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試發
- 一天一百,勇闖北宋
- 聚合樹脂
- 2013字
- 2024-01-01 19:24:58
槍握在手中,頓時有種溫潤和厚重的感覺傳入手掌。
扳機和藥床等部件,因為是手敲出來的,因此有些地方坑坑洼洼不大平整。
不過扣了兩下,李道元發現雖然不平整,但卻是挺結實,絕對不是那種容易壞的偽劣產品。
再向前看去,便能看到平整的槍管和其上的準星。
槍管是從現代帶來的,絕對沒有質量的問題。
而那個小小的準星也有些畫蛇添足的意思。
因為燧發槍的射程雖然有將近八十米,但精度奇差,一般都是火槍隊齊射才能保證殺傷力的。
“公子,彈丸和火藥都準備好了,您可以試試。”旁邊金安恭敬地道。
說話之間,便有人端上來了一盤彈丸和火藥罐,以及幾小片麻布。
彈丸是鉛彈,鉛這東西在古代十分多,不用擔心缺少。
而火藥罐的則是用牛角或者羊角制作的儲存黑火藥的容器。
分為三類。
一種是牛角制作的大型火藥罐,用于儲存火藥。
而其余兩種就是量器了。
稍微大一點的是給步槍用的,能裝載火藥的重量大概有60格令,約4克。
而小一點的則是給手槍用的,大約20格令,也就不到兩克。
用的時候,打開牛角罐底部的閥門,讓火藥從底部流出,落入步槍或者手槍火藥罐之中。
等到裝滿,再將黑火藥從火藥罐傾瀉到槍管之中。
這樣做的目的是控制火藥用量,否則的話日后控制不好火藥量就會出問題。
現如今這六支燧發槍用的是來自現代的槍管還好說,黑火藥不至于讓這些高強度無縫鋼管炸膛。
但若是日后大批量制作出槍管來的話,一旦火藥量稍微超標一點,那些質量參差不齊的東西,不小心就會炸膛。
而火藥量用少了,殺傷力又不夠。
根據現代歷史上幾百年使用燧發槍的經驗,這種火藥量恰到好處,自己也是順理成章地繼承下來。
“我來試試?!崩畹涝c了點頭,拿起一只牛角罐,傾瀉了60格令的火藥,倒入槍管之中。
接著,拿起一顆鉛彈,將其包裹在一小片布之內,裝入膛口。
最開始的燧發槍,裝填方法是裝填完了火藥之后,將彈丸直接放入膛口內,用一根木條將彈丸推進槍膛內部。
這個過程要耗費不少的時間。
因為彈丸為了密閉性,通常要制作得只是略小于槍管而已。
因此,木榔頭敲擊彈丸進入膛口內的這個過程,既耗費大量的時間,也需要不小的力氣。
而后世發明了一種方法,用浸蘸油脂的小布片或者獸皮包裹彈丸進入膛口。
這個操作能減少摩擦,不僅加快了裝填速度,而且起到了閉氣作用,精度隨之提高,射程也增加了。
這些小布片便是稱之為墊片。
將墊片包裹彈丸塞到膛口上,接著用力捅下去,用貼條將其夯實,確保彈丸跟火藥都緊密貼合在最底層。
這樣一來,準備工作就完成了。
李道元走上前,瞄準了大約三十米開外的一個靶子。
屏氣凝神,扣動扳機。
啪!
一聲炸響。
槍口噴射出一道火舌,面前的靶子應聲被擊穿!
“精度也不錯?!崩畹涝c了點頭,接著放下了槍。
燧發槍在三十米左右的距離,還是能做到八成左右的命中率的。
但再多一點的話,那就差遠了。
甚至到了一百米的時候,彈道都不知道飄到哪里去了。
不過這也夠了。
在戰場上,燧發槍并不需要向所謂的狙擊槍一般的精準度,只要能做到火力覆蓋就行。
李道元十分滿意。
火器的出現,對于他而言是一個十分好的消息。
火槍手的作用,身為現代人的他自然是可想而知。
當初歐洲不可一世的騎士老爺,就是在成隊的火槍手面前被打破了神話。
之后,即便是在現代,步兵的主要武器還是沒有脫離火槍這個范疇。
可見一斑。
李道元點點頭:“不錯,待會兒每人去賬房那里領賞錢,這六把火槍先存放在這里,金安,你要好好保管,千萬不能有閃失!”
金安點點頭,十分恭敬。
制作火槍的技術,李道元現在還不怕泄露出去,畢竟現在這個時代,他們即便是得知了這些技術,也沒有配套的工業體系。
煉鋼、槍管、火藥、彈簧,這些都是問題。
李道元想要避免的,是外面的人提前得知了自己火槍的威力,會有所防備。
“金安,火藥現在如何了?”李道元問了一個自己比較關心的問題。
雖然一硝二硫三木炭的黑火藥配方人盡皆知。
然而,這樣制作出來的黑火藥十分粗糙,只能說勉強能用,談不上什么高效。
因此,李道元除了讓金安他們制作槍械之外,還要實驗優化火藥的配方。
金安有些尷尬地道:“這個……公子,我們目前還沒有開始實驗優化火藥配方……”
金安他們又要煉焦,又要制作水輪機,還要制作水泥、火藥、燧發槍,煉鋼……
這些事情堆積在一起,十分繁重。
怎么可能還有空余時間來研制優化火藥配方。
李道元想了想,頗為抱歉地道:“唉,我倒是忘了,你們先休息幾天吧,不著急。”
金安等工匠,滿打滿算也不過不到四十個。
其中約有三十人還是剛剛招進來的,要一段時間來考驗這些人的心性。
因此只能做一些粗活之類的東西。
核心技術只能由金安他們幾個知曉和打造。
這段時間,他們估計也是累壞了,面前的金安眼中帶著血絲,面容憔悴,一看就知道睡眠不足,壓力十分大。
也正是因為如此,李道元給他們放了幾天假。
金安走后,李道元又是嘆了口氣。
人手不夠。
煤炭處理——煉焦——煉鋼——打造,這一套完整的煉鋼流程下來,需要至少上百的人手。
更別提火藥、水泥等物資的制作了。
稍微算一算,李道元發現起碼需要兩三百個工匠的支持,自己才能真正擺脫這種東一榔頭西一錘子的小作坊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