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度陪伴RAP養育法
- 張楊
- 3463字
- 2024-04-15 12:16:44
前言
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英國心理學家希爾維亞·克萊爾
孩子的一切問題,都可以用深度陪伴療愈
我的第一本書《深度陪伴》出版之后,在這五年時間影響了很多家庭,不斷有讀者(主要是媽媽)通過我的書找到我,跟我表達她們的驚喜和感激。有的讀者是在逛書店時偶然翻到了我的書,有的讀者是在機場候機時偶然翻到了我的書,有的讀者是在孩子的興趣班翻到了我的書,有的讀者是在朋友或孩子老師的推薦下讀了我的書,有的讀者是在網絡上搜索與陪伴相關的書籍時找到了我的書……
這些驚喜和感激的背后,是一個個鮮活的小生命在父母愛的滋養下慢慢長大,是一個個焦慮的父母變得越來越從容淡定。
“在我女兒4歲左右時,我只顧著自己的感受,不允許孩子成長為她自己,也不愿意承認自己是錯的。不管孩子怎么哭,我總是認為孩子錯了。堅持踐行深度陪伴之后,才發現自己當初是錯的,后來才逐漸修復了跟孩子的關系。”
“以前我跟大部分媽媽一樣,焦慮、看中分數、情緒不穩定,自從踐行深度陪伴之后,我平和了很多,也自信了很多。有一天跟女兒聊完天后,女兒說,‘媽媽我喜歡現在的你,你是周圍的媽媽中最好的媽媽’,那一刻,我覺得好幸福,自己的學習和進步也被孩子看見了。”
“我很幸運,在還沒有生孩子的時候就接觸了深度陪伴這個理念。現在孩子4歲,不論是深度陪伴中倡導的玩中學,還是要關注孩子的感受,我都一直堅持在做。即便有時候孩子調皮搗蛋,我沒忍住說了孩子幾句,也會馬上覺察,然后補充一句,‘媽媽永遠是愛你的’,所以我們家孩子的安全感滿滿的。”
“有一次孩子的英語老師找我,說孩子最近成績下滑得很嚴重,上課不認真聽講,作業完成的質量很不好。我的下意識反應是有一點生氣的,但是想到了深度陪伴,馬上又冷靜下來,重新回到關注孩子的感受上。周末跟孩子一起調整了學習計劃,后來在期末考試中,孩子的英語成績提高了15分。”
“有一天11歲的女兒跟我說,有個同學的東西壞了,同學冤枉她說是她弄壞的。這些事情放在以前,她會很生氣、很難接受,但是那天她卻一點都沒生氣!孩子對我說:‘媽媽,是你一直學習改變對我的態度,讓我知道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我要做自己,不用理會別人的評價。但是,自己做得不恰當的事情就不能這樣想,要把握一個度。’第一次被孩子正面肯定,讓我在這具有挑戰、充滿艱辛與喜悅的育兒之路上充滿了動力。”
越來越多家庭的反饋,也驗證了我從一開始就堅信的,孩子的一切問題,都可以用深度陪伴療愈。
在這五年中,我的二寶雄雄也出生了,到現在已經2歲多了。老大樂樂也從書中那個喜歡問為什么、喜歡發脾氣的小寶貝長成了一個大男孩。他每天都會自主閱讀,愛上了科幻寫作、寫詩,喜歡揚琴,喜歡《我的世界》游戲,也喜歡在爸爸的指導下學習制作自己創作的游戲,喜歡思考,每天晚上睡前都會跟弟弟說“弟弟我愛你”。
每一天我都在深度陪伴我的兩個孩子長大,每一天我都在深度陪伴很多媽媽們成長,讓她們在被支持和陪伴的環境中變得越來越有育兒智慧,讓她們和她們的孩子都能得到愛的滋養。
父母應該如何陪伴孩子長大
跟很多父母一樣,我曾無數次思考過,我應該如何陪伴我的孩子長大。
回想我的童年,父母對我說過最多的話就是“要聽話”,要聽老師的話,要聽父母的話。
雖然我內心是一個“不太聽話”的孩子,但是小時候自己的力量有限,迫于大人的權威,在很多情況下還是不得不聽話。這種不想聽話又不得不聽話的影響就是,積壓了很多負面情緒。升級成孩子媽媽的這十年,我花了非常多的時間去修復我不穩定的內核以及不穩定的情緒,才讓自己從內而外長成了一個真正的“成年人”。
所以我絕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重蹈覆轍,在“只能聽話”的家庭氛圍中長大。可是如果我們任由孩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父母又容易走向縱容孩子、溺愛孩子的另一個極端。
所以我提出了“陪伴層次模型”:第一個層次是傳統陪伴,這個層次的父母會要求孩子聽話;第二個層次是快樂陪伴,這個層次的父母為了讓孩子開心滿意,甘愿為孩子做任何事情;第三個層次是深度陪伴,這個層次的父母既關注孩子的感受,也關注孩子的需求,處于這個陪伴層次的家庭才是對孩子成長最有益的。

有了這個陪伴層次模型,父母可以非常清晰地定位自己當下對孩子的陪伴層次,以及未來希望成長的方向,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不容易步入誤區。
關于陪伴層次模型,我們在第一章開篇就會詳細講述。
適合中國家庭的深度陪伴底層邏輯
傳統的親子關系是一種父母強勢、孩子聽話的關系,父母不太重視孩子的感受和需求,而這種傳統陪伴模式又與當前這個時代出生的孩子對尊重和自由表達的需求是相矛盾的,所以導致大部分孩子的問題都出在親子關系層面。
三年前,有一位媽媽找我咨詢。那時,她的孩子剛上小學一年級,不僅厭學,還在學校調皮搗蛋,讓老師非常頭疼,以至于班主任老師給她下了最后通牒,讓她在一周內帶孩子去醫院做心理疾病篩查,她非常焦急。
我幫助這位媽媽逐步分析,最后我們發現,看似嚴重的厭學情緒背后,藏著孩子渴望媽媽看見“我寫字很累”和“我需要媽媽像關注妹妹那樣關注我”的渴求,以及孩子渴望老師看見“我希望融入班級”的渴求。
在那之前,這位媽媽一直以為孩子的問題在于“做作業拖拉磨蹭”,習慣沒養好,所以不斷地去糾正孩子拖拉磨蹭的問題。方向走偏了,孩子在學校又受到了雙重壓力,最后當然就厭學了。找到了孩子的真正需求,媽媽才知道問題其實出在“媽媽和孩子的關系”以及“老師和孩子的關系”層面,方向對了,剩下的只是時間和方法的問題。
這也是很多家庭中孩子問題的一個縮影。孩子6歲以前,大多數家庭的親子關系看起來還是比較和諧的。孩子偶爾有些鬧情緒,父母即使用粗暴的方式處理,表面上看孩子也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但是一旦孩子進入小學,家庭和家庭的差距就拉開了。
越來越多的媽媽找我咨詢,孩子不想做作業怎么辦,做作業拖拉磨蹭怎么辦,孩子厭學怎么辦,甚至有的孩子出現了抑郁傾向。在這種情況下,我發現,很多父母居然還在繼續用千篇一律的“管教”思路去陪伴孩子成長。
比如,孩子不想做作業,就跟孩子一起設定一個規則,讓孩子自己說要怎么做,再配上相應的獎懲機制,如果做到了會給什么獎勵,沒做到要接受什么懲罰。
看似好像很民主,都是跟孩子商量好的,也都是讓孩子自己去體驗所謂的“自然結果”,還順便教會了孩子要學會為自己做出的承諾“負責”。但結果卻是,孩子越來越不想跟父母袒露心聲,越來越“叛逆”,越來越“討厭學習”,跟父母越來越“疏遠”。
這些父母其實非常用心,也學習過很多育兒方法,但結果依然是抓狂和迷茫,為什么?
其實問題就出在陪伴的重點和方向與孩子當下真正需要的陪伴不匹配上。比如,明明孩子這個階段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關懷,父母卻繼續給孩子設定規則并且繼續施壓,那么當然無論父母多么努力,結果都會南轅北轍。
所以我提出了“深度陪伴RAP養育法”,它可以幫助父母快速找到孩子當下真正的陪伴需求,從而讓父母在陪伴孩子過程中的每一分努力都能夠真正匹配孩子的需求。R(Relationship)代表親子“關系”,A(Aspiration)代表孩子學習和探索的內在“意愿”,P(Power)代表孩子需要發展的各項多元“能力”。本書第二章會對RAP養育法進行詳細介紹。
如何提升父母感知孩子需求的敏感度,如何辨別哪些問題是親子關系的問題,如何增強父母和孩子間的紐帶,親子關系有哪幾個要素,在本書的第三章會有詳細講述。
如何辨別哪些問題是孩子的意愿問題,內驅力有哪三個重要引擎,如何增強孩子學習的內驅力,在本書的第四章會有詳細講述。
如何辨別哪些問題是孩子的能力問題,提升孩子能力的三大秘訣分別是什么,如何提升孩子的各項多元能力,在本書的第五章會有詳細講述。
在本書第三章到第五章中,會分享深度陪伴RAP養育法的36個便捷工具,以及60多個真實案例,方便父母拿來就用。
父母現在其實不缺育兒方法,而是適合自己孩子的育兒方法。
因為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每一個育兒場景都是不同家庭文化的縮影。
父母可以把深度陪伴RAP養育法想象成一堆樂高顆粒,每一個家庭都可以根據自己的陪伴現狀,去搭建出與自己當下陪伴問題匹配的“樂高”形狀,這就是幫助大家實現深度陪伴的最匹配、最個性化的方案。
父母學會了深度陪伴RAP養育法,就能夠具備陪伴孩子成長的整體觀和系統觀。同時,父母在遇到具體的育兒挑戰時,就有能力快速精準地定位當下問題的重點和方向,讓陪伴孩子的行為有的放矢。
我相信,有了深度陪伴RAP養育法這樣一套簡單、容易入門、適合中國家庭的底層養育邏輯,每一位父母都有能力、有時間做好對孩子的深度陪伴,給予孩子最需要的愛。
現在請跟我一起,開啟深度陪伴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