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太完美了
書名: 大明:我的岳父朱元璋作者名: 折劍出江湖本章字數: 2055字更新時間: 2023-12-08 09:57:30
張安世沒有馬上回答,而是用筷子夾起一片薄薄的肉片,放入了滾燙的銅鍋之中。
沒過一會兒,肉片已然變色,散發出濃濃的香氣。
張安世將肉片夾起,輕微晃動,讓多余的湯汁瀝盡,再放入早已經調制好醬料的碗里,讓肉片完美裹上一層醬料之后,再送入口中。
朱元璋坐在另一個房間,此時恨不得踢門而入,看看張安世到底在干嘛。
現在什么都不知道,難不成他們是刻意把聲音放小了?不讓朕知道?
不對,朕可沒有出半點聲音啊!
怎么剛說完改革兩個字之后,就直接沒聲了。
標兒不是問你怎么改革呢嗎?
你倒是給咱一次性說完了啊!
此時朱元璋的心里就像是貓抓一樣。
“二哥,你快別吃了,倒是說啊!”
朱棣看著張安世還是一副賣關子的樣子,也是急了,直接催促著說道。
張安世放下了筷子,開口說道:
“首先,那就從當今陛下頭疼的這個相權說起吧。”
“說到皇權與相權,事實上,在以往的情況下,丞相在處理國家事務,很大程度上都是自己一人獨斷。甚至不怎么與皇帝商議,這也就是為什么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
“蒙元,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或許這也就是當今陛下執意要收回相權的原因。”
“蒙元的皇帝智慧和膽識都不足,皇權孱弱從而導致丞相一人獨大,當今陛下或許也有一種觀點:‘委政權臣,上下蒙蔽’,此為元朝滅亡的原因。”
說的通俗一點,就是朱元璋覺得,元朝為什么會滅亡?
就是因為丞相!
這個當朝的權臣,蒙蔽皇帝又蒙蔽臣子,一人大權獨攬,所以才導致國將不國。
有了元朝這樣的例子在,而朱元璋又是一個十分關心國家大事的皇帝,所以在大明朝,皇權與相權就處于天然的對立。
朱元璋不太相信丞相,而丞相又覺得你這個皇帝管的太寬…
老朱:你已有取死之道!
朱元璋的內心無比震驚!
怎么…張安世這小子連這個都能猜到?
難道他真的有這般看透人心的能力?
廢除丞相這件事情,在朱元璋的心里的確存在了許久,而且也正如張安世所說的這樣,元朝的那些皇帝和丞相之間的事情,他看的不少。
所以才決定要廢除丞相,獨掌大權。
“設立內閣,這是重中之重!將相權分割開來,這樣一來,就不會有皇權與相權之爭,并且內閣的權力是完全來自于皇權,自然也會依附于皇權。”
“內閣之中,分為首輔,次輔等,共六人!”
“內閣大臣,可有票擬權,凡朝廷重要文書,由內閣擬定批答文字,以墨筆寫于票簽上,送請皇帝批準。”
票擬,也被叫做票旨、條旨,對于來自全國各方面的奏章,在送呈皇帝批示以前,由內閣學士把批閱建議寫在紙上并貼在各奏疏的對面上以進呈。
能夠幫助皇帝分擔處理政務的壓力,皇帝本人需要做的就只是看閣臣的批注來決定是或者否,如果有疑問,甚至可以當面問作出批注的閣臣。
“不過,要注意一點,批注權必須由皇帝本人來掌控,而不能夠被宦官所代替。”
明朝的內閣在建立之后,一直繞不開的一環就是宦官。
雖然內閣能夠處理國家政務,在一定程度上哪怕皇帝平庸一點,也能夠保證國家的正常運轉,宦官的出現,則是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皇帝的決策權。
他們甚至能夠替皇帝對政務進行批注!
“可是這樣一來,首輔如果聯合其他的次輔,那豈不是和丞相一樣了?”
朱標迅速想到了這一點。
首輔,意味著是內閣之中權力最大的一個人,這和之前的丞相,豈不是一樣了嗎?
聽到朱標的疑惑,張安世笑了笑,然后才解釋道:
“還記得我之前說過的嗎?內閣的閣臣,所選取的標準。”
朱標回憶了一下,然后說道:
“閣臣所選取的六部官員,并不需要官職很高?”
“沒錯,他們只有名,沒有實權!就算給一個首輔的名頭,又能如何?其他的閣臣,會服氣嗎?”
“更何況,在選人的時候,需要注意這些官員們的戶籍地點,科舉的年份,以及他們授業恩師。”
“做到內閣的閣臣,全部來自于不同的地方由不同的老師教導不同年的科舉,這樣一來,他們根本無法形成黨爭。”
黨爭!
這是大明王朝后期一大難題。
無比強大的東林黨把持朝政,最后親手將大明送上絕路。
只要能夠嚴格把控,一個朝堂之上找出能夠做事的六個人,還不簡單?
“這樣一來,閣臣來自不同的黨派,他們就有不同利益訴求,這樣一來,皇帝只需要權衡四方,讓他們自己去斗就行了。”
“真理,總是越辯越明。”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皇帝在一旁隔岸觀火,才能夠更好的了解一件事情的始末。
權衡,是上位者必須要掌握的一項能力。
整個大明王朝之中,將權衡這一加點拉滿的,也就只有嘉靖那位修仙者了。
二十多年不上朝,通過權衡之術,將朝政大權牢牢把持在自己的手中,這可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
要知道,一開始的嘉靖可不是什么宗室,而是因為正德皇帝溶于水之后,意外被推出來的。
但是誰也沒有想到,原本那些大臣以為能夠輕松掌控的一個宗室子,卻是權術拉滿。
沒有能力不會權衡?
那沒關系,看人吵架總會吧?文化人據理力爭,爭著爭著,正確答案不就出來了么。
朱元璋坐在隔壁,越是聽著張安世的講述,心中越是激動。
“好啊!”
“好一個權衡!”
讓來自六部的不同官員,相互制衡。
這些官員代表著不同的利益,且他們并沒有實權,只能夠依附于皇權行事!
國家政務自然是來自方方面面,一個人肯定會有失偏頗,那么來自六部的不同官員,則能夠得到一個更加客觀的結果!
朱元璋頓時拍案叫絕!
妙!甚妙!
這個內閣制度,可以搞!
而且很有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