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降胡車兒得鄧艾
- 三國謀士我變身伊籍
- 春夜禾
- 2132字
- 2024-02-25 14:00:00
為首一個胡人唱道:“此山是我開……”
程昱一眼就認出了胡車兒。
他大喝道:“好你個胡孫!想造反嗎?!”
胡車兒覺得劇本似乎拿錯了,說好的徐母沒來,英雄救美的程昱倒是先來了。
他猶豫了一下,覺得還是跟程昱對對劇本比較好。
胡車兒毫不防備地走上前,想要跟程昱輕聲討論一下。
但是程昱的手下,怎么敢讓一個山賊打扮的胡人靠近程昱?
親衛武士立刻拔劍攔住了胡車兒。
胡車兒下意識地舉起了刀。
程昱本能地討厭胡車兒。
當年他跟隨曹操討伐張繡,張繡投降,是他親手從張繡手中拿過印授的。
后來張繡反叛,那天晚上死了很多人,他程昱也差點交代。
再后來,張繡二次投降,曹操不計前嫌,他也只能把仇恨放下。
如今,看到胡車兒居然做起了山賊,還敢對他舉刀!
程昱新仇舊恨一起爆發,怒喝道:“給我拿下!敢反抗,就地格殺!”
親衛和健仆們一起向胡車兒殺去。
胡車兒之前就覺得不太對,如今聽程昱這么一喊,又看到對方招招刺向他要害,哪里有演戲的樣子?
他悟了。
“你們,你們存心要殺我!設了局殺我!我跟你們拼了!!”
胡車兒拼命,手下六個胡人兄弟也拼命。
程昱手下人雖多,卻不敢和對方拼命,被打得連連后退。
程昱大怒,驅馬上前,沖撞胡車兒。
那胡車兒可是西北來的胡人,熟識馬性,怎么可能被撞到。
他滾到馬肚子底下,舉手一刀,刺入馬腹。
馬臨死一躍,重重跌倒,把程昱壓在身下。
程昱當場昏迷。
手下搶過程昱,擁簇著逃了回去。
胡車兒沒有追趕,他看看手下,已經死了三個。
卻說伊籍走西北大道,并沒有走遠。
徐母坐的板車,是拉貨的,不是載人的,沒有避震。
這一路走來,徐母已經被震得骨頭都要散架了。
伊籍只能躲進路邊樹林里休息。
他聽得另一條路上遠遠傳來廝殺聲,便派廖化去查看。
廖化回來稟報后,伊籍決定還是改走西南大道。
沒辦法,徐母這狀況,繞洛陽兜個大圈子,送到新野就是具尸體了。
啟程后,廖化求教道:“大人之前計劃走西北大道,現在改走西南大道,難道制定好的計劃,是可以隨便改變的嗎?”
伊籍道:“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要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靈活調整計劃,不能墨守成規。”
等他們走到戰場,看到胡車兒埋葬完戰友,正坐在路邊發呆。
伊籍用心看去。
姓名:胡車兒
體力:94
智力:50
武力:74
不錯呀,血條夠厚。
伊籍便招呼道:“胡將軍何去何從?”
胡車兒一臉茫然道:“無處可去。”
伊籍勸道:“既然曹操容不下你,何不另投明主?”
胡車兒行禮道:“還請先生指條明路。”
伊籍道:“知道新野的劉備嗎?”
胡車兒道:“聽荊州來的客商說起過,是個仁德的主君。”
伊籍道:“那你還猶豫什么?”
胡車兒道:“沒有功勞,就這么過去投靠,怕被人看不起。”
伊籍指著徐母說:“護送徐庶的母親,這不就是功勞嗎?”
胡車兒拜倒道:“謝指教,敢不從命。”
于是,胡車兒帶著三個手下,加入了護送隊伍。
他們砍了些柔軟的枝條,墊在板車上,這下子,徐母舒服多了。
一行人連夜離開潁川郡,趕到了相鄰的南陽郡。
大道是通往南陽郡宛城,再往南去新野縣城的。
但是宛城在曹操控制下,伊籍可不敢過去。
好在南陽這一帶,以前是張繡的地盤,胡車兒熟得很。
他引導大伙兒,沿著南陽郡東部一條能行馬車的小道,直接往南走。
這一路就走到了南陽郡棘陽縣。
胡車兒說,過了溧河,往西就是新野縣,這里離新野縣城還有一天的路程。
大伙兒都松了口氣。
這口氣松下來,就走不動路了。
縣城伊籍不敢去,于是準備找個村莊休息一晚。
胡車兒引著大伙兒,來到溧河邊一個小村莊。
伊籍看到河邊有個牧童在放牛,就上前招呼道:
“小娃子,村里有大人嗎?我們想要借住一宿。”
牧童有點口吃,答道:“村,村里大人們都種田去了,家,家里只有寡母,你們不能過去。”
伊籍不想造成誤會,便決定就在河邊休息,等村民們回來,再去商議。
休息的時候,廖化逗口吃牧童說話。
不知怎的,他們居然說起了排兵布陣。
牧童用手比畫著說,應該在何處安營、何處扎寨。
廖化大笑,嘲笑他小娃子懂個屁。
伊籍卻覺得,牧童說得有點道理。
他起了好奇心,又閑著無聊,便用心看牧童。
照理說普通人是看不出什么的,沒想到伊籍這一看,居然看出字來了。
姓名:鄧艾
體力:??
智力:??
武力:??
體力、智力、武力全是問號,應該是還沒長成的關系。
可光一個姓名,就讓伊籍瞳孔地震了。
不是吧,滅了蜀漢的鄧艾,居然在這個窮村莊里放牛?
伊籍立刻發動智力255的大腦,搜索鄧艾的信息。
好在伊籍前世興趣廣泛,瀏覽過這種名將的詞條,現在一搜就搜了出來。
果然,鄧艾是棘陽縣人,從小喪父,直到曹操攻破荊州時,鄧艾才遷居汝南郡,為當地農民牧牛。
所以,當建立蜀漢的劉備還在新野縣城的時候,滅掉蜀漢的鄧艾,就在新野縣城東面18公里遠的地方。
世界好小啊。
伊籍腦子里,頓時冒出了一個在后世會被槍斃的想法。
隨后他決定,還是走合法程序,連鄧艾和他寡母一起拐了。
傍晚村民們回來,伊籍便進了村莊。
略微耍了點嘴皮子,伊籍就讓徐母就住進了鄧艾家。
寡居的鄧母對徐母很客氣,兩人相處得不錯。
于是,伊籍便全力發揮三寸不爛之舌,說動徐母,為徐庶娶鄧母。
徐母感恩伊籍,對伊籍言聽計從,倒是鄧母有些不安。
于是,伊籍又和鄧母說鄧艾的成長環境和教育問題。
這招通殺千年。
為了孩子,家長就算受委屈也愿意。
更何況村婦鄧母嫁給軍師徐庶,屬于高嫁,并不委屈。
于是皆大歡喜。
至于徐庶怎么想,伊籍不考慮。
這年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徐母答應了,由不得徐庶不答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