擇日不如撞日,
當下,
劉仁就告別要去等待劉備的高誘,
領著公孫瓚去找袁紹,
兩人來到袁紹在東外郭城的宅邸前,
發現已經停了多架馬車,
并且門楣上還掛著服喪的絲帛條幅。
公孫瓚皺起眉不安地說道,
“德然,本初真住在這?”
公孫瓚的問題,讓劉仁滿肚疑團,
但還是為他解答:“伯圭兄長,這哪有假?
只不過我上次來這里住的時候可沒掛這些東西,
本初兄長還宴請了我和兄長吃酒。”
“德然,當時沒掛這些,
是因為人家袁本初還沒服喪。
現在這樣就說明如今此地主人正為尊親服喪。”
公孫瓚見劉仁一副不明就里的表情,當即解釋道:“按朝廷的律令,
服喪之人是不能尋親訪友的,
就更別說為人在朝廷奔走了。”
劉仁當即明白了公孫瓚的意思,他想退回去了,現在這個理由太充分了。
劉仁猜想這也許是公孫瓚拉不下臉來求袁紹相助,
畢竟上次的醉酒事件后,
劉仁就明白這公孫瓚的自尊心太強了,
甚至有些到了強迫癥的程度,
不過想想也是,
哪家好軍閥組建的騎兵時候只要白馬的?
劉仁一把拉住了公孫瓚的衣袖,
“朝廷是說了服喪之人不能尋親訪友,
可難道還說親友不能來尋他嗎?”
公孫瓚面上一僵還想推辭,
他心中實際上是藏著一股氣,
一股莫名的志氣,
只要主君劉其還沒死,
難道憑他公孫瓚的本事還殺不穿小小的林邑野人嗎?
“伯圭兄長,想在林子里待多久?
十年?
還是二十年?”
劉仁的話語極其尖銳,讓公孫瓚的那玻璃心有些顫動,
他心想是啊,
他公孫瓚要將最黃金的光陰都投入到密不透風的、瘴氣恒生的林子里嗎?
“兄長可知這袁本初是為何服喪?
如今袁本初已為故去的五官中郎將袁成之繼子。
若是等伯圭兄長一步一個腳印地回到北地時,
只怕早已滄海桑田了。”
劉仁聽過劉備吹噓他大哥袁紹的美好未來,
從此之后,便再無人能用出身不佳來束縛袁紹了,
這也是劉仁認為,袁紹能幫公孫瓚周旋一二的原因。
劉仁看向怔住的公孫瓚,
聲音如當頭喝棒:
“兄長難道自認為比袁本初差嗎?”
不,當然不,公孫瓚心中無聲的說出答案。
“十年后,兄長從南方回來,
袁本初只怕已經是兩千石大員...”
在高誘的惡補下,劉仁比起剛落地時,
對這個時代士族的影響力已有了個概念,
尤其是袁家這樣四世三公的超級望族,
比起當年的王莽只怕也都相差不遠了。
面對劉仁血淋淋的話語,
公孫瓚沉默了,
他緊緊地捏緊了拳頭,
隨后,像是釋然了,也像是下定了決心,
輕輕地松開了殷紅的手掌,
只差幾分都要攥出血來。
公孫瓚向著劉仁點頭,
“德然我們過去吧。”
這時候,
有幾名仆人正用粗木抬著一頭被捆的結結實實的野豬從外面往門內走,
與兩人檫肩而過,
劉仁看這繩結的手法便知是高人綁的,
是讓豬豬一點力也使不上。
這野豬鬃毛濃密,毛色油亮,
要是立起來只怕比劉仁還要高,
那長而粗狀的獠牙要是扎在像他這種不通武藝的普通人身上,
恐怕要將他給捅穿了。
端是頭強悍的野獸,
可這樣強的野獸,也只不過是待宰的牲畜。
劉仁感嘆道:“袁家可真奢侈,
這樣肥壯的野豬隨隨便便就殺來吃了。”
在高誘家修養的日子里,吃上豬肉的機會也是不多的,
平時吃得多的肉食就是魚和雞,
高誘愛釣魚的習慣,也因為這樣能省不少錢。
沒有天子冊封,高誘就算學問出眾,
也只能算是臨時工,
每月能在蔡邕那領得錢糧也不算多,
借著釣魚堪堪能保證劉仁的營養,
要是還想喂飽劉備那大肚漢,就是把高誘也下鍋了也是不可能的。
劉備平時總是不著家,
冒著通緝的危險在外面游蕩,
八成也是明白,師兄高誘可養不起他。
公孫瓚面色古怪地給劉仁解釋:“這服喪期間按理說只能吃素,
這野豬可能不是拿來吃的。”
劉仁不明白,既然不能吃肉,
把這野豬綁成一副殺豬模樣是什么打算?
難道袁紹服喪期間私下偷偷吃?
這么大張旗鼓也不像啊。
抱著疑問,
兩人向門吏通報來意,并遞交了名刺。
不多時,門吏從宅邸內出來,
就讓小廝領著劉仁他們往前堂內走。
一般的主人家便是在這里會客、議事、宴飲。
還沒等走近,
劉仁就遠遠看見堂內的人不少,
見過的,沒見過的都有,
大抵應該都是這時候的名士,
袁紹正服喪來拜訪的人也是不見少啊。
兩人穿過這時候別處見不到綠植走廊,
來到前堂近處,
正等著小廝為他們通傳,
就聽見了爭吵的聲音從堂內跳出來,
這讓劉仁的心中有些不好的預感。
劉仁轉頭看向公孫瓚,只見師兄的帥臉上也是苦笑,
劉仁忐忑地向公孫說道:
“伯圭兄長,只怕今天是白跑一趟。”
來前還和人打了包票,
能扭轉乾坤,沒想到的怎么快就要讓人打臉了
“德然,無妨。也算見見老朋友,自離開緱氏山和袁本初也挺久沒見面了。”
公孫瓚不知怎地心中也松了口氣,
畢竟要向上學時的競爭對手低頭相求,
還是有些張不開嘴。
在雒陽學習的日子里,
公孫瓚不只是在緱氏山同盧植學習,
在更早之前,他還沒結婚的時候,
就跟著如今擔任光祿勛的大儒劉寬學習,
這時候就與袁紹較上勁了,
兩人很像,
都是出身大族,都是不受待見的庶子,
同樣有著英俊的外表,
公孫瓚的武略會更出眾,而袁紹的文韜也是他比不上的。
所謂一山不容二虎,
兩人之間亦敵亦友的競爭直到公孫瓚回到幽州后暫時告一段落,
得知小兄弟游學到了雒陽,
公孫瓚也曾經寫信與這個惺惺相惜的對手,
請他照顧一二。
“阿瞞,你可要謝謝宮里的大人,
要不是他們求情,
你們譙縣這支怕是都要一同進段紀明的廷獄。”
劉仁還在門外就聽見了這道陰陽怪氣的嘲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