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兒,快進屋。”
沈仲蘭滿臉慈愛,笑盈盈的招呼著余浩進屋里,對于自己唯一的孫輩兒,她是真的喜歡,拿出前些天余浩拿來的點心匣子和雞蛋糕,放在桌上招呼著。
“我這腿腳也不利索,走不快,等你外公回來,讓他給你拿把鑰匙去。”
“外公呢?”
“你外公啊,上班去了,找你外公有啥事嗎?”
“沒有沒有,這不是今天學校開學嘛,我今天到學校報道,想著離得近,想著來看看您二老。”
外公上班?別不就在自己學校吧?
“浩兒啊,午飯吃了沒,沒吃外婆給你做。”
說著就要起身去廚房。
“吃了吃了,外婆,不用忙活了,我跟同學在學校食堂已經吃過了。”
“浩兒啊,學校離咱這兒遠嗎?”
“不遠啊,走路也就十幾二十分鐘。”
“那有時間常回來,有啥想吃的,就給外婆說,外婆給你做。”
“好嘞。”
余浩也不見外,免得讓老人家覺得生分。
“外婆,外公在哪兒上班啊?”
“好像就在你們學校。”
怪說不得之前還說沒準能在學校見到他呢。
“外公在學校授課嗎?什么專業您知道嗎?”
余浩有些好奇。
“喲,這我可就不知道了,你外公沒說,我也沒有過問,只知道跟你一個學校授課。”
沈仲蘭垂著眼眸,還是溫溫柔柔的跟余浩說著,自己老伴兒有啥自己不知道,想來這老頭子沒有告訴浩兒,自然有他自己的打算,就先不說了,嚇嚇這小子。
跟沈仲蘭聊了一會兒,余浩起身道別,自己還要回去學校看看有沒有自己漏掉的事兒。
“外婆,我就先走了嗎,這剛開學,也不知道會不會有什么事兒,我就先回學校去了。”
“行,今天外婆就不留你了,去吧。”
倒也沒有提讓余浩記得回來看老伴兒的事兒,畢竟這到了學校差不多天天能見著。
余浩順著學校的慢慢溜達著回到宿舍樓,順著走廊往里走,要說這環境,真還挺差,擁擠,吵鬧,到了自己宿舍門口,余浩推開門,就看到關文景正坐在書桌前捧著一本《資本論》看得津津有味。
“余浩,你回來啦,剛忘了問,你分到一班還是二班。”
見著余浩進門,關文景放下手里的書,一臉迫切的問,整個宿舍六個人,他覺得跟余浩跟自己比較投緣,所以這雖然一個系一個宿舍已經很有緣了,但還是期待能和余浩一起。
“一班。”
“我們一個班,以后上課有伴兒了。”
余浩笑著點頭,對于這個沒心眼的年輕人,第一印象還算不錯,有年輕人的張狂,有勇氣去爭取,也能聽進去別人說的話,至于人到底咋樣,還得再接觸。
關文景一臉高興,宿舍其他幾人和兩人都不一個班,旁邊的樓華國沒有說話,坐在一旁看書,他對于在哪個班倒無所謂,反正能學到知識,在哪兒都行,宿舍年紀最大的汪建喜坐在自己床邊收拾著,沒有說話,一群毛都沒長齊的,他跟這些同學沒什么好說的,剩下的兩人沒有多說,兩人已經湊到一起談論著明天的事情。
這沒一會兒,幾人湊到一起聊天,這會兒倒是知道,汪建喜都三十好幾了,想來在整個系,這年紀都算比較大的,和同宿舍的吳敬忠都是下鄉的知青,這還好底子好,加上后來夜以繼日的復習,好不容易才考上,至于關文景,跟余浩差不多的年紀,都算是應屆生,所以相對于其他幾人,學習起來沒那么吃力,性子也比較跳脫。
這剛開學的日子大家都在慢慢熟悉。
“332路,開往頤和園,先下后上。”
天剛蒙蒙亮,大家都還在睡覺,余浩唄一陣聲音吵醒,有些煩躁,同宿舍的樓華國已經翻身起床穿戴好,準備跑操去了,對于大清早跑操余浩有些郁悶,這都多少年了,還逃不過跑操的命運。
“余浩,起啦,起啦,生命在于運動,身體是革命的本錢,走,跑操去。”
關文景起床站在余浩旁邊扯著余浩的被子。
“來啦。”
余浩邊穿衣服,邊能聽到學校的大喇叭放著起床鈴聲。
“東方紅,太陽升……”
等衣服穿好,接著又是廣播電臺播放新聞。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現在是新聞和報紙摘要節目時間……”
等幾人跟著人群跑完操,關文景扒開人群,也不知道從哪里扒拉出兩人的飯盒,拉著余浩就往食堂跑,現在人都在這兒,要不跑起來,這早飯吃完,上課就該遲到了。
“沖啊,余浩,為了我們的早飯,啊~”
這小子精神頭真足,余浩跟著一起沖到食堂,跟著排隊打飯的隊伍,沒一會兒打上飯,兩人吃過后便朝教室走去。
這剛到教室,看里面人差不多已經到齊了,倒也不出意外,這擠破頭才考上的大學,能坐在這里上課,那指定是卯足了勁兒學,根本不可能有逃課的存在。
“你們知道這堂課給咱上課的人是誰?”
“好像是一個姓楊的老師,不太清楚。”
“我昨天好像看到的,看上去很儒雅的一位老先生。”
余浩放好課本,坐在課桌前,靜靜地聽著周圍人的交談聲,姓楊的,儒雅的,老先生,這么巧嗎?也不是沒可能。
旁邊坐下來的關文景,一臉興致的看著周圍。
“來了,來了,老師來了。”
不知大是誰大喊了一聲,教室里瞬間安靜下來,一群人齊刷刷的盯著門口的位置。
只見來人穿著整齊的中山裝,雖然還是很瘦,但氣色要比前幾天看到的時候好太多了,精神頭也好上不少,余浩也直直的看向楊和煦。
楊和煦站在門口,看向闊別已久額講臺,那里也是他曾經的位置,現在到底是回來了,
一眾人屏著呼吸,看向緩緩走到講臺的老先生沒有說話。
“同學們,不用這么緊張........”
楊和煦邊說邊掃視著臺下充滿潮氣的學生,他們都是國家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