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解讀【廬州月】
- 盛世唐音
- 雅凌軒
- 2044字
- 2023-11-26 20:56:39
大春晚上就把二春的衣服洗干凈了。
蕭然也終于可以不用穿羽絨服臃腫的睡覺了。
大春洗好衣服看到床邊的地鋪,床上的蕭然和小丫頭早睡的很香。
大春在旁邊躺下,沒有墊被子,只是蓋上被子。
覺得墊在地上,有點(diǎn)糟蹋被子了,舍不得。
玉舒回到自己的房間興奮的沒辦法睡著。
拿起筆,把【廬州月】謄抄了一遍。
看起來就板正很多,相比起蕭然寫的更加賞心悅目了。
玉舒越聽越是喜歡,不管是曲調(diào),還是詞,越品越是驚艷。
......
冬天的被窩,是一個讓人留戀的地方。
蕭然抱著小丫頭,根本就不想起。
大春卻習(xí)慣性早起。
把被子疊放整齊,添加些木炭進(jìn)火盆。
一個人開始打掃房間。
大春也知道,劉管事不會給自己安排事情做了。
蕭然和二春起來的時候,大春也準(zhǔn)備好熱水。
劉管事很早就送來了早飯。
只不過這一次不是胡麻餅,送了三份湯餅來。
大春看到湯餅愣了一下,“劉管事,怎么是湯餅?”
“尋思小郎君天天吃胡麻餅,給小郎君換一下口味。”劉管事笑了笑。
大春感覺最近劉管事越來越友善,對自己也越來越客氣了。
“小郎君不喜歡其他的,小郎君只吃胡麻餅。”大春說了一句。
劉管事沒想到會是這樣,“我這就去換。”
“麻煩劉管事了,換就不用了,就這樣吧!”
面對劉管事的示好,蕭然也沒有擺架子。
之前的胡麻餅還有,蕭然可以烤一下吃。
現(xiàn)在還有熱水,挺好的。
湯餅大春二春也挺喜歡的。
肯定是不會浪費(fèi)。
換上新衣服新鞋,二春感覺人都精神了許多。
大春也給二春梳理了一下頭發(fā),之前沒有梳子,好在玉舒給了一個。
蕭然的短發(fā)不需要,也是考慮到大春二春兄妹。
穿上新鞋,小丫頭走路都變得小心翼翼起來。
吃完飯沒有事情,在火盆旁邊還是很愜意的。
小丫頭喜歡挨著蕭然,靠在蕭然身上。
玉舒頂著黑眼圈也來找蕭然了,手里還拿著不少宣紙。
“小郎君!”
“玉舒娘子,你昨天晚上沒有睡?”
蕭然看到玉舒臉上的疲憊之色,整個人卻很興奮。
“睡不著,看了一晚上曲譜,小郎君要是沒有其他事情,去找有一下淑娘吧!”
“好!”蕭然看了看大春兄妹,跟著玉舒離開房間。
“娘子,你要有心理準(zhǔn)備,淑娘可能不會答應(yīng)。”蕭然怕玉舒期望太高,最后上官淑看不上【廬州月】。
對玉舒來說打擊有點(diǎn)大。
【廬州月】讓玉舒看到希望,蕭然不想看到玉舒太失望。
有些時候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這種落差確實(shí)不好受。
“我明白小郎君的意思,我覺得淑娘不會拒絕的。”玉舒說的很篤定。
玉舒把宣紙給蕭然,“我謄抄了一份,想自己留著。”
蕭然看了看自己寫的,又看了看玉舒寫的。
感覺自己寫的就像是雞抓的一樣。
“要不娘子把你寫的給淑娘,你回去再抄一份吧!”
字實(shí)在太難看,蕭然自己都看不下去了。
玉舒笑著點(diǎn)點(diǎn)頭,“也可以!”
玉舒把蕭然寫的收起來。
到了上官淑房間門口就聽到里面演奏【漁舟唱晚】,兩個人還停下聽了一下。
沒有打擾里面的人。
等一曲結(jié)束,玉舒帶著蕭然進(jìn)去。
看到玉舒來上官淑不意外,只是沒想到蕭然也來了。
其他優(yōu)人和蕭然對視也露出善意的微笑,算是和蕭然打招呼。
上官淑看著蕭然,“有事?”
蕭然拿出之前玉舒抄下來的【廬州月】曲譜,“寫出來一個曲子,想給淑娘看看,不知道淑娘能不能用上。”
“哦?新曲子?”上官淑有點(diǎn)意外。
“算是吧!”
上官淑沒有讓玉舒轉(zhuǎn)呈,直接起身走到蕭然面前拿過蕭然手里的宣紙,看到最上面的三個字‘廬州月’。
這是【廬州月】完整簡譜。
上官淑自然是認(rèn)識簡譜的。
“玉舒的字。”上官淑一眼就看得出來。
“是!”玉舒有點(diǎn)緊張,生怕上官淑不喜歡。
蕭然倒是沒有什么壓力。
上官淑沒有先去看曲,而是先看歌詞。
“兒時鑿壁偷了誰家的光,宿昔不梳一苦十年寒窗...”上官淑眼神一下子就變了,前面兩句就很有味道。
歌詞想表達(dá)的畫面瞬間出現(xiàn)在腦海中。
鑿壁偷光這個典故對讀書人來說不陌生。
西漢大文學(xué)家匡衡幼年時鑿穿墻壁借著鄰居家的燭光讀書,終成一代文學(xué)家的故事。
之后喜歡用“鑿壁偷光”來形容家貧而讀書刻苦的人。
“宿昔不梳...‘宿夕不梳頭,絲發(fā)披兩肩’用的妙啊!”上官淑忍不住稱贊道。
開篇就是兩個典故。
‘宿昔不梳’和‘十年寒窗’表達(dá)的都一樣,就是‘刻苦’。
畢竟連頭都顧不得梳了,前面還有鑿壁挑燈夜戰(zhàn),這種畫面感很強(qiáng)。
其他優(yōu)人沒有說話,好奇的看著上官淑。
也想知道這一次蕭然拿出什么曲子。
看上官淑的反應(yīng),好像不會太差。
“如今燈下閑讀紅袖添香,半生浮名只是虛妄...”
上官淑仔細(xì)品味歌詞的意境。
前兩句刻畫了一個典型的家境貧寒,但奮發(fā)圖強(qiáng)的好少年。
下兩句便與之形成鮮明的對比——以前的少年是偷光苦讀,如今卻已是燈下閑讀,又伴有“紅袖添香”,說明自幼的奮發(fā)讓其早已功成名就。
之前是鑿壁偷光,挑燈夜讀,現(xiàn)在有年輕貌美的女子陪讀。
這種反差很強(qiáng)。
正所謂是千古文人佳客夢,紅袖添香夜讀書。
這是無數(shù)讀書人的追求啊!
‘紅袖添香’在古典文化中一個很雋永的意向,并且是一種非常美的意象。
看似是捻一粒香放入香爐中那么簡單,但其實(shí)遠(yuǎn)遠(yuǎn)不止,更是代表一種氛圍。
十年寒窗的少年,通過努力脫離了自幼貧困的處境,并且得到了世俗上的一些成就。
出人意料的是后面居然感嘆,半生浮名只是虛妄。
上官淑驚喜不已,看了看宣紙,又看了看蕭然。
“曲怎么樣還不知,詞不錯!極好!”上官淑回到自己位置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