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荷花定律:厚積而薄發》:學,是為了征服無知
- 成功三律:荷花定律、竹子定律、金蟬定律
- 向源編著
- 8920字
- 2023-12-20 18:08:39
知識可以讓你扼住命運的咽喉
知識可以改變個人的命運,在當今這個競爭日益激烈的時代,誰掌握了知識,誰就扼住了命運的咽喉;相反,誰的知識一窮二白,那他就只能受制于人。總之一句話,知識改變命運。
拿破侖曾說:“真正的征服,唯一不使人遺憾的征服,就是對無知的征服。”可見知識的重要性。拿破侖在征服無知獲得知識之后振興了法蘭西,用自身活生生的事跡詮釋了他所說的名言。由此可見,只有掌握了知識才能征服無知,只有征服了無知才能主宰自我命運。
楊瀾,1968年出生于北京,1990年畢業于北京外國語學院。上學時的每次考試,楊瀾的基礎分都沒有丟過。中央電視臺招考,參賽的有一千人,楊瀾最終脫穎而出,成為《正大綜藝》節目的主持人,一舉奪得金話筒獎。之后,楊瀾又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留學深造,并取得碩士學位。正是因為讀書刻苦,才造就了這樣一個優秀的楊瀾,楊瀾也曾如此說:“是知識改變了我一生的命運。”
人只有勤奮學習,才能不斷獲取知識。
古人云:“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無止境地學習,是每一個智者必須做的。
人要有活到老、學到老的學習態度,學習是不能止步的,更不能有倦怠之心。人活一世,難免要經受各種磨難和考驗,這其中也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經驗和教訓,無論是好的經驗還是壞的教訓,都有益于我們的成長。
從古至今,有成就的人哪一個不是從勇于學習,敢于走出困境,不斷鉆研中受益的呢?
在生活中,我們要善于去發現別人的長處和優點,向他們學習,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如果一天到晚總是在挑別人的毛病,而不去看別人的優點,就很難說有什么可學的了。想要有所進步,就要有學習的態度,這點對于個人成長和事業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
先來看一下李嘉誠是怎樣通過“偷藝”學習的。
1957年春,李嘉誠秉持著學習的心態,去了意大利。
他在一間小旅社安下身,就迫不及待地去尋訪那家在世界上開風氣之先的塑膠公司,找尋了兩天,李嘉誠才終于到了塑膠公司的門口,但他沒有貿然進入。
他素知廠家對新產品技術的保守與戒備,也許應該名正言順地去購買技術專利,然而,一來,長江廠小本經營,專利費是絕對支付不起的;二來,廠家出賣專利的可能性也不大,一般來說,廠家要在充分占領市場,賺得盤滿缽滿,直到準備淘汰這項技術時方肯出手。
李嘉誠思來想去,最后想到了一個好辦法:進塑膠公司親自學習。
這家公司的塑膠廠招聘工人,他去報了名,被派往車間做打雜。李嘉誠只有旅游簽證,按規定,持有旅游簽證的人不能打工,所以老板給李嘉誠的工薪連其他工人的一半都不到,他知道這位“亞裔勞工”非法打工,不敢控告自己。
李嘉誠的主要工作是清除廢品廢料,所以他可以在廠區各個工段自由走動,李嘉誠利用這個機會,將生產流程默記于心。收工后,他急忙趕回旅店,把觀察到的一切都記錄在筆記本上。
雖然生產流程李嘉誠已經搞明白了,但對屬于機密的技術環節依舊一無所知。假日,李嘉誠邀請數位新結識的朋友到城里的中國餐館吃飯,這些朋友都是某一工序的技術工人。李嘉誠虛心地向他們請教技術問題,說自己是為了到其他廠家應聘技術工人。就這樣,通過聽和看,李嘉誠大致悟出了塑膠花制作和配色的技術要領。
后來,李嘉誠回國,慢慢建立起了自己的事業大廈。
你有尊敬的或刺激你成長、讓你佩服的人嗎?如果有,下次遇到困難或猶豫不決時,你可以想一想這些人,猜想他們會怎么做。你可以不按照他們的想法去做,但至少參考一下。
當你更清晰、仔細地分析這些令你尊敬的人時,你就會發現他們做事的優點,由此找到解決困難的方法。假如你并沒有十分欽佩的人,那你最好現在去找一找,事實上你是能找到的。
各行各業都有模仿的對象,沒有蘇格拉底就沒有柏拉圖;俄國的冰上曲棍球隊效仿加拿大隊;馬蒂斯的筆法取自高更的繪畫技巧。
無論如何,你都要為自己找一個學習的榜樣,虛心受教,不要認為自己什么都懂、什么都會。永遠不要斷言你已經找到了最好的老師,或是自以為出類拔萃。換句話說,要不斷地尋求變得更好的方式。
在生活上,我們要向優秀的人學習;在事業上,我們要向優秀的企業學習。除此之外,我們還要不時地向書本學習。讀書是人們學習知識和獲取精神生活養料的好途徑。
莎士比亞曾這樣描述書籍。他說:“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正因為有了書籍,我們才能認識大千世界,才能不斷進步。
當然,閱讀樂趣產生于漸入佳境的閱讀過程,書里沒有引人入勝的故事,沒有懲惡揚善的主旨,是不可能成為人們的精神食糧的,更不可能帶給人們任何樂趣。一本能產生閱讀樂趣的書籍,必須是能引起人們心靈共振之作。它能激起我們對自身經歷的有趣回味,使我們進入作家描寫的世界,與故事同喜同悲,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感同身受;它能為我們打開另一個世界的窗口,讓我們見識到我們從未經歷的生活,跨越時空與書籍,產生新的向往,去為自己的理想奮斗不息。
關于書籍,美國作家阿西莫夫說:“無法想象,有什么東西能像圖書那樣,人需要多少,它就賜給你多少;更想象不出,有什么東西能像圖書那樣,不多不少地把整個宇宙獻給你。”
一個人的經歷總是有限的,想要去見識更廣闊的世界,就需要書籍。書籍是人生百味的結晶,每一本耗盡他人心血的書,都會在你閱讀的過程中給予你營養。
只有學習才能不被社會淘汰
社會在不斷發展,現代化的科技也在日新月異地發生著變化。
我們要想適應瞬息萬變的高科技時代,就要不斷地學習,用新的知識充實自己。
許多人認為,學習只是青少年時代的事情,只有學校才是學習的場所,自己已經是成年人了,并且早已走向社會,因而沒有必要再進行學習。
這種說法乍一看似乎有道理,其實是不對的。在學校里自然要學習,難道走出校門就不必再學了嗎?學校里學的那些東西,真的已經夠用了嗎?
可以說,如果我們不繼續學習,就無法取得生活和工作需要的知識,無法使自己適應急速變化的時代,我們不僅不能搞好本職工作,反而有被時代淘汰的危險。
有些人走出學校后,往往不再重視學習,似乎頭腦里面裝的東西已經夠多了,再學就會飽和。殊不知,學校里學到的只是一些基礎知識,離實際需要還差得很遠。
特別是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只有以更大的熱情學習、學習、再學習,才能使自己豐富和優秀起來,才能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整體素質,才能更好地投身到工作和事業中。
有一個鋼鐵公司工人,他只上到了小學四年級,當公司引進了一臺計算機時,他才猛然醒悟過來,如果再這么迷糊下去,連工人也當不成了。從此他像變了個人似的,在業余學校考試前,他天天只睡兩三個小時,當然平均每天還得掉幾兩肉。在以后的幾年里,他又學文科,又學理科,公司里所有的考試他都參加,他深知只有學習才能不被社會淘汰。
技術供應處50多歲的老處長也自愿報名了計算機學習班,他說:“我是被迫來學的。”這個被迫當然是大勢所迫。他管轄的供應處下設11個供應站、近百個倉庫,每天需要處理近萬張單據,再不學計算機行嗎?老處長最苦惱的是,年紀大,腦子笨,上課聽不懂,也不敢提問,要是別人都聽懂了,自己一個勁兒地問,豈不是耽擱了大家的學習時間嗎?所以只有下課多問、多學,再累也不能落下課程,否則就要被時代淘汰了。
在經濟特區,人們對時代緊迫的感受更加強烈。
在深圳開辟為經濟特區之后,由于發展建設迅速,勞動力不足,從農村招了大批青年工人進廠,離深圳市區14公里的沙河工業區僅3年就辦起了20多個電子企業。那些農村青年從拿鋤頭到拿電烙鐵焊收錄機零件。他們生產的多是出口產品,再加上國外機型變化快,所以這里不可能長時間做一種機型。有些青年感受到了知識的匱乏,下班后便騎車到14公里外的深圳電子大學去上課,電子廠閱覽室每晚都坐滿了來學習的青年員工。還有的工人干脆要求停薪3個月,去廣州科技培訓中心學習。
由于學校少,學員多,每逢報名,學生們6點鐘就守在門外了。有的單位很重視學習,干脆由工會主席帶著各種證件去辦理集體報名手續。可名額實在有限,一些業余學校也無能為力。
“老師,讓我報名吧,我的英語實在應付不了我的工作啊!”
“老師,我做夢都想成為一名合格的電工,給我一個學習的機會吧!”
假如你是老師,你怎么硬得下心腸把這一群求知欲這么旺盛的青年拒之門外呢?沒有那么多座位,有人寧愿帶上凳子,甚至站在門口聽課。于是,班次一增再增,教室一擠再擠,多滿足一個人的要求便減輕他們內心的一分歉疚。
從這些事例中可以看出,當代人是如此重視人生,珍惜時間,同時也為后代人樹立了榜樣,這就是國家興旺、民族興旺的氣象。有這樣的好學精神與競爭意識,何愁不能給自己的命運定位?所以我們應該認識到保守者是等待命運,后退者是幻想命運、拋棄命運,進取者是在逆境中成長、改造命運。
其實,人生有很多個層次,要想達到最高層次的人生境界,就必須用一生的時間去學習、去努力。
人,只要不安于現狀,不停止于現狀,不哀嘆于現狀,去奮斗、去進取,必然會有所成就。
人的一生就是學習的一生。
學會學習,你的一生就會有收獲。
學會學習,你的一生才有意義。
無論古今,都有好學者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稍微瀏覽一下歷史,我們就會發現,不論是善于治國的政治家,還是胸懷韜略的軍事家;不論是思維敏捷的思想家,還是智慧超群的科學家,他們之所以在事業上取得不同凡響的成就,都與他們的勤奮好學是分不開的。
衛國大夫孔圉不僅聰慧好學,而且為人十分謙虛。孔圉去世后,衛國國君為了發揚他的好學精神,勉勵后人學習,因此特別賜給他一個“文公”的稱號。后人就尊稱他為孔文子。孔子有一個學生也是衛國人,名為子貢,他覺得給予孔圉的評價過高了。
有一次,他問孔子說:“孔圉的學問及才華雖然很高,但是比他杰出的人有很多,憑什么賜給孔圉‘文公’的稱號?”孔子聽后笑笑說:“孔圉十分好學,腦筋又聰慧靈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對方地位或學問不如他,他都會大方而謙虛地請教,一點兒都不覺得羞恥,這就是他的可貴之處,因此賜給他‘文公’的稱號并非不恰當。”經過孔子這樣的解釋,子貢終于服氣了。
晉平公是春秋末期晉國的國君。一天,他對樂師師曠說:“我如今已經70多歲了,想要學些知識,恐怕太晚了吧?”
師曠回答:“晚了,為什么不把蠟燭點上呢?”晉平公一時沒聽懂,生氣地說:“哪有為臣的這樣戲弄君王的!”師曠說:“我怎么敢跟您開玩笑!我記得古人說過,少年時好學,就像日出時的陽光;壯年時好學,就像太陽升到正午天空時的光亮;老年還能好學,就像點燃蠟燭發出的亮光。蠟燭的亮光雖然微弱,但同沒有燭光在昏暗中愚昧地行動相比較,哪個更好呢?”晉平公聽后,點點頭說:“你說得很好!我懂了。”
范縝是南北朝的思想家,少時失去了父親,跟著母親過著窮苦的生活。他自幼聰明過人,小小年紀就知道主動學習。18歲時,他已經是聞名鄉里的“才子”了。
有一年,范縝對母親說:“我想外出求學,去見見世面。聽說沛郡相縣的劉先生,人品和學問都甚好,我想跟他去讀書,可以嗎?”母親答應了。
范縝流著眼淚拜別了母親,穿著布衣草鞋,徒步走了三十多天,行程1000多里,來到劉先生家。
當時,劉先生已經有了幾十名學生,他們基本上都是達官貴人的子弟,穿著華麗的服飾,坐著漂亮的馬車,還有書童陪伴,并有用人伺候。
范縝穿著破舊的、帶補丁的衣服,腳上穿著一雙草鞋,每日都吃粗茶淡飯,因此,學生們就經常在一塊兒嘰嘰喳喳地說:“瞧他那個鄉巴佬樣兒,從那么遠的地方來,連車也沒有,窮光蛋。”
范縝對他們的譏笑并不在意,他知道,學得好,遠比吃得好、穿得好更重要。學習了一段時間后,劉先生就喜歡上了這個學生。
有一次,一位好友問劉先生:“你認為你的學生中哪個將來最有出息?”“范縝!”劉先生毫不猶豫地答道,“他吃得儉省,穿得寒磣,可將來最有出息的也是他。”事實也確實如此。
王亞南是我國著名的經濟學家,他從小就喜歡讀書。升入中學后,為了利用晚間的時間讀書,他把床的一條腿鋸去一截,夜間每當睡夢中翻身,床就向短腿的方向傾斜或搖動,他被驚醒后就會起來讀書。1933年,他搭乘海輪前往歐洲,途中遭遇了風浪,船身劇烈搖晃,人都站不住腳。這時王亞南正捧著一本書在讀。
他喊來船員,讓他用繩子把自己綁在一根柱子上。船員還以為他是擔心自己會摔倒,于是按照他的意思做了,但又覺得這種要求很可笑,離開時不禁好奇地回頭一看,卻被這種景象驚呆了:已經被繩子固定的王亞南正捧著一本書,聚精會神地讀著。
同船的外國人也投來驚異的目光,并贊嘆道:“啊!中國青年真了不起。”正因為勤奮好學,王亞南才最終成了一名知識淵博的學者,他翻譯并出版的著作有41部,發表的學術論文有300多篇。
侯寶林被譽為相聲界一代宗師,其實他只上過三年小學,但他勤奮好學,由此藝術水平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成為著名的語言學專家。
他跑遍北京城所有的舊書攤,只為找一本明代笑話書《謔浪》,但走了很多地方也沒找到,最后還是在北京圖書館找到的。當時,此書不外借,于是他就頂著嚴寒,冒著風雪,一連18天都跑到圖書館去抄書。一部十幾萬字的書,硬是被他抄錄到手。
由此可見,無論古今,都有好學者。只有學習才能豐富我們的學識,才能成就我們的人生。
所謂天才,都是勤學之功
對于好學的益處,《論語》中有這樣一句著名的評價:“以其好學之心,假之以年,則不日而化矣。”其意思就是說,倘若人能夠有一顆好學之心,那么幾年以后,這個人不可同日而語,必將取得大的成就。
“性相近,習相遠。”人生下來是沒有什么區別的,而恰恰是后天的學習讓他們各有所長,從而走上了不同的崗位,走上了不同的領域。學習之重,是孔圣人一直所強調的。學習是一個人由無知走上智慧的唯一之路,要想成就大事業,必須具備相關的知識,否則就是白日做夢。那么知識從何而來呢?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可見,學習的重要性遠遠大于天資等先天條件,勤能補拙,倘若能夠早點兒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那么你就比別人早到終點一步。
好學首先表現為勤奮,懶惰的人天天口頭上吵著要學習,但是卻懶于付諸行動,收獲不到絲毫成果。勤奮的學習理念、端正的學習態度,是好學之心不可缺少的兩大元素。
勤奮的人才有可能成功。當有人問魯迅先生為什么能在文學上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時,魯迅先生說:“我沒有什么天分,我不過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來讀書、寫書罷了。”這就是成功的秘籍。為什么蕓蕓眾生中的絕大多數都一生平庸?因為當他們懶于去做某件事情時,就找各種理由來安慰自己,把自己的好學之心扼殺在搖籃中:今天周末,怎么能學習呢?這么好的天氣應該去公園打牌;算了,今天太累了,看書的計劃取消吧,改日再看;這書有什么好看的,看了以后也會忘,不如不看,出去玩會兒……長此以往,你便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好學對于你而言就成了神話。
在一般人看來,秀彬算不上命運的寵兒,他出生在一個貧困的家庭,也不是天資聰明的人,連初中都沒有讀完就回家幫助父母料理家務。然而,秀彬的好學是有目共睹的,他從小就是一個勤奮好學的孩子。由于對物理和化學有特殊的偏愛,他總是利用一些閑暇的時間來自學那些方面的知識。那時候為了養家,他在外出打工的日子里,依然選擇到報酬不高,但是卻可以學習和做實驗的藥店工作。空閑的時間里,他沒有像別人一樣休息,反而利用藥店里的各種“器材”來做實驗,潛心研究。那些器材不過是藥店里邊的廢舊平底鍋、燒水壺和各種各樣的瓶子。艱苦的工作并沒有妨礙他的學習,在短短幾年的時間里,他通過自學把初中、高中乃至大學的物理、化學教材都學習得滾瓜爛熟。多年的努力是不會沒有回報的,他的好學終究帶給了他回饋:他成功地研制出3項國際領先的新成果。后來,他以在電化學方面的杰出貢獻以及出色的領導才能擔任韓國無機化學學會的會長。
無論對于個人還是集體,學習都是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沒有好學之心,個人不能進步;沒有好學的氛圍,集體的發展也停滯不前。建立學習型企業,培養學習型人才已經是當代社會的要求。20世紀70年代名列《財富》雜志世界500強排行榜的大企業,有1 /3已經銷聲匿跡了,這些被淘汰的企業和企業領導者面臨的困境或許大不相同,然而他們大都有一項失誤,那就是忽略了學習的重要性。
重慶力帆集團董事長尹明善曾表明,學習是每個人不可缺少的素質和心態,不想學習的人無法存在于我們的企業中,同樣無法生存于我們這個社會中。為了營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使企業成員都懷有一顆好學之心,他進行一番改革,設立獎罰機制,督促學習。比如集團在優秀員工中選出800人參加考試,這800名優秀員工同時開考,由總公司命題,請內部專家評卷,前20名由總裁面試后,錄取8名。第一名每月工資漲5000元;第二名漲3000元;第三名漲2000元。其余5人,每人每月漲1000元。他認為,學習的過程是重要的,每天能夠學一點兒東西、前進一段距離,那未來的收獲是可觀的。
即使是一個天才,倘若不學無術、不求進取,恐怕也難成正果。天才都是從勤奮中走來的,好學的心不過是把他天才的一面展示出來。所以說,不管你本質如何,是天資聰敏還是笨拙,你都需要有好學的心態。好學的心能把礦石鍛造成金子,能把任何一個人都培養成一個天才。
學習的能力是最重要的
學歷不重要,學習的能力才重要。只要有很好的學習能力,就能夠獲得各種需要的能力。只有善于學習的人,才能具備高能力,才能夠贏得未來。“大眾化時代的大學生不能再自詡為社會的精英,要懷著一個普通勞動者的心態和定位去參與就業選擇和就業競爭。”
文憑和經歷只能代表過去,在以后的工作中,只有勇于負責,每天都有所改變、有所進步的人,才能夠成為一個卓越的人,并抓住機遇,順勢而上。
華為在招聘員工時,因為剛開始無法了解招聘對象,所以很看重文憑。但招聘結束后,在新員工進入企業第一天的大會上,就會告訴大家,文憑只代表你的過去,進入企業后,文憑就失效了,大家都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關鍵是看你后面的學習能力、成長能力。正如微軟公司全球副總裁李開復說過的:“如果我們將學過的知識忘得一干二凈,最后剩下來的東西就是教育的本質了。”所謂“剩下來的東西”,是指自學的能力,也就是舉一反三或無師自通的能力。
當今時代,世界在飛速變化,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知識更新的速度更是大大加快。人們要適應不斷發展變化的客觀世界,就必須把學習從單純的求知變為一種生活的方式,努力做到終生學習。終生學習,是我們不斷完善和發展自我的必經之路。只有持續學習,才能不斷地獲得新的知識,增長才干,跟上時代的步伐。即使你具有豐富的知識,也還是要不斷地充實自己。即使你學生時代并不顯眼,但步入社會后仍然勤勉、踏實地自覺學習,往往都會有進步。能一直保持這種態度的人是只有進步沒有停頓的。工作每天都有新情況、新挑戰,每天都要面對新事物,學習與生活相伴,生活就是學習。
有位記者曾問亞洲首富李嘉誠:“李先生,您成功靠的是什么?”李嘉誠毫不猶豫地回答:“靠學習,不斷地學習。”
李嘉誠勤于自學,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忘記讀書。早年打工時,他堅持“搶學”,創業期間堅持“搶學”,經營自己的“商業王國”期間,仍孜孜不倦地學習。李嘉誠一天工作十多個小時,仍然堅持學英語。早在創辦塑料廠時就專門聘請一位私人教師每天早晨7點30分上課,上完課再去上班,天天如此。當年,懂英文的華人在香港社會是“稀有動物”。懂得英文,使李嘉誠可以直接飛往英美等國,參加各種展銷會,談生意可直接與外籍投資顧問、銀行的高層打交道。如今,李嘉誠已年逾古稀,仍愛書如命,堅持不斷地學習。
李嘉誠說:“在知識經濟的時代里,如果你有資金,但缺乏知識而沒有最新的信息,無論何種行業,你越拼搏,失敗的可能性越大;但是你有知識而沒有資金的話,小小的付出就能夠有所回報,并且很有可能達到成功。現在跟數十年前相比,知識和資金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所起的作用完全不同。”
要是沒有終生學習的心態,沒有不斷追尋各個領域的新知識以及不斷開發自己的創造力,終將喪失自己的生存能力。因為,現在的職場對于缺乏學習意愿的人很殘酷。一旦拒絕學習,就會迅速貶值,即所謂“不進則退”,轉眼之間就被拋在后面,被時代淘汰。
你今天學到些什么
費利斯的父親是一個貧窮的農民,他上完五年級后就退學進了工廠。
從此,世界便成了他的學校。他對什么都感興趣,他閱讀一切能夠得到的書籍、雜志和報紙。他喜歡聽鄉親們聊天,想要通過他們探聽村外的大千世界。他對世界充滿了好奇,這份好奇不但隨同他遠渡重洋來到美國,后來還傳給了他的家人。他決心要讓他的每一個孩子都受到良好的教育。
在費利斯的父親看來,如果晚上入睡前還同早上醒來時一樣無知,那是最不可饒恕的。他常說:“該學的東西太多了,雖然我們出世時愚昧無知,但只有蠢人才永遠如此。”
他不想讓自己的孩子自傲自滿,所以規定他們每天都要學一樣新知識,而晚上用餐時,他們正好可以用來交換新知識。
他們每人有一項“新知”之后,便可以去吃飯了。
坐定后,費利斯的父親會選中一個人提問。“費利斯,告訴我你今天學到些什么?”
“我今天知道了尼泊爾的人口數量……”
餐桌上頓時鴉雀無聲。
費利斯一直感到奇怪,因為不管他說了什么,父親都不會覺得此事過小,不值一提。
“尼泊爾的人口數量?嗯,好。”
父親看向母親。
“親愛的,這個答案你知道嗎?”
母親的回答往往能化解嚴肅的氣氛。“尼泊爾?”她說,“我不僅不知道尼泊爾有多少人口,我連它在世界上什么地方都不知道呢!”當然,這個回答正中父親下懷。
“費利斯,”父親接著說,“去拿地圖吧,讓你媽媽看看尼泊爾到底在哪。”就這樣,一家人開始在地圖上找尼泊爾。
費利斯那時還是個孩子,并不懂得這種教育的妙處。他想的只是快點兒到屋外去,找小朋友們玩游戲。
如今回想起來,他才明白父親給他的是一種多么生動有力的教育。在不知不覺中,他們全家人一起學習、一起進步。費利斯進入大學后不久,便決定以教學為終身事業。在求學時期,他曾追隨幾位全國最著名的教育家學習。經過大學的學習,費利斯已經具備了充足的理論知識與技能知識,然而他發現了一件有趣的事,即那些教授教導他的,正是父親早就知道的東西——不斷學習的價值。生命有限,而學海無涯。我們懂得多少知識,一定程度上也決定著我們將成為怎樣的人。每天努力多學點兒新的東西,這一天才稱得上沒有白費。只要我們每天都有進步,那么,總有一天我們會變得非常優秀,令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