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夜校開課(求追讀)
- 三國:龍起江南
- 隔壁的小蜥蜴
- 2203字
- 2024-01-05 05:32:53
張纮作為客人,暫時在府衙里面居住下來。
至于回復劉備的信函,劉磐派人給送過去便是。
別說這種口頭上的盟約,就算是正式的盟約,在這時代也沒什么約束力。
新成立的幾個縣,百姓初步安定下來。
大部分人都有自己的家,卻還需要為了耕地的問題忙碌。
不僅要開地,還要養地,稍微閑下來,就上山采集藥材和山貨,甚至定點采伐木材。
什么能采什么要留著,什么樹能砍什么不能砍,實際都有約定俗成。
畢竟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為了一輩子吃下去,這些規矩就要遵守。
有條件的養雞鴨,膽量大的向官府要了豬苗,這當然也是走分期付款的流程。
這年頭豬還是主流的肉食,也是重要的油脂來源,畢竟價格親民。
豬肉還不是賤肉,真正淪為賤肉是南北朝,草原民族入主中原,他們嫌棄豬肉。
當權的皇帝和貴族都不吃豬肉,上有所好下有所效,于是從此豬肉就淪為賤肉。
直至閹豬成為主流,主要還是紅燒肉的出現,一個兩個才‘真香’回來。
“沒想到江南的山越,居然真的有平定的一天。”張纮來到上饒,看著這簡陋的城池,卻覺得它意義不凡。
兩漢都有蠻夷問題,有些是怎么圍剿都無法剿滅,有些還曾經作為大漢的助力,卻圍剿地方叛亂。
可一旦他們的利益受到損害,本身也會反叛大漢。
比如烏桓,比如鮮卑,比如板楯蠻……
山越盤踞在武夷山脈,以及會稽郡北部山林里面,多次圍剿無果。
結果劉磐去年占據江東,今年初就把武夷山這支最大的山越部族給滅了。
張纮甚至都覺得,以前滅不掉,莫不是故意養賊自重?
三四萬人被投入到上饒這邊,畢竟是作為郡治設立的。
人手多了,什么事情都做得很快。
尤其是百姓那邊,有條件的就互相幫忙,效率不知道提高多少。
和他們相比,那些世家豪族過來的旁系子弟,就有點格格不入。
他們本來就帶著百十來個家丁或佃戶,本身并不需要怎么勞作。
對于那些百姓,他們更多是戒備和不信任。
倒是兩家客店,十座貨倉,以及一家酒肆,由這些豪族建設起來。
否則張纮來到這里,怎么落腳可能都成問題。
已經有會稽或者丹陽的商隊,走這條路過去豫章。
基本是從大末經谷水向西,在仙霞嶺北麓靠岸,走十多里路,再經余水到余汗。
因為有生意,所以兩地之間,已經有村聚在這里建設起來。
不過要方便來往的客商,還得要挖一條運河,把兩條河貫通才是正理。
實際當余水和谷水連同之后,便是后世的信江。
在上饒居住三天,張纮已經很確定,劉磐的確是下了功夫去剿滅山越。
同時也確實的安頓好中原的難民,更是設置新郡,進一步發展江南。
江南最大的隱患已經沒了,除非江北打過來,否則這里的確是個不錯的養老地。
就算有戰爭,也大概是在長江,甚至長江以北。
張纮作為文士,不管如何都不會被波及到。
這樣看,在江南這邊落腳也的確不錯。
尤其劉磐文武兼備,愛民如子,也懂得協調世家豪族,倒是個進取之君。
學術方面,不僅請水鏡先生來吳縣開設水鏡書院,同時聽說還建了蒙學書院。
可見在對待文士上,劉磐有劉表之風,不是只懂得武功的莽夫。
張纮花了十天時間,大概在江東逛了一圈,發現這里欣欣向榮,百姓安居樂業,一副大治之相。
回到州府府衙,與劉磐喝了頓酒,稍作推辭,最后應承出仕,被任命為長史。
同時為了補償滕胄,讓他兼任諸學從事。
吳郡治下有水鏡書院,已經開始動土,并且開始招募學生的啟蒙書院。
諸學從事的職責與權力,顯然都有一定的加強。
“也就是說,啟蒙書院第一批夜校學生,優先從領了《論語》的家庭里面選出?”韓嵩已經準備好教學所需,接下來無非是生源的問題。
書院沒完全建設起來,可以先露天開課,反正夏季外面也涼快,火把足夠就好。
“畢竟他們手里就有課本,省得另外印一批給他們。”劉磐回道。
世家豪族不會過去,畢竟只是啟蒙,他們大多已經完成。
所以最后能去的,基本都是平民。
招生榜文很快張貼出去,啟蒙書院招生,以領了《論語》的家庭優先,否則課本需要自行準備。
束脩和學雜費可以分期付款,甚至畢業后才開始計算。
四舍五入,相當于白撿,那自然一大堆人報名。
也有很多人不明白,為什么是夜校,白天為什么不開課。
白天當然不開課,畢竟按照劉磐的吩咐,司馬徽帶頭,韓嵩主要負責、諸葛玄和滕胄幫忙編修教材,為以后科舉做準備。
教材編好后,第一批啟蒙的學生已經出師,進一步招募為師范的學生。
以后這書院百姓,基本就是師范,晚上夜校。
到了后期,師范的學生白天學習,晚上上課,甚至免費上課,最終吳郡全民掃盲。
甚至啟蒙已經完成,那就繼續開縣學和郡學,教導更多的知識。
同時編修好的這些教材,也將作為科舉考試的標準,大家都按照這個標準考。
最終不用說,科舉制度就能落實了。
隨著榜文出來,保留《論語》的家庭,不少都咬了咬牙把兒子送去啟蒙。
更多家庭哭都沒地方哭,畢竟他們已經把《論語》給賣了。
好在自備教材也能入學,只是這錢一算,比賣《論語》的收入還多。
期間到底有多少家庭,夫妻因此和離的,那就不知道了。
對于已經擺爛,或者覺得自己這家人命就得這樣的,這部分姑且不說。
真正希望改變命運的,默默承擔教材費用,反正畢業后才分期清還。
啟蒙書院不遠處,又有一座建筑開始動工,當然目前誰也不知道,這里是做什么的。
只有一些核心的官員,知道這里是一座圖書館。
以后編修好的書籍,會復制幾本放到這里,甚至會有諸子百家的書籍,除了兵法韜略。
劉磐最初想說免費看書,后來經過幾個官員勸說,象征性收取三文錢作為入場費。
畢竟各項維護,人工都要錢,也不能完全靠官府補貼。
再說三文看一天書,簡直不要太實惠。
夏至前后,夜校正式開課,晚上一個時辰的時間,偶爾能傳來朗朗讀書聲……
同時在進入到六月,新一輪的搜索也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