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慶殿,
是皇宮大內的正殿,
殿闊九間,
乃是大周舉行大朝會或者重要典禮的地方,
此刻的大慶殿內,
皇帝,
文武百官齊聚一堂,
共同歡迎這西北歸來的將士,
徐文輝自然也在其中,
這也是徐文輝第一次見到官家趙臻,
這時候的趙臻已經五十多歲了,
但是看上去很有些蒼老,倒像是七老八十的模樣,
可能身體還有些不適,不時的還咳嗽兩下,
趙臻給徐文輝的印象感覺不像個皇帝,倒像個退休的老大爺,
很是和藹,
看眾人的目光也總是笑呵呵的,
不過徐文輝可也不敢小瞧這位官家,畢竟在位四十來年,要說沒有能力,那絕對是不可能。
夸耀了一番之后,
官家和幾個相公開始詢問一些問題,
顧偃開是主將,所以基本都是他在回答,
徐文輝就和其他眾人站在自己的位置上旁聽,
說起來這種‘國家級’的會議,
徐文輝本人這還是第一次參與,頗有些新奇,
于是用余光仔細觀察,
不過很快徐文輝就有些失望,
大約這種場合要求比較的莊嚴肅穆,
所以無論官家還是幾位相公乃至于顧偃開都說的都是些場面話有些枯燥,
本來徐文輝以為也就這么地了,待會該準備開宴了,
沒想到突然竄出來一個身著綠色官袍的愣頭青,
走到場中央跪倒在地,高聲呼喊道:
“臣諫議大夫覃文允有事起奏!”
他這一下有些突兀,頓時把眾人的目光給吸引了過去,
官家趙臻也有些意外,不過他真是一副好脾氣,也沒生氣,笑道:
“覃愛卿,今日不是朝會,不論其他,只是歡迎西北歸來的將士,倘若你有什么事情明日朝會再說不遲!你起來先回去吧!”
這覃文允既然選在這個時候啟奏自然是打定了主意,不會被容易的勸退,
于是依然跪倒在地沒有起身,反而接著高喊道:
“國失儲君,如無棟梁,
陛下幼子早薨,已五年有余,臣請陛下為江山社稷計,
早定儲君,安定國本!”
緊接著又是一眾身著綠色官袍的官員跪了出來,
言語間的意思都差不多,就是讓官家早日確定儲君人選!
徐文輝在一旁發現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他記得當初看知否這個電視劇的時候,
好像是幾個大相公和很多高級別的官員聯名一起逼迫趙臻立嗣的,
怎么今天都是低階的官員,
清一色的身著綠袍,朱紅色的寥寥無幾,更別提身著紫袍的三品以上的高官,幾乎沒有!
難道時間拖的越久,反而立嗣的聲音變低了,不應該啊!
不過看著看著徐文輝就明白過來,不是立嗣的聲音變低了,
而是這些高級別的官員有了顧忌,不好隨意發言,
當初趙臻剛剛死了幼子,國家不能沒有儲君,
所以大家為了國家的傳承大計,都踴躍發言,
選擇支持立嗣是那時候的政治正確!
但是這幾年過去,情況有些不一樣了,
官家趙臻依舊沒有自己的孩子,
立嗣已經成了無可爭議的事實,用不著辯駁,也用不著逼迫官家,
就是趙臻自己也清楚,如今不過繼宗室是不行了,
但是這人選方面可就有點兒不好隨意表態了,
萬一選擇錯誤,那可容易禍累全族!
只有那些沒有門路,或者已經投靠了某位王爺的人士,才會積極的推動此事!
其他人等大多數都是三緘其口!而且看樣子有些見怪不怪,估計這幾年這種場景沒少上演!
想想也是要是大相公們天天逼迫此事,官家趙臻哪能抗下這么多年還未決定!
張凱站在徐文輝的旁邊,同屬勛貴一脈,他怕徐文輝久在西北第一次見識這種場面不知道輕重,就低聲提醒道:
“伯晟,立嗣的事情幾乎每隔幾天就會來一次,你不用太在意,這事兒和咱們沒有關系!”
“原來如此,多謝世叔的提醒!伯晟明白!”
大殿之上也不好過多的交談,張凱看到徐文輝明白之后,也就不再多說。
徐文輝也就接著當熱鬧看,
突然徐文輝看到了盛紘,這老小子正好在自己的斜對面,
只見盛紘這老小子正低著頭聳著肩,一副我什么也不摻和的乖寶寶模樣,真的跟在家里那副當家做主的模樣是截然不同,
可能是注意到有人在觀察自己,盛紘偷偷的抬起頭往這邊瞄了過來,
一看是徐文輝之后,盛紘立刻松了一口氣,然后露出了親切的微笑,
不過很快他就收斂起笑容,露出焦急的樣子,不住的沖徐文輝微微的搖頭使眼色,
示意徐文輝不要摻和這些事情!
徐文輝明白盛紘的意思,也知道這老小子是故意示好,
也就微微點頭表示明白和感謝!
盛紘見徐文輝點頭之后,知道徐文輝收到了他的好意,于是心滿意足,又恢復了之前的模樣!
略過盛紘,徐文輝接著往文官隊伍的前方看,
想看看其他大佬們的反應,
正好和越國公李克勤打了個對眼兒,
李克勤倒不會認為徐文輝會摻和到立嗣的事情里,所以只是微微點頭算是打了個招呼。
徐文輝也是微微頷首,
他對于李克勤這個表叔還是很尊敬的,自己那么對待人家親閨女,這個表叔也從來沒有說過自己半個不子兒,
對自己態度依舊如故,
自家族人后期升遷從來沒有受到過阻礙,和李克勤在兵部也有很大的關系,
這個情,徐文輝得領!
打了勝仗,龍椅上的趙臻本來心情不錯的,但是沒想到這大喜的日子,也有人不安生,
不由的很是生氣,不過這趙臻不愧是脾氣出名的好,
即便是生氣,也沒有表現的很是憤怒,反而頗有些無奈的問道:
“好吧,既然如此,那你們都說說吧,到底過繼哪位宗室為好?”
這下剛才發言的那些官員立刻七嘴八舌的開始說了起來,
有的支持兗王,有的支持邕王,
各種的引經據典,旁求博考,總之就是兩個意思,
支持邕王的認為邕王年長,子嗣又多,無嫡立長附和禮制,
支持兗王的認為兗王精明強干,不是一脈的宗室,無需分出個長幼,選擇兗王對國家社稷有利!