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講“證”不講“病”?
眾所周知,中醫藥治療的特點是辨證論治。我們一直在強調,不同患者的證型不同,要對證用藥。而一提到“病”,大家想到更多的就是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壓這樣的西醫疾病。這就形成了中醫講“證”,西醫講“病”的印象。
那么,事實是這樣嗎?中醫有沒有“病”的概念呢?
這里先給出結論:這種印象是不對的,中醫也講“病”!
原因很簡單,想想看,“病”是個中國字,并不是音譯的外國字,存在和使用很多年了。所以,“病”本身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概念。所以,發源于中國傳統文化的中醫,肯定會涉及“病”這個概念,中醫一定講“病”。
只不過,西學東漸以后,第一批翻譯家把西方的disease這個詞與中文的“病”聯系起來,于是有了現在的糖尿病和冠心病等概念。
那么,“病”的最初含義是什么呢?
根據《說文解字》的記載,“病,疾加也”,病就是疾痛加重后呈現的狀態,是一種比較重的疾病狀態。《周易·說卦》中有“坎為心病”。《左傳·襄公十九年》中有“疾病而立之”,都是這個意思。
所以,“病”作為一個概念,本身就用于描述較為嚴重的身體不適感。
實際上,與現在強調的“辨證論治”不同,古代的傳統中醫經典著作,都在講“病”。
比如,醫圣張仲景所著的《傷寒論》,全書講的就是6種病,分別是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太陰病、少陰病和厥陰病。在講到桂枝湯這個方劑時,原文為: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講到小柴胡湯這個方劑時,原文為: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仔細看看,這些都是“病”。所以,有學者提出,其實《傷寒論》不應該是六經辨證體系,而是六病辨證體系。
再比如,公元610年官方編纂了一本中醫經典著作,叫《諸病源候論》,是我國第一部論述各種疾病病因、病機和證候的專著。在這本書中,詳細論述了風病、虛勞病、傷寒病、咳嗽病、腹痛病等67種“病”的相關內容。
仔細看看,這本診斷學的重要著作,講的也都是“病”。
即使在現代的臨床診療實踐中,中醫“病”的概念也十分常見。
例如,復方丹參滴丸的說明書,在功能主治項下描述為:活血化瘀,理氣止痛。用于氣滯血瘀所致的胸痹,癥見胸悶、心前區刺痛;冠心病心絞痛見上述證候者。什么是“胸痹”?其實這就是中醫病名,與現代醫學角度的冠心病心絞痛類似。
又如,金芪降糖膠囊的說明書,在功能主治項下描述為:清熱益氣。主治氣虛兼內熱之消渴病,癥見口渴喜飲,易饑多食,氣短乏力等,用于輕、中型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什么是“消渴病”?其實也是中醫病名,與現代醫學角度的糖尿病類似。
所以,中醫不僅講“辨證”,也講“辨病”,大量“病”的概念出現在中醫古籍里。在臨床治療過程中,病證結合,做到更為精準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