子兵法》找到。但是我們家并沒有這本書,等樂樂把其他問題都解決了,我給了他一張圖書館的借書證,讓他自己坐公交車去離家兩站路的圖書館查閱資料找答案。一個小時后,樂樂帶著他自己挑選的兩本書回到家,他說這兩本書里面有他想要的答案。

在這個過程中,樂樂不僅學會了正確看待自己的情緒,也學會了理解和接納自己的情緒,還學會了通過查閱資料來解決難題。當難題被解決后,他特別有成就感。

借由這件事情,他體驗了從“著急、抓狂、挫敗”到“有能力解決問題”的整個過程,下一次再遇到類似的事情,這個成功的體驗會讓他對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加有信心,也就不會那么容易感到挫敗和著急了。

“遇到問題不要著急,要想辦法去解決”,這個道理樂樂早就知道,但是真正讓他印象深刻的,是發生問題之后的體驗。因為再多的大道理,都不如體驗來得深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丰县| 岢岚县| 毕节市| 荆州市| 江达县| 蛟河市| 平果县| 荃湾区| 辉南县| 乐清市| 郧西县| 杨浦区| 沙坪坝区| 伊吾县| 长治市| 白山市| 阳曲县| 凤城市| 嫩江县| 遵义县| 博客| 三都| 渭源县| 思茅市| 新兴县| 湖南省| 朝阳市| 咸阳市| 白山市| 荣昌县| 佳木斯市| 霸州市| 綦江县| 大兴区| 丰都县| 德格县| 余姚市| 尼玛县| 巴彦县| 蒙山县| 阳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