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借劍
- 種橘
- 君子不器之
- 3241字
- 2023-12-20 21:21:46
武陵郡首府名曰狐岐。
狐岐城。
但大多時候,當(dāng)?shù)氐娜藗冞€是以武陵郡城代稱。
狐岐城名氣可大著嘞!
且蘭文風(fēng)貧弱,但狐岐城卻曾出了一位了不得的圣人,倒不是說這位圣人就是且蘭人,但他得以讓自己穩(wěn)穩(wěn)坐上文廟第十七把交椅的道理,卻是在狐岐城悟出來的。
后來人將這位姓王的讀書人尊為心圣。
許多讀書人都道:儒家心行城的心行二字原本不算妥當(dāng),直到南邊出了個竹畔老王,才算是名副其實(shí)。
再后來,碧江水里撈起來的三尊銅人,更是讓狐岐城在橘子洲聲名大震。
狐岐城外多山。
這座山,那座山,大大小小的山上就有著大大小小的宗門,在整個橘子洲西南都極為罕見。
不為啥。
厲害的人不在長淮一線的五座城里就是在最北邊的十二座樓子里頭,其他地方哪里見得著這么些仙人哦!
橘子洲西南有三個國家,最西的且蘭,最南的南梁,以及貼近中原的云夢。
這其中,云夢最強(qiáng)。
吃了江河湖澤的好處,不論是文風(fēng)還是山上門派,遠(yuǎn)比其他兩個國家要多。
唯有狐岐,孤城蓋云夢。
郡城坐落在三江交匯的地方,算是個小小的平原,唯有狐岐一座孤山,狐岐城正是依山而建。
冬天向來是狐岐人最喜愛的一個季節(jié),狐岐山漫山寒梅,皆會在第一場雪落下后傲立人間。
而今更是姿態(tài)紛呈。
相比于五華山,狐岐的梅花看上去熱烈得多。
狐岐城有座允王府。
允王府立在狐岐半山腰。
允王府的主人叫梅允常,是當(dāng)今且蘭天子的胞弟,五十年前受封于此。
來到此地后,允王帶著自己的妻小親手種下了漫山梅樹,五十年后造就了橘子洲九景之一。
孤山寒梅。
按理來說一位封王的宅邸是嚴(yán)禁尋常百姓上去的,但允王梅允常卻大氣的開放了整個狐岐山,即便是王府門口,也由得百姓任意賞梅。只將山頂一隅之地圈了起來,至于上面都有些什么,那就不得而知了。
每到寒冬臘月時,狐岐會迎來橘子洲各地甚至枳子洲的青衣劍客與讀書人前來賞玩。
這是狐岐城最熱鬧的時候。
冬日里的狐岐山腳從來是人來車往。
今天是冬月初十。
冬至的日子。
陳青說要登山賞梅,順便見一見故人,然后再東去。
方圓沒有上山的打算,他想去找個酒鋪,喝上兩杯,然后去城南的玉劍門,講上一樁道理。
這些天方圓與陳紫一直沒有交集,雖然擔(dān)心她的手,但卻不愿去問,也不太敢問,只是偶爾看上一眼時才知道她的手指慢慢恢復(fù)。
或許是因?yàn)榇耸拢惽啾悴辉倥c方圓說話了,方圓自覺有愧,更不敢搭話。
直到此時。
方圓還是背著那個大紅葫蘆,拱手施禮。
“兩位姐姐,三位大叔,方圓還有自己的事要辦,我們就此別過,來日再會。”
陳青瞥了他一眼,道:“自己一個人空手去找麻煩,想死的快些?”
方圓苦笑著搖頭,道:“姐姐不要生氣了,我還要替先生取水,當(dāng)然不會把自己的命擱在那里。”
陳青不置可否的偏過頭,像是被旁邊的孤山寒梅吸住了視線一樣。
方圓硬著頭皮再次道:“山高水長,后會有期。”
三個大漢則是效仿那游俠抱拳,紛紛道上一聲珍重。
陳紫不在,剛進(jìn)城時她便說要去取把劍,已經(jīng)獨(dú)自離開了。
那得快些走。
方圓不再逗留,轉(zhuǎn)身匯入狐岐城中。
陳青嘆了口氣,道:“陳叔,上山吧。”
……
城西乃是允王劃定的商賈貿(mào)易之地。
城西的千里巷中,有一家名為借月的小酒館。
名字很有意境,商鋪所賣的酒是剛剛推出的,叫做消骨,據(jù)說是一個頭回喝酒的青衣劍客用前些日子的早梅花瓣釀造入酒。
花落骨銷,故此得名。
當(dāng)然,誰也不知道這其中的真假。
消骨極好。
來往的商人,游歷的劍客和讀書人,狐岐本地的達(dá)官顯貴以及山上仙人都愛上了這個特別的味道。
短短半個多月的時間,岐城酒貴!
岐是狐岐城,酒是消骨酒。
一名少年讀書人站在借月館門口,看得出來,他對門里傳來的奇異酒香很是著迷。
兩株梅花一前一后,輕掩著這扇有些破敗的木門。
今天日頭不錯,早晨的陽光已經(jīng)開始有了暖意,梅花也開始有些凋零,只是不成形狀的掛在枝頭,只待一場雪化,就要零落成泥。
借月館在城西算不上豪奢酒肆,相反,此地主人好像并不在意生意能否做得大,哪怕是消骨暢銷狐岐城的這些日子,也未見修繕。
當(dāng)然,也正是因?yàn)檫@里略帶破敗的緣故,倒顯得十分雅致。
游人常常來到這兒飲上幾觴,談天說地,各展所長。
消骨問世的時間雖不久,但專販此酒的借月館卻成了青衣劍客和白衣讀書人鐘愛的一個地方。
白衣讀書人不同,他對諸如天下縱橫,才子佳人,山上山下之類的游人談資不感興趣。
他為的,是店里的消骨。
確實(shí),賊香!
他叩開門扉。
門里,是一個不作雕飾的院子,但擺了十幾張石桌,供游人們清談飲酒。
店里人不多,但也不少。
掌柜的是個四十余歲的男人,沒有作商賈打扮,反而穿著藏青色的大袖袍服,看起來更像個貴人而不是掌柜。看到陌生的白衣讀書人,拱手行禮笑道:“先生是頭客,自己坐,酒在屋里,自己舀,半斤二十個小刀錢,最多半斤酒。”
白衣讀書人摘下背后的大紅葫蘆,也不多話,走到屋里,拿著瓢便從缸里舀了一瓢酒出來。
“主人家有大觥嗎?”
掌柜的挑起眉頭,看了他一眼:“有的。”
“多謝。”
說完自顧自找了一張位于角落的石桌坐下。
掌柜的取來大觥,倒酒入內(nèi),但卻沒有多少疑惑。
這些天酒館里出入的多是各地的各種人,有怪癖的他見的多了,用大觥喝酒也就見怪不怪了。只是這個白衣讀書人隨手一舀,也不稱量,倒是讓他有些興趣。
當(dāng)然,以他的眼力,看得出來酒有多少。
“先生,酒資不少,不稱一下嗎?”
“不用稱,剛好半斤,我從小賣炭長大,手上有準(zhǔn)。”
“好的。”
白衣讀書人將臉湊到觥口,陶醉之色不言而喻。
接著雙手舉起大觥,猛灌而下,酒去了一半。
這酒,極好。
這大觥更好!
難怪先生說,讀書人在外頭喝酒要讓掌柜的換上大觥,自己喝著也有味兒,別人看著也有味兒。
尤其是講道理之前,喝上那么一觥酒,浩然氣頓生。
四下里的酒客看著這個特立獨(dú)行的讀書人,有些驚詫。
倒是他自己不為所動,雙眼無神,嘴里喃喃。
“以后怕是喝不慣米酒嘍。”
米酒太甜,沒味兒。
下山走江湖不過一月的時間,感受頗深。
他抬起頭,朝屋里喚了一聲:“掌柜,加半斤如何?”
掌柜的沒有出來,但說了兩個字:“不加!”
白衣讀書人沒有再說別的,而是用手摩挲著大觥。
忽然有些不舍得喝下去。
很是糾結(jié)。
他沒有太多錢,只余下送還原主卻被丟了回來的修門錢,卻難得有這樣不必借酒的酒興。
尤其是眼下無事一身輕,就更好了。
剩下的半觥酒值十個小刀錢,約要賣上一挑半還多的上好棗木炭才能換得過來。
少年讀書人臉上微紅,他覺得自己走江湖以來遠(yuǎn)不如以前那般勤儉了。
以前半個小刀錢的冰糖葫蘆都不太舍得吃,現(xiàn)在二十個小刀錢的酒卻能喊出“再上半斤”來。
這些錢還不是自己的。
只能記下這袋錢的主人了。
不過也是,江湖不比山上,若是小氣兮兮的摳搜那兩個子兒,多少有失白衣的顏面。
只要不是賣炭錢,花多少也不會心疼。
讀書人捧起大觥,將剩下的酒水一飲而盡,而后留下了二十枚小刀,抓起放在桌上的酒葫蘆,默默地站起身。
酒已經(jīng)喝完了,該去講講道理。
眼前忽然橫陳著一柄劍。
劍身似琴身,只是沒有琴弦,也小了許多。
抓著劍的手很好看,修長圓潤,就是淤青多了些。
這雙手的主人也很好看,就是人冷了些,話少了些。
“掌柜,給我半斤酒,給他喝。”
掌柜走了出來,打量了一番門口的白衣少年和紫裙女子,道:“來者是客,姑娘請進(jìn),先生也請坐。”
私下的私語聲更密了些。
紫裙女子皺了皺眉頭,道:“你要空著手去講道理?”
少年讀書人沒有接劍,但還是坐了回去,女子亦步亦趨,坐在他對面。
桌上大觥底還掛著一縷未盡的酒液。
紫裙女子將劍放在桌上,推到讀書人面前,道:“我不去,這劍算我借你的,你下山還我便是了。”
讀書人搖搖頭,道:“姐姐,我不能借你的劍,前些日子已經(jīng)借過一把匕首,尚未解決,現(xiàn)在借劍,大不合適。況且這一遭上山講道理,未必就要用劍的。”
“呵。”
紫裙女子臉上終于有了表情,是冷笑。
“怎么,讀書人借把劍都不敢?那匕首怎么敢借?”
少年苦著臉道:“就是借了匕首才不敢啊。”
紫裙女子微沉著臉,道:“那便送你了!”
接著干脆利落的起身離去。
少年望著桌上的無弦琴劍,欲哭無淚。
中年掌柜舀來一瓢酒,注入大觥之中,由衷的道:“先生,好福氣喲!”
少年憤憤的道:“你要是再說,就找她要錢去啊,這酒是她買的。”
中年掌柜坐了下來,笑容可掬。
“那位姑娘的酒錢我自然是找她要了,至于是誰喝,莫得關(guān)系。”
少年讀書人瞠目結(jié)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