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暗物質”這個詞代表了宇宙中的大多數物質——它比普通物質(如構成恒星和行星的原子)要多5倍。但是,正如其名,暗物質是看不到的。我們只能間接地通過它對可見物質的引力作用來推斷它的存在。如此,暗物質“封裝”了我們的無知。
和大多數謎團一樣,暗物質這個謎團困擾了人們很久。它已經讓科學家為之吸引和困惑了100年之久。觀測和科學理論表明,暗物質可能由任意數量的假想成分組成:弱相互作用大質量粒子、被稱作“軸子”的新粒子,甚至不與物質或光相互作用的原子。如今,科學界的共識是暗物質來自宇宙起源時的“熱湯”:一個由最初隨機運動的、很小的、不可見粒子組成的海洋。盡管科學家未曾探測到這些不可見粒子中的任何一種,但他們觀測到了波動的痕跡。如今,這些暗物質的漲落在宇宙背景輻射(從大爆炸遺留下來的輻射)微小的亮度變化中很明顯。
開爾文勛爵首次對我們如今認為的暗物質提出了動態估計。在1884年的一次演講中,開爾文從理論上發現銀河系中可能存在暗體。隨后科學界涌現了許多想法,大約50年后,瑞士留美天文學家弗里茨·茲威基(Fritz Zwicky)估算出星系團中的質量比視覺上觀測到的要多。20世紀70年代,不可見粒子的證據在薇拉·魯賓(Vera Rubin)、肯特·福特(Kent Ford)和肯尼斯·弗里曼(Kenneth Freeman)的開拓性工作中被揭示。他們發現,氣體和恒星在星系中的動力學表明,有看不見的質量存在于一個暈中,這個暈遠遠超出了普通物質所集中的內部區域的范圍。而在1983年,莫爾德艾·米爾格龍(Mordehai Milgrom)提出了一個修正牛頓動力學(MOND)理論來解釋質量缺失問題。在這個引力替代假說里,米爾格龍假設牛頓定律不適用于星系。
和大多數的科學探索一樣,暗物質歷來的理論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對。而米爾格龍對低加速度情況下動力學改正的簡單闡釋,非常好地解釋了大多數星系暈近乎平坦的旋轉曲線,甚至經受了40年的考驗而屹立不倒。但是,這個理論不能很好地解釋茲威基觀察到的星系團的性質。另一種可能性是,暗物質具有很強的自相互作用并且避開了星系的核心區。關于暗物質的種種猜想還在繼續。
在本書中,霍弗特·席林帶領我們走上了關于暗物質的迷人之旅,從早期講到今日,包括暗物質理論以及一次次的探測嘗試。我們將跟隨他探訪地球上和太空中的天文觀測站,探訪地下洞穴和隧道中的粒子探測器。在我們的環球之旅中,我們將會見到許多科學家,他們是這次探索之旅的主角,在他們的職業生涯中致力于尋找解開謎團的辦法。他們的陣容范圍廣泛:有像吉姆·皮布爾斯(Jim Peebles)[1]和杰里·歐斯垂克(Jerry Ostriker)[2]這樣的暗物質研究領域中的杰出人物,也有青年科學家、暗物質的堅定信徒、懷疑論者及異端者。通過他們的故事,我們將會對科學中最深奧的謎團之一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有一個非凡的看法。
正如本書所展示的那樣,尋找暗物質的工作還在進行中。因此,書中包含了各種各樣的科學解釋。但是總有一天,拼圖的所有部分都將歸位。正是有了席林的星際引導,我們得以加入頂尖科學家的行列,一路為了理解這種未知的引力物質而努力,也一路為我們宇宙的奧秘而欣喜。
阿維·勒布(Avi Loeb)
[1]全名為菲利普·詹姆斯·埃德溫·皮布爾斯?!幷咦?/p>
[2]全名為耶利米·歐斯垂克。——編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