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效管理
- 穆勝
- 4239字
- 2024-04-12 19:05:29
前言
五個典型HR的命運
Amanda、Bella、Cindy、Doris、Elva是國內某知名人力資源專業頂級強校的碩士研究生同學,她們在校時住在一個寢室,感情極好,被同學們稱為“五朵金花”。
畢業后,大家天南海北地就業,各自選擇了心儀的公司,十幾年過去了,基本也都做到了人力資源總監(human resources director,HRD)及以上的職位。
這一年校慶,五人返校重聚,懷念青蔥歲月。在學校的咖啡廳里,“五朵金花”在敘舊后,把關注點放到了共同的職業上,嘰嘰喳喳打開了話匣子。
“油膩”的HR年度工作計劃
學霸Amanda回到了家鄉東北,進入一家傳統制造業企業,一步一個腳印做到了HRD。
這家企業的人力資源工作一直按部就班,高情商的說法叫“規范性強”,低情商的說法就是“土味十足”。
又到了年末,直管人力資源部的企業老板例行聽取明年人力資源工作計劃的匯報,還沒聽完就癟起了嘴:“Amanda,聽起來,明年的工作還是今年的干法嘛。這市場變化、戰略調整、業務重構,整得我們管理層和業務部門都熱血沸騰,你這里是一如既往很‘穩定’嘛。”
Amanda聽出老板話里有話,但又無言以對。要說市場、戰略和業務的變化,自己也看到了,也有點熱血沸騰,但看到了趨勢的“面”,不等于明確了行動的“點”。等自己明確了行動的“點”,業務早就干得熱火朝天了,這種尷尬期真的讓人難受。而且,按照自己十幾年的專業經驗,人力資源工作不就應該這樣按部就班嗎?那些可以突破、賦能業務的“點”在哪里呢?
無處發力的人效提升項目
和Amanda上下鋪的Bella選擇了一條截然不同的職業路徑,她南下深圳,進入了一家中等體量的高科技公司,一路成長,也做到了HRD。
都說“深圳速度”,Bella能夠一路成長,正是因為對老板的需求能快速理解、快速落地。在讀研期間打下的扎實基礎幫到了她,老板要做職級體系、績效考核、薪酬調整,她都能第一時間理解,并弄出個80分的東西。在起初幾年的創業期,老板對她都是贊不絕口——“不愧是科班出身!”
最近兩年,Bella卻犯了難。經濟增長進入存量時代,高科技公司的日子也不好過,技術特長轉化為商業結果并不是順理成章的事。老板開始抓效率,而他最關注的就是人效(HR efficiency,人力資源效能),老板說:“科技公司最核心的就是人,人的效率提高了,公司的效率就提高了。”
話是沒錯,但Bella卻并沒有太多的思路。自己公司的人效衡量該制定什么指標,究竟是高了還是低了,應該用什么思路去突破……也只能憑經驗先做起來,卻越做越模糊。老板看不到基于數據的判斷和思路,他越來越不滿了。
套路化的人力資源規劃
在寢室里常常神龍見首不見尾的Cindy被稱為“lucky girl”(幸運女孩),她一路順風順水。畢業后,她就地就業,選擇了一家離家近的初創互聯網公司。
這家公司最初一直平平穩穩,Cindy的職業生涯雖然穩定上升,但也只能說是波瀾不驚。近幾年互聯網風口到來,這家公司突然得到多輪融資,而后上市了。Cindy的職位也水漲船高,變成了一家中型互聯網公司的人力資源副總裁(human resources vice president,HRVP),風光一時無兩。
最近,“lucky girl”卻犯了難,公司發展得太快,人才補給跟不上。本來,公司不缺錢,互聯網公司的通用做法就是瘋狂挖獵,用錢“買人”。但大量引入的人才卻未能順利融入,并沒有產生相應的效果,加上互聯網產業紅利漸漸消失,老板對組織和人的問題就更加關注了。老板說:“現在的問題是,業務依然必須快速發展,但我們可揮霍的本錢少了,不能再用過去太‘浪’的方式來建隊伍了,我們應該有科學的人力資源規劃。”
Cindy好歹是科班出身,人力資源規劃還是懂的,無非就是兩部分:一是組織與人力資源盤點,二是人才隊伍建設和人力資源職能規劃。問題是,對自己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盤點出來的信息,老板根本無感,對后面的規劃就更看不上了。
老板說:“你告訴我的都是我知道的,你盤點出來的這些數據根本無法輔佐CEO做決策。我問你,就算不做這個盤點,你的規劃是不是也能出來?那你的規劃不就是套路嗎?”
進退維谷的組織變革
Doris稱自己是勞碌命,在家里是長女,為弟妹們操心,在學校是學生干部,為班級操心……進了西部地區一家傳統大型企業,一路做到組織開發(organization development,OD)總監,卻又碰上了讓HR們聞風色變的組織變革。
當然,組織變革都能理解,企業幾十年歷史了,部門墻、隔熱層、流程桶、真空罩……大企業病的癥狀一個不少,“內卷”到極致。而且,如此船大難掉頭,自然缺乏市場競爭力,老板當然想要變革了。
對于組織變革的風險,深諳人性的老板思考了很多,他向Doris拋出了問題:“我們的組織要不要變革?一定要!但我們哪里有問題,要往什么方向變革?什么能變,什么不能變?先變什么效果來得快,后變什么要打攻堅戰?這一系列問題都必須先回答清楚。”
Doris嘗試用自己在企業十幾年的經驗拋出了“組織僵化”“人員老化”“文化陳舊”的判斷,看似挺有道理。老板卻直接打斷:“不要說這些我都知道的事了,哪個大企業沒有這些問題?你是科班出身,給我點信息增量,用數據說話,讓我在進行這高風險系數的變革時心中有譜!”
HR數字化轉型,我會被機器打敗?
Elva是大家的老大姐,一向穩重的她聽完大家的故事,最后才緩緩開口:“你們考慮的是人力資源專業怎樣才能更有價值,而我考慮的是人力資源專業會不會死掉。”
這句大膽的發言居然讓在場所有人愣了十幾秒。
原來,Elva所在的企業雖然是實體企業,卻是最早引入數字化轉型的一批。最開始,所有人都以為數字化轉型只是做加法,從而提升效率,誰也沒有想到,這種轉型居然從根本上改變了企業的運作方式,也波及了幾乎所有的業務。
在業務上,研、采、產、銷各個板塊都打通了數據鏈條。舉例來說,把客戶需求、生產排產和備料情況一匯總,備料還沒用完,企業就直接向供應商下單了,完全是無縫銜接,原料庫存降到了最低。
業務流改完了,就輪到資金流和人才流。老板的邏輯很簡單:“穆勝博士有個觀點我很認同——做生意就是人效和財效兩大邏輯,無非就是投入多少人和錢追求多少業務結果。Elva你是首席人力資源官(chief human resources officer,CHO),對于不同的業務應該投入的編制和人工成本,你們HR有什么見解呢?”
精通選用育留的Elva完全沒有從這個角度思考過問題,一下子被問住了,只能說:“我們一定狠抓人效,嚴格控制編制和人工成本。”老板不悅:“這樣龜縮,業務都被你們管死了。”旁邊的數字化轉型總監說了一句:“HR可能對這些數據不太理解,沒事,我們部門下一步就會推動職能體系的數字化轉型,數據進模型,很快就有專業判斷了。”
Elva對姐妹們一字一句地說:“那一刻,我突然發現,‘發展’并不是自己面臨的最大挑戰,‘生存’才是。高維世界的文明毀滅你,與你無關。”
最后一句話來自《三體》,“五朵金花”都沉默了……她們曾經豪情壯志,卻突然發現自己引以為豪的專業沒有任何數據化依托。問題是,缺乏數據依托,人力資源專業還是一門專業嗎?
“五朵金花”的故事,也是大多數HR的故事,這不僅是人力資源專業的尷尬,更是企業和老板的無奈。人力資源專業缺乏數據基礎,似乎是一切的根源。但我要提醒的是——數據重要,卻不要為了數據而數據。
企業獲得的人力資源數據,是對人力資源專業深度理解后自然而然的結果。這種深度的理解,應該來自人力資源效能這個視角,只有從這個視角切入,人力資源數據才會成為推動經營的“利器”,否則就只會是讓HR們自嗨的“花瓶”。
正是基于這一理念,我規劃了“穆勝人效三部曲”的出版計劃,持續闡述我在人力資源專業上的全新世界觀。
在2021年出版的《人力資源效能》[1]一書中,我初步引入了人力資源效能的概念,闡述了這個概念對企業人力資源工作的戰略級作用。事實上,確定企業的人力資源效能追求,就是在制定人力資源戰略,就是人力資源工作推動經營的支點。在此基礎上,我引入了人力資源經營價值鏈模型,說明了“(選用育留)職能—隊伍—效能”的因果鏈條。我的方法論建議是,通過這個鏈條制定人力資源戰略地圖,而后將地圖里的每個部分量化,就能夠形成精準監控人效變化的“人力資源效能儀表盤”(HR efficiency dashboard,HED)。
在這本《人效管理》中,我依然堅持人力資源效能的核心地位,但也給這個知識體系帶來了新的內容:一是以更純粹的生意語言來描述人力資源專業;二是為這個方法論體系注入了更純粹的數據化邏輯。就前者來說,人力資源的選用育留不再是標準或規范,而是應該完全服務于生意,必須產生經營價值;就后者來說,從制定人力資源戰略,到延伸出人力資源戰略地圖,到細化為人力資源戰略規劃,再到人效管控和職能優化……都不再允許基于經驗進行單純的邏輯推演,而是應該完全基于數據進行精準診斷和干預。這意味著,本書旨在將人力資源專業由過去的“專業語文題”,變成更加徹底的“經營數學題”。這也意味著,本書將要把讀者進一步從“理念”帶入“實踐”。
本書分為三個部分。
上篇是“人效管理理念”。介紹了人效對企業經營的重要意義,明確了關注人效是驅動企業的重要抓手,賦予人效管理以經營意義,明確了人力資源專業應該且可能創造經營價值。在此基礎上,通過辨析人效管理的誤區和梳理人效管理的三個難點,勾勒出了人效管理的模式框架。
中篇是“人效管理方法”。介紹了人效管理的“數據診斷—戰略制定—人效規劃—隊伍規劃—職能規劃—人效管控”六部曲方法論。其中,每一步都基于嚴謹的工具模型和數據分析,推演出下一步的行動方向。從數據到行動的邏輯,也讓人效管理成為一臺精密的儀器,使HR們能夠以人效為支點來推動經營。
下篇是“人效管理實戰”。介紹了企業如何將人效管理的理念和方法運用到實踐中。我們考慮企業的意圖和實際情況,給出了從簡潔到完整的幾種模式選擇,同時給出了導入人效管理的完整步驟,并在每個步驟上提示了風險。
除此之外,我還精心選擇了三篇文章作為附錄。
第一篇用26家大廠的數據,揭示了業界標桿們對于HR數字化能力的要求,實際上就是在提醒涉足這個專業的老板和HR們不要再恐懼“數學題”,因為趨勢如此,避無可避。第二篇用一個人力資源數據化的指標范例(人才成長指數,TDI),說明了應該如何推動人力資源由“語文題”變成“數學題”,實際上是為了打消老派專業人士關于“人力資源領域能否實現數據化”的疑問。第三篇則給出了一個成功的企業(谷歌)案例,說明了先鋒者是如何破解人力資源數據化難題的,實際上是為讀者注入信心,讓大家感覺“不妨試試,我們應該也可以做到”。
這三篇談人力資源數據化的文章,與本書主題高度一致。我們確信,只有在數據中尋找真相,才能發現人效提升的巨大空間。人效管理,從本質上看是一場與數據親密接觸的游戲!
讀完全書后,讀者們不妨再重讀“五朵金花”的故事,將自己代入角色。想想,如果你擁有本書提供的方法論,能否把五類尷尬變為機會,為這些僵局帶來新的變化?
[1]本書已由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