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禹國剛:新中國第一家證交所在羅湖誕生

舉家南下深圳,心里覺得來對了

我1944年生在陜南,長在關中。1964年以考區第一名的成績考入西安外國語學院(現西安外國語大學),在校6年,專業從俄語轉到日語,1970年畢業參加工作。

來到深圳之前,我在銅川礦務局辦過礦工報,之后相繼在兵工廠、飛機制造廠、制藥廠工作過。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的一個廣東親戚寫信給我,勸我來深圳。當時,我已過而立之年,而且58.5元的月工資在陜西也算是較高水平。但是他的一句話打動了我。他說你別看現在的深圳還很“荒涼”,但是它未來會大有發展。

1981年的春節假期,我們一家人來到了深圳。從深圳火車站走出來,一路看去,當時的羅湖區連三層高的小樓都很少,到處是田地和水溝。深南路彎彎曲曲,坎坷不平,最寬處也只能讓兩輛解放牌大卡車勉強通行。

到了過年那幾天,小孩子在院子里玩,一開始還穿著毛衣,玩到熱的時候,連毛衣都脫了,就穿個T恤衫到處跑。深圳對我來說最好的一點就是冬天不冷,我希望孩子在這里念書,不要再凍手凍腳了。

當時深圳熱火朝天的建設場面也深深感染了我。我在心底認為:這地方好!來對了!

成為新中國第一批選派到日本學習證券的留學生

我來到深圳以后的第一個工作單位叫愛華電子公司,它是電子工業部在深圳的第一家公司,也是當時深圳的一家大型國企,我在公司任黨委秘書兼日語翻譯。

離開校園的十余年里,我一直堅持學習日語。來到深圳后,更是出于對知識的追求,廣泛閱讀。深圳毗鄰香港,我得以接觸到很多金融方面的書。我當時并沒有期望有一天這些知識能派上用場,然而機會總是垂青于有準備的人。

1983年,由中日友好團體出面,在中國招考兩名懂得日語、兼通金融的青年人去日本學習證券和證券交易。我考取了其中一個名額,成為改革開放后第一批被選派到日本學習金融證券的留學生之一。

1984年春天,禹國剛(左一)在東京交易所學習

1983年,我們踏上了日本東京的土地,開始了留學生活。1984年,日本《朝日新聞》知道了我們前來求學的消息,表達了采訪意愿。我在得到上級批準之后接受了他們的采訪。當時日本記者問我,你覺得學了證券和證券交易,回去能用得上嗎?我答,學習證券業務,不會白學的。

1984年我學成回國了。回國伊始,我回到愛華電子公司,擔任經理。

令我沒想到的是,當初我人還在日本時,香港、深圳等地的媒體,甚至《參考消息》都對《朝日新聞》的那篇報道進行了轉載。雖然我回到深圳后,暫時由于客觀環境而學非所用,但是很快就有了學以致用的機會。不久之后,我從愛華電子公司調到中國銀行深圳分行的國際信托公司,后來又在分行金融調研處擔任副處長。

深交所先行先試率先開始集中交易

1986年,深圳市政府頒布《深圳經濟特區國營企業股份化試點暫行規定》。1988年6至9月,深圳舉辦了第一批資本市場培訓班。

1988年11月,深圳資本市場領導小組成立,我從中國銀行深圳分行調出,開始擔任深圳資本市場領導小組下面的專家小組組長。

一開始專家小組就在我家的客廳里面辦公,我們幾個人研究如何開展好工作。后來我從中國銀行深圳分行家屬院借了一套地下室作為辦公室,還借了鍋碗瓢盆,于是這個地下室也成了食堂。我們辦公用的桌、椅、板凳,也是向中國銀行深圳分行借的。我們從武漢大學借來的幾個研究生就住在這個地下室。

為了籌辦深交所,從1988年開始的一年多里,我們專家小組移植借鑒境外相關的法律法規,光翻譯的境外的公司法、證券法、投資者保護法、會計制度、證券交易所各項業務規則等英文資料就有200多萬字,寫成對應的中文法規規章也有30多萬字。這些成果最終匯總成一部規則大全——《深圳證券交易所籌建資料匯編》,因封面為藍色簡稱“藍皮書”,它成為打造深交所的“藍圖”。

1989年11月15日,深圳市政府下達了《關于同意成立深圳證券交易所的批復》,并指定我和王健主持深交所籌建工作。

1990年1月,深圳證券交易所籌備小組在位于羅湖區的國貿大廈3樓正式掛牌辦公。8月22日,我和王健被深圳市政府任命為深交所副總經理,先是王健主持工作,后來又輪到我主持工作。

1990年7月,深圳證券交易中心交易員培訓留影

那時候,社會上對證券交易所仍存在反對聲音。但面對股票“黑市交易”等問題,我們認為深交所必須盡早開業。在市委領導支持下,1990年12月1日,深交所率先開始集中交易。

于是,新中國證券市場的第一聲交易鐘聲在位于羅湖區深圳國際信托大廈15樓的深圳證券交易所大廳敲響。穿著“紅馬甲”和“藍馬甲”的工作人員迅速投入工作,深交所就這樣誕生了。

首日只開了半天市。從上午9點開市,到中午12點收市,一共有5筆交易——安達股票成交了8000股。

深圳證券交易所既是新中國第一家集中交易的證券交易所,也是第一家按照國際慣例規范化操作的證券交易所。

它誕生在羅湖,揭開了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輝煌篇章。

深圳證券交易所率先開始集中交易,就是深圳進行的大膽的探索?,F在想起來,當時整個開業過程很不容易。必須“摸著石頭過河”,沒有任何退路可言。后來交易非常順利,我們懸著的心終于放下來了。

1990年12月1日,深交所率先開始集中交易。圖中左一為禹國剛(資料圖片)

深交所的創建無論從羅湖、深圳還是全國金融改革開放的角度來說,都具有里程碑意義。我認為,深圳的高速發展以及城市地位的鞏固,離不開金融產業的帶動。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深圳資本市場的發展,就沒有深圳的今天。

與深交所同人共同努力開創“四化”

在改革開放大潮中,在各級政府的領導和各方力量支持下,我帶領團隊共同創建了深交所。1990年至1995年,我任深圳證券交易所副總經理。在1992年至1993年任法定代表人主持工作期間,制訂并實施深交所的“四化”發展規劃,即交易電腦化、交收無紙化、通信衛星化、運作無大堂化,使深交所在這一領域保持著世界一流水平,處于領先地位。

1992年2月25日,我們全面實現了交收無紙化。也就是使用電子記賬,沒有股票這一張紙了。早在1988年11月我們翻譯海外證券市場英文資料時,就已經知道新加坡證券交易所發明了交收無紙化這一現代化的交收模式。假如我們還用實物股票這張紙,那么當時深、滬兩個交易所3000多只股票,每天光股票的真偽都沒法辨別。深交所成立之初就如同一張白紙,可以寫最新最美的文字,畫最新最美的圖畫。于是我們把新加坡證交所發明的這一交收模式拿來使用了,實現了跳躍式發展。

1993年深交所實現了運作無大堂化。我們通過大型計算機網絡和衛星通信系統,把深圳幾十家證券部和全國各地的證券商全部跟深交所聯網,這樣證券部就不需要再派“紅馬甲”進駐交易所,而是從證券部直接報盤進入深交所自動撮合系統,自動成交。

1993年4月13日,深交所發明創造的證券衛星通信系統開始傳播股市行情和成交回報。更新后的衛星通信系統具有雙向傳遞行情、成交回報和委托報盤三種功能。通信衛星化以后,不管你是在云貴高原、青藏高原還是全球其他地方,都可以和深交所聯網,進行安全、高效、低成本的股票集中交易。

1993年7月30日,深交所TANDEM大型計算機網絡自動撮合交易系統正式推出,我們斷然摒棄了傳統的交易模式,逐漸實現了交易電腦化。

這“四化”發揮了巨大的技術支撐作用,使深交所成為2010年和2017年全球IPO(首次公開募股)融資金額名列第一的資本市場。在我主持深交所工作期間,深交所同人共同努力開創的這“四化”是中國人的光榮,是大家的功勞,也是深圳無數創新故事中的一個縮影。

1995年,我從深交所法定代表人的崗位上退下來,轉入國內外股市發展趨勢研究,2000年上調到中國證監會政策研究室工作。

被授予“改革先鋒”稱號

我碰到了一個好的時期,碰到了改革開放,來到了作為中國改革開放試驗田和窗口的深圳經濟特區,又碰到了許多有魄力、有擔當的領導,能夠使我將所學的知識奉獻給國家。

2018年12月18日,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黨中央、國務院表彰了100名“改革先鋒”,我是其中之一,被評價為“資本市場發展的實踐者”。中國證監會也發來了賀信。其實,這個榮譽不僅屬于我個人,更是屬于中國資本市場。有千千萬萬的人,為打造中國資本市場付出了努力,做出了貢獻,我只是其中的一個代表,做了應做的事,盡了該盡的力。

羅湖是深圳改革開放策源地,深圳證券交易所也誕生在羅湖。我這輩子最高興的,就是能在時代的際遇里,在羅湖這片熱土上奮斗拼搏,為創建深交所和深交所的發展付出了個人的小小力量。

今天,羅湖區正在搶抓“雙區”驅動、“雙區”疊加、“雙改”示范等重大戰略機遇,高質量建設“灣區樞紐、萬象羅湖”。衷心祝愿羅湖在新時代發展得越來越好,為續寫更多“春天的故事”貢獻羅湖新篇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光泽县| 台中市| 潢川县| 逊克县| 钦州市| 饶阳县| 疏勒县| 肃南| 新宾| 积石山| 宁安市| 湟中县| 忻州市| 晴隆县| 吉木萨尔县| 涿鹿县| 金阳县| 乌鲁木齐县| 清丰县| 常州市| 萝北县| 中西区| 崇州市| 尼木县| 崇左市| 乐平市| 驻马店市| 南安市| 恩施市| 通辽市| 册亨县| 桐乡市| 台中市| 呼和浩特市| 玛曲县| 友谊县| 祥云县| 卫辉市| 志丹县| 琼海市| 镇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