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與子(屠格涅夫長篇小說)
- 屠格涅夫
- 530字
- 2023-12-08 18:24:34
《父與子》
《父與子》的創作貫穿了俄國農奴制改革的前后,提示了一個永恒的人類命題—— 代溝。反映了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兩股主要社會力量的斗爭:一股是包括屠格涅夫本人在內的自由主義派,另一股是以車爾尼雪夫斯基、杜勃羅留波夫為代表的革命民主派,小說主人公巴扎羅夫的原型就是杜勃羅留波夫。通過巴扎羅夫的形象,屠格涅夫刻畫了民主主義平民知識分子的特征,塑造了一個與時代格格不入,不甘心淪為“多余人”,但自身又矛盾重重的“新人”形象,但他和車爾尼雪夫斯基《怎么辦?》中的“新人”羅普諾夫、拉赫梅托多還有一定距離。在小說《父與子》中,屠格涅夫創造了“虛無主義”一詞,用以定義當時還在蘊釀中的平民知識分子特性。
屠格涅夫的初衷是借《父與子》團結俄國各方的力量,然而事與愿違,小說受到兩方的指責:貴族知識分子很排斥,他們覺得“父”被“子”打敗了,認為巴扎羅夫褻瀆了貴族知識分子形象;平民知識分子也很不高興,認為青年一代的形象被惡意歪曲了。屠格涅夫本人應該也不喜歡巴扎羅夫,更不推崇這樣的人物,他只是忠實地記錄了自己感知的“巴扎羅夫們”。《父與子》引起的軒然大波大大震驚了屠格涅夫,無奈之下,他不僅出了國,更是一度產生了封筆的想法,但這都不影響《父與子》被公認為屠格涅夫最成功的長篇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