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匈奴之謀 秦趙相峙!
- 大秦小皇叔
- 薪火炎黃
- 2046字
- 2023-12-31 18:36:25
子祤看著手中的紙卷,雖然只是寥寥幾句話,但卻已經(jīng)將當前形勢說了個大概。
在前些日子數(shù)萬匈奴大舉進犯,但卻被北疆守軍逼退,可在吃了個小敗之后他們非但沒有離開,反而后退一些距離,在不遠處安營扎寨,布置意欲何為。
“地圖拿來。”
話音落下,當即便見一名士兵將輿圖取來,前者仔細打量了一番,訴后便將目光放到了大秦西北之處。
“此處乃是隴西,也是匈奴大軍所進攻的地方,只是異族向來擅長游走劫掠,這次為何要多做停留呢?”
一旁的影聞言道:“或許這只是先鋒部隊,他們試探一番之后發(fā)現(xiàn)不敵,便想要等援軍到來之后再發(fā)動強攻?”
“有可能。”
子祤微微點頭,但心中總覺得沒那么簡單。
隨后接著問道:“隴西如今有多少駐軍?”
“北境駐軍約有著十多萬,其中上郡最多,有五萬。隴西與北地二郡各領三萬左右。”
影認真回道,這些基礎情報都是他們必須了解的。
這般安排自然沒什么不妥,畢竟上郡不僅離匈奴更近還與趙國相鄰,所要面臨的風險更高一些。
這五萬人中有一般都要駐扎在秦趙交界之處,以免敵國突然侵襲。
根據(jù)傳來的信息,這次匈奴大軍不少于五萬,單憑隴西守軍想要守住關隘并不容易,能夠?qū)⒅仆艘呀?jīng)是很好的結(jié)果了。
可若是后續(xù)還有援軍,那么情況就會變得很糟糕,說不準北境就會失守。
而咸陽那邊想要調(diào)動兵馬還需要不少時間,如此情況之下,最好的辦法就是將北地的人馬調(diào)過來暫時應急。
一念及此,子祤神色一動:“是不錯的主意,可若是如此,北地的守衛(wèi)就空了啊。”
聞言,影也明白了他的顧慮。當即開口道:“那君上,您的意思是,匈奴很可能是在調(diào)虎離山?”
“不排除這個可能……”
子祤淡淡回了一句,但目光依舊在地圖上緊緊盯著,不禁的又是一皺眉:“不對。”
他敏銳的察覺到了一個問題,若對方真的是通過這種方式謀奪北地的話,似乎有些太拙劣了一些。
與匈奴一貫狡詐的風格不甚相符。
畢竟北方可有著一條長城啊,且每隔一段距離都有著烽火臺示警,一旦真的發(fā)現(xiàn)敵軍,隴西與上郡很快就會有所反應。
到時候兩面夾擊,不說打入中原了,自身恐怕都免不了損兵折將。
自己能想到的,匈奴也可以想到,在與秦趙交鋒多年后,那些莽撞的蠻夷也學會動腦子了,絕對不能小瞧。
思量一番之后,他的目光最終定格在了上郡的版圖內(nèi),腦海中思緒非轉(zhuǎn),當即抬手指了指:“這才是匈奴的目標。”
“可上郡的兵馬是最多的啊,匈奴為何要選擇此處呢?”
影聞言問道。
子祤解釋道:“上郡兵馬看似不少,可實際上能用的卻十分有限。而且西邊的北地郡兵馬被抽空,東面的趙國又是敵對勢力。
若是在這個時候,匈奴大軍壓境,就會直接淪為孤城,短時間內(nèi)根本就不會有援軍。”
聽到這話,周圍眾人亦是微微一驚,沒想到這其中還隱藏著這么多陰謀,匈奴果然是長腦子了。
如果大規(guī)模敵軍來襲,單憑上郡兵力恐怕真的很難守住,更何況東面還有個趙國虎視眈眈。
趙,乃諸侯國重的七大雄主之一。也是東方六國中最為強大的國家,與秦國展開了數(shù)十年的爭霸。
趙國國君,嬴姓、趙氏。趙國始祖造父,為商朝名臣飛廉次子季勝之后,因征伐徐國有功,受封于趙城,由此為趙氏。
國都幾經(jīng)變遷,兩百多年前,趙簡子定都晉陽,又過數(shù)十年,趙襄子遷都邢,之后趙獻侯從耿再次遷往中牟。
一百六十年前,韓、趙、魏正式三家分晉,周威烈王始命趙烈侯趙籍為侯。
一百四十年前,趙敬侯遷都邯鄲,從此邯鄲就成為了趙國的國都。趙國在邢地建檀臺,修信宮,邢地成了趙國的別都,稱信都。
趙氏歷經(jīng)二十余代,傳至趙簡子趙鞅、趙襄子趙毋恤,趙武靈王,直至如今的趙偃。
春秋時期晉國趙氏逐漸強大,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趙烈侯趙籍正式位列諸侯,建立趙國。
其中,趙鞅打破了晉國六卿的格局,趙毋恤力戰(zhàn)智、韓、魏的圍攻,簡襄之烈奠定了趙國版圖。
而這些人中最出色的,自然當屬趙武靈王,趙雍。
趙國君主趙雍在邯鄲正式稱王,即趙武靈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趙王。
武靈王時,趙國稱王,施行胡服騎射,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支成建制的騎兵。
沿陰山修筑趙長城,之后更是滅掉中山國。疆土領域達到極盛,囊括了九原、晉陽、沙丘,以及陰山以南的部分。
趙國地處四戰(zhàn)之地,西有秦國,南有魏國,東有齊國,東北燕國,北方則是林胡、樓煩、東胡等游牧民族的地域。
至于當今趙王,亦是嬴姓,趙氏,其名為偃,是趙孝成王之子,晉陽人。
趙孝成王二十一年,趙孝成王去世,趙偃繼任趙國國君之位,是為趙悼襄王。
只不過相比較趙武靈王的變法革新重用將才,這位趙王卻堪稱完美的反面教材。
當時,趙國將領廉頗擔任代理相國之職,率軍攻打并奪取魏國的繁陽。
趙王偃派武襄君樂乘取代廉頗,廉頗因此憤怒,攻擊樂乘,致使樂乘離職逃走,而廉頗則逃奔到了魏國都城大梁。
這么一位鎮(zhèn)國大將,就硬生生的被他給逼走了,讓郭開為首的奸佞勢力更加猖狂,也為趙國之后的衰亡埋下伏筆。
之后,趙偃行大備之禮欲與魏國修好,想要打通平邑、中牟的道路,但最終也沒能成功。
雖然他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亡國之君,但最終的結(jié)果卻是其一手導致而成。
如今,趙國北部由名將李牧鎮(zhèn)守,在防備匈奴的同時也時刻尋找著瓦解大秦的機會,畢竟兩國之間可是有著血仇的。
若此時上郡遭受猛攻,恐怕趙國不會放棄落井下石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