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賀蘭山闕的背景下,黎明的第一縷陽光灑在了廣袤的原野上,一支由數千騎組成的大軍正奮勇前行,激起了滾滾煙塵,伴隨著馬蹄聲和鐵甲的碰撞聲,營造出一種令人血脈膨脹的戰場氛圍。從遠處看,這支大軍宛如一片流動的紅色海洋,紅色的旗幟上印著一個醒目的“明”字,表明了他們的身份——明朝的騎兵隊。
他們正在追擊韃靼蒙古的敗兵。在這支大軍的前列,騎在一匹雄壯馬匹上的,正是這次北征的總司令——王越。他是一個在景太、成化和弘治三朝都享有赫赫威名的老將,已在疆場上縱橫四十余年。王越頭戴著金盔,身著一套略顯沉重的金色鐵甲,這些鐵甲在陽光下閃耀著耀眼的光芒,彰顯著他的威嚴和英勇。他背后的鮮紅色披風在晨風中瘋狂地抖動著,如同戰場上燃燒的火焰。
盡管王越的須發皆白,顯露出他的年歲,但他的眼神依然剛毅無比,充滿了堅定和果斷。他的面部肌肉棱角分明,表情沉著,透露出一種歷經沙場的堅韌和經驗。他的眼中閃爍著不屈的光芒,似乎在回憶著過往的榮耀,同時也在展望即將到來的勝利。
在景泰二年(1451年),王越的事業達到了一個重要的轉折點。他以優異的成績登進士第,被授予御史一職,開始了他在朝廷中的官員生涯。憑借著他敏銳的政治智慧和卓越的軍事才能,王越逐步升遷,累官至右副都御史,巡撫大同。在明憲宗的時期,他的官職更是升至兵部尚書,成為了掌握軍權的重要人物,總制大同及延綏甘寧等地的軍務。
王越在軍事上的成就尤為顯著,他曾三次出塞,成功收復了河套地區,并在紅鹽池之戰、威寧海之戰中兩次遠襲韃靼,展現出了他作為將領的英勇和智謀。因其軍功顯赫,被封為威寧伯,并成為了首任三邊總制,這是對他軍事才能的極大肯定。
然而,在成化十九年(1483年),權宦汪直被貶后,王越也遭遇了職位的波動,被奪去爵位并除名,謫居安陸。這對于一直在軍政兩界都有顯赫成就的王越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打擊。但命運的轉折并未就此結束。
弘治皇帝即位后,王越獲得了皇帝的特赦,得以回到故鄉。他后來以左都御史銜致仕,盡管已經退居二線,但其影響力依舊不減。在弘治十年(1497年),王越再次被起用,恢復了他的原職,并額外被加封太子太保。此次,他負責總制甘、涼邊務,并兼巡撫職責,后又兼制延、寧兩鎮。
這一次北征,他奉了弘治皇帝的旨意,率領三路大軍從三個不同的方向對韃靼蒙古的主力部隊發起了猛烈的打擊。
迎著清晨的微風,王越在馬上側過臉來,用一種深沉而有力的聲音對身旁的參將孫塘說道:“你沒有發覺這兩年來的這些蒙古人有些不太一樣嗎?”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種銳利的洞察力,似乎在試圖尋找某個謎題的答案。
孫塘不假思索地回答:“大人說的是,自從小王子襲擾宣府,后又俘虜大同參將,我們就已經意識到小王子軍隊的感覺有些詭異。”孫塘的語氣中帶有一絲困惑和警覺,顯然這個問題也一直困擾著他。
王越用手摸了摸自己的長須,眼神中閃爍著深思的光芒,然后若有所思地說:“詭異?這個詞用得好。以前的蒙古軍隊通常都會在戰場上以小隊隨機游走,這種戰術雖然很討厭,但也十分容易對付。以十幾年來與這個小王子的纏斗經驗,他一直都是這樣用兵的。但最近他的軍隊都是采用大規模的集群作戰,而且這些來自于不同部族的騎兵居然能夠合作無間,這簡直是聞所未聞的事情。”他的話語透露出一種對戰場變化的深刻認識和對策略調整的敏銳洞察。
孫塘聽了王越的分析,陷入了沉思。他似乎在回想著什么,大概幾個呼吸之后,孫塘仿佛是恍然大悟,用拳擊掌說:“聽大人這么一說,末將也有一事總是沒想通,那就是從先前抓到的俘虜那里得知,小王子最近的軍隊中居然還有是他仇家的部落。真沒想到這些千方百計想干掉小王子的部落居然會真心實意地臣服于他,這簡直是不合情理啊……”他的話語中帶著一種驚訝和不解,似乎在試圖尋找這一變化背后的原因。
王越聽著孫塘的話,臉上露出了一絲深思的神情。他知道,這其中必有蹊蹺,可能涉及到蒙古部落內部的某種重大變化或策略調整。他的眼神變得更加銳利,似乎在深謀遠慮,籌劃著如何應對這種新的戰場挑戰。
一陣強勁的北風突然襲來,孫參將的聲音被風聲淹沒。王越不得不用衣袖遮面,以抵擋前方飛揚的風沙。這突如其來的風沙,給原本緊張的追擊增添了一層兇猛與迅疾的氛圍。風沙過后,黎明的晨光中,遠處映出了一群晃動的人影。那是正在向北逃竄的韃靼敗軍,他們的身影在朦朧的晨光中顯得混亂而無助。
見狀,王越行動迅速。他將拿著的馬鞭的右手高高舉起,然后突然向前揮動,發出了進攻的信號。這一動作充滿了力量和決斷,顯示出他作為一名老將的果敢和指揮能力。
就在這時,所有身后的騎士都做出了整齊劃一的動作,從得勝鉤上取下自己的兵器拿在手中。他們的身體微微前傾,作出要攻擊的姿勢。整個隊伍就像一頭即將發動攻擊的猛獸,充滿了威脅和決心。
隨著距離的縮短,一千步、五百步、二百步……領頭的騎士輕輕將手中的長戟向前一頂。只見一名前方的韃靼騎士被長戟從身后刺穿,一聲不吭地跌落馬下,尸體的一條腿依然被掛在馬鐙上,被馬飛快地拖拽著,場面既殘酷又震撼。
其他的韃靼騎士意識到了危險,其中一名騎士回頭,看到了追擊自己的一片紅色火海——漫天遍野的明朝騎兵,他們如同一片不可阻擋的烈火,迅速吞噬著一切。
那名韃靼騎士立即吹響了手中的牛角號,聲音在清晨的空氣中遠遠傳開,試圖警示前方的伙伴追兵已經到了。但是,對于王越和他的騎兵來說,這只是戰斗的開始。他們如同風中的獵鷹,迅猛而果敢,正準備在這片原野上展開一場決定性的戰斗。
不一會兒,從那個韃靼騎士的前方也傳來了幾聲沉悶的牛角號聲。這聲音在清晨的空氣中顯得尤為沉重和凄涼,表明追兵來襲的訊息已經在前方傳開了。騎士的心里有些滿意,他們至少還有時間做出反應。
但是,就在他微微松了一口氣的瞬間,一聲清脆而震耳的巨響從他的身后傳來。那是明軍的火槍聲,尖銳刺耳,瞬間打破了草原的寧靜。緊接著,他感到自己的背部被什么東西猛烈地擊中,強大的沖擊力讓他的身體不自主地向前摔去,同時他感覺到一股溫熱的血液正在從他的胸前涌出。在他心中還未完全形成的句子“又是那個該死的火槍……”還沒來得及說完,他的頭就向旁邊一側倒去,接著身體歪斜著從馬上跌落了。
巨大的槍聲立即在空曠的草原上傳開,前方韃靼人的馬隊開始慌亂地向不同的方向狂奔。但遺憾的是,他們已經奔跑了六個時辰,馬匹的耐力已經到了極限。此外,許多士兵在逃命時已經丟棄了自己的武器,根本無法反擊或抵抗。
從明軍騎兵的角度來看,韃靼人的速度并沒有絲毫提高,他們的逃散只是在做著不規則的橫向移動罷了。明軍騎兵與韃靼人之間的距離也在逐漸縮小。很多沒有武器的韃靼騎士已經開始向長生天禱告,他們的眼中充滿了絕望和恐懼,祈求自己的靈魂能夠回到自己的帳篷里,與家人團聚。然而,戰場的殘酷現實卻是他們無法逃避的命運。
在晨光下,王越的目光如鷹隼般銳利,他幾乎已經能看見前方韃靼敗兵主帥的牙旗在風中飄揚。然而,就在這緊要關頭,一道緊急的傳報聲從右翼傳來,打破了他的計劃。幾個呼吸后,一名身邊的傳令兵急匆匆地報告:“我軍的右翼被人偷襲,似乎是一支韃靼的伏兵。”這一消息顯然出乎了王越的預料。
王越聽后眉頭緊皺,他的臉上閃過一絲憂慮。他知道這意味著情況正在向不利于自己的方向發展。但作為一名經驗豐富的將領,他迅速收拾心情,開始努力地思索著應對之策。他的眼神中逐漸顯露出堅定和決斷。
下一個瞬間,王越的眼睛中閃爍著戰斗的火焰,他用一種嚴厲而果斷的口氣對傳令兵說:“傳我將令,停止追擊,大軍轉向西,擊敗前方的伏兵!”他的聲音中充滿了命令的力量,顯示出他作為統帥的決心和勇氣。
傳令兵立即應聲“得令!”然后迅速驅馬向前方沖去,他的身影在晨光中顯得格外迅猛。緊接著,一聲又一聲的號令開始在隊形中像水波一樣迅速傳開。整個明軍的行動開始發生變化,從追擊轉為應對偷襲,展現出了這支軍隊極高的紀律和應變能力。
王越的目光如同利劍般銳利,緊緊地盯著前方的韃靼伏兵。這些伏兵與先前追擊的部落軍隊的服飾截然不同,他們穿著統一的白衣黑甲,這種鮮明的顏色對比在黃綠色的草原上顯得極為顯眼,凸顯出他們的軍隊組織更為嚴密和統一。
在王越緊張的目光下,一個熟悉而令人生畏的牛頭汗旗突然出現在了他的視線中。那是蒙古達延汗的旗幟,也就是小王子巴圖的軍旗,這個發現讓王越心中一緊,幾乎使他有些喘不過氣來。他的腦海中迅速閃過種種思維:“小王子不是應該在東部對付朵顏部落的叛軍嗎?他怎么會出現在這里!?”王越的心中充滿了疑惑和緊張。
正當王越思索之際,突然,“嗖”的一聲,一支鋒利的冷箭從前方激射而來,緊貼著王越的頭盔頂部飛過,發出清脆的碰撞聲。這支箭矢的突然襲擊,使得王越瞬間提高了戒備,意識到戰斗已經開始。
緊接著,戰場上爆發出了漫天遍野的喊殺聲,金屬碰撞聲和沉悶的身體撞擊聲或墜地聲此起彼伏,匯成了一場混亂而激烈的交鋒。王越立刻指揮著自己的部隊應對,他的眼中閃爍著決戰的火焰,全身的每一個細胞都在為這一刻的對抗做好準備。
隨著明軍騎兵如潮水般接連不斷向自己的方向涌來,小王子巴圖的騎兵隊似乎面臨被包圍的危險。然而,巴圖本人卻表現出了非凡的勇氣和決心。他身姿矯健,手持彎刀,在戰場上不停地在陣中沖鋒陷陣,與明軍將士進行激烈的纏斗,他的動作十分從容有度,仿佛是在進行一場生死邊緣的舞蹈。
就在明軍就快要合圍巴圖騎兵隊的前一個瞬間,巴圖迅速地摸了一下掛在他腰間的一個黑色物體。接著,一件奇跡般的事情發生了。在巴圖周圍,那些原本已經顯得筋疲力盡的韃靼士兵,仿佛是一瞬間恢復了體力和生氣,爆發出了驚人的力量和戰斗力。他們的眼神中重新點燃了戰斗的火焰,每個人都像是被賦予了新的力量。
幾個回合之后,明軍精心布置的包圍網就被韃靼騎兵輕而易舉地沖得七零八落。在這突如其來的變化面前,王越不得不迅速做出反應。他立即下令讓軍隊重新聚攏,以防止被對方各個擊破。他的心中充滿了警惕和戰略思考,他知道現在的形勢需要更加謹慎的處理。
同時,王越也放慢了坐騎的速度,同時示意四周的衛隊也這么做。他的目光在戰場上迅速掃視,尋找新的戰術突破點。他的腦海中快速計算著每一種可能性,準備在這突變的戰局中尋找新的機會。
小王子巴圖目睹了王越的隊形變化,他的眼中閃過一絲狡猾和計謀。他用手摸了摸自己粗曠的八字胡,眼中閃爍著狼一般的狡黠光芒,對身旁的布爾汗說道:“布爾汗!這次要讓王越這個明朝的老野狼嘗嘗我們的厲害。”他的聲音低沉而堅定,充滿了對即將到來的戰斗的自信。
聽到小王子的命令,布爾汗會意地點了點頭,面露決心。他迅速一拉韁繩,帶領著一小隊騎士向右邊猛沖而去。這一小隊韃靼騎士不足百人,但他們展現出了驚人的戰斗力和勇氣,仿佛被神魔附體一般,爆發出了驚人的戰斗熱情。他們直面明軍的弓箭攻擊,似乎毫無畏懼,勇往直前。
很快,明軍追兵的隊形開始變得有些凌亂,追擊的速度也逐漸放緩。與此同時,巴圖的騎兵隊已經遠遠地領先在前方,逐漸脫離了明軍的追擊范圍。王越見狀,正準備舉手傳令停止追擊,然而就在這時,一聲尖銳的破空之聲劃破了空氣,緊接著是一聲沉悶的撞擊聲。
士兵們順著聲音的方向望去,驚恐地發現王越的右肩上釘了一支羽箭。從箭桿上黑白相間的紋路可見,這是一支極為致命的倒勾狼牙箭。此時的王越,已經從最初的震驚中恢復過來,但肩膀上的劇痛像是潮水般席卷他的全身,使他的身體猛地一震,幾乎要從馬上摔落。
孫參將立即上前,緊緊地拉住王越的韁繩,同時命令周圍的士兵減慢速度,穩住局勢。他同時命令兩名校尉過來扶穩馬上的王越,確保他不會因傷勢過重而從馬上墜落。整個戰場在這一瞬間陷入了短暫的混亂,但孫參將的迅速反應穩定了局勢,避免了更大的損失。王越雖受重傷,但他依然保持著冷靜和堅毅,他的目光依然銳利,顯然并未放棄戰斗的意志。
隨著王越的追兵逐漸放慢速度,最終停止在一處位置,小王子巴圖臉上綻放出了滿意的微笑。他輕松地收起手中的長弓,一甩手中的韁繩,使得騎下的戰馬感受到了主人的意圖,隨即打馬朝著剛剛行進的方向飛馳而去。他的動作敏捷而自信,體現了一名草原上的勇士的風采。
巴圖的目光轉向自己右邊遠處移動的馬群,那是剛剛在戰場上的韃靼部落敗軍。他的眼中閃過一絲深思,他知道這支原先不服從自己命令的部落現在別無選擇,只能老老實實地服從于自己的指揮。對于這個結果,他感到既滿意又有些諷刺。在他看來,這不僅是一場戰斗的勝利,更是對于權威的一種鞏固。他深知,從此刻起,他在部落中的地位將更加穩固,沒有任何部落敢輕視他的命令了。
不久,布爾汗的小隊也跟了過來。布爾汗的臉上帶著幾分興奮和尊敬。他們的行動快速而協調,體現了韃靼騎兵的高效和紀律。布爾汗看向巴圖,眼中閃爍著贊賞和忠誠。巴圖對布爾汗點了點頭,表示肯定他的表現。
在這場追擊戰中,雖然面對明軍的強大壓力,但巴圖憑借其智謀和勇氣,成功地領導部隊脫險,并且加強了自己在部落中的地位。
在孫參將和其他士兵的緊急護送下,王越被迅速帶回行營。營中的緊張氣氛與戰場上的激烈戰斗形成了鮮明對比。軍醫被緊急傳喚來為老將軍療傷,他的臉上寫滿了擔憂和嚴肅。
軍醫仔細檢查了王越肩膀上的箭傷,看著黑白相間的箭桿,他不禁搖了搖頭,憂心忡忡地說:“將軍,下官實在是不敢給大人擅自取出此箭啊……”他的聲音中透露著對這種危險操作的恐懼和猶豫。
王越則嚴厲地打斷了他,展現出一個老將的果敢和堅毅:“老夫一個文人都沒說什么,你一個見慣了戰場廝殺的軍醫還在這里啰嗦什么。快,給老夫把這個惱人的東西給取出來!”他的聲音堅定而有力,眼神中透露出堅決的意志,仿佛任何痛苦都不能動搖他的決心。
軍醫無奈,只好拿起一把火上燒過的小刀,輕輕地砍斷了箭桿,然后在箭瘡的附近小心翼翼地劃了幾個小口子。接著,他拿出一個類似小鉤子的工具,慢慢地伸進了切開的傷口。這個過程無疑是極度痛苦的,王越忍不住發出了一聲痛苦的呻吟,隨后額頭上滾落下豆大的汗珠。他緊咬牙關,眼睛緊閉,顯然是在極力忍受著痛苦。
經過約莫一刻鐘的艱難努力,軍醫終于將那仍纏著血肉的箭頭取出,并展示在王越的面前。他輕聲地說:“大人真乃神人也,這真是可比當年的關云長刮骨療毒之事啊!大人今日真是走運,這支狼牙箭被肩甲的甲葉子擋了一下,所以只是剛剛擦在進入肌肉就停住了,沒有掛在骨頭上。所以大人只需要靜養幾日應該就能完全康復,期間切不可動氣,否則傷口有可能會崩裂。”
在緊張而沉重的氣氛中,軍醫和孫參將密切關注著王越的狀況。突然,王越的身體向左邊一歪,似乎再也支撐不住,順勢倒了下去。這一幕突如其來,使得軍帳中的所有人都驚慌失措。大小軍校忙亂中顯露出一絲混亂,他們趕忙把王越小心翼翼地架起,然后小心地抬到一旁的行軍床上。每一個動作都小心翼翼,生怕給王越帶來更多的傷害。
軍醫的表情顯得格外嚴肅,他急忙上前查看王越的狀況。當他用手試了試王越的額頭時,立即感覺到明顯的燙手感覺,王越顯然是發燒了。這一發現使軍醫的臉色更加凝重,他意識到情況可能比預想的還要嚴重。
軍醫迅速吩咐孫參將:“大軍立即拔營,日夜兼程趕回寧夏城。”他的聲音中透露出緊迫感,顯然是希望盡快把王越帶回更安全、有更充足醫療資源的地方。
弘治十一年七月末,這場從大同、宣府和其他邊鎮集結數萬大軍,分三路進擊賀蘭山韃靼諸部族的軍事行動,在王越的英勇帶領下,終于以明軍的大勝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