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暗流涌動!(一)求收藏!求推薦!
- 西漢:我真沒想白嫖網友的點子
- 江上獨釣翁
- 2374字
- 2024-01-01 13:33:10
--
待膠西王屏退左右后,應高跪坐在膠西王面前道:“吳王因與皇上有舊日的仇怨,不得輕易離開藩國去往其他地方,特派我來向膠西王轉告他的心意。”
膠西王暗自一笑,“說吧!”
“皇上重用奸臣,聽信讒言,意欲削藩,大漢諸藩國的領土都會被朝廷相繼收回,與藩王接近之人都會被冠上罪名而被抓捕,只怕不久,諸位藩王就只剩下一個名號而已,
俗話說:吃完了米糠,就會吃到米粒。吳與膠西都是有名的諸侯國,如今都被朝廷盯上,恐怕以后都是不得安寧了,吳王身體有恙,已不上朝拜見天子二十多年,常擔心被人猜疑,不能自辯清白。
即使自縛向朝廷屈膝請罪,恐怕都不會被諒解,我私下聽說大王您因賣爵而獲罪,但這賣官自古就有,哪里需要朝廷如此大動干戈?分明是早就計劃好的!”應高將早已想好的話緩緩道出,
應高的話讓膠西王深有感觸,膠西國不過一塊小小的地方,還能怎么削,只不過是朝廷一早就想好的計策罷了,
點點頭,劉卬道:“是這么回事,那你們吳王打算怎么辦?”
見膠西王已經被自己調動了情緒,應高趕緊趁熱打鐵道:“同利者相恨而不助,同惡者相近惡同惡,同道者性相近也,吳王認為如今藩王都有相同的憂患,希望借此時機,順應天道,一同起事,為我大漢除去禍害!
不知大王您是什么想法呢?”
造反?應高話還沒說完,劉卬就明白了他的意思,大漢如今才安分多少年?又要起干戈了嗎?他的內心十分惶恐,
“我本漢室子孫,怎能將兵戈指向天子?削藩雖然勢不可擋,但朝廷也沒有說要將我等處死,怎能一怒之下就造反呢?”
應高情緒激動,希望說服膠西王,“大王,御史大夫晁錯迷惑天子,削藩勢必將諸藩國國土一步一步收歸朝廷,而你的臣子也都有可能會被因為一些罪名而處死,長安里的大臣對晁錯也是一片怨言,
《削藩策》一旦執行,沒有一個藩王可以躲得過去,諸侯肯定不會服從,這是大勢所趨,如今舉目所望,何處不見天災?處處皆有人禍,天道無常,但縱觀歷史,那些王侯將相不都是在這個時候站起來的嗎?
只要諸位大王聯合,足以抗衡大漢,所到之處莫敢不從,大王,你只要點一下頭,事成之后即可平分天下!”
劉卬咬緊后槽牙,不敢輕易答應,大世到來,誰又知道自己是踩在別人身上登頂的那批人,還是被登頂之人踩在腳下的那批人呢?歷史總是充滿不確定性。
正如秦末時期,群雄并起,實力最強的霸王項羽還不是被高皇帝搞死了?高皇帝自登基以來,在龍椅上就沒坐熱過,不是在打仗就是在打仗的路上,
登臨皇位,內憂外患的壓力才會真正成型,北部匈奴還在對大漢虎視眈眈,又豈是那么容易的?
“可還有其他藩王答應?”劉卬試探道,
“如今吳楚兩國勢大,削藩肯定少不了楚國,我家大王已經和楚王通氣,楚王表示只要吳王一起,楚國必然響應?!睉咚伎剂似瘫銓δz西王回答,
“你一路從吳國過來,路過楚國,又路過朝廷所管轄的地域,你的行動朝廷不會警覺嗎?我看還是有待商榷?!?
“額,這個...”應高有些失策,“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但我家大王的心意希望您能明白?!?
“好了,你先回去吧!”劉卬下了逐客令,
應高以為膠西王沒有答應,“那?”
“吳王的心意我知道了,到時候看吧!”劉卬隨口敷衍了一句,既不明確,也不拒絕。
應高聽罷只得告辭回了吳國,
劉濞聽了應高的回復,也對膠西王的態度不太滿意,
“大王,我們應該不光從膠西王這里下手準備,還要聯絡其他藩國,而我在與膠西王談話時,騙他說是我們已經聯絡楚王,所以我們應該再去聯絡楚王!”應高緩緩道,
“沒錯,楚國的力量也是非常重要的,你再跑一趟楚國,看看楚王是什么態度?”劉濞想了想道,
楚王劉戊乃是高皇帝的弟弟楚元王劉交的孫子,楚夷王劉郢客的兒子,和皇上劉啟是同輩堂兄弟關系,他的藩國是現今最大的諸侯國,實力非常強大,
吳楚皆處東部膏腴之地,經過這么多年的積累,朝廷想不擔心都難。
應高再次帶著禮物前往楚國面見楚王。
...
未央宮承明殿!
經歷了一段時間的醞釀,削藩的消息傳遍了全國各地,長安城明顯感到諸藩王間暗流涌動!
“如今我大漢各處出現不同于尋常的現象,天災人禍,數不勝數,朝廷欲要從速處理,則必要快刀斬亂麻,削藩不是為了削藩而削藩,是為了朝廷更好的對地方的進行扶持,
現在外面傳成什么樣了?說朕要殺盡藩王,將藩國一應收回朝廷管理,朕什么時候說過這個話了?一派胡言!即日起,《削藩策》正式執行,諸藩按此執行,你們還有什么好說的?”劉啟將醞釀許久的脾氣發了出來,給那些圖謀不軌的人下馬威。
皇上問話,大臣不敢直接妄論,劉啟看沒人說話,便叫晁錯出來立靶子,“晁錯,你再來說說這《削藩策》,我看是有人還不懂!”
“諾!”晁錯道,
二人組演戲,群臣是敢怒不敢言,且今日看皇上是鐵了心了,不過還得看具體是怎么處理,一會少不了爭執。
“大漢建國以來,分封諸多王侯,說是大漢子民,實則群分天下,如今同姓諸王占有天下三分之二的土地和人口,朝廷才占了三分之一,
我漢室分封諸王的初衷乃是以諸王拱衛天子為中心,輔佐天子壯大朝廷,如同仆臣一般,但如今諸王完全摒棄我漢室初衷,對藩國的治理方式肆意妄為,
擅自生殺奪予,不顧朝廷律法,儼然將藩國當成了自己的私有財產,許多事情還不報送朝廷,甚至部分藩王無視皇權,不入朝覲見、不入朝供奉、也不看望皇太后,
長此下去,律法不能落實,遲早會發生不利于朝廷的事情,乃至于諸王造反,大漢形成諸國戰亂之局,屆時匈奴趁虛而入,大漢危矣!”晁錯將自己對諸王的看法如數家珍般道來,
雖然晁錯說的很有道理,但是這一刀下去,諸王不亂才怪,大臣紛紛交頭接耳對此議論,
“這不是挑起事端嗎?”
“安定了這些年,又要動蕩了嗎?”
“這可如何是好啊!”
丞相陶青主動擔起了這個擔子,站了起來道:“陛下,自高皇帝之時起,我大漢對內就以無為平和之政治理,都未曾主動削藩,反倒是有居心叵測之異姓王反叛,
如今我大漢所剩藩王皆與陛下是骨肉之親,且不曾聽聞藩國有什么造反的消息,臣以為應以和為貴,對諸藩王的處罰應把握分寸,
現在大漢安定,晁大人此言無異于有挑唆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