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哪有什么天生好感,贏就贏在和氣》:和氣者贏人心,處處好人緣
- 人生三氣:贏在和氣、毀在脾氣、成在大氣
- 安然之編著
- 12098字
- 2023-12-20 18:08:37
吸引人心的秘密
一個人如果能時時對人懷著善意,對他人表現出關愛和和善,那么他自身的吸引力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大增。
性情溫和的人,往往能贏得他人的歡迎,也能得到他人的扶助。有些商人雖然沒有雄厚的資本,卻能吸引很多顧客,他們的事業與那些資本雄厚但缺少吸引力的人相比,進展必定更為顯著。
在社交上,如果你能處處表現出友愛與和善的精神,樂于助人,那么就能使自己猶如磁石一般,吸引眾多的朋友。而一個只肯為自己打算的人,會到處受人鄙棄。
慷慨與寬宏大量也是獲得朋友的要素。一個寬容大度的慷慨者,常能贏得人心。
在社交上,還應說他人愛聽的話,在談話和做事的過程中,要發現他人的長處,而不去揭露他人的短處。那種習慣輕視他人、喜歡尋找他人缺點的人,是不可信賴的人,也不值得結交。
輕視與忌妒他人往往是一個人心胸狹隘、思想不健全的表現,也是一個人思想淺薄的表現,這種人不但不能認識他人的長處,更不能發現自己的短處。而有著健全的思想、對人寬宏大量的人,不但能夠認識他人的長處,更能發現自己的短處。
好多人之所以不能吸引他人,是因為他們的心靈與外界是隔絕的,他們專注于自己。與外界隔絕的時間長了,便足以使自己陷于孤獨的境地。
有這樣一個人,幾乎人人都不歡迎他,但他自己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即使他參加一個公眾集會,人人見了他也都避之不及。所以,當別人互相寒暄談笑、大家其樂融融之時,他一個人在屋中的一個角落獨處。即使偶然被人家注意,片刻之后,他也依舊孤獨地坐在一邊。這類人好似冰塊一樣,就像沒有吸引力的磁石。
這個人之所以不受歡迎,在他自己看來是一個謎。他具有卓越的才能,又是個勤勉努力的人,每天工作完畢后,也喜歡和同伴們在一起說說笑笑,但他往往只顧到自己的樂趣,而常常給人以難堪,所以很多人一看到他就避而遠之。
但他未曾想到,他不受歡迎最關鍵的原因在于他的自私心理,自私乃是他不能贏得人心的主要障礙。他只想到自己而不顧及他人,一刻也不能把自己的事情擱起,來談談他人的事情,每當與別人談話時,他總是要把談話的中心集中在自身或自己的業務上。
一個人如果只顧自己,只為自己打算,那么就沒有吸引他人的磁力,就會使別人對他感到厭惡,就沒有一個人喜歡與他結交往來。
如果一個人真正對他人感興趣,便有吸引他人的力量,而且對他人吸引力的大小,與對他人感興趣的程度成正比。怎樣才能對他人感興趣呢?主要是要能夠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能夠推己及人,給他人以深切的同情。
其實,人生最大的目標,并不應限于謀生賺錢,更要把我們內在的力量、我們的美德發揚出來。這樣,我們自然就會具有吸引他人的力量。
一個人要真正吸引他人,應該具有種種良好的德行。自私、卑鄙、忌妒都不能贏得人心,非但不能贏得人心,還會招人厭惡。所以,我們應該多給他人以關愛、同情、鼓勵、扶助,這些東西不會因為我們的付出而減少,給別人越多,我們反而會收獲越多。
關照,最有力量的交際方式
杰西克·庫思是一個美國黑人,那時他在美國一家沒什么名氣的小報社里當記者。因為種族歧視,他在那家報社中四面楚歌,受人排擠,與別人交往更成了最令他頭疼的事情。哈默是著名的美國石油大王,他那時的名聲早已享譽世界。這家小報社的總編派出幾位記者去試試看能否采訪到哈默,希望能以此作為賣點,提高報紙的銷量。
杰西克便是被派遣出來的記者之一,他在心底默默立下誓言:這篇稿件一定要自己獨立完成,讓他們不敢再輕視自己。
那天深夜,杰西克終于等來了時機,他成功攔住了哈默,并懇請哈默接受自己簡短的采訪。
對于杰西克的軟磨硬泡,哈默沒有生氣,只是和顏悅色地說:“改天吧,我有要事在身。”
但好不容易等來機會的杰西克怎么可能就這樣放過他?
哈默在無奈之下,只好答應回答他一個問題。杰西克反復思索了一下,想到了一個非常敏感的話題,于是他問道:“為什么前一陣子閣下對東歐國家的石油輸出量減少了,而您最大的對手對那些國家的石油輸出量卻有所增長,這與您如今的身份似乎并不相符?”
哈默依舊不慍不火,平靜地回答道:“關照別人就是關照自己。那些想在競爭中出人頭地的人,如果能明白只需要付出些許理解與大度來關照別人,就能獲得意料之外的收獲的道理,那他們一定會后悔不迭。關照,是一種最有力量的方式,也是一條最好的路。”
采訪結束后,杰西克還一直呆呆地站在那里,悵然若失。他覺得哈默的話大概只是在故弄玄虛來敷衍自己,當然那次采訪也沒有收到預想的效果。杰西克一直耿耿于懷,想要弄懂哈默那番不知所云的話的含義。
直到10年后,他在有關哈默的報道中讀到這樣一段故事——哈默在成為石油大王之前,曾經當過一陣子的逃難者。某年冬天,年輕的哈默跟著同伴們一起流亡到美國南加州的一個名叫沃爾遜的小鎮上,在那里,他結識了善良的鎮長杰克遜。
毫不夸張地說,杰克遜鎮長影響了哈默的一生。
那天,冬雨霏霏,鎮長門前的花圃旁的小路變成了一片泥淖。于是行人就從花圃里穿過,花圃也因此變得凌亂不堪。哈默看到這樣的情景覺得很可惜,便沖進了冬雨中,獨自看護著花圃,讓行人從泥淖中穿行。這時出去半天的鎮長笑盈盈地挑著一擔爐渣鋪在泥淖里。
爐渣鋪好后,人們便不再從花圃里穿行了。哈默愣住了,鎮長語重心長地告訴他:“你看,關照別人就是關照自己,有什么不好?”
看過哈默的故事,杰西克也終于理解了哈默當年那番話的含義。每個人的心就如同一個花圃,每個人的人生之旅就好比花圃旁的小路,而生活的天空又不是只有風和日麗,也有風霜雪雨。如果那些冒雨而行的人能有一條可以平坦通過的路,就沒有人會去踩踏美麗的花圃,傷害善良的心靈了。
自此之后,杰西克在與人相處時變得真誠起來,他明白,縮短兩顆敵視的心之間距離的最好方式就是理解和大度,關照則是兩顆心之間的最美的橋梁。
同事們感受到了杰西克的真誠,也慢慢接納了他,還給他起了一個毫無惡意的昵稱——“黑蛋”。多年后,杰西克卸下報社主編的重擔,一個人隱居在鄉間安享晚年,那時,圍著他蹦蹦跳跳的不同膚色的孩子們依然稱呼他為“黑蛋”,因為這個名字更加親昵,讓他的鄰居們都記不得他真正的名字了。
你為什么不受人歡迎
在與人交往時,我們常常容易犯隨便指責別人的錯誤。“哎呀,你做得不對!”“怎么連這點兒小事也辦不好。”像這樣的指責,在生活中隨處都可以聽到,然而隨便指責別人并非什么好事,它會給你的人際交往帶來嚴重的阻礙。
有一位先生,喜歡跟別人爭辯,借以賣弄自己的學識,如果你不跟他爭辯,他倒也不會來麻煩你、傷害你。
這位先生本身是一個很好的人,忠實、不說謊、不偽裝,也從來不投機取巧,不做一點兒虧心事,更不占別人便宜。
像這樣一個好人,怎么會不受別人歡迎呢?
原來他過分看重了自己,以為自己是個十全十美的人,以為人人都應該以他為模范、為導師。因此,他喜歡隨時隨地地去教訓別人、指導別人。看見別人有一點點缺點,就加以批評、指責,像大人管小孩、老師對學生一樣,擺出一副道貌岸然、神圣不可侵犯的神態,甚至常常有意地夸大別人的缺點,把別人的一時疏忽或無心的過失,說成存心不良或者行為不端。
同時他又不能容忍別人對他有什么不恭敬、不忠實之處。如果他吃了別人一點兒虧或受了別人一點點欺騙,那他就把對方當作罪大惡極、無恥之極的人,加以攻擊、嘲笑、諷刺或謾罵。
只要想一下就可以知道這種人是多么令人討厭,走到哪里都會激起別人的憎惡與反感。
一個人對自己要求嚴格,不做一點兒錯事,這自然是十分正確的事,但不要因此就把自己看得太高,以自己的標準來要求別人,以為別人都是笨蛋,只有自己才是圣人。對別人的過失與錯誤,首先要分析他們犯錯的原因,可能是受到惡劣環境的影響,可能是因為他們自己認識不清,也可能只是一時疏忽,有時還可能因為一心求好反而犯了錯誤。除了一些真正與人為敵的社會敗類應該群起而攻之外,大多數人所犯的錯誤都是可以原諒,也都是可以改正的。對別人的錯誤,我們應該抱著與人為善的態度,在不傷別人自尊心的原則下,誠懇而婉轉地加以解釋與勸導,安慰他們的苦惱,鼓勵他們改正,這樣做對改善你的人際關系更有效。
1863年,蓋茨堡戰役開始了,7月4日晚上,李將軍率著殘部開始向南方潰退。李將軍帶著敗兵逃到波多馬克河邊,面對前方高漲的河水與后方追擊的政府軍,李將軍進退維谷,他們此刻已成甕中之鱉。此役只要徹底擊潰李將軍的殘余軍隊,內戰很快就可以結束。對此良機,林肯信心十足地用電報命令維得將軍:“立刻出擊,不用通知召開緊急軍事會議。”隨即又另派特使督促維得馬上行動。
而維得將軍呢?他完全違背了林肯的命令,先行通知召開緊急軍事會議,而后又遲疑不決,一拖再拖。最后,河水退了,李將軍帶領軍隊越過波多馬克河逃走了。
林肯聞知此事,勃然大怒,在失望、痛苦之余,林肯坐下來給維得寫了一封信。信的內容體現了林肯內心極大的不滿。
我親愛的將軍:
我不相信你不懂得因李將軍逃走一事所導致的嚴重后果。他本來在我們的掌握之中,而且,只要他一就擒,加上我們最近獲得的勝利,戰爭即可結束。現在,戰爭可能會無限期地持續下去,上星期你不能順利擒得李將軍,如今他逃到波多馬克河以南,你又如何能保證成功呢?我無法期望你改變形勢,而我也并不期盼你現在會做得更好。良機已經失去,我實在感到無限的悲痛。
林肯在寫完這封信之后,心里又產生了別的想法:無論如何,大錯已經鑄成,把這封信寄出,除了讓自己覺得一時痛快以外,沒有別的用處。維得會為自己辯解,會反過來攻擊自己,這只能使大家都不愉快,甚至危及他的前途,以至于迫使他離開軍隊而已。
此時,如果說有人最有資格批評人的話,那個人就是林肯,可是他卻沒有那么做。慘痛的教訓告訴他:尖銳的批評和惡狠狠的責備,所得的效果都等于零。
于是,這封信沒有被寄出,它被永遠收藏了起來。試想,如果維得將軍讀了此信會有何感想?又會有什么反應呢?如果你希望激起反抗,使人痛恨數年或至死難忘,那你就可以試試對人發表一些尖酸刻薄的批評,這樣你的愿望就可以輕易實現了。
說話要過腦子,何必惹人不高興
在社交場合中,一些人說話簡直像不經過大腦一樣,想到什么就說什么,這些話常常是不恰當的、沒分寸的,結果不知不覺中就得罪了人。
宋光心地善良,樂于幫助人,可是,他卻沒有贏得別人的好感,為什么呢?原因是他說話經常得罪人。一次,他熱心地為一個男同事介紹對象,他說:“這個女孩個子長得高,而且也很漂亮,你去見見,我看你們倆挺合適的。”同事很感興趣,就向他詢問了這個女孩的具體情況。聽他介紹完以后,同事覺得這個女孩條件不太適合自己,但同事不好意思對他直說,就委婉地對他說:“我現在很忙,暫時還不想交女朋友,等以后再說吧!”他聽同事這樣說,知道同事不同意,就一副不高興的樣子說:“你有什么了不起呀,這也不行,那也不行,你還想找什么樣的?你真是太狂了。”同事一聽這話,當時就生氣地說:“我現在就是不想交女朋友,你操哪門子心呀!不同意就是不同意,要是真的那么好,你自己處算了,反正你也沒有對象呢。”其實,他為朋友介紹對象,不管成與不成,同事都應該好好地感謝他才對,可是由于他說話出口傷人,所以才引起了同事的不滿。本來是一件好事情,他卻沒有把握好,反而得罪了人,真是“費力不討好”。在現實生活中,像他這樣的人大有人在。
一個女孩要到深圳去闖一闖,臨行前,她去看望一個過去十分要好的朋友。當朋友得知她要到深圳發展時,不但沒有鼓勵她,反而嘲笑她說:“你在這個小地方還沒混出個樣來,就要到深圳去發展?深圳就缺你呀!那是什么地方!走到街上迎面遇到三個人,兩個本科生,一個博士生!中專生到那里怎么混啊!我看比你強的人,出去的也沒幾個發展好的,你還是好好想一想吧!作為朋友我提醒你,要看清自己有多大本事。”女孩聽了這話很是生氣,起身離開了朋友的家。
作為朋友,在這個時候即使不說鼓勵的話,也不應該潑冷水,這會傷害朋友的自尊心,影響日后的交往。
其實,像他們這樣的人,品質并不壞,壞就壞在沒有掌握說話的分寸。除非他們不說話,只要一開口就得罪人,久而久之,人們從心底不愿再與這樣的人來往。
在與人交往中,想要不得罪人,就要注意說話的分寸,多站在他人的立場上考慮問題,為他人著想,盡量不要觸怒對方,否則不利于自己的人際交往。同樣一句話,在不同的場合,所起的作用完全不同。一個在社交場中游刃有余的人,深知在不同的場合,哪些話該說,哪些話不該說。
小雪是福建人,來京3年多了,幾天前處了個對象,條件非常好:家在本地,有房有車,人品長相都不錯。同事們都十分羨慕她,說她找了一個好對象,紛紛祝賀她。可是有一個同事卻說:“你條件也不太好啊,怎么偏偏找了一個條件這么好的?是不是這個人有什么毛病?”小雪本來很愉快的心情,被她這突如其來的話就給破壞了。一個同事趕緊打圓場說:“你怎么能這么說人家呢?咱們小雪條件也不差呀,皮膚又好,又苗條,性格又好,單憑這一點,什么樣的找不著啊!”那個潑冷水的同事知道自己說錯了話,不好意思地說:“我不是那個意思,真的,小雪,你可別誤會。我覺得你男朋友條件太好了,與你的條件太懸殊了,我只是覺得有點兒不可思議。”小雪很生氣:“你說來說去,還是在貶低我!怎么啦?我家條件是沒有他家好,那又怎么樣?他就是看上我了,有什么奇怪的!我看你才是有毛病呢!”
這個潑冷水的同事其實也沒有什么惡意,就是不知道把握說話的分寸。不知道哪些話該說,哪些話不該說,這么幾句話,就把人家給得罪了。假如她真的這么認為,也不該說出來,心里知道就行了,她要是不說話,誰也沒有把她當啞巴看,何必說出來,惹得人家不高興呢?鬧得自己沒有臺階下。在與人交往時,說話一定要有分寸,三思而后言,少說別人不愛聽的話,以免觸怒對方,影響人際關系。
友誼,不因一時之氣說散就散
朋友之間健康的關系應該是雙方都愿意承擔各自的責任,并珍視他人的自由。健康的人際關系應建立在愿意承擔責任而不是逃避責任的基礎上。如果你能為錯誤和失敗承擔責任,他人就會為你的道德品格所折服。然而,如果你經常為你的錯誤和失敗逃避責任,那么,你與對方的關系就不會存在信任和善意。也就是說,在交往的過程中,如果兩個人都只為自己著想,期望他人能為自己做點兒什么,而不考慮自己應該為對方做點兒什么,那么,這種關系就不會順利發展,必然會矛盾重重。健康和諧的友情應該建立在利益共享、互相幫助的基礎上,而不是一方付出,一方獲得的基礎上。了解他人,體恤他人,這是你應該具備的能力,這樣便可以激發你對他人的愛、同情和理解,而這些情感是形成朋友之間的深厚友情的核心。
需要朋友的幫助,要先給朋友幫助。對朋友要一心一意,如果一味地苛求或責怪朋友,那就“有所不足”了,這個時候,就要努力糾正自己。一位哲人說:“凡事皆貴專。求師不專,則受益也不入;求友不專,則博愛而不親。”人生在世,所做的事都要專心、專一,若不然,學習知識的時候就學不進東西;對待朋友不專,雖然朋友多,但也都不會親近自己。由此看來,不僅是在處理朋友關系上,在社交過程中,對他人也不能苛求。
孔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也就是說:可以和朋友一起學習,但不一定可以和他趨向正道;可以和他趨向正道,也未必可以和他有相同的道德品質;可以和他有相同的道德品質,也未必可以和他權衡世事。所以,對待自己的朋友,不能片面地苛求他都與你相同,如果過于偏激,就會傷害到朋友。
小張和小李是多年要好的朋友,大學畢業后進了同一家公司。有一天,小張因為工作沒做好,被老板大罵了一頓,為此情緒很低落。看到小張一個人悶悶不樂地坐在沙發上看報紙,小李就知道可能小張工作中出了什么問題,挨了老板的批評。偏巧這時要打掃辦公室,小李也就沒讓小張和自己一起收拾。
小李收拾茶幾的時候,不小心把小張的茶杯碰到地上摔碎了。這茶杯是小張的舅舅從美國捎回來的,小張一直把它視為珍寶,而現在成了一堆碎片,當下臉就拉長了。小李馬上說了對不起,可小張還是抱怨,小李的火氣一下子也上來了,說道:“不就是一個杯子嗎?你發什么脾氣啊,難道朋友連個杯子都不值嗎?不要受了老板的氣就來給我臉色看,拿朋友當出氣筒算什么英雄好漢!”
本來工作中的麻煩就夠令小張痛苦和沮喪的了,這時又在這么多同事的面前被小李嘲諷挖苦了一番,他心里很不好受,說道:“你小李在老板面前得寵了,還能把誰放在眼里!”小李也不經考慮,反駁道:“那是,說不定我哪天就當主管了。”此時,隨著情緒的失控,兩個人都偏離了就事論事的軌道,越吵越厲害。小張趁小李不注意,拿起小李的杯子也摔在地上。一對朋友就因為這樣一件小事而爭吵不休,最終兩人的朋友關系也結束了。之后,小李不在這家公司了,路上遇到的時候,兩人就當是陌生人,看都不看對方。
一對本來要好的朋友,因為都不懂得相互謙讓,不知道理智地謙讓對方,言行舉止也走上了偏激,最終只得散伙。如果當時有一方能夠平心靜氣地處理這件事情,也就不會產生這樣的后果了。
俗話說多一個朋友多條路,意思是說朋友越多越好。如果是志同道合,這樣的朋友當然是多多益善;如果志不同道不合,那就是烏合之眾,也就算不得是朋友。有真心相交的朋友是好事,但絕對不能像故事中的小張和小李那樣彼此苛求。當想抱怨或苛求朋友的時候,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能盲目地只從朋友身上找原因。
微笑是親近別人的媒介
在臺灣的一個博物館里,有這樣一個牌子,上面寫了兩句話。前面一句是“本館有攝像監視”,按照我們通常的理解,后面的一句話應該是類似“如有偷盜,罰款×元”這樣的警示語言,但實際上后面的一句話是:“請你隨時保持微笑!”出乎意料之余仔細想想,博物館這兩句話讓我們不由贊嘆這從容而又有風度、充滿善意的忠告。
給他人一個小小的微笑,就能傳達“你好!希望你快樂!”這樣的信息。如果我們臉上隨時面帶微笑,那么周圍的人會投桃報李,會有更多的笑容向我們綻放。當人們置身在這微笑的海洋中時,人與人之間的陌生和隔閡就會冰雪消融,就會感覺到春風習習、暖意融融,自然就難以干那種“順手牽羊”的事情了。
當我們向別人微笑時,實際上就是以巧妙的方式告訴他人,你喜歡他,你尊重他,這樣就容易博得別人的尊重、喜愛與信任。人人多一點兒微笑,世界也就多了一些安詳、融洽、和諧與快樂。因此,英國詩人雪萊說:“微笑,實在是仁愛的象征,快樂的源泉,親近別人的媒介。有了笑,人類的感情就溝通了。”
有一位叫珍妮的小姐去參加美國聯合航空公司的招聘,她沒有任何特殊關系,完全憑著自己的本領去爭取。她被錄取了,原因就是她的臉上總帶著微笑。后來,那位人事經理微笑著對珍妮說:“我寧愿雇傭一名有可愛笑容而沒有念完中學的女孩,也不愿雇用一名擺著生硬面孔的管理學博士。小姐,你最大的資本就是你臉上的微笑。”
一副微笑的面孔就是一封介紹信,我們為人處世要做到心態平和,樂觀向上,善待人生,這樣才會自然地流露出真誠的笑容。真誠的微笑最能打動人心,會使我們產生一種無形的親和力與人格的魅力,甚至還能給我們帶來巨額的財富。卡耐基就曾說過:“微笑不花費什么,但卻永遠價值連城。”
裝潢富麗的科尼克亞購物中心即將開業的時候,讓經理犯難的是,導購小姐工作裝的款式遲遲沒有定下來。他望著7家服裝公司送來的競標樣品,盡管設計得各有特色,但他還是感覺缺了點兒什么。為此他不得不打電話向他的老朋友——世界著名時裝設計大師丹諾·布魯爾征求意見。這位83歲的老人明白朋友的意思后,說:“穿什么制服并不重要,只要面帶微笑就足夠了。”靠著微笑服務,科尼克亞成了巴黎最大的購物中心。
美國著名的“旅館大王”希爾頓也是靠微笑成就事業的。當初希爾頓投資5000美元開辦了他的第一家旅館,資產在數年后迅速增值到幾千萬美元。此時希爾頓得意地向母親討教現在他該干什么。母親告訴他:“你現在去把握更有價值的東西,除了對顧客要誠實之外,還要有一種更行之有效的辦法,一要簡單,二要容易做到,三要不花錢,四要行之長久——那就是微笑。”于是希爾頓要求他的員工不論多么辛苦,都必須對顧客保持微笑。“你今天對顧客微笑了沒有!”是希爾頓的名言。他有個習慣,每天至少要與一家希爾頓旅館的服務人員接觸,在接觸中他向各級人員問及最多的也是這句話。即使在美國經濟蕭條的1930年,全美的旅館倒閉了80%,希爾頓的旅館也連年虧損,但希爾頓仍要求每個員工:“無論旅館本身遭遇如何,希爾頓旅館服務員的微笑永遠是屬于旅館的陽光。”微笑不僅使希爾頓公司率先渡過難關,而且還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使其發展到了在世界五大洲擁有70余家旅館,資產總值達數十億美元。
人什么時候最美?就是在臉上浮現一絲微笑的時候!微笑是一種含意深遠的身體語言,是溝通人與人心靈的渠道。它可以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化解令人尷尬的僵局,可以使別人從見到你的第一分鐘起,就自然而然地產生一種安全感、親切感、愉快感。微笑就是如此富有魅力,如此招人喜愛。每一個發自內心的微笑,所具有的神奇力量往往是無法估量的。
瑪麗小姐打開門時,發現一個持刀的男人正惡狠狠地盯著自己。瑪麗靈機一動,微笑著說:“朋友,你真會開玩笑!是推銷菜刀吧?……”她邊說邊讓男人進屋,接著說:“你很像我過去的一位好心的鄰居,看到你真的很高興,你要咖啡還是茶……”本來臉帶殺氣的男人慢慢變得靦腆起來,有點兒結巴地說:“哦,謝謝!”最后,瑪麗真的買下了那把明晃晃的菜刀,男人拿著錢遲疑了一下走了。在轉身離去的時候,他說:“小姐,你將改變我的一生!”
如果說這個故事無法考證真偽的話,那么《小王子》的作者安東尼·圣艾修伯里的經歷卻是千真萬確的,微笑將他從鬼門關中拉了出來。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圣艾修伯里參加西班牙內戰,打擊法西斯分子,后來陷入魔掌。在監獄里,看守監獄的警衛一臉兇相,態度極為惡劣。圣艾修伯里認為自己第二天絕對會被拖出去槍斃,于是陷入極度的惶恐與不安中。他翻遍口袋找到一支香煙,卻找不到火柴。他鼓起勇氣向警衛借火,警衛冷漠地將火遞給了他。
那刻骨銘心的一瞬間被圣艾修伯里用細膩的文筆記錄了下來:“當他幫我點火時,他的目光無意中與我的目光相接觸,這時我突然沖他微笑了一下。我不知道自己為何會有這般反應,在這一剎那,這抹微笑如同鮮花般打破了我們心靈之間的隔閡。受我的感染,他的嘴角不自覺地也現出了笑意,雖然我知道他原無此意。他點完火后并沒有立刻離開,兩眼盯著我瞧,臉上仍帶著微笑。我也以笑容回應,仿佛他是個朋友。他看著我的眼神也少了當初的那股兇氣……”
隨后,兩人聊了起來,對家人的思念和對生命的擔憂使圣艾修伯里的聲音漸漸哽咽。后來,看守一言不發地打開獄門,悄悄地帶著圣艾修伯里從后面的小路上逃之夭夭了。
微笑,就這樣創造了生命的奇跡。
笑容是一種令人感覺愉快的面部表情,它可以縮短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為深入溝通與交往營造溫馨和諧的氛圍。因此,有人把笑容比作人際交往的潤滑劑。而在笑容中,微笑最自然大方,最真誠友善,是人類最美的表情。微笑雖然只是一個簡單的表情,卻可以表達多種積極的含義:歉意、支持、贊賞、安慰、關懷……因此,我們最應當問自己的一句話就是:“我微笑著嗎?”
為什么要隨時面帶微笑呢?因為保持微笑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作用:一是放松身體。當你在生活中處于緊張狀態時,在臉上漾出一個微笑,就能夠化解自己的緊張。二是能夠放松人的心理,放松人的情緒,放松緊張的思維狀態。三是能夠緩解痛苦、哀傷、憂愁、憤怒、難過、壓抑等不良情緒。四是能夠使一直處于緊張、僵化狀態的思維松動,甚至創造出靈感。五是能改善你的人緣,給你帶來朋友,為你增加人生的機會,讓你更容易成為一個成功者。
當今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人們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人已經笑不出來了,即使勉強笑一下,也是皮笑肉不笑,笑得比哭還難看。只有那些心態平和、與人為善的人,才能真正從內心深處發出真誠的微笑。因此,想要自己的微笑感染他人,還是先將心態調整平和吧!
別人想要的,不過是一個尊重
我們從小就從各種渠道得知尊重的重要性,但我們真的尊重別人了嗎?
許多人都學過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理論,這個理論指出,無論你向一個物體施加多大的力,這個物體都會反饋給你一個大小完全相等的力。其實,這個理論不僅適用于物理學,在人際交往中也同樣適用。當你對別人多一分尊重時,別人對你的尊重也會多一分。下面是由兩個著名談判專家講述的小故事,它便說明了這個道理:
我和一位同事去曼哈頓出差,那天早上的第一個約會并不是特別早,因此我們可以從容地吃頓早飯。在等待上菜的時間里,我的同事想要看報紙,便出門去了報亭。5分鐘之后,他空手回來了。他搖搖腦袋,含糊不清地小聲咒罵著。“怎么了?”我問。他回答說:“我本想在對面那個報亭買報紙,可在我給對方遞過一張10美元的紙幣后,他非但不給我找錢,反而從我腋下抽走了報紙。我正在納悶兒這是怎么回事,他就開始教訓我,說在這種人流量高峰期,他沒時間給別人換零錢。”
在吃飯的過程中,我的同事一直對這件事念念不忘,覺得這里的人都太過傲慢,是“品質惡劣的家伙”,他還說以后再也不讓任何人給找10美元的紙幣了。飯后,我們討論決定,由我去試試看能不能從對方手中得到報紙。我的同事在飯店門口觀察情況,我則直接走了過去。
當報亭主人轉向我時,我微笑著說:“先生,對不起,我不知道你能不能幫個忙。我從外地來,需要一份《紐約時報》。可是現在我沒有零錢,只剩一張10美元的紙幣了,我該怎么辦?”他毫不猶豫地把一份報紙遞給我道:“拿去吧,找開零錢再給我!”
我高興地拿著我的“戰利品”得勝歸來。我的同伴搖了搖頭,還給這件事取了個代號——“五四街上的奇跡”。
我說道:“為我們這次出差任務又多得一分,一切在于方法。”
這個故事充分說明了此前所說的道理,尊重對方是你贏得良好合作的保證。在這種情況下,人們能建立起公平和信任,能互相交換實情、態度、感情和需要,有了這種自由的相互影響和共同分擔后,就能夠想出突破性的解決之法,讓雙方在合作中都獲利。
例如,20世紀40年代中期,休斯制作了一部名叫《做剝奪權利者》的電影,珍·拉塞爾是電影的女主角。她是一位非常美麗的黑人女郎,令人印象深刻。
那時,休斯對拉塞爾很著迷,因此以100萬美元的年薪雇用了對方。
12個月之后,拉塞爾理所當然地說:“我想要拿到我應得的工資。”休斯說他沒有現金,想要以不動產來等值抵扣薪水。拉塞爾需要交納所得稅,所以她不聽對方的辯詞,一心只要現金。休斯繼續向她說明他現在資金周轉不靈,要她等一等。而拉塞爾一直指出合同的法律性,上面清晰地寫有年底付款的條款。
雙方無法達成一致,便一直爭執不休。他們變得敵對起來,溝通、交涉也都不再親自出面,而是通過律師。原本親密的關系變成了勝敗爭斗的關系。外界都說,他們只能通過法律途徑來解決了。而如果真的上了法庭,大概只有律師能夠從中獲利。
這一沖突后來是怎樣解決的?事實上,拉塞爾很聰明地對休斯說:“啊,你和我是不同的個體,我們的奮斗目標是不同的,那么我們能不能試著去信任對方,了解對方的需要,最終達成共識呢?”他們確實這樣做了,于是雙方以合作者的身份出現,最終他們妥善地解決了之前的糾紛,雙方的需求都得到了滿足。
原來,他們將原來的合同改為每年付5萬,分20年付清,合同上的金額不變,但時間變了。調整過后,休斯不必再擔心資金周轉的問題,而且得到了一筆利息;而拉塞爾的所得稅則會逐年分期交納,需要交的費用也降低了一些。另外,要知道,演員這一職業一般不是很保險,而她此后20年每年都有了一筆收入,她就不必為每日的財務問題操心了。她既保住了面子,又取得了勝利。當我們在與休斯這類的怪人往來時,即使自己站在了正確的一方,也無法取得勝利。但在這個事件中,拉塞爾和休斯可以說都是勝利者。他們之所以能夠獲得勝利,是因為他們都在尋求合作,尊重了對方的意愿。
不想討人厭,就學著給人留面子
與人交往充滿了學問,給人留面子便是其中重要的一課。想要在不冒犯對方或不引起對方反感的前提下改變對方的觀點,給人留面子是最好的辦法。
杰克在電氣部門工作的時候游刃有余,但后來調到計算部門當主管后,卻發現非其所長,不能勝任,公司察覺到后想要改變這個情況。畢竟他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公司不想打擊他本就敏感的自尊心,于是,公司又給了他一個新頭銜:電氣咨詢主任工程師,工作性質仍與最初一樣。計算部門則交給了更加適合的人。
杰克當然很高興,因為他既得到了提升,又從事著自己喜歡的工作。
公司領導也很高興,因為他們既維持了公司風平浪靜的氛圍,又成功地調遣了敏感的杰克,這就是保留面子的功效。在為人處世的過程中,為他人保留面子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可人們卻很少會考慮到這個問題。擺架子、我行我素、在大庭廣眾之下指責孩子或雇員等行為,已經成了很多人習以為常的事情了,這些人從來沒有考慮過別人自尊心的問題。其實,只要多考慮幾分鐘,講幾句關心的話,為他人設身處地地想一下,就可以避免許多不愉快的場面。
所以,當孩子或是雇員犯了錯,你必須指責甚至解雇對方的時候,請一定要給人留下顏面。
美國曾有一位會計師說過這樣的話:“解雇別人并不有趣,被人解雇更不有趣。我們的業務是季節性的,所以,在結束所得稅申報高潮之后,我們就不得不解雇許多人。
“在我們這個行業里流行著這樣一句話:沒有人喜歡揮動斧頭。所以,大家逐漸變得麻木起來,只希望事情趕快過去就好。通常,例行談話是這樣的:‘請坐,先生。旺季已經結束了,你已經沒有什么工作可以做了。當然,你早就清楚我們的雇傭關系只維持到旺季結束,因此……’
“這種談話會讓當事人失望,而且有種損害尊嚴的感覺。所以,除非不得已,我絕不直言解雇之事,而是委婉地說:‘先生,你已經很好地完成了你的工作(假如他確實表現出色)。上次我們要你出差,那工作很麻煩,而你處理得很好,一點兒也沒有差錯。我們希望你知道,公司對于能夠擁有你這樣優秀的員工感到很榮幸,我們對你的能力沒有絲毫疑慮,愿意永遠支持你,希望你別忘了這些。’這樣一來,被遣散的人覺得好受多了,至少不覺得‘損害尊嚴’。因為我的話語令他們感到安心,他們知道如果我們有需要,應該還會再去找他們。這樣等我們又需要他們的時候,他們還是很樂意再回來。”
即使我們是對的,錯在別人,也要給對方保留面子,否則就可能毀了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