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 黑神話西游:從渡劫雷云開始
- 清大神經
- 5114字
- 2024-09-29 22:23:44
文昭皇后陵墓現詭事:北魏時期,高氏后人在長陵遷葬時遇見了一件詭異的事情。他們在打開文昭皇后高氏的陵墓時,在里面遇見了一條一丈多長的大蛇,這條大蛇正趴在棺槨上,細細一看,蛇頭還刻著一個“王”字,堪稱詭異至極。文昭皇后高氏是孝文帝的妃子,她人年輕,性格溫柔嫻雅,很得孝文帝的寵愛,先后生下了二子一女。但后來高氏失寵,左昭儀榮獲盛寵。左昭儀沒有孩子,便把目光定在了高氏身上。在遷都洛陽的途中,高氏突然去世了。高氏雖然早已失寵,但憑借著幾個子女傍身,她平常的生活還是不錯的。她本人的身體也沒什么大恙,只要她能堅守住寂寞,早晚也有出頭的一日。但就是這樣的高氏,卻突然死了。那時眾人正在忙著遷都大事,加之死的又是一個失了寵的后妃,是以高氏的死并沒有引起多大的水花。負責此事的官員也是看上邊眼色辦事的,所以高氏沒能葬進皇陵不說,下葬事宜也是匆匆了事。高氏生前雖然生育了三個皇嗣,但她本人的位份并不高,所以她僅僅是以貴人的身份下葬的。孝文帝正忙著遷都大業,也根本沒顧及到高氏的生死。就這樣,高氏悄無聲息地下了葬。33歲那年,孝文帝駕崩,后傳位于兒子元恪,元恪即后來的宣武帝,元恪即是高氏所生。兒子登上了皇位,生母的位份自然是要提一提的。就這樣,死去多年的高氏被追封為了文昭皇后。高氏人突然死去的時候,高氏一族尚人微言輕,不敢為高氏鳴不平。但后來高氏的兒子元恪繼承了大統,高氏一族的地位自然就水漲船高了起來。地位上升了,說話自然就硬氣多了。這時便有高氏族人站出來說,高氏是被人害死的,害她的人就是當時孝文帝的寵妃左昭儀。左昭儀當時是否還活著,這誰也不知道。但高氏的陵墓中出現大蛇的事情,卻流傳了下來,后來發現蛇的地方還被人起了個名字,“盤龍家”。
柔然公主的詛咒:北魏宣武帝景明 6年 8月的一天,都城洛陽的皇宮里一片哀傷的氣氛,大半個后宮白幡匝地,宮娥才女個個披麻戴孝,神情悲戚。就在九龍池旁邊的凌云臺下,一座素樸的宮苑里,幾百名僧人整齊地盤坐在法座上,嗡嗡的誦經聲伴隨著各式法樂此起彼伏;巨大的宮門前青銅香爐里煙氣彌漫……再遠一些是一層又一層的后宮女官、朝臣女眷,此時都井然有序地跪了一地。宮苑里面,幾百名御林軍白盔白甲、整齊地排列著;再往里去又是一圈素色錦障圍了個水泄不通。幾百丈長的素色錦障圍護的正是宣武皇帝和一眾妃子、薩滿……他們此刻正團團圍繞著一堆熊熊烈火,個個神情肅穆,嘴里念念有詞,深情送別她們摯愛的始平公主。被圍在正中間,高高的木像前面(始平公主遺像),最靠近火堆的是兩名身著奇異獸皮的女子。其中一名年老的婦人滿臉皺紋、灰白的長發雜亂披拂、手持著碩大的手鼓、神鞭,腳下正在跳著一種詭異的舞步,嘴里不斷地哼著古老而又神密的咒語——那聲音衰老而又蒼涼,就像是一群流浪在草原上的年老婦女聚集在一起哀哀嘆息,又像是思念親人時的喃喃祈禱……而此時,眾人目光凝聚的焦點卻是另外一名薩滿巫師。只見她頭戴著法冠,插滿了五顏六色的長長雉尾,各色細碎錦帶遮住了面龐,厚厚的獸皮下露出雪白如玉的四肢;她此刻正在按照一種詭異的韻律緩慢地扭動著腰肢,同時還渾身一刻也不停地劇烈顫抖著。密集的法鼓聲中,年輕巫師的身軀就像是一條柔軟的白蛇,頭部以下似乎被抽掉了骨頭一般,沒有一處不能扭動,渾圓的豐臀更是波浪起伏,更加上渾身上下一刻不停的劇烈顫抖只看得人眼花繚亂,浮想聯翩……她一會兒凌空踏步,似乎在虛空中正騰云駕霧;一會兒又腳尖聳起,豐臀盤旋,像是在深潭中遨游……等她的嬌軀顫抖的頻率達到一種不可思議速度時,巫師突然像是被虛空中某個看不見的神明當頭一棒——整個人瞬間直挺挺地倒了下去……獸皮張開處,正把她那白璧無瑕、凹凸有致的妙體顯現得一覽無余。此時,場中的所有人都緊張起來,這樣的高潮顯示著巫師已經進入了虛無莫名的陰間世界,大家都相信,她這是見到了至高無上的尊神!巫師正在獻上自己的生命乞求尊神引導可憐的始平公主那孤苦無依的靈魂,一步步走向神圣世界的中心——大赤山。一時間,全場震恐,所有人拜服在地,大氣都不敢出。可是,在場的所有人中,卻有一個人的眼睛始終沒有離開過年輕薩滿巫師的曼妙嬌軀——他雙眼赤紅,喉間雄結抖動,渾身似乎正冒出無數的火苗……這個人正是在場的唯一真正男人——宣武帝元恪。熊熊烈火無情地吞噬著始平公主生前喜歡的各色服飾、玩物,就連她欣賞的帷幔、錦被、首飾都被一股腦地扔進了火中……煙霧升騰中,惟妙惟肖的高大木人像似乎正衣袖扶搖,活轉過來……就在這場神秘儀式的末尾,宣武帝還賜下特詔,命寺人(太監)取來西域上貢的異寶“火鳳衫”,親手把它投進了熊熊烈火,希望這升騰的火焰把這件人間異寶帶給自己可憐的皇妹。盛大的儀式整整持續了大半天這才結束,宣武皇帝拖著疲憊的身子剛一離開九龍池,扭頭就命令身邊的侍人——把那名年輕的薩滿巫師帶到自己的寢宮。半炷香的工夫過后,宣武帝元恪就如同一頭饑渴難耐的猛虎撲向了妖艷的年輕巫師。當天夜里三更過后,整個后宮都陷入了無邊的昏暗之中,唯獨始平公主的凝香殿內還閃爍著慘白的燭光。幾名宮女、伺人正垂著腦袋昏昏欲睡,跪坐在高大的棺槨前面……此時,宮苑外“碧海曲池”上夜風浩蕩,無邊的落葉正隨著秋風颯颯飄落。萬籟俱寂中,高聳的凌云臺上突然響起了一聲長長的嘆息。殘月如鉤,剛剛還在絲絲低吟的蟲聲突然就全部沉寂下來。昏暗中,一個婀娜的身影正臨風遠眺……遙遠的塞上,此刻正是秋草枯黃,風疾鷹高吧?許多年過去了,會不會還有那些背負彎弓的少年郎正在無邊的霜草叢中縱馬馳騁呢?……自己夢中那個俊朗的少年是否風采依舊?……靜默中又過了許久,婀娜的身影開始緩緩地舞動長袖,任憑長發散開,和衣裙一起扶風飄飛——漸漸地,少女的“回風舞”越轉越快,她整個身軀竭力往后仰倒,似乎非常享受那種極致的暈眩……舞到最高潮,少女的身姿就像是凌云飛天,飄渺不像是凡人姿態!“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現牛羊……”沒想到,這首粗獷的原野牧歌在少女清渺的嗓音之下,吟唱出來竟然是別有一番風味……一時間,悲風嗚咽,長歌傷懷……整個凌云臺上漸漸地分不清是歌聲?還是風聲?滲透在一起,遠遠地消散在無邊寂靜的深宮后院里……哀怨的公主元柔?這一夜,所有的嬪妃、宮女、寺人都聽到了那飄渺的歌聲——奇怪的是,她們一聽到這幽幽的歌聲,無不嚇得瑟縮進被窩里,緊緊蒙住腦袋,渾身顫抖不已。因為,人人都清楚,這樣幽渺的歌聲正是出自那剛剛死去的始平公主的獨特嗓音。莫非是這位年僅 18歲的妙齡少女不甘心就這樣香消玉殞?她還在貪戀人間的情欲纏綿?難道她沒有被今天盛大儀式上的薩滿巫師帶走靈魂,交給尊神護持向大赤山?……這一連串的疑惑就像巨石一樣沉重地壓在所有人心頭。一種不祥的預感在無數的個房檐下、床幔間彌漫開來……一想起始平公主那張清麗絕美的少女臉龐,所有人心里都開始隱隱作痛。是啊,神圣的造物主,難道造出這樣美妙的生命就是為了最終讓它如花朵般凋謝嗎?……她又怎能甘心?她會不會銜恨生怨,四處制造禍端?……無邊的恐懼就像是潮水般悄悄地淹沒了整個后宮深院。
立太子之前皇后都會死掉:北魏時期,有一個怪現象,就是立太子前,皇后(生母)都會死去。這是一種殘忍的傳位方式——子貴母死,立子殺母。開此先河的,是漢武帝。當時,劉弗陵只有七歲(立為太子),而其母鉤弋夫人二十六歲,漢武帝在自知時日不多的情況下,賜死了趙鉤弋,正是防止其干預朝政、成為呂后第二。北魏開國皇帝拓跋珪為了實現“父子家天下”,使子嗣徹底擺脫母權對皇權的威脅,干脆對太子的生母一殺了之。當然,拓跋珪的考慮遠不止于此,他的目的還在于清除外戚勢力。拓跋珪對中原歷史深有研究,“立子殺母”能直接防止外戚染指皇權;沒有了“外家”,就沒有來自這方面的威脅。他希望通過這樣做,達到離散外戚部落、防止皇權旁落、鞏固皇族統治的目的。但是,這種制度也有致命的缺陷,比如拓跋晃和元恂,這兩位太子都死在了他們皇帝老爸的前面,那他們的生母豈不就白死了。再比如,生母被賜死后,那年幼的太子由誰來撫養?太子即位后,一樣會對撫養他長大的人感恩戴德,高官厚祿的封賞必定就少不了,依然會有干預朝政的可能。而且,在滅絕人性“子貴母死”的陰影下,還有一個可怕的事情,就是皇后嬪妃都不愿意生了。據《魏書?皇后傳》記載,到了元恪時期,竟然出現了“椒掖之中,以國舊制,相與祈祝,皆愿生諸王、公主,不愿生太子”的局面。“子貴母死”的陰影籠罩在北魏宮廷長達 100多年,沿襲了七代,直到公元 512年,才被廢除。我們已經知道,在北魏,皇后一個接著一個死去是因為“子貴母死”這種制度,但它還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婦人干政的問題。不信你看,北魏的許多女強人如竇太后、常太后、馮太后、胡太后等等,都是出現在這個朝代。
皇帝都活不過 40歲:北魏王朝時期,一共統治了 180多年之久。在這 180多年里面,一共換了 14位皇帝。其中有 11位皇帝都死于非命,在封建王朝時期,這個非命的死亡率是十分可怕的。道武帝拓跋珪得先祖曾經也是建立過一個非常短暫的政權代國,不過很快的一段時間,這個國家就已經滅亡了。在公元 383年前,經過那次肥水之戰以后,秦國當時的實力憔悴,爭取也動蕩了,拓跋珪看準了這個時機就成立了北魏。在道武帝爭執的期間內,積極的鼓勵人們進行生產,對于外面也發起了擴張的戰爭,勢力也是一步一步的擴大起來。但是在他到了晚年的時候,變得非常喜歡猜忌,非常多疑,常常就會因為一些小事就把一些管理朝政的官員給處死,最后弄得滿朝文武官員都自危。道武帝的不小心觸怒了他,就被他下了一個處死令。他怕了自己信得過的人,秘密的出了城,想讓自己的兒子求助。于是他的兒子花了大量的錢財,買通了宮里的一些太監,還有侍衛,連夜地翻過了城墻,把道武帝給殺了,被殺死的時候年齡僅僅才 39歲而已。但是,他的兒子也沒有什么好下場,同樣被他的哥哥給殺死了,最后是他的長子繼承了這個位置,但是沒有過去很久,他就因為生病而去世了。太武帝拓跋燾在公元 423年,明元帝因為生病去世后,坐上了皇位,當時他剛剛年滿 15歲。這個小孩兒也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君主,在他的全權帶領下,北魏國力逐漸強盛,首先就滅掉了北方勁敵柔然,然后又把一些小勢力都給掃清了,他統一了整個北方。然而,到晚年的他和她爺爺一樣非常的冷酷,非常喜歡殺人,但是他們之間有一個不同的問題,是他更多一些氣憤,在往往做完這件事情以后,他又會后悔。他推行了一些很殘酷的刑法,在整個王朝里面,都一直處于動蕩之中。他還在宗愛的慫恿之下,把太子給處死了,但是他在不久以后他就后悔了。但是宗愛知道皇帝對她有一些怨言,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就先把皇帝給謀殺了。南安王拓跋余在公元 452年,太武帝在遇害以后,宗愛擁戴拓跋燾的兒子拓跋余上位,把年號給改成了永平年。但是,這個時代的權力都被宗愛管著,他為了鞏固自己國家的統治,這一代的皇帝下定決心要把宗愛殺死,不過這件事情不小心暴露了,被他知道了,和上一任皇帝一樣,他又主動的下手了,把拓跋余殺死了以后,拓跋濬又繼續延續當上了皇帝,改名為文成帝。在他當上皇帝以后,他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宗愛這個男人給處死了,并且把僅僅剛登基七個月的叔叔拓跋余給安葬了。獻文帝拓跋弘在拓跋濬上位以后,之前混亂的北魏暫時得到了安寧,不過他年紀輕輕的就得病去世了,他也是很少有的一個沒有被人暗殺的皇帝。最后他 12歲的兒子拓跋弘就繼承了他的皇位。他在任職的這個期間里面,推動了佛教,在大型的學院里面鼓勵民眾進步,學習先進的文化。在公元 471年,他在皇位上坐了五年時間,就把位子讓給了自己的兒子,他安心地當起了自己的太上皇,在五年以后,拓跋弘突然暴斃,出事的時候僅僅 23歲。在歷史中說:“這位年輕的太上皇是被自己的后母所傷害的。”孝明帝元詡拓跋弘的兒子孝文帝,是整個歷史上最出彩的一名皇帝,也是知名度最高的一名皇帝。在他統治北魏時期的時候,他大力地推行了民族的融合,把自己的王朝遷到洛陽,積極的學習了漢族的文化傳統,在整個的朝堂之中推行了漢族的語言,就連他自己也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漢姓。但是他的改革也受到了很多群眾和貴族的反對,他因為操勞過度,在 33歲的時候就走完了他的一生。隨后繼承王位的是宣武帝,之前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全部都土崩瓦解了,腐敗的風氣又重新地蔓延到了整個朝代,整個北魏也是日漸的衰落,同樣和上一任皇帝一樣,在 33歲的時候因病去世了,皇位繼續地傳到了孝明帝的手里,但是他那個時候才年幼時期,他的權力都被他的母親所把持著,作為一個女人她專橫無理,將整個朝廷都搞得烏煙瘴氣的,但是隨著自己的兒子一天一天的長大,他們母子兩個人的矛盾也是被激發起來了,最后兩個人和不到一塊去,她親手把自己的兒子給殺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