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潁川荀氏
- 三國:諸葛四友一個都不能少
- 鐵i豬啊
- 2121字
- 2024-01-26 09:18:48
自從紙張書籍問世的那一刻起,崔鈞所見到的每一個文人都要伸手將這一本書從前往后翻閱好幾遍。
哪怕字里行間沒有不認識的地方,甚至對于其中的內容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但是在看到書籍的時候總會忍不住讓那一冊書在自己手中多留一會。
這個生意要么和真正有眼光的商人做,要么和世家大族,尤其是有家學傳世的望族做,所以崔鈞堂內這一次的商人數量只剩下了寥寥幾個。
徐州糜家的代表還是糜芳,而河北甄氏依舊是家中長姐甄姜,不過這一次代表兗州的人就變了,不再是東郡范氏,而是潁川荀氏、陳留衛氏。
潁川荀氏所辦的書院已經成了中原之首,族中荀彧、荀諶已經成了袁紹、曹操兩位諸侯帳下的重要謀士,而另一邊的陳留衛氏,可是曹操起兵討董的天使投資人。
陳留衛氏本就是當地大族,更是擁有其家學傳承,雖然比不上河東衛氏那種衛青直系后人,但同樣是兗州地界上的巨無霸。
只可惜家主衛茲在追擊董卓時被徐榮斬殺,這一次來青州負責交易的是其長子衛臻。
有了東郡范氏帶頭,衛臻也想看看崔鈞這里有沒有好東西可以幫衛氏重振家風,在兗州大地上再度崛起。
而當他摸到書的那一刻,他就知道這一次自己的選擇無比正確。
原本,崔鈞點名是要和潁川荀氏做交易,之前的細鹽交易荀氏也插了一手,這一次的交易荀氏派來的可是荀彧的三哥荀衍,自從幾位俊才去了諸侯手下作事之后的掌權人。
“休若兄,這東西可值得你親自跑一趟?”
崔鈞看到荀衍將書本放下之后才舉杯示意,荀衍同樣舉杯,不過目光還是時不時在書冊之上掃過。
“君侯奇思,著實令人贊嘆,只是不知這書冊造價幾何,可能送些于在家,荀氏必銘感五內不忘于懷。”
“這書冊千金不換,荀家的感激……當真昂貴,貴到崔某不敢攀附。”
想憑借世家之間脆弱的情誼來交換書籍?崔鈞只能說荀衍想的太過簡單,莫說是一分錢不出的情誼置換,這書冊換不來千金崔鈞不可能松口。
“君侯有大功于士人,豈能讓如此神物沾染了銅臭之味?”
“書冊不染銅臭?士人尚需衣食住行,若無銅臭之味,這造紙術如何改進?”崔鈞放下了茶水,“此物是我巧思?謬矣!這是我青州工坊上百工匠幾個月的努力,不止有銅臭味還有工農血汗味,若是休若不喜,就請將書冊放下吧。”
如果沒有崔鈞選定造紙原料,沒有人組織工匠連夜趕工,沒有崔鈞指導的科學的試驗記錄法,沒有他提出的比對試驗提高效率,這紙張恐怕要再過幾百年才能被大規模使用。
至于雕版印刷,那更是造紙術改良成功之后的產物。對于崔鈞來說,眼下這書籍絕對是自己的主導市場。
他突然覺得和荀衍這種人談生意還不如糜芳,最起碼糜芳、甄姜兩人是真正把書冊當作商品來看的,而荀衍總會以士人的身份為書冊附加一層價值。
偏偏多了這一層價值的目的不是為了讓書籍商品價值更高,而是徹底抹殺其商業價值,讓崔鈞將書籍免費送給各個世家大族。
“這……書乃是圣賢之物,豈能以錢糧來衡量。”
“休若兄,敢問此書拿回去可是宣揚家學?”
“自然,我荀氏家學深厚。”
“這崔某當然知曉,慈明公之才學令人高山仰止,荀氏八龍士人何人不知?但崔某何必摻和家學傳承的事情?”崔鈞決定跟荀衍好好掰扯掰扯,今天他是來賣書的,不是來送書的。
“鈞與康成公合作在青州辦書院,青州書院學子自然可享受書冊,因為這些人一旦學有所成第一個考慮的便是建設青州。長安天子欲重立太學,鈞也有千冊書籍封上,因為太學乃是天下讀書人之事。但荀氏家學,與崔某何干?”
“既然如此,這書……我荀家買了就是。”
原本的荀衍還想憑借士人階層的大義逼迫崔鈞,但這一切都有前提那就是他代表的是多數人的利益,最終士人階層整體向崔鈞施壓才行。
但眼下崔鈞對內實現書本免費,對外進獻天子,原本荀衍手中“士人階層”的籌碼被分化了大半出去,成了每一家的家學。
這一來一回,書本似乎又成了商品。
“信鄉侯,這書冊造價幾何,售價幾何,我衛家頗有家資,想要將家中藏書更換一遍。”
相較于經營著潁川書院,執中原書院之牛耳的荀氏來說,衛臻的想法就要簡單多了。
自從父親衛茲戰死,衛家的目標就放在了重振聲威上,第一個擁有成套的典籍書冊確實可以讓他們在陳留境內的豪族中脫穎而出。
“好說,這一冊書可以承載十多卷竹簡的字數,或者一匹帛布,這價格嘛……”
“一匹帛布少說五六百錢,若是要用于書寫,或可賣到八百錢以上,這個價錢,或許書冊要絕跡于百姓家中了。”
“休若兄真的愿意書籍出沒于尋常百姓家?”
“呵呵……”荀衍干笑了兩聲,隨后才繼續開口,“我荀家藏書頗多,倒是要多費一番功夫,君侯交易還是只要糧食?”
“錢糧均可,青州最為缺糧的時間已經過去了。”崔鈞搖搖頭,“另外家學可是要空白書去寫,還是只要經典去自行加注?”
大漢經學家可以分兩種,一種是作文,一種是注經,少有鄭玄那般能集眾人之所長的名儒存在。
像衛臻的家學,所做的只是在已有的經典之中去注解,那崔鈞完全可以出售已經刊印好的四書五經,只要留夠空隙寫注解就好。
而荀家家學豐厚,恐怕經典刊印與空白的書冊都會要一些,深厚的學問背景讓荀家將成為崔鈞的主顧。
畢竟他們家可是開書院的,有了書冊的便利,誰又能接受竹簡與帛布呢?
“那便有勞君侯照顧了。”荀衍一拱手,想要徹底落實這一段合作關系。
“不急,不急,我與荀家的交易還可以有更深層次的合作嘛。”崔鈞臉上的笑容又多了一分,“畢竟河東衛氏、河東司馬氏、弘農楊氏,缺書的人有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